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docx
- 文档编号:3640112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4.02KB
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docx
《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内容简介】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
深入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稿”)的具体内容,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对于任何一个职业语文教师而言,都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主要内容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深入解读新课标修订稿具体内容,不仅要知道新课标修订稿与原来新课标之间“删去、加上、修改”的三个区别,而且更应该明了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明了新课标修订稿从“时代发展、语句条理、追求变化”三个方面所体现的精神实质。
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教师需要从本质上入手,从整体入手。
只有从“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角度逐一思考,新课标修订稿中所提出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其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许才能成为现实。
【学习要求】
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之中,务必通过新课标修订稿的学习,紧密联系自己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际,不能空对空。
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通过比照,全面、深入了解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
第二,选择自己曾经讲过的一节小学语文习作课,依照“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维度思考;
第二,按照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依照“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修改自己曾经讲过的一节小学语文习作课。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一、如何理解新课标修订稿
1、新课标修订稿与原来新课标的区别
前言
原来新课标中的“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从现代社会的要求,说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说语文课程改革的宗旨、作用。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及其当今社会带给语文课程的新挑战,说语文课程再次深度改革的背景。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说语文课程的三维基础目的、及其作用和地位。
课程性质
原来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修订稿“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①保留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②变化
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
说语文——说语文课程
③强调
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的基本理念
原来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原来的新课标与新课标修订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比较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修改:
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上: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加上: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加上:
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修改:
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删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删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修改:
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修改:
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修改:
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修改:
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加上: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删去语文又是母语教育修改:
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修改:
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修改:
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删去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修改:
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加上修改: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改:
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
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修改: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删去(24/261——据不完全统计,下同)
2、新课标修订稿到底修改了什么
⑴表面上看
①删去
②加上
③修改
⑵深入分析
①时代的发展
②语句的条理
③追求的变化
①删去
时代的发展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删去。
(课程的基本理念)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句的条理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删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的基本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删去的主体。
(课程的基本理念)
追求的变化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
②加上
时代的发展
内容的价值取向,加上: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加上: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设计思路)
追求的变化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上: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的基本理念)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上: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加上:
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加上修改: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课程的基本理念)
③修改
时代的发展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修改:
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改:
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句的条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修改:
广泛而深刻的(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修改:
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课程的基本理念)
追求的变化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修改:
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修改:
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修改:
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修改:
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课程的基本理念)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修改:
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修改:
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修改:
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的基本理念)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
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修改: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怎样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修订稿
1、找准学生缺什么
①从广义而言
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学生,其实不仅是学生,包括我们成人,学习者在最初学习某一新知识的时候,都是从感知入手的。
从感知入手之后,介入注意、记忆、想象、言语,最终达成思维。
感知,是认知发展过程的序曲,它是形象的,感性的,具体的,直接的感觉、知觉,也可以理解为“知道”。
注意,是方向,学习的方向。
记忆,是遗留,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
想象,是联系,遗留在大脑皮层那些痕迹相互之间的联系。
言语,是工具,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包括后面的思维,均以它作为工具、作为帮手。
思维是学习的终极,它是抽象的、理性的,拥有间接性、概括性这一突出特征。
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促进认知发展的图式。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个体受环境刺激,通过同化图式、顺应图式这两种过程,不断形成和发展“平衡——失衡——新平衡”的过程。
这里说的图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固定下来的、留在大脑里的认知结构。
它是个性的,不过应该是具体的。
这里所说的同化、顺应,指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认知结构的扩充与改组。
新认知与旧认知同类,则同化、则扩充。
新认知与旧认知不同类,则顺应、则改组。
学生在学习过程,恰是通过这样一个图式的扩充、图式的改组,从一个不平衡,走向另外一个平衡;再从一个新的不平衡,走想一个新的平衡……的过程。
②从狭义而言
学生认知发展,面对任意一个新知识点,又拥有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
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
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者说学生上某一节课的背景之下,教师务必了解你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到底缺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折纸,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的纸,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折纸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折纸飞机,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折纸飞机,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折纸飞机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画小兔子,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画小兔子,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画小兔子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唱一首儿歌,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唱一首儿歌,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唱这首儿歌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算一道数学题,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算一道数学题,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算这道数学题到底缺少什么?
……
③广义、狭义之间的关系
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六元素,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从感性到理性的特征,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图式、同化及其顺应、平衡……属于广义上的了解学生缺失。
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者说学生上某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务必了解你的学生学习这一知识到底缺什么?
属于狭义上的了解学生缺失。
广义上了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我们得到的,是了解学生缺失的背景,是了解学生缺失的基础;狭义上了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我们得到的是具体情况。
这两种了解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前,只有深入洞悉于学生而言,一节课、一节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的——学生缺失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新课标修订稿中主动性、创造性的口号才能化为行动!
2.想清到底教什么
教师拥有了上面广义、狭义两种对学生的“了解”之后,对于学习者则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对于学习者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不会出现主观臆想,从而,也就为避免——凭教师自己脑门儿一热而设定武断的教学内容——加了一道保险。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则应该深入研究“自己到底教什么”。
①遴选主要矛盾
想清“自己到底教什么”,首先需要遴选出主要矛盾。
还以我们前面说过的“折纸飞机”为例:
你作为教师,要教学生学习“折纸飞机”,你了解了学生一般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又了解了学生——应该说是了解了你的学生学习“折纸飞机”到底缺什么,接下来,你的任务则是深入研究“教——折纸飞机——的什么”:
“折纸飞机”到底使用什么材料,应该采取什么步骤,不同样式的纸飞机有什么共同特征、又有什么不同特点,以某一纸飞机为例,它到底需要多大的纸,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第二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在折纸飞机时,哪个步骤学生学习起来最为困难,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应该怎样避免……
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
研究之后你会发现,上面诸多“内容”,对于你的学生,并非在一节课、或者说并非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你都需要教给他们。
实际上,你面对上面诸多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习作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