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3663511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94KB
伯牙绝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docx
《伯牙绝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伯牙绝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之二
课题内容简介: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纯真友谊,折射着古人的思想。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的,选编的《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我的舞台》等4篇课文情谊真切,文质兼美,从音乐、绘画、戏剧舞台等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学习本组课文能令学生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更多的了解各种艺术,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伯牙绝弦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文言文语言文字的美感与妙处。
3.背诵课文。
二、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故事感人肺腑,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
全文只有77个字,但这77个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反复诵读,品味。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同学已经初步接触了文言文,有了一些学习基础。
表面上看文言文与白话文区别很大,但从本质上看,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其变化并不是大的惊人,学生完全有能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一些能力稍弱的学生也可以在小组交流中得到启发。
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多读多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有助于引起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反复诵读中陶冶性情,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过程
㈠激趣设疑入境
1.同学们喜欢旅游,喜欢大自然吗?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幻灯片出示一组风光图片:
潺潺的流水、茫茫的草原、蒙蒙的细雨,奔腾的江河、巍峨的泰山、悠悠的白云。
)
2.同学们这些景色美丽吗?
人们通常用什么办法把美丽的风光介绍给别人,与大家分享?
3.谈话导入本课学习。
㈡因学利导定教
1.生比赛读课文,读后评议。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同学们当小老师,就文章内容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大家学习。
㈢读解感悟文意
1.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同桌交流交流。
2.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学生没有说到的知识点,以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文意。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为什么绝弦?
他当时会怎么想?
(2)俞伯牙与钟子期为什么能成为知音?
(3)文中哪个句子点出他们是知音?
(4)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子期为什么能必得之?
㈣细品思路措辞
1.全文主要写了哪两层意思?
2.感悟知音情谊。
(1)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家非常善于弹琴,他弹奏的曲子肯定不只表现泰山和江河,那么,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2)既然“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那么,当伯牙用琴声表现这些动人的场景时,子期会怎样赞叹呢?
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伯伢善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
”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
”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
(3)指导反复诵读有关语句,感受知音欢聚的喜悦与幸福。
(4)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听过他演奏的人一定很多,而且他的同行也不会少,他为什么只视子期是知音?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知音。
(4)师补充资料帮助学生体会伯牙知音难觅的境遇和心情。
(6)当他为世间有无知音而困惑时,听到子期的赞叹,心情会怎样?
(7)感情朗读前4句。
3.深悟绝弦
(1)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去世,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绝弦是不是伯牙一时心里悲痛所为,过一段时间,心情好转后会再拾瑶琴呢?
谈谈你的看法。
(2)幻灯出示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墓前为悼念子期而写下的短歌,感受伯牙之情。
(3)感情朗读最后一句。
㈤练习拓展评结
1.作为一个宫廷乐师,他摔的仅仅是琴吗?
“破琴绝弦”还意味着什么?
2.你怎样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做法?
你觉得在现代社会中他这种做法可取吗?
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3.师小结。
4.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凝练富有韵律的文字,相信通过学习一定有同学会背课文了,在心中默背一遍试试。
5.指名2名同学分别背诵。
6.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乐曲《高山流水》,欣赏《高山流水》,在乐曲中再一次大声背诵全文。
7.作业:
写封信劝劝痛苦与绝望中的伯牙。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㈠激趣设疑入境
师:
同学们喜欢旅游,喜欢大自然吗?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幻灯播放美轮美奂的风景画)
师:
人们通常用什么办法把这些美丽的风光介绍给别人,与大家分享?
生:
写文章描绘美景。
生:
用照像机拍下美景。
生:
用录像机录下美景。
生:
画成美丽的画儿。
生:
谱成歌曲唱给大家听。
师: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传递信息,表达感情。
我国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宫廷乐师俞伯牙非常擅弹琴,他能用音乐表现高山,表现流水。
而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听了他的琴声就能感受到高山,感受到流水,给予准确的赞扬,他们已不是一般的朋友,可谓是——
生:
知音啊?
师:
他们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几乎成了知音的代名词。
同学们想了解他们朋友间这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知音情谊吗?
生:
想。
师: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伯牙绝弦》这篇文章。
㈡因学利导定教
师: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一会我们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谁来读读课文?
生:
读
师:
他读得怎么样?
生:
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有节奏,读出了古文的韵律。
生:
她把“善”、“峨峨”、“洋洋”等词都读的较重,“哉”、“兮”读得声音较长,很有感情。
生:
我觉得他把“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一句“谓世”读得停顿还不够。
师:
你听得真仔细,“谓、世”代表两个词,读时中间要稍作停顿。
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生: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师:
真棒!
