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完成稿.docx
- 文档编号:365707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9.01KB
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完成稿.docx
《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完成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完成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完成稿
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完成稿).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
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
发信人:
今古人(今古人),信区:
square
标题:
[原创]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完成稿)zz
发信站:
一见如故(WedNov818:
01:
232006),本站()
[原创]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完成稿)
文章提交者:
superyi加贴在历史风云之中国史铁血论坛
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
曾经,中国被列强由海上肆无忌惮入侵,却忘了自己曾经也是海上强国;在郑和航海后400年我们这个在海洋上曾经发现世界、领导世界的国度竟然沦为被奴役的半殖民地!
而这一切始于明朝……
明朝曾经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航海大国-----郑和下西洋时代的明朝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远洋舰队。
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多少有点过于推崇中国,他对中国造船业的发明创造的统计还算公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与西方相比较,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业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
一、独一无二的郑和时代
以下是一些航海技术发明的比较:
技术项目名称 中国采用大致年代 欧洲采用大致年代
摇橹 公元前1世纪 17—18世纪
平衡式梯形斜帆 公元2—3世纪(?
) 15世纪末
船尾舵 1—2世纪 12—13世纪
平衡舵 11世纪 18世纪末19世纪
水密隔舱 古代 18世纪
船壳包板 11世纪 16世纪以后
车船(轮船) 8世纪 16世纪(?
)
航海指南针 11—12世纪 12世纪末13世纪初
利用八面风 12世纪初 16世纪
1974年泉州出土的宋海船,长30米,水线长26.5~27米,宽10.5米,型深4—5米,排水量在400—450吨,其中平衡舵和大型铁锚已得到使用,保障了船只的远洋航行。
这无疑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海船了,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太就在自己的游记中记载:
中国船象“移动的城市一样”巨大;早在宋代,中国远洋海船已直达红海和东非。
中国又是最早使用火药的国度,在历史衍变中,中国的海军战术也由冲角战、接舷战发展到两栖战和炮战。
元军远征日本时,元军战船拥有的火炮使日本人的小战船根本无法近身。
元代的造船业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大发展,具备了很强的造船能力。
据《元史?
世祖本纪》记载,元灭宋期间的至元七年(1270)造战舰5000艘,至元九年,造战舰3000艘,自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造海船9900艘,造船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送公主远嫁波斯,“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可见元代已有四桅船。
明朝初年,主管明朝廷的工部都水司,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卫都设有造船和修船的船厂,其中以南京的龙江船厂和直隶的清江船厂为规模之最,是完成郑和下西洋大型远洋船的主要厂家,由工部都水司直接派员管理,属皇家直属船厂。
《明成祖实录》记载了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3—1419年)造海船数达2735艘,仅永乐三年就造了1273艘。
性能最为优良的是“福船”。
《明史?
兵志》这样形容道:
“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阔,……其桅二道……”可见船势之宏伟。
明朝出使的“封舟”亦为福船,规模可观,做工精良。
如陈侃督造的五桅封舟,大桅长7.2丈,粗6.2丈;徐葆光监造的封舟,舵叶高2.55丈,宽7.9尺。
正是在这巨大的造船能力的支持下,才出现了九桅十二帆、据说是“最大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的独步四海,冠绝东西的郑和宝船队。
不过有考证说这是小说家言,明以前的船只从未有长过20丈的。
按《明史》和当时人的记载,专家推断郑和帅船最大为5000料者。
《天工开物》对船桅数有言:
“船每十丈,有两桅”。
400料长约9丈,2000料长约船8丈,5000料船长约26丈。
所以5000料之郑和帅船,应该有四个以上主桅,2000料船可能有三桅。
