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篇.docx
- 文档编号:3658426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00.70KB
人生哲理篇.docx
《人生哲理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哲理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哲理篇
人生哲理篇
03.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临:
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
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
通“苍”,青绿色。
(4)海:
渤海(5)何:
多么(6)澹澹(dàndàn):
水波动荡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
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峙,挺立。
(8)萧瑟(xiāosè):
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
汹涌澎湃的波浪(10)日月:
太阳和月亮(11)若:
如同.好像是.(12)星汉:
银河。
(13)幸:
庆幸。
(14)甚:
极其。
(15)至:
非常,(16)幸甚至哉:
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17)咏:
歌吟(18)咏志:
即表达心志。
(19)志:
理想(20)歌以咏志:
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
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2蝉声唱,南冠3客思深。
那堪4玄鬓影,来对白头5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6。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7。
注释
①虽生意两句:
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
“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②而听讼两句:
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③曩时:
前时。
④将:
抑或。
⑤徽:
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⑥缀诗:
成诗。
⑦西陆:
指秋天。
⑧南冠:
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深:
一本作“侵”。
⑨玄鬓:
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不堪:
一本作“那堪”。
白头吟:
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2]
译文
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
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廉洁的心呢?
[3]
这首五言律诗咏物抒怀,通过咏蝉,抒写了诗人无罪被诬,身陷囹圄的忧郁、愤懑、哀怨之情。
诗中深蕴着诗人在坎坷人生中体会到的生命的沉重感,艰难感,孤独感,以及洁身守志的情怀。
也表达了昭雪沉冤的愿望。
《唐宋诗举要》云:
“以蝉自喻,语意沉至。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⑴[1]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高楼⑶。
蓬莱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⑸。
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明月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⑻,明朝散发弄扁舟⑼。
2.酣高楼:
畅饮于高楼。
3.蓬莱:
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4.小谢:
指谢朓。
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
清发:
清秀俊爽。
5.逸兴:
超脱飘逸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
王勃《滕王阁序》: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飞:
卢思道《卢记室诔》:
"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6.览:
通"揽",摘取的意思。
7.散发:
不束冠,意谓不做官。
弄扁舟:
乘小舟归隐江湖。
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译文[2]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官,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砍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此诗特具太白神韵,前人称其"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明崇祯三年版严沧浪、刘会孟评点《李太白集》载明人评语);"兴起超忽"(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雄情逸调"(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九)。
《唐宋诗醇》卷七云:
"遥情飚竖,逸兴云飞,杜甫所谓'飘然思不群'者,此矣。
千载之下,犹见酒间岸异之状,真仙才也"。
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
"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
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
……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
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
"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
前四句"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
言日月如流,光阴如驶已去之。
昨日难留,方来之忧思烦乱,况人生之聚散不定,而秋风又复可悲乎!
当此秋风送雁,临眺高楼,可不尽醉沉酣,以写我忧乎?
"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
"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
'蓬莱文章',《文苑英华》作'蔡氏文章',蔡氏当指蔡邕。
邕曾参与《东观汉记》之撰述,其史笔不在班固之下,其文辞犹且过之,所上诸疏议,切中时弊,光焰照人。
……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
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
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
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
'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
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
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
忧愤至极而又无可如何,故唯有散发弃世。
"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
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 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 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
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
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一样表现那云间雁影,是诗中的神来之笔。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庆初杜甫晚年旅居虁(kui)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
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
210、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淘尽:
荡涤一空。
渔樵:
渔父和樵夫。
渚:
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
不清澈;不干净。
与“清”相对。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206、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9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
即庐山西林寺。
缘:
因为。
此山:
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
不相同。
题:
书写;题写。
登:
攀登。
侧:
从侧面看。
识:
看清楚。
面目:
指庐山的景色。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30、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诗意】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简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诗》,多着眼于衣着。
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虽从耕者腹长饥入手,但总的来说,题材仅限于男耕女织。
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
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极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
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开象也非常鲜明。
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飞来峰: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相传东晋咸和年间,天竺僧人慧理登此山,叹曰:
"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
"因号其峰曰"飞来",亦名"灵鹫峰"。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名诗人。
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至宰相,封荆国公。
熙宁二年始,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推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曾两度被迫离职。
王安石在唐宋诗风嬗变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早期诗风政治色彩较浓,晚年退居江宁期间刻意锤炼而妙造自然,"雅丽精绝",影响很大。
【提示】
宋人的豪迈之情里总是贯注着清晰可见的理性思索,由王安石的这首绝句可见一斑。
诗的前两句已把山登绝顶、日出东方的形象勾画出来,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当前境况的理性反思。
"只缘"这个虚词表明,在诗歌的后两句之间有一种逻辑的因果关系,留下了诗人理性思索的痕迹。
浮云,当然可以理解为脚下飘动的云气,同时也是诗人在政治生活中种种困惑的象征。
此诗的形象和结构都与盛唐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相似,但所写意象的象征意义更为清晰。
象征性意象的运用,是豪迈激情蜕变为人格修养的结果,也是这一蜕变的标志。
经由这一变化,豪迈之情变得更为稳健、更为从容。
153、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⑥,不是养蚕人。
【注释】
1蚕妇:
养蚕的妇女。
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2张俞:
宋代诗人。
字少愚,号白云先生。
益州郫(今四川省郫县)人。
屡考进士不中,曾被推荐入朝作官,未应召,从此隐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过着闲适生活。
著有《白云集》。
3市:
做买卖,买卖货物。
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4巾:
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5遍身:
全身上下。
6罗绮(qí):
丝织品的统称。
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
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
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诗意】
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注释]
1.渔者:
捕鱼的人。
2.但:
只。
爱:
喜欢。
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3.君:
你。
一叶舟:
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4.出没:
忽隐忽现。
[简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①随意移:
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②树高低:
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③金笼:
镶金的鸟笼。
③百啭千声:
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④始知:
现在才知道。
⑤不及:
远远比不上。
[今译]
千百声的鸟啭,任意回荡著,(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
(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
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赏析]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
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
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后两句抒情:
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
受羁绊的心曲。
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157、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曾经:
曾经历过。
曾,副词。
经,经历。
2.沧海:
大海。
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
除了。
4.取次:
循序而进。
5.半缘:
一半因为。
6.修道:
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简析】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
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
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
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背景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
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
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注词释义
乐游原:
长安乐南方的游览胜地。
地势高而宏敞,西汉曾在这里建有宫苑。
向晚:
将近傍晚。
不适:
不愉快。
古诗今译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
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简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
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
“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
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99、晚晴
唐: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夹城:
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
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
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
高远
微注:
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
南方的鸟
【诗意】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它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赋得:
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
古原野。
离离:
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
枯萎。
荣:
茂盛。
远芳:
草香远播。
晴翠:
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
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
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简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
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
“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
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
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
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
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
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背景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
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注词释义
偶书:
偶然写出来的。
鬓:
耳边的头发。
衰:
古音读作cuī。
指鬓发稀疏、斑白。
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
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