掌声送给她。
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理解了文意,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文意?
生讲
师:
有问题才会有思考,你能来当小老师就文章内容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大家学习吗?
生:
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他当时会怎么想?
生:
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
生:
从“伯伢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能看出什么?
生: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伢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
从伯牙鼓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道出他的心意并赞美能看出什么?
生: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说明什么?
生: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
㈢读解感悟文意
师:
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真好,可见都进行了深入思考,真不愧是小老师。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问题与同桌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
同学们提的问题有些是相通的,老师把这些问题整理一下,我们一起交流。
师:
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生:
因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所以摔破琴扯断弦,不再弹琴。
师:
用文中的话怎么说呢?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师:
什么是知音呢?
生:
能知道对方想法的人。
生:
彼此互相了解,心意相通的人叫知音。
师:
从哪里能看出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呢?
生: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他们彼此了解对方的心意,心有灵犀,所以他们是知音。
师:
是呀,子期精通音律,无论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可谓情投意合,这就是知音。
正像文中所说————
生齐: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
这仅仅是因为子期精通音律吗?
生:
不是,因为他们俩个人志趣相投,都爱好音乐,
生:
伯牙弹琴技术高超,能把感情溶进琴声中。
子期听琴的水平同样很高,他们能用音乐交流。
师:
你有什么根据吗?
生:
文中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因为“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所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伯牙琴技高超,子期听琴水平同样高超。
师:
你的理解非常好,无论做什么事能称得上一个“善”字,那是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的。
伯牙能用琴声表达心意,你能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吗?
生(动情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
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伯牙琴技出神入化,子期欣赏水平的高超。
同学们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
文中哪里能体现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
伯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就能听出来,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也能听出来。
师:
是啊,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时,钟子期就说————
生(齐):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就说————
生(齐):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
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泰山,怎样的江河?
生: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和波涛滚滚,犹如万马奔腾的江河。
师:
能用你的朗读读出你的感受和心情吗?
生: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师;“善哉”这个词读得真好,我听出你对伯牙发自内心的赞美!
请你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
谁还想用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生:
读。
师:
太棒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泰山、奔腾不息的江河!
一齐读。
全班读
师:
(幻灯出示句子)让我们男女同学分组比一比,一组读黄色部分,一组读红色部分,看哪一组读得有感情,老师读中间部分。
男生: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
钟子期曰----
女生: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男生: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
师:
钟子期曰----
女生: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男女生换角色再读。
(四)细品思路措辞
师:
全文写了哪两层意思?
生:
先写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再写伯牙因子期死而破琴绝弦。
师:
找出能具体表现伯牙与子期是知音的句子再读一读。
(生读)
生成:
引发探究交流
师:
伯牙是当时有名的宫廷乐师,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还会表现哪些景色,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
生:
还会有春天蒙蒙的细雨。
生:
冬天皑皑的白雪。
生:
农家袅袅的炊烟
生:
还有五彩缤纷的鲜花。
生:
老师我认为他说的不对。
文中子期赞美的“峨峨”“洋洋”都是叠词,“五彩缤纷”不是叠词。
师:
还有同学这么认为吗?
(有同学举手)看来你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你的细心、认真值得同学们学习。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
我认为不行,因为五彩缤纷的鲜花确实不好用叠词来赞叹。
师:
有不同意见吗?
生:
美丽的景色人人喜爱,伯牙那么“善鼓琴”,一定也会用音乐表现五彩缤纷的鲜花,是不是叠词并不重要。
生:
如果不用叠词,就不是排比句了。
生:
文中只用了两个短句,本来就不是排比句。
再说即使不用叠词“
兮,若”的句式连用三次也能构成排比句。
生:
我觉得古人的说法和现在的说法发生了变化,文中“峨峨”用现在的话说也不是叠词呀!
师:
你真棒,还考虑到古今语言的差异。
是啊,伯牙是弹琴高手,心里想的,都能弹得出来,一定也会用音乐表现五彩缤纷的鲜花。
只不过作者选词造句很讲究,用叠词更富有韵律美。
而且文章句型结构反复更有一种结构美,大家同意吗?
生(齐):
同意。
(探究交流止)
师:
那么,当伯牙鼓琴,志在鲜花,钟子期会赞叹————
生:
缤纷兮若繁花!
