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636589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13
- 大小:104.51KB
动物学教案.docx
《动物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教案.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学教案
动物学教案
王茂先编写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案
课程名称
动物学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
王茂先
职称
讲师
课程简介
“动物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干基础课。
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动物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动物类群及其系统进化和发育,动物与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
自2000年开始开设本科动物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教学,课程为一学年。
经2005年12月教学大纲修订,课时调整为128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验60学时)。
多年来动物学课程在多位老师的辛勤努力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动物学课程被韩山师范学院认定为“合格课程”。
2006年5月动物学课程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培育)。
多人获得韩山师范学院教学优秀成果奖等。
课程要求
1、“动物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干基础课。
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动物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动物类群及其系统进化和发育、动物与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应保证和加强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系统知识,具有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的能力、开展动物保护的能力和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2、根据动物学课程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四方面:
(1)动物学基本理论传授;
(2)基本理论知识的验证、基本技能的培养;(3)动物学能力(教学、科研、组织、动物及环境保护等)的培养和提高;(4)毕业研究论文。
3、动物学基本理论的传授和继承,介绍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动物系统演化为顺序,以代表动物为基础,系统介绍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个体发生、动物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其系统分类,体现动物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体现地区特点(常见、濒危及具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种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4、基本理论知识的验证、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实验室教学为主要形式,验证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初步培养学生的动物学能力。
5、动物学动手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野外教学、实习、考察等形式完成。
6、教学内容的取舍以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标准,以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动物学能力为出发点,并能体现动物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及地域特点。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内容要点:
动物学的定义;主要分支学科及相关关系;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国内外动物学发展概况;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学时)
内容要点:
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四大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机能;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4学时)
内容要点:
门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各纲代表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结构与机能的关系;各纲的重要类群及分布;原生动物的生态及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0.5学时)
内容要点: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原生生物与后生生物;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生物发生律;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及主要内容。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1.5学时)
内容要点:
海绵动物门的体形、结构特点及其低等性、原始性;扁盘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1.5学时)
内容要点:
门的主要特征及本门动物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位置;代表动物水螅的结构特征和生活史(世代交替现象);水螅、钵水母、珊瑚三个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1.5学时)
内容要点: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涡虫、吸虫和绦虫三个纲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分类及生活史;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 原腔动物(1.5学时)
内容要点: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特点;几种重要、常见的线虫;轮虫动物门形态特征及生活史;腹毛动物、线形动物的形态特征。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4学时)
内容要点: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次生体腔的出现在演化上的意义;代表动物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的主要特征及异同。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4学时)
内容要点: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及其代表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异同;各纲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概况(亚纲或目);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8学时)
内容要点:
门的主要特征;甲壳、肢口、蛛形、多足和昆虫纲的代表动物、形态特征、分类(昆虫纲到目);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
第十一章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0.5学时)
内容要点:
三门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1.5学时)
内容要点:
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棘皮动物的分(海星纲、海胆纲、海参纲、蛇尾纲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0.5学时)
内容要点:
柱头虫的主要特征;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1学时)
内容要点:
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及次要特征;各亚门各纲的主要特征概述;柄海鞘的外形、内部构造、逆行变态;文昌鱼的外形及内部构造;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第十五章 圆口纲(1学时)
内容要点:
圆口纲外形及构造特征;分类及生态。
第十六章 鱼纲(4学时)
内容要点:
鱼纲的主要特征(体形与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神经感觉、排泄、生殖等系统);鱼纲分类(软骨鱼系、硬骨鱼系各亚纲及各总目的特征及代表);板鳃与瓣鳃的概念;鱼类的经济意义及洄游。
第十七章 两栖纲(4学时)
内容要点:
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纲的主要特征(骨骼、消化、循环、呼吸、生殖等系统);分类:
蚓螈目、蝾螈目和蛙形目;经济意义。
第十八章 爬行纲(4学时)
内容要点:
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爬行纲的躯体结构(骨骼、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分类:
