西风颂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67051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31KB
西风颂教案.docx
《西风颂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风颂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风颂教案
课时教学方案
授课日期
星期
节次
月日
星期一
3、4
月日
星期二
1、2
月日
星期三
3、4
班级
11级矿山机电、工程测量
11级计算机应用技术
11级煤采1、2
序次
10、11
10、11
10、11
课题:
西风颂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重点:
感受诗歌意蕴
难点:
基本能力:
感悟能力;朗诵、表达能力
课的类型:
综合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
教学内容与板书设计
要点、教法和时间
Ⅰ、组织教学:
Ⅱ、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体会感受了中国古代诗人的气魄与思想,这一次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外国诗人的伟大情怀和情感历程,他就是英国著名抒情诗人雪莱。
Ⅲ、讲授新课(新课教学):
第一课时:
一、雪莱生平
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出身于一个有点地位和权势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苏塞克斯郡的绅士,国会的辉格党议员;他的祖父是位从男爵,积聚了万贯家财。
雪莱是长子,因此他长大以后,可望成为既富有又有爵位的人。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公学时,他就显示出是个优秀的古典派学者,但他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生来具有叛逆的、不落俗套的性格。
他以“疯子雪莱”和“无神论者雪莱”而闻名。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
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
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
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
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
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
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雪莱赞颂各种革命思想,更看中了《政治正义论》的作者威廉·葛德文的观点,葛德文已与《妇女的权利》一书的作者玛丽·伍尔斯特奈克拉夫特结了婚。
雪莱和哈丽艾特的结合完全破裂以后,他就和葛德文的十五岁女儿玛丽私奔了。
同年11月,有人发现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
她和雪莱的两个孩子的归宿问题成了一宗诉讼案件。
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
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之后,他和玛丽·葛德文正式结婚,他们想在泰晤士河畔的马洛镇定居下来。
1816年他在那儿写下了《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神》),这是表现他真正天才的第一首长诗;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这个时期,雪莱还写下了一些最优美的抒情诗——《云》,《致云雀》,《自由颂》、《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AFadedViolet,1818)《西风颂》以及其他。
这些诗篇的音乐性和感情之强烈说明雪莱正进入一个新的具有崇高的品格和丰富想象力的阶段。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
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令人惊奇的是雪莱的心脏在烈火中完好无损。
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安葬在罗马的新教公墓济慈的旁边,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
“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
”
二、创作背景
时代风云:
《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中的一首,写于1819年。
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
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
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
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
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
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
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海涅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
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
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
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
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
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难以抑制的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
这是1819年的事情。
《西风颂》是秋天的歌,是时代的声音。
19世纪初叶,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诞生,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还处在自发阶段,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还很强大,“神圣同盟”的魔影正在到处游荡着。
大地还没有苏醒,寒冬还在后头。
所以,《西风颂》不免带有“婉转而忧愁”的调子。
但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雪莱对革命前途和人类命运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他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光明必定代替黑暗。