郑和所立的《静海寺残碑》里就有“2000料”及“1500料”船的记载。
这里说明一点:
自宋至明,中国船常用“料”为其大小的单位,文献里常可见到“200料”,“2000料”等等。
另外船的载重也常用“石”为衡量单位。
据台湾海大教授苏明阳研究计算;按元人赡思的《河防通议》①资料详细分析,船料是一只船可以载人、物之容积。
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
而一“料”容积之载重,则依货物之比重而定。
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
而一“料”容积之载重,则依货物之比重而定。
船料可由船长、船宽及舱深的乘积估计求得。
一般来说,有1料=1石=92。
5斤的比例(《中国古代海军史》149页),不过并不准确,研究者有不同的估算法,估算结果也不同。
《龙江船厂志》与《南船记》②是相当详细,而且可信的明代造船书籍,其中也有郑和宝船数据;再根据南京龙江船厂原址考古出土之11米舵杆(应该是当时最大船只的遗物)推算,以日本出土的明代中国船为比例合理估计一下,宝船应该是6000料,与明朝之最大“封舟”近似。
其船长约为70米,排水量约为2000吨,载重量约为其半1000吨。
这些宝船尺度、排水量等都只能是大约值。
(资料来源《郑和研究通讯》)而当时的西方,最大船只排水量不过1500吨,十五世纪威尼斯拥有一艘一千五百吨的船,船员1200人,但只能在地中海沿岸航行,而郑和船队利用指南针和“过洋牵星”③技术开辟了最早的横越印度洋航线。
这些无疑可以证明郑和时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舰和航海技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船队,与郑和巨型船只及庞大船队对比,有如小巫见大巫。
哥伦布的旗舰“圣?
玛利亚”号,长度只有80多尺,排水量约233吨。
达?
伽玛的旗舰“圣?
加布利尔”号较大,但也只约有400吨。
麦哲伦的旗舰“特立尼达”号,仅为110吨。
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这样独一无二的君主促成的非常之举。
就郑和下西洋本身而言,确实是传统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壮举,辉煌但短暂,不久就成了唯一的一次奇迹。
1433年,郑和在古里病逝,王景弘将庞大的舰队和郑和头发、靴帽带回中国。
在盛夏的傍晚,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太仓刘家湾,宝船将永远停泊在那里等着腐烂。
皇帝诏令:
“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
二、明未中西战舰比较
第七次下西洋成了中国航海事业的绝唱,从此中国将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海权拱手相让。
同时明朝的海禁政策持续200多年,由明太祖朱元璋起,洪武四年(1371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太祖实录:
卷70》),拉开了海禁序幕,明成祖虽有官方的下西洋之举,但仍“禁民间海船”,严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明成祖实录:
卷27》)。
嘉靖年间,明世宗下令:
“不许制造双桅以上大船,并将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
”各沿海省地方政府也纷纷下达指令:
“私造双桅大船下海者,务必要一切捕获治之,”“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
”“沿海军民,私与贼市,新邻舍不举者连坐”(《明世祖实录》)
(一)中国战船
古代帆船桅的数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驶风性能好,动力大,船速、吨位也决定于它。
双桅船的载重量则只能在500石以下,这一影响持续了300余年,郑和巨舰的建造技术渐渐失传,明朝中后期的战船极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仅为250至300吨。
甚至到1820年,中国驶往东南亚的海船仍限制两桅,载重在500石以下。
显而易见,中国的造船业在明未已严重地停滞和倒退。
在中国造船业日益衰弱倒退的同时,明朝海军战术发展也出现了衰退。
1524年澳门的一位西班牙人对中国的海军战术作了轻蔑的描述:
“帆船上只装有小型的铁火铳,而无铜火铳,火药也很糟糕……中国人的火绳枪质量低劣,弹丸连普通的胸护甲也打不穿,尤其是他们不懂得如何瞄准。
他们的武器主要是竹枪、矛,有的装有铁矛头,有的则用火烧硬,短而钝的弯刀,护胸甲是由铁锡制成。
有时人们看到上百艘船围攻一艘海盗船,这些船顺风抛撒石灰粉,以迷盲敌人。
因为他们数量众多,可产生一些效果。
这就是他们的主要战术。
”
明朝的水师舰队,越来越专注于执行政府的禁海政策,这不啻是将发展海权的支柱变成了遏制海权意识和束缚海权发展的桎梏。
在此期间,虽有少数文臣武将提出一些重视海洋和海权的积极建议,但此时的整个中央王朝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已开始处于昏昧麻木的状态,对此不予理解和重视。
同时期的欧洲,著名航海先驱葡萄牙的亨利王子④赞助和主持了航海技术研究院,建立了海图制图学校及海员学校;在他的领导下,葡萄牙天文导航航海技术在15世纪中就已超越中国,⑤其后出现的揉合西方横帆船(利于在狂风中远航)和东方纵帆船(利于逆风航行)各自优良性能的全装备帆船,其帆船可操作性和航行能力也迅速超过中国帆船。
当1434年郑和第七次远洋航行刚结束时,葡萄牙探险队到达了西非博哈多尔角(北纬26度),1446年到达几内亚(Guinea)海岸;l5l1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攻陷,中国势力范围与水域的大门被打开了,葡萄牙人随后直接来到了中国的大门口敲门了。
马六甲王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却置之不理;葡萄牙人因此极其轻视中国的实力,葡萄牙首次派遣来华的使节托梅?
