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密码读书摘录 2.docx
- 文档编号:3638053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50.88KB
课堂密码读书摘录 2.docx
《课堂密码读书摘录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密码读书摘录 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密码读书摘录2
周彬著《课堂密码》读书摘记
《课堂密码:
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周彬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8月第1版,2009年10月第2次印刷
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即:
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
作者主要观点如下:
1、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以同事的课堂为友。
2、当前的知识竞争不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是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困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越容易。
3、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
4、衡量自己有没有学会一本书的标准:
当你看书的封面时能够把目录写出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40%;当你看目录时能够把书中的要点写出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60%;当你看着知识要点能够把细节想起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80%;如果你还能够把这本书的知识进行重组并灵活应用,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90%以上。
5、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学科知识点,教师以训练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教师以教学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
6、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
对于学科深度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内容的艰深,二是指理解的深刻。
教师在学科知识上要有深度,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内容上要艰深,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要深刻。
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就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就越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就越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对于教育广度也有两种理解,就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专业选手),还是当做“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业余选手)。
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
一是学科教师要全面地爱护与关心学生;二是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三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
7、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更多的方法与策略,还需要优化自己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应该是学科深度与教育广度的均衡配置。
8、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
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非常努力,但学生不参与,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仍然为零。
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真实教育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
换而言之,教师的主导只是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已。
因此,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进度。
9、课堂效率需要教师的努力,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
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与投入,但在教师与学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才是最佳的选择。
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10、肖川教授认为,只是关心“怎么教”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只是关心“教什么”的教育是没有肉体的教育。
11、“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符合科学的特征,具有可以重复与可以迁移的特点;“怎么教”是指教学手段,符合艺术的特征,具有个性化与即时性的特点。
12、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具有即时性,它需要教师有灵感,也需要教师能把握当时的课堂情境,有预设的课可以保证不出问题,但难以保证它非常精彩。
一堂成功的课也具有个性特征,教师的个性魅力、知识结构,就决定了他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方法就像镶嵌在教师身上一样,难以为他人所模仿。
因此,课堂教学既不会由于外在的强制或者指导而变得精彩,也不会因为对他人的模仿而更为成功。
因为在强制的状态下艺术家是做不出精品的,而对艺术品的仿制就是地地道道的赝品。
13、不管教师在学科教学上多么努力,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始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但永远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理解与掌握学科知识。
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止于学科生活化,还应该以学生自己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学科生活化之后,进一步推进与完善学生生活学科化的过程。
14、学科教学只是学生习得学科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真正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是学生自己对学科知识的主动建构。
15、课堂有趣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吸引过来的外在兴趣,这种兴趣有比较价值,但并不一定有内在价值;另一个是真正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内在兴趣,这依赖于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对逻辑与思维的把握与练习。
这两种兴趣缺一不可,但绝不应该仅止于第一种兴趣。
16、考试成绩=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生智商。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要素,大致包括以上三大方面。
在这三大学习要素中,最难改变的应该是学生智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可改变的要素。
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智商,但能够改变学生对待自己智商的态度与使用它的方法。
对学生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学习成绩的前提。