喙头蜥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和鳄目等五个目的主要特征及类群;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益处及危害,毒蛇的识别及蛇伤防治)。
第十九章 鸟纲(6学时)
内容重点:
恒温及其意义;鸟纲的躯体结构(外形、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感觉、生殖等);鸟纲的分类:
(二亚纲、三总目、七个生态类群)及其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举例;鸟类的繁殖及迁徙;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捕食害虫、狩猎、鸟害等)。
第二十章 哺乳纲(6学时)
内容要点: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以及胎生哺乳的意义;哺乳纲躯体结构(外形、皮肤及衍生物、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及感官、内分泌、生殖);哺乳纲的分类:
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的主要特征,真兽亚纲的分目(特征及代表种类);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
第二十一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0.5学时)
内容要点:
原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爬行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恐龙的兴衰及绝灭的原因);鸟类的起源(始祖鸟的特征及意义)和适应辐射;哺乳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十二章 动物进化基本原理(0.5学时)
内容要点:
生命的起源;动物进化的证据(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动物地理学、生理与生化、遗传学);进化理论:
拉马克学说、达尔文学说等;动物进化形式与种系发生;物种及形成。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0.5学时)
内容要点:
生物圈;动物的分布;世界(6个界)及我国(7个区)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第二十四章 动物生态(0.5学时)
内容要点:
生态因子;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群落的概念及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物质、能量流动;环境保护。
附:
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简要说明,详见实验课大纲)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无脊椎动物部分:
学习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水螅、涡虫、蛔虫、环毛蚓、河蚌、乌贼、对虾等动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掌握它们所在门和纲的基本特征,并认识一些常见的代表动物;脊椎动物部分:
学习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解剖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掌握它们所在纲和目的基本特征,并认识一些常见的代表动物。
每章重、难点及授课内容
绪论
重点:
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难点:
分类知识
授课内容:
第一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生物的种类繁多,目前已鉴定的约有200万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发现的种还会逐年增加,有人(R.C.Brusca等,1990)估计,约有2000万-5000万种有待发现和命名。
六界分界法:
1、动物界:
多细胞、真核、无细胞壁及叶绿体、无光合作用、吞噬营养
2、植物界:
多细胞、真核、有细胞壁及叶绿体、能行光合作用
3、原生生物界:
单细胞、细胞有核膜及胞器、真核
4、原核生物界:
单细胞、虽含核酸但无核膜及胞器、原核
5、真菌界:
多细胞、细胞有细胞壁无叶绿体、无光合作用、有吸收作用
6、病毒界:
无细胞结构、只是一团核酸或蛋白质、无独立代谢、内寄生
生命的进化历史经历了4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
非细胞阶段;第二阶段:
从非细胞到细胞;第三阶段: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第四阶段: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真核生物。
第二节动物学的概念
一、概念
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二、动物学的主要分科
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分5大类:
1、系统动物学:
包括分类、生态、分布、进化等
2、形态学:
包括比较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等
3、生理学:
包括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比较生理学、生理化学等
4、实验动物学:
包括动物遗传学、实验胚胎学等
5、分子生物学
按研究的动物对象分为:
原生动物学、寄生虫学、贝类学、甲壳动物学、昆虫学、鱼类学、两栖爬行动物学、鸟类学、兽类学等。
与医学、农学、物理、化学等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
第三节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学的研究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工作方法。
可分三步:
1、观察和记述阶段
2、假设阶段
3、实验阶段
研究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第四节动物分类的知识
已知的动物种类有150多万种,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种,若无科学的分类方法,研究起来将杂乱无章,需进行系统的分类。
一、分类依据
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很多。
现用自然分类系统:
以形态或解剖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许多证据为依据,基本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
科学的发展及学科渗透又建立了新的分类准则:
生化准则、免疫准则等。
还不完善。
二、分类等级
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三、物种和亚种的概念
1、物种
2、亚种
四、动物的命名
双名法:
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者是属名,后者是种名。
五、动物的分门
1、分门的依据
细胞数量及分化
体型
胚层;体腔;体节;附肢;内部器官的布局和特点
2、门数:
34门
思考题:
1.生物分界的根据是什么?
如何理解生物分界的意义?
2.物种的概念是什么?
试说明“双名法”是怎样给物种命名的。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重点:
1、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
2、个体发育过程
难点:
结缔组织类型及其特点
授课内容:
第一节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形态
多种多样,与其机能相适应;肌细胞——纤维形或纺锤形;神经细胞——星形
二、细胞的大小
一般0.5~40μm,10~30μm为多,个别细胞较大,如鸟卵等。
三、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
细胞分裂的类型: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四、细胞的寿命
第二节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
同形态、同功能、同来源的一些细胞集合在一起,加上其中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称为组织。
通常分为四大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密集的细胞+少量细胞间质。
位于动物体表、器官表面及内腔的内壁。
(二)结缔组织
特点:
具有发达的细胞间质,细胞分散于细胞间质中。
结缔组织种类多.种类: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血组织、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三)肌肉组织(musculartissue)
由肌肉细胞组成。
肌肉细胞又称肌纤维,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和机能特点,肌肉组织可分为平滑肌、横纹肌和心肌。
(四)神经组织(nervoustissue)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具有高度发达的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有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的功能。
二、器官和系统
(一)器官:
如果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而且它们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功能单位,这个整体称为器官。
如眼、鼻、耳、肠等
(二)系统:
当若干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就构成系统。
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
思考题:
1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2细胞膜有哪些重要作用?
