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3648089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271.38KB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x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
章节
知识点
■必修1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认识主要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分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3.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影响及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位置;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2.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5.三大岩石的成因及转化,要求识记对应的主要岩石名称;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6.板块名称、边界及板块运动对应的宏观地形名称;
7.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的判断及图示;
8.流水、风力等外力侵蚀与沉积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2.3大气环境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
10.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及热力环流原理;
1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1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成因(重点掌握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气候);
13.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包括风向、风力、气压变化、气温变化、降水状况等);
2.4水循环与洋流
14.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地理意义(掌握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15.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影响(重点要掌握根据规律判断洋流性质、洋流流向、对气候的影响、对航行的影响);
3.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掌握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名称、相互关系);
3.2自然环境差异性
17.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四种表现(纬度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以及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自然带名称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垂直自然带的纬度差异、坡向差异,特殊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4.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的影响、气候变化特点及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必修2
1..人口与环境
19.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人口问题表现;
20.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现状;
2.城市与环境
21.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内部功能区及其影响因素;
22.城市化特点、动力机制、对地理环境影响;
3.区域产业活动
23.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名称及其区位分析;
24.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
25.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6.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解决途径;
■必修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7.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与周边大洲的分界线、周边海域名称、主要地形名称、地形特征、气候名称、气候特征和成因、重要水系名称及其相互关系;
28.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9.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地形、气候、水系等);
30.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名称及其特点;
3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大经济地区的发展差异、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方案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32.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3.主要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破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能源和矿产合理开发);
3.3S技术
34.3S技术的判断与应用、图层叠加技术的分析(地理各要素的关系分析)。
章节
知识点
■必修1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认识主要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分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3.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影响及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位置;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1.认识主要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分级;
(1)天体:
是宇宙间星云、恒星(本身会发光)、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天体系统:
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
特别注意:
离太远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银河系直径约8万光年。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1)八颗行星分类
位置:
由内而外——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2)运动特征
(3)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3.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影响及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位置;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
(2)太阳活动类型:
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
标志,其周期约为11年。
(3)
另: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约50%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1)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
(2)两个界面
名称
波速变化
①表示莫霍面
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②表示古登堡面
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3)三个圈层:
图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4)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
章节
知识点
■必修1
2.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5.三大岩石的成因及转化,要求识记对应的主要岩石名称;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6.板块名称、边界及板块运动对应的宏观地形名称;
7.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的判断及图示;
8.流水、风力等外力侵蚀与沉积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5.三大岩石的成因及转化,要求识记对应的主要岩石名称;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特点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致密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矿物结晶不明显,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石灰岩、
砾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片理构造
(2)主要地质作用
①形成岩浆岩的作用为冷却凝固;②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固结成岩;
③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④形成岩浆的作用为重熔再生。
6.板块名称、边界及板块运动对应的宏观地形名称;
(1)板块名称: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
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7.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的判断及图示
(1)常见的地质构造
类型
判断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背斜 岩层①~④由新到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
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8.流水、风力等外力侵蚀与沉积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流水作用
(3)风力作用
⑷冰川作用:
北美五大湖、挪威西侧沿海峡湾地貌的成因
章节
知识点
■必修1
2.3大气环境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
10.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及热力环流原理;
1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1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成因(重点掌握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气候);
13.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包括风向、风力、气压变化、气温变化、降水状况等);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
A.
(1)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18km,中纬度为10~12km,高纬度为8~9km;
(2)平流层的22~27km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B.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
(1)能量来源①根本来源:
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B地面辐射。
(2)两大环节①地面增温: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10.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及热力环流原理;
⑴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
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②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
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⑵热力环流原理
①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②形成过程:
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中的水平运动。
③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类型
示意图
应用
山谷风
由于夜晚吹山风,谷底气流上升,出现著名的“巴山夜雨”现象;夜晚,当冷空气在谷底集聚时,容易出现上热下冷的稳定空气结构,即逆温现象
海陆风(湖陆风)
海陆风加速海陆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白天的海风使近海岸湿润,夜晚的陆风使陆地凉爽
热岛
效应
热岛效应强弱反映城乡温差大小,如夏季城郊温差大,热岛效应最显著,热力环流最强。
有污染的企业要远离居民区,并布局在绿化带以外,避免热力环流中污染物进入市区
1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⑴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⑵气压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⑶气压带性质和风带风向与气候特点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如下所示:
①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③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④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⑤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
1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成因(重点掌握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气候);
(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①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②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草原气候
高温多雨为湿季
信风带
高温少雨为干季
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炎热干燥
⑵季风气候成因及特点
地区
东亚(东亚季风)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冬季
向夏季
西北季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季风(源地:
亚洲大陆)
东南季风(源地:
太平洋)
西南季风(源地:
印度洋)
13.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包括风向、风力、气压变化、气温变化、降水状况等);
⑴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
⑵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⑶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章节
知识点
■必修1
2.4水循环与洋流
14.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地理意义(掌握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15.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影响(重点要掌握根据规律判断洋流性质、洋流流向、对气候的影响、对航行的影响);
14.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地理意义(掌握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
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
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15.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影响(重点要掌握根据规律判断洋流性质、洋流
流向、对气候的影响、对航行的影响);
⑴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海区,副热带环流北半球:
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
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
逆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
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⑵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
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海洋性
气候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
降温减湿。
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
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吹离岸风)形成的渔场:
秘鲁渔场
(类似还有加那利寒流、本格拉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索马里寒流等)
海洋环境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不利)
航海事业:
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章节
知识点
■必修1
3.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掌握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名称、相互关系);
3.2自然环境差异性
17.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四种表现(纬度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以及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自然带名称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垂直自然带的纬度差异、坡向差异,特殊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掌握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名称、相互关系);
⑴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系列
①生物演化史:
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特别关注:
中生代侏罗纪:
恐龙繁盛,裸子植物
②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三叶虫)和中生代末期(恐龙)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
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③人类演化与环境: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⑵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①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
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②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
A、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B、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③土壤: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
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
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
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
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
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
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
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
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④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7.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四种表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以及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自然带名称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垂直自然带的纬度差异、坡向差异,特殊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⑴自然带:
(三大类:
森林、草原、荒漠)
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地域分异有序性和普遍性。
⑵自然带的分布:
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⑶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规律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热量。
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
分异规律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地方性分异:
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影响因素:
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
表现规律:
有序性和重复性。
(典例:
华北)
章节
知识点
■必修1
4.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的影响、气候变化特点及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聚落:
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②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③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局
形态
走向
平原
密度高
网状
限制少,造价低
山区
密度低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目前铁路修建的决定性因素是:
经济;有时候也考虑:
科技
⑵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气候变化:
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②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现代时期
时间尺度
特征
距今1万年以前
近一万年来
近一两百年来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注意:
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
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
③雪线:
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学 考必背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