在学生的学习要素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学生的学科兴趣。
学生对某一学科喜欢与否,很少以其专业价值为标准,一般是以之是否对他们的胃口为标准,在这一点上,学科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学科教师自己的生活态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是用强迫来替代学科兴趣,用训练来替代学习方法,虽然明知这种教学方法是饮鸩止渴,但是要让他们在渴死与毒死之间进行选择,教师们情愿先止渴再被毒死。
17、教师要切记:
不要因捍卫教材而丢失了自己,不要变成教材的“传声筒”、“卫道士”;不要因拘泥于教材而变得教条;不要替代教材而成为学生的敌人。
课堂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材的内容深度之间的差距,次要矛盾应该是学生学习模式与教师之间的差异。
18、教师有三种定位:
其一,团结教材而进攻学生;其二,团结学生而进攻教材;其三,成为课堂中的陌生人,看学生与教材恶斗不止,而自己坐看“风景”。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不会选择第三种,选择第一种情况的占绝大多数,选择第二种情况的占极少数。
要进攻教材,教师就要掌握三项本事:
读透教材、补充教材与批判教材。
成功的课堂,就是教师带领着学生,富有智慧地读透教材、补充教材与批判教材,而不是对着教材顶礼膜拜。
19、对学科教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分化,即教师只对学科教学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延伸,即教师不但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对学科教学负责。
20、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授受,我们称之为传授;二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称之为教学;三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我们称之为教育。
21、哲理故事:
国王要一位画家为他画一匹马,但是一直等了5年也没有看到画家的作品。
国王专程来到画家的画室,画家便当场为国王画马,仅仅5分钟后,国王便看到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从画家的笔端奔跃于纸上。
国王为此非常生气,质问画家为什么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居然让自己等了5年。
画家平静地说:
如果你需要一匹普通的马,那我当时就可以完成,但因此我永远都只会画普通的马;可如果你需要一匹骏马,那就需要5年的汗水与艰辛作为铺垫了。
22、建构主义心理学中关于“鱼牛故事”的经典案例:
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地观察了一番。
回到井里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绍得最具体的就是牛了:
它长着大大的肚子,有一对犄角,还有四条长长的腿、四只蹄子……鱼边听边把牛的样子画了下来,但它画的仍然和鱼的模样一样,只是肚子大大的,长着四条腿,在鱼头上还长着一对犄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能让学科知识独立于生活知识之外,也不可能让学习生活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
23、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藏书,如果父母对书本的感觉很贫乏,那孩子就很难在学校中对学科学习有兴趣。
当家庭教育不但不提供有智慧的日常生活,反而摈弃学生的日常生活去迎合学习生活时,这种错位的教育模式,就同时扼杀了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
24、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时,还需要非学科知识为它奠定亮丽的“智识底色”;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还需要课外活动为它奠定灿烂的“智能底色”;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时,还需要日常生活为它奠定阳光的“智慧底色”。
没有了这些“底色”,学生的一切都将毫无生机与希望,包括学科学习。
25、课堂管理有两个核心目的:
一是避免发生或者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习的事件,可称之为维持课堂秩序,这是消极课堂管理;另一是通过合作学习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可称之为促进课堂合作,这是积极课堂管理。
26、为何需要课堂管理,原因有六:
一是要维持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学习方法;三是要调动学生集体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四是要通过纪律教育形成课堂学习秩序;五是要通过学习诊断减少学生的违纪行为;六是要避免与诊治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
27、课堂管理最成功的境界,就是发掘学生群体的力量来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课堂管理最失败的境界,就是对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无能为力。
28、怎样进行课堂管理:
教师需要反省自己的课堂管理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群体,而非管制学生个体;要寻找学生调皮的原因,而非责备其态度;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而非禁止学生做什么。
29、衡量课堂教学的效率,既不能只以教师的功劳为标准,也不能只以教师的疲劳为标准,而应该以以功劳为分子、以疲劳为分母形成的比例为标准。
30、良好的学习态度缘自积极的学习兴趣,而积极的兴趣是对学习过程的内在享受,这种享受是由良好的学习方法带来的,而学习兴趣也只可能由良好的学习方法产生。
31、学法指导包括以学习为核心的三项工作,即解题方法的传授、学习方法的引领与学习过程的指导。
和学生谈论学习中的成就与挫折,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指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32、对于绝大多数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静下来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学生主动内化学科知识的必经之道。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静下来,有三种方法可以使用:
一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转化为学生静下来的本能成分;二是想办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压下去,不让它有发挥的机会与空间,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静下来的本能成分,为它的发挥创造机会并提供空间;三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消耗或者过滤掉,把保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浓度的静下来的本能成分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33、影响学生人格的要素,有遗传、环境与情境。
教育对这三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决定着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空间。
34、善待学生的无知,不但需要教师有宽容学生无知的度量和改变学生无知的智慧,还需要教师有宽容学生无知的勇气与改变学生无知的责任感。
35、倡导站在学生那面的教育。
站在学生的那面,并不是去纵容他们,而是接受学生的现状,理解学生的现实。
站在学生的那面,就意味着教师既不可能直接改造学生,也不可能替代学生,而是做学生的欣赏者与鼓励者。
教育一个人,并不是让你去改造他,而是让你去塑造他。
改造是站在学生的对面,挑出学生身上的刺与不足,然后再为学生嫁接上美丽的花朵;塑造是站在学生那面,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改进学生身上的不足,从而在学生身上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36、如果教师站在学生那面,教学设计就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来展开,这更容易让他人看到学生的智慧,它并不直接体现教师的能力,而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与学习有效性来予以展现,但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非作秀的教育。