从总的倾向来看,《西风颂》的旋律又是“猛烈、刚强”的。
诗人以“天才的预言家”的姿态向全世界大声宣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个人经历:
1817年英国的统治阶级通过御用法官之手,剥夺了雪莱抚养已经离婚的第一个妻子海丽特所生孩子的权利,这给了雪莱极大的刺激。
为了预防反动政府对自己第二个妻子玛丽的子女再下毒手,雪莱全家再一次离开祖国,迁居意大利,从此再也不回英国了。
不幸他们所携带的孩子不久又染病死去。
这时期雪莱心中的悲愤是难以形容的。
正是这种国难家仇所激发的强烈愤慨,使诗人在《西风颂》中怒吼: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
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
呵,重染疫疠的一群:
西风呵,是你
以车驾把有冀的种子摧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
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
这是雪莱在歌唱西风,同时在激励和鞭策自己。
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他以诗歌作武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经受过失败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
他早年就赴爱尔兰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回到英国后继续抨击暴政,鼓吹革命,同情和支持工人运动。
因而受到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愤然离开自己的祖国。
在旅居意大利期间,他与意大利“烧炭党”人和希腊革命志士来往密切,同情和支持他们的革命活动。
在《西风颂》里,熔铸着雪莱坎坷的人生道路,倾注着雪莱对反动统治者的满腔愤恨,洋溢着雪莱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表达了雪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三、诗歌赏析
视频欣赏诗歌朗诵。
同学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第二课时:
四、作品探究
•自然景观的灵性书写
•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1、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2、返回自然,赞美伟力
•3、重主观想象,善用夸张
•4、强烈情感的流露
西风的哲学意义:
诗歌本身是诗人人生经历与思维观念的最佳参照对象,它往往能够有意无意地反映出诗人的创作激情与情感渊源。
不难看出,出生上层的雪莱接受了高等优越的教育,奠定了其写作的深厚功力。
然而他从小却对家庭的保守气氛以及那种矫揉造作的绅士风度充满了厌恶。
雪莱从小就与父亲格格不入,后来导致他与家庭的决裂。
他年青时期接受了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和英国激进民主派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就因刊印激进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开除;因为长诗《麦布女王》中所蕴含的反封建反剥削主题,他遭到统治者的仇视和迫害;《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战斗不懈的主人公则可以看做是作者本人人格的具体形象化。
这些都很好地反映了雪莱与生俱来的反叛性和斗争精神,值得世人为之赞颂。
他怒斥封建旧俗,鄙视唾手可得的世袭爵位与丰厚家产,更不愿以上层社会与家庭的纲纲条条作为生活的典范,生就而来的反判贯穿其终身。
《西风颂》全诗五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拘于世俗,敢于席卷传统而又力量强捍的灵魂。
它寄寓在西风之上,好像只有在扫清一切丑恶之后才肯罢休。
在第一到三节中,西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落叶,播种种子,驱散乱云,呼唤雷雨,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秋色。
“无形的西风无形地莅临时,残叶们逃亡”(第一节),让“黑的、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 (第一节)全都消形遁影。
不肯宁静又是西风的一大特色,它在“动乱的太空中掀起激流” (第二节),担任“传送雨和闪电的神差” (第二节);还“把青春的地中海水唤醒” (第三节),乃至于“海花在听到你(指西风)来临的气息之时,便突然地变色”,“瑟瑟地发抖,纷纷凋谢” (第三节)。
诗人自身始终注意政治、研究政治,而且投身于政治运动。
他对黑暗社会现实嫉恶如仇,对一切丑恶势力深恶痛绝,他要改变这旧有的一切,创造一种全新社会的强烈愿望在他许多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强劲的西风在理解为革命精神的象征之余,能让我们所读解的就是雪莱生就的逆反精神。
诗作的第四部分,诗人以“如果我是任你吹的落叶一片”领起,连用几个假设,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我碰上人生的荆棘,鲜血直淌”,“时光的重负困住我,把我压倒,我太象你了:
难驯、迅速而骄傲”。
这脱口而出的诗句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第五部分在意义上延承第四部分,又有一些递进。
因为对现实、对自己不满,所以诗人便祈求西风“把我当作你的琴”,给予我猛烈、狂暴、刚强的精神,并把我的预言向世界传送: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
”诗作在诗人对革命与未来美好的展望中戛然而止,读罢令人卓立风发,倍受鼓舞!
“西风”这一形象也在向我们宣示着这样一种人生哲学:
生命的力量在于破坏。
这里的“破坏”既有毁掉的意思,更有着反抗、斗争的深刻内涵。
其实在雪莱的生活中,时时体现着反抗与斗争。
他的被学校开除,被从家庭里逐出,他的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与一位平民女子私订终身以及他与恩师的长女私奔瑞士和他的海上冒险等等,都在说明着雪莱性格深处的躁动不安与反抗斗争,和他那孜孜不倦、永往直前的追求精神。
因此透过塑造“西风”这一伟大的艺术形象,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雪莱自己那“超人”般生命力量的体现。
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就是它的破坏力量,还在于毁灭中的保存、破坏后的新生。
可以说,雪莱笔下的“西风”就是这样一个“破坏者兼保护者”的形象:
“……送飞翔的种籽到它们的冬床,它们躺在那儿,又暗、又冷、又低,一个个都象尸体埋葬于墓中,直到明春你青空的妹妹吹起她的号角,唤醒了大地的迷梦,驱羊群似地驱使蕾儿吐馨,使漫山遍野铺上了姹紫嫣红。
”(第一节)实际上,雪莱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对自然的咏唱之中的。
他自己的人格,便是“西风”这一自然形象的灵魂。