皮雷斯1515年左右在其《东方简志》中称“马六甲总督欲制服中国并不需要人们所说的那么大力气,因为他们弱不禁风,不堪一击。
常去那里的人们及船长们说,率数十大船攻克马六甲的印度总督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拿下中国沿海各地。
”
为什么他们这么狂妄自大?
我们先来看看此时的明朝海上力量和西方战舰的比较情况。
明初沿海的防卫是比较周密的,海上有战船巡哨,陆上有卫所军队防守,巡检司弓兵盘查。
到了嘉靖年间,战船所剩无几,军队缺额半数以上,所存士卒又都是老弱残疾不堪作战之辈,既不能防御倭寇于海上,使其不能登陆,又不能在陆上堵截围剿,将其消灭。
海防形同虚设,倭寇海盗红毛夷如入无人之境,可以任意烧杀劫掠。
那么这时的明朝战船是什么样的?
郑和的巨舰早被人遗忘了,此时明朝战船种类繁多,除承袭前代的一些船型以外,见诸文献的就有30多种。
明代造船家沈整《南船记》一书中列举了明代十几种战船的用途,建造要求,用材尺寸,并附有图样。
有用于作战的四百料战座船、二百料战船、一百五十料战船、一百料战船、三板船、浮桥船;还有用于巡逻的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一颗印巡船、二百料巡沙船、哨船、轻浅利便船等。
现分别介绍如下:
1.四百料战座船这是水军主帅的坐船,长27.8米,宽5.1米。
2二百料战船长约20米,宽约4米,二桅,有望亭。
3.一百五十料战船长约17米,宽约3.6米,有二桅。
4.一百料战船长约15米,宽约2.5米,单桅
5.三板船长约12米,宽约2.6米,单桅。
三板船亦称划船,只能容纳10余人,是战船中体积最小,速度最快的一种。
6.浮桥船长约19米,宽约4.5米,用于横渡江河。
7.四百料巡座船长约27米,宽约4.9米,双桅。
以上船只主要用于江河,也有江海并用的。
此外,明代还有多种专门用于海上作战用的战船。
据《明史?
兵志四》、《武备志》、《筹海图编》和《纪效新书》等古籍记载,明代的海上战船有大福船、海沧、草撇船、开浪、艟樵、苍山、沙船、广船(又分乌槽和横江两种)、
八桨船、网梭船、渔船、鹰船、鸟船、蜈蚣船、喇叭唬船、两头船、鸳鸯桨船、赤龙舟、火龙船和破船筏等。
如下为详细资料:
:
1.福船为福建沿海建造和使用的战船,有六种规格,能自成系列:
大号和二号称福船,是明朝水军的主力。
二号称哨船,四号称冬船(.海沧船),五号称鸟船,六号称快船。
.一号称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迟重”,机动性能不好;二号福船较一号稍小,“合常用之”。
大号和二号形体相似,船底狭窄,船面宽阔,吃水约3.5米,“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其尾高耸。
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
其帆桅二道。
中为四层,最下一层不可居,惟实土石,以防轻飘之患;…..最上一层为露台,须从第三层穴梯而上,两旁板翼如栏,人倚之以攻敌,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
敌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敌又难于仰攻,诚海战之利器也。
”(《武备志》)是冲击力较大的大型战船,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由于“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顺风顺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阔大洋.在里海则易胶浅,须跟哨船接济”。
(《续文献通考》)
注意资料显示最大的福船仍是“帆桅二道”,按前述《天工开物》对船桅数有言:
“船每十丈,有两桅”,400料长约9丈,也就是说其排水量最多不到400吨。
这已是明中后期人们眼中的最大船只了。
2.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是福船型中的第三号船。
3.海沧船又名冬船,是福船型中的第四号船,“与哨船同,特两旁不钉竹皮耳”。
(((古今图书集成?