师:
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会赞叹————
生:
蒙蒙兮若春雨!
师: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会赞叹————
生:
皎皎兮若明月!
师: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会赞叹————
生:
依依兮若杨柳!
师:
当伯牙鼓琴,志在----
生:
当伯牙鼓琴,志在小溪,钟子期曰:
“善哉,潺潺兮若溪流!
”
生:
伯牙鼓琴,志在云雾,钟子期曰:
“善哉,缭绕兮若云雾!
”
师: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真是凡----
生: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
这才是真正的——
生:
知音
生成:
引发探究交流
师:
读到这老师也有一个疑问:
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听过他演奏的人一定很多,而且他的同行也不会少,他为什么只视子期为知音?
生:
因为他们都不能真正了解伯牙的心意。
师:
是呀,天下众生纵有千万,知我心者为何人?
师补充资料:
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
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
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
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
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
“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
”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
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
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师: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
伯牙周围的人并不是真正热爱音乐,懂音乐,只是为了娱乐。
钟子期却不同,他懂音乐,认真倾听,发自内心地赞叹,所以伯牙视他为知音。
师:
想像一下,当伯牙为世间有无知音而困惑时,听到子期的赞叹心情会怎样?
生:
激动。
生:
大喜过望。
生:
无限感慨,我终于找到知音了!
师:
学到这儿,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
世上知音真是太不容易遇到了。
我真为伯牙感到高兴。
师:
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你们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探究交流止)
幻灯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师: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知音相遇的那份喜悦与幸福。
生:
读。
师:
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去世,伯牙——(出示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
这是不是伯牙一时心里悲痛所为,过一段时间,心情好转后会再拾瑶琴呢?
谈谈你的看法。
生:
不是,因为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懂他的知音了。
生:
伯牙因为子期的死而心灰意冷,他不相信还会有像子期那样的知音了。
生:
“终生”就是一生的意思,他破琴绝弦就是要告诉人们他再也不弹琴了。
师:
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
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
师:
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死了。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课文最后一句。
生读。
㈤练习拓展评结
师:
作为一个宫廷乐师,“破琴绝弦”意味着什么?
生:
意味着他摔断了自己的饭碗。
生:
音乐家怎么离得开琴呢?
他这样做也断送了自己的快乐。
生:
钟子期死了,他又要回到没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他悲痛万分,向世人关闭了心灵之门。
生成:
引发探究交流
师:
你怎样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做法?
你觉得在现代社会中他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吗?
谈谈你的看法。
生:
我觉得伯牙对子期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谊,太令人震撼了,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应该得到赞扬。
生:
我不这样认为。
为知己甘愿付出没有错,但是,子期已死,伯牙再这样做就是无谓的牺牲,相信子期泉下有知,也不愿看到他这么做。
生:
我也觉得伯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他的做法太偏激了。
子期的死是不可挽回的事实,他这样做,只能徒增烦恼,倒不如用自己热爱的音乐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排解内心的悲痛。
生:
你们别忘了,正因为伯牙摔琴谢知音,他与子期的友谊才被传为千古佳话。
这个故事能流传到现在,就是对伯牙最好的赞扬。
生:
想一想伯牙绝弦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就不难看出他的做法不可取。
他这么做不但断送了自己的人生,还使世界上少了一位音乐家。
生:
是的,伯牙对子期的情谊值得赞扬,但是他的做法太消极,太悲观了,怎么知道以后不会再遇到知音呢?
大胆地去追求,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探究交流止)
师:
好一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同学们说的太好了。
伯牙对子期的知音情谊令人动容,但老师要说,正因为伯牙琴技超凡,才会知音难觅,所谓曲高和寡嘛!
当你某方面特别出众,往往会不被人理解,但我们要能坚守寂寞,不被世俗所扰。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耳聋无法与人沟通,几乎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感受他的心情。
他在孤独、寂寞中与音乐为伴,他的思想赋予音乐,音乐给了他思想,创作了许多举世名曲。
在寂寞中前行,在孤独中奋进人们需要更大的勇气。
希望同学们都能珍惜友谊,乐观地对待生活。
师:
文章文字凝练富有韵律,相信通过学习一定有同学会背课文了,在心中默背一遍试试。
(稍后)谁来试试?
生:
背诵。
师: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后人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这首《高山流水》的乐曲中再一次大声背诵全文。
师: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相信你们对交朋结友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课下请你写封信劝劝痛苦与绝望中的伯牙。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伯牙绝弦 课异构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