对动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3细胞质各重要成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4细胞核的结构及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什么?
与细胞质有何联系?
5研究细胞周期有何实践意义?
6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有何生物学意义?
7动物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重点:
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
难点:
1.原生动物的呼吸、营养、排泄。
2.寄生原生动物的生活史。
授课内容: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原生动物是身体有单个细胞构成的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体型微小,长约30-300μm,最小的利什曼原虫只有2—3μm,最大的(某些有孔虫)可达10cm左右。
二、原生动物由单细胞构成,具有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外,还具有动物细胞所没有的特殊细胞器(类器官,如胞口、胞咽、伸缩泡、鞭毛等),完成运动、消化、排泄、生殖、感应等各种生理机能。
三、原生动物体表的细胞膜,有的种类极薄,称为质膜,不能使身体保持固定的形状,体形随细胞质的流动而不断改变。
四、原生动物通过鞭毛、纤毛、伪足等来完成运动。
主要有三种营养方式。
五、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又有四种方式,包括二裂(有纵二分裂和横二分裂两种)、复分裂、出芽、质裂等。
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同配生殖、异配生殖)、接合生殖(纤毛虫特有的)等。
六、包囊和适应:
生活环境恶化时,许多原生动物体表分泌物质把自身包裹起来,形成所谓的包囊,不吃不动以保证自身度过干燥、严寒、酷暑等不良环境,且易被风带到其他地方。
第二节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原生动物约有4.4万种,其中化石种类2万种,营自由生活的1.7万种,寄生的约0.68万种。
仅介绍其中重要的四个纲。
一、鞭毛纲(Mastigophora)
(一)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1、生活环境
眼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沟、池沼或积水中,其单细胞的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
在温暖季节可大量繁殖,使水呈绿色。
2、结构特征
虫体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长约60μm。
体表覆有具弹性的表膜,具沟和嵴交替排列形成的斜纹表膜,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又能做收缩变形运动。
虫体中部稍后有一个大而圆核,生活时透明。
体前端有一胞口(Cytostome),不能进食,只排出多余水份,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reservior)。
一条鞭毛(flagellum)从胞口中伸出,鞭毛是细胞表面能动的突起。
眼点由埋在无色基质中的类胡萝卜素组成;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是靠近鞭毛基部的膨大部分,能接受光线,与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方式有关,眼点和光感受器普遍存在于绿色鞭毛虫体内。
绿眼虫具有三种营养方式。
副淀粉粒是眼虫类特有的,与淀粉相似,但与碘作用不呈紫蓝色,其形状大小是分类依据。
绿眼虫所行纵二分裂生殖是鞭毛虫纲的特征之一。
(二)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1、以鞭毛为运动器,通常1-4条,少数种类具有较多鞭毛。
2、营养方式有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等。
3、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为纵二裂(绿眼虫),出芽(夜光虫);有性生殖有同配生殖(盘藻虫),异配生殖(团藻虫)。
4、环境不良时能形成包囊。
(三)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鞭毛纲已知约有2000种,依营养方式不同分为2个亚纲。
1、植鞭亚纲(phytomastigina)
自由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种类多,形状各异,单体或群体。
具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动鞭亚纲(Zoomastigim)
无色素体,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异养,自由生活或寄生。
二、肉足纲(Sarcodina)
(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Amoebaproteus)
1、生活环境
大变形虫生活在清水池塘或水流缓慢的浅水中,在富生藻类的浅水中分布较多,于水中植物或其他物体的粘性沉渣中。
其最大特点是体型随原生质的流动而经常改变,故名。
2、结构特征
变形虫结构简单,体长约200~600μm,体表为一层极薄质膜。
质膜下的一层外质(Ectoplasm)特点是,无颗粒,均质透明。
外质之内的内质(Endoplasm)特点是,具颗粒,可流动,不透明,含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等。
变形虫只进行二分裂无性繁殖。
(二)肉足纲的主要特征
1、广泛生活于淡水、海水中,也有寄生种类。
2、体表仅有极薄的质膜。
3、细胞质明显分为外质和内质。
内质又分为可相互转换的凝胶质和溶胶质。
4、虫体裸露,或质膜外具石灰质或几丁质或矽质外壳。
5、通常二分裂繁殖,除有孔虫和放射虫外,一般不行有性生殖,形成包囊者极为普遍。
6、伪足是本纲动物运动、摄食的细胞结构,依形态结构不同,分为四种:
叶状伪足(Lobopcdium),丝状伪足(Filopodium),根状伪足(Rhizopodium),轴伪足(Axopodium)。
(三)肉足纲的重要类群
肉足纲约8000多种,依伪足形态不同分为二个亚纲。
1、根足亚纲
