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1.docx
- 文档编号:3660256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24KB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1.docx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1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
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
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
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
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陈亚军
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
说一个人活得丰富,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说一个人活得正确,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
“正确”.这个词预设了原则,隐含了标准。
它们处于他的实践生活之外,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
正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
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
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还受着感性经验、情感欲望的支配,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
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基。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用一种凌驾于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正确的标准。
在儿时的心目中,凡事总有个对错。
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灰色的模糊地带,常常面临着两难,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
我们必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不容讳言.活得越丰富,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痛苦也越多。
这正是许多人向往活得正确的原因之一。
但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
第一,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生命由此而厚重,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当痛苦、挫折消失了的时候,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
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中显示出来的。
一个因害怕犯错误而在生活面前停滞不前的人,既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世界。
人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世界的丰富。
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戎们和它打交道的深入、广泛,它向我们敞开了不同内容。
世界是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和它交往的程度。
敢于生活,敢于追求丰富的生活,才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活得正确与不正确无关紧要呢?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可能接受怎么都行。
每一个社会,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是一套正确生活的标准。
但这套标准是可以改变也一定在改变着的。
既然它是生活的产物,那么随着生活的展开,它必定会不断地被人们修改着。
我们每个人的每个行动,都在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进行着注释,正是在我们的有声和无声的赞同、反对中,正确性的标准或得到延续或被修正。
一个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
一方面是对既有规则的遵守,不因为它缺乏先验的特性就减弱对它的权威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它的反讽或批判,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一旦具有充分的理由,就敢于对它加以否定或修改。
总之,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
(文字有删改)
4.下列关于“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得丰富’’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指这个人有丰富的阅历,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
B.“活得正确”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外在于生活实践的原则或标准。
C.“活得丰富”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反讽或批判的态度,敢于对现存标准加以否定或修改。
D.“活得正确”是“活得丰富”的前提,只有活得正确,生活才能丰富而多彩。
5.以下说法不能支持“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的一项是
A.生活中充满了灰色的模糊地带,常令人面临两难境地,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
B.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痛苦便无所谓快乐,无快乐也就无所谓痛苦。
C.追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活得正确”而放弃“活得丰富”。
D.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二者密切相关。
6.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用一种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指导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根基。
B.生活中个体的人,追求“活得丰富”并不意味着对“活得正确”的放弃,仍应体现出对既有规则的尊重。
C.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不必刻意选择生活,“活得丰富”与“活得正确”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
D.“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有主次之分,前者容易追求到,后者不易追求到,所以说前者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
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
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
这些神经元排成6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
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
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
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
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
近视,让至少有1/4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赘,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
像眼睛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
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10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果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
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
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
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
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
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
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
他将无法逃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
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
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
自然选择也绝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
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
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
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
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
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
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
7.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
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
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
8.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
A、让至少1/4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
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
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
D、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选择还将不屈不挠地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一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
B、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
C、当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
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李朝明 刘续兵
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
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
因年代久远,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
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
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
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
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
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
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
例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
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
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
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
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年第4期 有改动)
10.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
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11.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的含意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韩云清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
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
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
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
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
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来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
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像”。
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
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
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
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使命。
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
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
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
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合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各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13.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创作表达了画家的思想观念,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字的修辞方式。
B.文字的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中时,文字成了画家表达观念的极佳手段。
C.花鸟画借助文字形、音、义不同特点,很好地表达画家的观念和思想。
D.文字有表意和表音的特征,这为花鸟画表达观念提供了修辞上的依据。
14.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花鸟画运用隐喻、拟人等手法与自然、社会、人性和伦理道德融合,能体现出修辞特征。
B.一些花鸟画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题材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常常融合了汉语修辞方式。
C.宋元时期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广阔的天地。
D.“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它靠抽象事物的特征而产生。
15.下列依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修辞方式,“前程万里”“冰清玉洁”等美好字眼可转化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B.花鸟画借助汉语修辞方式来表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应是花鸟画长足发展的标志。
C.中国的文字、书法、诗歌、绘画都以“以象示意”为基础,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意”。
D.花鸟画融修辞方式和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于一体,使花鸟画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参考答案
1.D
2.C
【小题1】B
【解析】
1.“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
2.A项原文中并没有“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这个说法;B项说的太绝对了;D项“更为出色”与原文不符。
【小题1】作者认为杜甫的诗难以流行的原因不包括“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4.D
5.C
【小题1】B
【解析】
4.“活得正确”与“活得丰富”二者之间的关系颠倒了。
5.不是“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的原因。
【小题1】A这是希腊哲学家的观点,作者认为这种意义上的生活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C“活得丰富”与“活得正确”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有误。
D文中无此意
7.C
8.D
9.A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A、B、D三项理解不全面,未能抓住本质属性。
且由原文中"如此完美的设计......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也可推知A。
"
8.本题考查准确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所述为大脑性能,与题干要求不相符合。
9.本题考查根据文中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A项中"一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说法不妥,文中推断的结论是"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
)
10.A
11.B
【小题1】B
【解析】
10.A项,这是现象,B、C、D三项都是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有明确主张和深意,这都是原因所在。
11.B项,这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基价值。
【小题1】A项,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选项的时间跨度错了;C项,因果关系错乱:
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因为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使”也改变了原意。
D项,“兵连祸结”时、“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
13.B
14.C
【小题1】D
【解析】
13.A、答非所问,与题干内容无关。
C、是借助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表达观念。
D、除犯C之错外,“提供依据”与“是很好的载体”不相关。
14.继承发扬的不是“象征手法”,而是具有某种手法的绘画对象。
15.因果混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二轮 复习 热点 专题 限时 训练 论述 文本 阅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