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说教材文字稿于秋艳.docx
- 文档编号:3666508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0.38KB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说教材文字稿于秋艳.docx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说教材文字稿于秋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说教材文字稿于秋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说教材文字稿于秋艳
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说教材文字稿
一、说课标
1、本学科教学总目标:
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⑶贯彻“三维目标”,重实践、积累、熏陶。
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⑸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本单元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⑴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价值以及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⑶在理解每首诗的诗意的基础上,进而进入并把握诗歌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⑷初步领略四位诗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⑸背诵这些诗歌,要把对它们的理解、品味、鉴赏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3、解读本单元课程标准
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诗与小说不同,它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散文那种记叙的从容,表达的自由。
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是跳动的心声,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抒情。
读诗,要认同它的形式,接受它的表达方式,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这样才能激发起读诗的热情。
比如诗歌都具有想像、夸张等虚拟成分,只有认同这些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才能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读诗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积累,去感受、体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⑵、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
诗歌是心声的外化,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
《礼记·乐记》中说: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诗情的触发,都是由“物”引起的。
这个“物”,可能来自自然,可能来自社会,可能来自人生。
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
所以读古代诗歌,尤其要有“背景意识”:
诗人不能逃出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
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统一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
⑶、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
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含道之文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的韵味。
⑷、抓好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
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
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朗读和背诵,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如影随形,不能违背。
如读《蜀道难》要读得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读得雅正悲慨,等等。
第一、说教材
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在这里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数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
2、本单元教材编写体例
⑴知识点把握:
①.诗体常识。
先说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为古体诗,前者抒情,后者叙事;近体诗六首,《石头城》为七绝,《山居秋暝》为五律,其余都是七律。
再说词,从艺术风格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属豪放词,但前者高旷而后者沉郁;《雨霖铃》《鹊桥仙》《声声慢》《扬州慢》同属婉约词而又各有特色——或低沉哽咽,或雅致缠绵,或凄楚伤痛,或怅惘伤怀。
至于李煜,他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以来的窠臼,使词渐变为文人抒情述怀的工具,在词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虞美人》正是其代表作。
②.格律常识。
就中学语文而言,诗词格律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结合诵读作适当了解。
诗律方面,关于押韵,了解古体诗平仄皆可入韵、中途可换韵等常识,了解律诗偶句(有时包括首句)押韵的规则;关于平仄,可适当介绍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的划分,知道律诗每句句内平仄相间,每联的出句、对句平仄相对的规律。
对于律诗而言,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对仗就整句而言,又可分为工对、宽对、流水对和借对等。
至于词律,它与乐律相关,词牌不同,平仄和押韵亦自不同,这一点在教学中不必深入。
③.作家作品常识。
首先要了解风格流派。
如唐诗中的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宋词中的婉约派、豪放派;又如李白、苏轼属浪漫主义,而杜甫、陆游属现实主义;再如苏轼作词重内容,不为格律所缚,而姜夔作词很重视音律、辞藻等等。
其次要了解作家生平、思想。
就本单元作家作品而言,比如王维身居庙堂而志在山林,李白好入名山而蔑视权贵,杜甫颠沛流离却忧患苍生,白居易身遭贬谪而同情下层人民,李商隐终生潦倒而又一往情深,柳永情牵歌伎,而稼轩、放翁着意恢复等等。
对于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我们不仅要整体把握其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更要认识某一特定人生阶段或重要事件对其创作的影响。
有的作家在生命陷入低谷时创作却走向了巅峰,如杜甫漂泊西南而作《登高》《蜀相》,苏轼贬谪黄州而著“三赤”:
有的作家其作品可按其人生际遇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本单元所选李煜、李清照的词作皆为晚期作品,堪称人生绝唱。
⑵整体把握
本单元共四课,其中讲读课文三篇,自读课文一篇。
①《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
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
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想像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前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
“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
“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
大江无风,波浪自涌。
白云从空,随风变灭。
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
在教学中,可参考“有关资料”部分的作者介绍,结合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诵读中断句和语气上的错误。
②《杜甫诗三首》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
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
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
③《琵琶行》诗与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诗经》《楚辞》汉乐府都是合乐的。
诗歌中描写音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唐诗中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
但无论是体制规模,还是细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首先是精彩的描摹,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情感的传输,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再次是气氛的渲染,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俏无言”,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④《李商隐诗两首》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
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
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
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
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3)问题探究
①《蜀道难》
a.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b.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②《杜甫诗三首》
a.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b.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c.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③《琵琶行并序》
a.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b.如何欣赏这首诗的音乐描写?
c.关于诗中的人物形象。
④《李商隐诗两首》
a.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b.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c.《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
d.《马嵬》其二的巧对。
e.李商隐诗的用典。
3、本单元知识结构
第一层: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第二层: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
第三层:
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学习作者雄健奔放的笔调,以及夸张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由秦入蜀道路的惊险。
(《蜀道难》)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借古抒情的写作手法;体味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诗三首》)
了解白居易的有关知识,了解歌行体;领悟作者的艺术手法;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琵琶行》)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诗歌特点;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表现的心绪与意境;联系李商隐的其他作品,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商隐诗两首》)
第四层:
⑴古诗在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⑵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奔放的激情、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
(《蜀道难》)
(2)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⑵借古抒情的手法,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
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
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
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⑶《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杜甫诗三首》)
(3)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⑵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⑶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
间关(叠韵)、幽咽(双声)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⑷音乐描写手法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⑸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4)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3.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
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
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⑵诗歌的意境及感情①《锦瑟》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
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
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
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
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
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
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
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
(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
"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
"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
"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②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
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
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
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
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三、说建议
1、教学重难点:
⑴《蜀道难》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⑵《杜甫诗三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⑶《琵琶行》.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学习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⑷《李商隐诗二首》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是本课教学难点。
2、教学方法:
⑴《蜀道难》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
⑵《杜甫诗三首》朗读法、赏析法、联想法
⑶《琵琶行》诵读法 、 研讨法 、 讲授法
⑷《李商隐诗二首》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鉴赏法、总结法
3、课时安排:
⑴《蜀道难》3课时
⑵《杜甫诗三首》4课时
⑶《琵琶行》3课时
⑷《李商隐诗二首》2课时
4、作业与练习设计
⑴《蜀道难》①作业设计a.诵读本诗; b.翻译本诗c.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d.李白是投江自尽的。
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
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
选做一题;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②练习设计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咙言(ló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吸(shǔn) 黄鹄(hú)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参(shēn) 万壑(hè)
D.猿猱(náo) 秦塞(sè) 咨嗟(jiē) 趑趄(zī jū)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下列词语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
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赖
C.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赖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回答5~6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千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
据《汉书》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 。
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5.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
①山从人面起 ②见说蚕丛路 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春流绕蜀城
A.①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第三 第二 单元 教材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