37、让学生在“积极归因”中寻找“学习自信”。
把学习成就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与稳定的学习因素,可以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水平。
将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与教学要求相比,学生可能永远都处于失败的境地;将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与他过去的知识储备相比,他永远都在取得进步。
把可以解决的学习问题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因素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38、父母会用孩子的聪明来证明自己的聪明,而学校则会用学生的愚笨来证明自己的聪明。
39、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差生的形成是偶然的。
莫用差生“存在的必然”遮蔽“形成的偶然”。
借助差生“形成的偶然”走出“结果的必然”。
首先,教师应该弱化差生的差生意识;其次,探索形成差生的多种可能性原因,为避免形成差生寻找方法与策略;最后,教师要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更高的教学品质去吸引学生,以此来帮助他们避免沦为差生。
一言以蔽之,莫给学生变差的机会。
40、父母往往用成人世界的功利标准来评判孩子,改造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这表现为父母不再关心孩子的生活世界,不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对孩子前途有直接影响的班级排名与教师评价。
这使得孩子对父母的功利性关爱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与父母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因此就不再有“恋母”与“恋父”的需求,相反,这会增强他们对爱的需求,从而促使他们过早地在同辈群体中寻找“爱的归宿”。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孩子们彼此间形成的爱并不是成人所理解的爱情,而是父母关爱的一种替代品,是父辈们真诚关爱缺位的产物。
41、成人在面对孩子世界时,更多的是一种武断,而不是理解;是一种抵制,而不是尊重。
作为成人,我们可能漠视孩子的世界,也可能承认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我们没有赋予孩子世界应有的地位。
孩子们并不是要占有美的东西,而是更着力于对美的追求。
42、学校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因此学习世界的意义更甚于教学世界,甚至可以说,是学习世界的现状决定了教学世界的现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状态。
但事实并非如此。
43、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交给他们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主要责任,而积极地用所学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则是学生的主要责任。
教师上很多课,就是阻碍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学习世界的不了解、不理解、不尊重是导致教师与学生都“忙碌而无效”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并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教师与学校。
44、学习评价有两个直接的功能,一是证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另一是查明学生遗漏了多少知识。
基于威胁的学习评价最终让学生远离学习;基于支持的学习评价才会让学生走进学习。
教师通过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面来帮助学生,往往比否定学生的消极面来诊断学生,更有利于发挥学习评价的影响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并不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而是对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诊断。
诊断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智慧,需要非常明确的指导、非常清楚的问题解决办法。
45、学生成长有两个方向:
一是通过扩张自己的优点来发展自己,另一是通过弥补自己的缺点来发展自己。
不管在态度上,还是在技术上,前者都更占优势。
46、家长眼中的孩子越来越聪明,教师眼中的学生越来越笨,这个明显的落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47、对于学生而言,教育具有双重功能:
一是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独特优势,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发展功能,它注重对学生独特优势的发现与培育,是开放与多元化的;另一是根据学生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评价与筛选,我们称之为教育的筛选功能,它注重对学生特定优势的测量与鉴别,是封闭与单一化的。
48、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
鼓励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成绩,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根据学生目前的优势与成绩来设定教学目标,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二步;让课堂教学还原学生优势与成绩的获得过程,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三步。
课堂教学并不是来教训学生的,更不是用学科知识塞饱学生的无知,而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自己获得优势与成绩的方法,通过自己优势与成绩的拓展,来填补自己因为年轻而拥有的幼稚与无知。
49、成绩竞争=专业竞争+时间竞争。
在教育理论上,教师要拥有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需要三个要素——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是,一旦回到教育实践,尤其是教师间的教学竞争上来,这个结论就显得有点勉强了。
50、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谦虚地询问其课堂优点产生的原因,并向他学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为何而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
越是技术层面的改革,越容易迷失方向;越是价值层面的改革,越容易失去方法。
仔细看看教育领域中的两大改革,课程改革重在教育理念的引领,大家都觉得课程改革的理念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么好的理念却找不到落实的方法;再来看课堂教学改革,每个区域、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在或多或少的开展与努力,但同样让大家觉得困惑的是,课堂教学改革这么多年了,在方法与模式上层出不穷,但在结果上却不甚理想。
因此,要让课程改革取得成效,只有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与举措出来;同样的道理,要让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效,如果缺少价值层面的引领,不去追问我们究竟为何而改,相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只会事倍功半了。
一、课堂教学为何需要改革
大概在二十年前,老师对学生的轻微体罚,完全可以看成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至少我自己的父母是经常这样对老师说,请您一定要严格对待我们家小孩,你对他的骂,你对他的打,我们不会责怪您,只会感谢您。
可是,到了今天,谁要是还敢对学生进行体罚,这就是对学生人权的侵犯,不但是一个教育过错,严重时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以前老师为了防止学生上课调皮和分心,可以叫学生听课的时候把手背起来,需要记笔记的时候再放回来,现在的教师恐怕已经没有这个教学权利了吧!