戎政典?
水战部》)“海沧稍小福船耳,吃水七八尺,风小亦可动,但其力功,皆非福船比。
设贼舟大而相并,我舟非人力十分胆勇死斗,不可胜之,然二项船皆只可犁沉贼舟,而不能捞取首级。
故又有苍船之设”。
(《纪效新书?
治水兵篇》)
4.广船因创制于广东而得名。
新会县尖尾船,东莞县大头船均属于广船型。
它是一种大型尖底海船,用铁栗木制成,又大又坚。
倭寇船系松杉木制成,其坚固程度远不及广船,若与广船相撞,而被撞碎。
广船上宽下窄,状如两翼,在近海航行时,还比较安稳,如驶远洋,则经不起风浪颠簸,故不宜于远洋航行。
船上装有发烦、佛郎机、火球等武器,遇敌远则射击,近则将敌船撞沉。
由于铁栗木难以筹办。
造价昂贵,损坏后难以修理;在外海作战和遇到风浪时船体摇晃.炮弹命中精度较差,所以只限于广东一带海域使用。
(《中国古代海军史》八一出版社)
这些是较大型的舰只,另有诸多的战船其实都是军民两用的,其排水量和载重都没有超过400吨的。
注意这些史料记载都仍在强调战船的冲角战、接舷战的能力,譬如说福船“敌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海沧船“皆只可犁沉贼舟”,对于火炮在战舰上的作用却不太提及。
实际上明朝舰船早就有了火器,以《纪效新书?
治水兵篇》记载的戚继光水师为例,如果把一个水兵营中4艘福船2艘海沧船和4艘苍山船装备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共计有:
大发熕1门、佛郎机炮40门、碗口炮30门、鸟铳68支、喷简500个、火砖620块、火炮100个、烟罐800个、火药箭2000支、弩箭2600支、药弩66张、弩药10瓶、粗火药2600斤、鸟铳火药680斤、大小铁弹2240斤、火绳381根、标枪360支、砍刀34把、弓14张、药弩34张、箭1000支、藤牌52面、钩镰34把、过船钉枪66支,以及各种船具。
(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八《治水兵篇》)
戚继光记载的大发熕和佛郎机炮都是1506年葡萄牙船到广东后才输入的。
其中铜发熕属于当时的重炮,由佛郎机炮发展而来,创制于嘉靖年间(1523年以后)(《中国军事史.兵器》)重500斤,发射的弹丸每个重4斤。
在西方技术影响下,中国舰船上也有了大炮,那么用这种大炮远程轰击敌船,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吗?
关于大发熕的实际运用,据《筹海图篇》记载,在水战中“贼若方舟为阵,亦可用其小者。
但放时,火力向前,船震动而倒缩,无不裂而沉者。
须另以木筏载而用之可也。
”
原来这种重炮在船上基本是摆设,在实战中哪有拖着木筏开炮作战的事?
