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逍遥游》教学实录.docx
- 文档编号:362213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42KB
高一语文《逍遥游》教学实录.docx
《高一语文《逍遥游》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逍遥游》教学实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逍遥游》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逍遥游》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习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
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
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近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
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
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
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
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
第一,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
第二,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
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
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
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
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
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
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
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马叙伦曾说过:
“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
各笑什么?
生:
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
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
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
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
『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
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
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
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
对,写了鲲和鹏。
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
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
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
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
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
﹙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
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
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
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
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
『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
为什么?
生:
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
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
比喻。
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
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
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
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
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
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
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
『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
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
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可是,虽然都不自由,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
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
什么叫“小大之辩”呢?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
『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
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
人可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
我们看最后一段。
『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逍遥游境界了吗?
为什么?
生:
没有。
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
他们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禄呢?
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荣辱的界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呢?
﹙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
为什么?
生:
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
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
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逍遥游呢?
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为什么?
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
“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
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
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
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
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
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
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
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
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
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
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附:
本文文言知识点】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
奋发)志怪者也(志:
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
离开;以:
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
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
阻塞)
之九万里(之:
到……去)之二虫(之:
这)
众人匹之(匹:
相比)彼且奚适(奚:
哪里)
是鸟也(是:
这)抟扶摇(抟:
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
安放;胶:
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
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
计划,打算)适百里(适:
往)
以久特闻(特:
独)穷发之北(发:
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
何;待:
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
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
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
(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
古义:
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
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
古义:
虽然这样;今义:
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
(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
(2)其……?
其……?
(表示选择,译为“是……呢?
还是……呢?
”)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9、多义词
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10、虚词用法:
其:
①代词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②助词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连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连词,表顺承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连词,表修饰关系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连词,表并列关系水浅而舟大也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御六气之辩
⑦通假字,通“能”而征一国者
之:
①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助词,“的”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代词而莫之夭阏者(代“鹏”)
④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指代“此”“这”)
⑤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逍遥游 语文 逍遥 教学 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