一方面是面向现实的诅咒揭露和无情的抨击,要破坏掉一切的丑恶束缚,一方面是要保存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满怀信心的憧憬未来,诗人就是这样追寻着他美好的明天。
雪莱非常重视个人的社会作用,尊重人性以及人的智慧创造。
“西风”不仅要荡涤一场丑恶,更要把希望的种籽传播,雪莱就是这样自信而又坚决地肯定着做为诗人的生命价值。
诗人是预言家,他既要以不竭的斗争精神带给人民以鼓舞,更要以自己对于光明的信念在黑暗中燃起火光。
“西风”这一形象的历史价值在于,是一种新生命诞生的预言,是时代的强烈印证。
五、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
机器和厂房让劳动工人远离田园,利润和竞争让人们无暇顾及精神的需求。
因此个性的自由、情感的抒发成为时代的呼声,在文学上便表现为浪漫主义。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封建专制刚刚被推翻,民主共和尚未成形,外国势力在华异常活跃。
张扬个性、抒发美好情怀成为普遍趋势。
国内需求和国外输入一拍即合,很快出现了借鉴西学,洋为中用的中国新文学潮流。
中国学者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崇尚和接受,主要表现为诗人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内核,以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为艺术表现的中心,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同。
西方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引进,是在20世纪头10年。
那一时期的鲁迅、苏曼殊、马君武、包天笑、曾朴等人,先后译介了欧洲浪漫派作家的作品。
到20年代,创造社成立,郭沫若的《女神》与郁达夫的《沉沦》相继发表,浪漫主义在中国发出最强音。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的一位巨擘,他是继郭沫若不可重复的天才创造之后将新诗规范化的诗人之一,同时他又是贯穿新月诗派前后期的代表诗人。
无论在创作手法还是在艺术风格上,他都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发现美,寻找爱,追求理想与天性
为真理、为光明、为理想而战。
与徐志摩雪莱是一个十分严肃,绝少游戏笔墨的诗人。
他反教会、反暴政,向往社会理想,鼓吹革命,无论是《奥希曼提斯》还是《一八一九年的英国》,都表现了他对革命的憧憬:
。
像雪莱一样,徐志摩也以他单纯的信仰和一颗赤子之心,在诗中不断地表现他的人生理想。
如《我有一个恋爱》,诗人把灰暗的人间与天上的明星相对照,他似乎尝到了人生的苦味,但诗人仍执著地向往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诗的结尾处写道: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献爱与一天的明星,任凭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存在或是消泯———天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明星”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
为了求得这个明星,诗人忍受着“人生的冰激”和“冷峭的暮冬”。
但是现实是一片“黑绵绵的昏夜”,追求美好的理表现了诗人的奋斗精神,正如雪莱的杰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一样。
“动”使徐志摩不由自主地接近雪莱。
徐志摩的天性是“好动”,而雪莱的最大特色是“动”和那任侠的天性,徐志摩认为雪莱的诗里无处不是动,剧烈的、有色彩的、嘹亮的、生命的振动,所以,他在意象的选择上常常模仿雪莱。
如《夜半松风》的“风”与《西风颂》(中的“风”,《云游》中的“云”与《云》中的“云”,《落叶小唱》中的“声”与《云雀歌》中的“声音”等等,都有些渊源关系。
凡是动的物象徐志摩都感兴趣。
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是个好动的人..星光的闪动,草叶上露珠的颤动,花须在微风中摇动,雷雨时云空的变动,大海中波涛的汹涌,都是在触动我感兴的情景。
”
通过引用自然来抒发人生无常、人生如梦的悲观情思。
徐志摩喜欢描绘大自然,这一点他不仅从华兹华斯那里借鉴过来,同时也与雪莱走到一起来了。
华兹华斯、雪莱、徐志摩是一致的。
年轻的雪莱认识了一个从专制家庭出走的女郎,于是他不假思索就与她结婚了。
这件事违背了老父的意愿,他不得不和家庭脱离关系,因此他穷愁潦倒。
徐志摩的生活经历不能不说与雪莱有相似的地方。
当徐志摩与陆小曼成婚以后,他的遭遇何尝不与雪莱相似?
静谧柔美的诗意美和对爱情含蓄的表达。
雪莱的抒情诗以其丰富的想象、谐美的韵律、美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成为英诗中的精品,最为徐志摩欣赏。
在雪莱的大量的爱情诗里,几乎没有具体描写过对方的美貌和感官的品质,他写的是一种具有高洁理想的爱情诗。
例如在《一个字亵渎得过于习惯了》雪莱把高尚的爱情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就连他典型的形象——“飞蛾扑向星星”、“黑夜追求黎明”——也是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坚决的、奋不顾身的追求。
徐志摩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实际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包举自己做情人,对爱的追求和表达更含蓄,如西方诗家一样。
即使儿女之情的小诗里,也有这样的情感线路,如徐志摩的《翡翠冷的一夜》:
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情感思绪,爱怨交织的心理矛盾,与雪莱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好的愿望闪烁着爱情浪漫而又动人的光彩。
六、名言警句 赏析: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饥饿和爱情统治着世界.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
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吻是灵魂与灵魂相遇在爱人的嘴唇上。
爱情不是时光的奴隶。
希望会使人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一对同胞兄弟。
最为不幸的人被苦难抚育成了诗人,他们把从苦难中学到的东西用诗歌教给别人。
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Ⅳ、课堂小结:
诗歌的力量不仅来自于非凡的想象、情感的宣泄与表达,更来自于思想的深刻与心灵的触动。
Ⅴ、布置作业:
活动策划:
诗歌朗诵比赛
每班选出三个朗诵节目,自选朗诵篇目,形式不限(配乐独诵、双人颂、合颂等),时间不超过5分钟。
第三、四课时:
朗诵比赛
Ⅵ、课后总结:
3分钟
要点:
雪莱生平及时代背景
教法:
讲授、视频《品读西风颂》。
时间:
47分钟
学生感情朗诵
要点:
西风的哲学意义
教法:
学生小组探析相关问题
时间:
35分钟
自拟一句、座右铭或警句,现场展示。
时间:
10分钟
5分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风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