想象一下,在危急的临战时刻,水兵们还得忙着把大炮吊放到木筏上再作战,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实际这还是和明朝此时的造船技术落后有关,不仅仅载重量大的船只不能建造,就连船体牢固程度也不如西洋船了----大炮一发,就会“船震动而倒缩,无不裂而沉者”。
火器发射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对小吨位的船只影响很大,因此在整个明未,中国战船最大者排水量不过400吨,水军的主要战术仍是传统的冲角战、接舷战,火器是辅助力量而已。
明未郑成功舰队发明一种先进的战舰队形,这种队形与当时英、法、荷海军正在试行的“钻石”形队形相似。
他把战船分为5个部分,指挥船位于中间,以便指挥战斗。
而在此以前,指挥船在作战时都处于后方。
他的战舰吸取了西洋船的长处做了改进,但是仍然没跟上军舰火炮战术的潮流。
他的战船以攻台湾的舰队为例,实际上仍未摆脱中国传统帆船模式:
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积极修战船,招幕训练水兵。
仅二个月时间就修造兵船300多艘。
其中有大帅船,先锋船、哨船等。
船一般有二层甲板。
主力战船大青头(船体多饰以青色)长约10丈,宽2丈1尺,高l丈5尺,吃水8尺,载重三四干担,总共只配备2门大炮,前1后1。
(《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1962年福建版)
我们可以看到,明未清初中国最强大的郑成功舰队,其主力战船仍然是排水量400吨不到,火炮配备极少。
(二)西方战舰的发展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西方船舰的情况:
前面我们已经提过,15世纪初亨利王子为了东航探险而创制了葡萄牙轻快帆船,其后即有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伽马东航印度等一系列全球航海探险活动,导致了16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
长期远洋航海的实践,西方帆船性能和航海技术在全面超越中国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炮上战舰是海军武器发展史的飞跃,虽然中国最早在船上使用了火器,但仅此而已,火炮一直是被固定在船头和船尾的位置,不能灵活地瞄准射击,舰炮技术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诸多大炮在船上使得船的稳定性变差。
而且,一旦开火其后坐力使得船更危险。
解决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是提高舰炮铸造的精度和铸炮材料的强度;其二是发明了船舷炮门。
这个金点子是被一个英国人想出来了:
詹姆斯?
贝克。
他将火炮装在下甲板,并在船体两侧开出炮门,让炮能够发射。
在不使用的时候,炮门用带铰链的炮门盖关闭。
1512年,在伍利奇建造“大哈里号”采用这种设计,这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时海军旗舰。
巨大的“大哈里”号,排水量超过了1000吨,仍保留中世纪的传统模样:
装有4根桅杆,前桅和主桅挂横帆,后桅和尾桅挂大三角纵帆。
“大哈里”号最引人注目之处,还是其高耸的首尾楼。
船的武备也整个地显示出过去冷兵器时代的遗迹,火炮的口径不大,但数量众多,有122门(说128门);军舰上还有1200张弓和750个箭囊的箭。
“大哈里号”地设计图没能传下来,当时造船匠只把设计和建造船只的诀窍传授给儿子,通常不传给外人。
第一本关于造船的综合教材在17世纪末开始出版。
(牛津版《技术史》第三卷)
但不管怎样,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军舰”诞生了。
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海上作战的方式主要是靠接舷格斗,那时的战船更多地是起到了一种运兵船的作用。
而火炮的大量使用,使海上作战的基本方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船舷炮门的发明,更使得这船成为了专门作战的“专业户”—军舰,而不是随便什么船都可以客串一下的。
1546年亨利八世的皇家舰队分为4类:
全帆装船、风帆炮舰、三桅小帆船和驳船。
共有从60―1000吨不等的全帆装船20艘,重型火炮通过位于舷侧较低位置的炮眼开火。
在16世纪,西班牙、法国、荷兰和瑞典等欧洲国家都建造了大型的风帆战舰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但这些军舰和英国军舰的模样大同小异,也都是用从眩侧炮门里向外开火的舰炮来武装。
16世纪西班牙建造的‘加列尼”号战舰排水量1600吨.长56.5米,宽15.2米,4桅7帆。
装有1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分别布置在三层甲板上。
1514年法国建造的‘大亨利”号旗舰,排水量1000吨长51米,5桅。