生活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还有的寄生,伪足为叶状、指状、丝状或根状。
变形虫种类很多,但伪足大都似大变形虫,有的与人关系密切。
2、辐足亚纲(Actinopoda)
在淡水或海水中营漂浮生活,具轴伪足,体多呈球形。
三、孢子纲(Sporovoa)
(一)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plasrnodiumvivaxGrassi&Feletti)
疟原虫能引起疟疾(打摆子),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4种。
配子生殖
孢子生殖
(二)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寄生种类,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一定阶段有,异养,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
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或人)体内,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
先进行无性裂体生殖,再是有性的配子生殖,最后是无性孢子生殖。
(三)孢子纲的重要类群
四、纤毛纲(Ciliata)
(一)代表动物——大草履虫(ParameciumcaudatumEhrenberg)
1、生活环境:
在有机质丰富的污水沟或池塘中,
2、形态结构:
形似倒置的草鞋,前端钝圆,后端稍尖,长约150—300μm。
细胞质分为内质和外质。
虫体表面为表膜。
全身满布纤毛,纤毛有节奏地摆动,使虫体旋转游泳,纤毛从体前端开始有一斜沟伸向体中部,沟端有口故称口沟。
呼吸作用通过体表进行。
通常行横二裂生殖,每天可分裂1—2次,有时进行接合生殖,交换小核后一个个体发育为4个个体以增加生活力。
(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体表具纤毛。
纤毛结构与鞭毛相同,但短而数量多。
纤毛运动时节律性强。
具表膜下纤毛系统,细胞核分为大、小核,多具摄食的胞器。
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
(三)纤毛纲的常见种类
第三节、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原生动物研究不仅对了解动物演化是重要的,而且和人类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思考题: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单个细胞有何异同?
3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4鞭毛的超微结构及其运动机理是什么?
5鞭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简述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7何谓变形运动?
变形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8肉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简述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10简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11疟疾复发的根源是什么?
12疟原虫的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出哪些新观点?
13孢子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4纤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5研究原生动物有何经济意义?
第三章动物的胚胎发育和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重点:
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生物发生律、多细胞动物起源的证据。
难点:
胚后期、端细胞法、吞噬虫学说。
授课内容:
一、繁殖
动物产生后代的现象称之为繁殖。
繁殖不仅使个体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保持种群的延续。
概括起来,可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一)无性繁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最简单的繁殖方式。
这种方式多见于低等动物。
1.分裂生殖即亲体通过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裂,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个体。
形成两个相等的新个体的,称为二分裂(包括横二裂和纵二裂);形成多个新个体的,则称复分裂。
前者如草履虫、绿眼虫,后者如放射虫。
2.出芽生殖以出芽方式由亲体产生芽体,再与亲体分离,发育成新个体,或不与亲体分离,而形成群体。
如水螅类及其他腔肠动物。
3.孢子生殖即由母体产生许多孢子,不经结合而直接形成新个体。
为孢子虫所特有的生殖方式。
4.再生即动物体一部分在损坏、脱落后,重新恢复其所丧失的部分,以保证其个体的完整性。
如水螅及扁形动物等。
(二)有性繁殖
是由雌雄细胞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由于有性生殖的新个体,从亲代双方获得不同的遗传特性,而有更强的生命力。
1.配子生殖
2.接合生殖
孤雌生殖又叫单性生殖,即雌性所产生的卵,不经受精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二、发育
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或演化过程中,形态、结构和机能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叫发育。
因此,发育可分为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有性繁殖的多细胞动物,其个体发育全过程,可分为胚前期、胚胎期和胚后期。
(一)胚前期
此期发育始于精、卵细胞的产生,终于其成熟。
精(卵)原细胞通过多次有丝分裂,数量不断增殖,进入生长期,精(卵)细胞体积增大成为初级精(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