这些变化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这些变化的基本趋势,那就是教师能够采用的教学手段在越来越少,对教师教学内涵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学生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要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社会变迁带来的变化,比如我们的娱乐方式不再以看电视为主,而是以上网或者玩平板电脑为主;比如我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东家长西家短,而是国际上那些巨大的成就或者巨大的灾难。
但是,这些变化能够对我们的教学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社会变迁越快,代沟越大,我们自己只是这个时代变迁的见证人,而学生则是这个时代变迁的推动者。
我们那个时代以玩家家为乐,而今天的孩子以玩愤怒的小鸟为乐;我们那个时代以看小说为乐,而今天的孩子以玩游戏为乐。
面对学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果视而不见,仍然采用严肃的教学手段,以严肃的表现形式,来传统严肃的学科内容,那学生不接受我们、不理解我们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了。
曾经有一位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被学生们集体造反,当校长去问同学们为什么不接受这位学科带头人时,有同学回答道,他在过去是带前面那个头,过了这么多年了,他现在是带后面那个头,您说我们为什么不把他造反下来。
当学生变化,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和形式不变化,原本最成功的方法,很可能就变成最失败的方法了。
知识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最迫切的要素。
有一次去听高二的化学课,课前我看了看化学教材,这才让自己大吃一惊,居然自己基本上看不懂了。
可是,在当年的高考中我的化学考了一百四十分呀,怎么会让自己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化学盲了呢?
再仔细审读了一教材之后,就发现今天的教材的确更新了不少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呈现形式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的化学教材是直奔知识要点去的,估计编教材的人也在尽力把知识要点,以公式或者化学方程式等形式直接呈现出来。
而现在的教材只是在尽力呈现知识的发现过程,至于究竟发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并没有讲得特别清楚。
这就难怪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抱怨新课程的教材编得不好了。
其实,并不是今天的教材编得不好,而是新旧教材的编写目的发生了变化,旧教材以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为标准,新教材以有利于知识的发现为标准。
当教材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还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呢?
将学生的变化与知识的变化相对比,我们更容易感知到知识的变化,而忽略学生的变化。
因为知识的变化是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虽然我们也可以抱怨教材编得不好,但不管教材编得如何,教材已经是教材了,大家都深知这种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是如何让自己适应这种教材。
但对于学生的变化来讲,这却是主观的,我们不认为学生的变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反而认为学生的变化是学生自己贪玩,是学生自己偷懒所导致的。
而且,知识的变化范围是可控的,而学生的变化范围却是不可控的,他既是学生这个群体变化的反映,也是学生生活这个家庭、这个社区、这个社会变化的反映。
对于可控的变化,当然也就更容易应对;对于不可控的变化,自然是难以应对了。
对于容易应对的,我会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应对;对于不容易应对的,往往以抱怨来结束。
二、要把课堂教学改到哪儿
看起来课堂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了,可是我们要把课堂教学改到哪儿去呢?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正在变化中的学生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正在变化中的知识呢,当变化中的学生与变化中的知识相冲突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应该去适应学生还是知识呢?
当我们总是去追问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的时候,当我们去追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追问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好课是为何而教呢?
当一堂课失去方向时,大家就越发地在方法上做文章,于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就呈现出形式上热烈,但实质上毫无进展的局面。
比如大家都以有效教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但有效与无效自身并不是目标,关键是要相对于目标而言,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对有些课堂来讲,如果以知识的传授为目标,那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但以能力的培育为目标,这样的课堂可能就无效了。
但是,课堂教学是不是有属于自己的终极目标呢?
究竟是大家迷失了课堂教学目标,还是课堂教学真的就没有自己的终极目标呢?
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讲,是一番事业;但课堂学习对学生来讲,是成长过程。
当我们站在教师这边时,自然希望课堂教学有一个终极目标,只有课堂教学有了一个终极目标,课堂教学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教师才觉得有成就感。
可是,如果课堂教学真的有了一个终极目标,那么学生就成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工具,学生成长,尤其是学生自主成长就可能受阻于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于是,究竟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重要,还是学生的自主成长重要,这就成为我们追问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必须做出的选择。
可是,有人会说,难道我们非得把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对立起来吗?
的确,两者有可能有冲突,两者也可能有一致之处;但如果两者相冲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会阻碍学生自主成长,在学生得不到自主成长的情况下,相信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也难以得到持久的实现(虽然不能持久实现,不等于不能暂实现,正因为有了暂时实现的可能性,才会出现以牺牲学生自主成长来换取眼前效果的教学现象)。
当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与学生的自主成长保持一致时,这样的终极目标就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
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视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不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课堂教学总是要在学生长远发展和短期成绩之间进行度量,如果让学生在无阶段性测试的教育环境中成长,那么课堂教学自然不必考虑短期成绩问题,只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成长的事,都可以给予足够的时间来等待;可是,当学生必须在经过阶段性学习就要接受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来配置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时,自然应该在两者之间寻得平衡了。
当我们过于短视地,比如每天都要成绩,或者每个月就要成绩时,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就会阻碍学生的自主成长;如果我们真正地把教学周期置于三年或者六年,相信这个时候的课堂教学目标离学生自主成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密码读书摘录 课堂 密码 读书 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