装有18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舰员700入(其冲400名是陆军)。
1571年威尼斯在勒班陀附近的海战中首先使用一种大桨帆战船,长80米,三桅,一排桨,每桨9一10名桨手,载人800名,装有7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还有冲角。
(以上资料出自《中国舰船史》)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共有船舰130艘:
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船、22艘差船、13艘轻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长船(其中真正的战舰约60至70艘),总吨位57868吨,火炮共计2431门,海员8051人。
船上共载陆军19000人,加上其他人员总计六万多人。
其中:
1000以上(艘)7
500--1000吨(艘)50
100---500吨(艘)20
100吨以下(艘)25
相应的英国军舰数据是:
1000以上(艘)2
500--1000吨(艘)11
100---500吨(艘)150
100吨以下(艘)30
从以上几艘16世纪外国战船与我国同期战船相比,从吨位、航海性能上看都已超过我国,从火炮的数量上看已大大超过我国同期的战船,发展也非常迅速,例如:
1506年葡荀牙船到广东时输入‘佛郎机”炮;“鸟咀铳”是在平倭战争中掳获后于1558年开始仿制的;1622年开始仿制从荷兰输人的“红夷炮’等。
17世纪,海上争霸时代全面开始。
西方造船业和海军力量不断发展,中国却日益落后。
1637年,荷兰拥有了制造排水量高达1500吨、装有100门大炮的三层甲板的战舰“海上君主”号的能力。
到1644年,荷兰拥有1000多艘各类船只作为战舰保护商业顺畅,1000多艘大型商船进行海上贸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于捕鱼业和内陆运输业,并拥有8万多名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水手。
1639年9月,西班牙舰队在海军上将奥奎多的率领下(旗舰是“圣地亚哥”号)出击英国。
这支舰队的实力大约有70艘船,其中有12艘排水量超过了1000吨(如“圣特勒萨”号为2400吨)。
英国海军从1649年的39艘猛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层甲板、并拥有60至80门炮的巨型战舰。
1637年建成的英国“海上君王”号,是詹姆斯的继任查理一世时期所建的英海军中第一艘有3层统长甲板的大型战舰,1636年1月开始设计,1月16日在伍利奇船厂建造,1637年10月下水,总造价超过4万英磅(其中一半是付给造船匠的工钱),主设计师佩特本想该舰只需装备90门大炮,但查理一世却硬要把炮数增加到104门(共重153吨),使之成为当时最大的战舰。
该舰龙骨长39米,总长51米,宽14.7米、深23.17米,吃水6.8米,该船重1683吨,有4层甲板。
该舰竖以3桅,在主桅和前桅上挂有皇冠帆。
该舰装备102-104门炮,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门炮,在上甲板上架26门炮。
在首楼上有12门炮,半甲板上有14个炮门,还有10门船首炮及若干尾炮。
该舰队有11只锚,每只锚重2吨。
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弹净重60磅,一次齐射的炮弹重达一吨该舰先后曾参加了对抗荷兰、法国海军六、七次海战,连续使用了60余年,最后,意外地被法国海军击毁于查塔姆(Chatham)海域。
虽然西方海上强国的大炮巨舰越来越多,但是作为海上武力标准的主要舰船仍然是二层甲板、装有50---80门火炮。
装有大炮的快速帆船也开始建造:
,一般排水量约为400吨、装有30--40门炮。
这种船结构坚固,操作灵活、火力强大。
同样排水量的中国的最大战船只能安放2门大炮和若干小炮,两者火力根本无法比较。
以《纪效新书?
治水兵篇》记载的戚继光水师为例,一个水兵营中4艘福船2艘海沧船和4艘苍山船装备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才有40—70门火炮,勉强可和西方一艘小吨位快速帆船相比,而且中国最大口径的船上大炮只相当于英荷等欧洲军舰大炮的1/4重量---1637年英国“海上君王”号有炮104门(共重153吨),平均每门炮按明制为2000斤以上----明未徐光启等人从澳门买来的红夷大炮,就是从英国沉没军舰上打捞出来的。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中西海上战舰的规模、武器和各种技术方面在明未都有了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中国在应付海上入侵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朝 后期 中西方 海上 力量 比较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