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docx
- 文档编号:3615608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13KB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docx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
(2017—2035年)(草案)
(概要)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范围包括环潼湖湿地周边地区,面积约128平方公里。
其中建设用地约47平方公里,潼湖湿地公园面积约55平方公里。
二、发展背景
为贯彻落实珠三角层面提出产业转型升级、九年大跨越的发展战略以及《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展思路,打造“广东硅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在大亚湾作为向海发展“蓝色引擎”的同时,围绕潼湖湿地构建“绿色引擎”,实践示范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
三、战略定位
(一)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
基于潼湖生态智慧区生态基底优势,构建生态型、组团式的空间格局,从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生态保护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培育生态产业链、建设湿地公园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建立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广节能低碳技术,打造适合惠州长远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市,助推惠州实现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
(二)广东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
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建设将紧紧抓住创新的核心要点作为突破口,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与深港创新圈、广州科学城、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等创新载体的互联互动,共同打造省域创新驱动发展平台。
(三)大珠三角融合发展先行区
发挥区位、产业、政策的叠加优势,创新合作共享机制体制,打造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加强大珠三角经济区内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领域深度合作,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企业资质互认,多层次、多渠道促进要素资源流动,引导珠三角地区先进生产力延伸布局到环珠三角乃至粤东、粤东北地区,实现构建珠江口东岸区域创新平台与区域协调发展平台的目标。
四、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细化战略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二)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保护湿地生态敏感区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
(三)充分利用惠州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为远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较大的弹性,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理念。
从潼湖生态智慧区未来城市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文化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五)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五、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建设成为湿地生态特色突出、先进产业聚集、交通便捷、宜居宜业宜游的智慧生态发展区。
(二)城市职能
潼湖生态智慧区是仲恺高新区的公共服务核心,惠州市积极对接省发展战略的着力点以及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功能节点。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近期17万人,远期40万人。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城乡建设用地26.63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19.13km2,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
5.51km2。
远期城乡建设用地47.05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38.34km2,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1.95km2。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89m2。
六、空间格局
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形成“一环、双核、多园”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环”:
环湿地创新产业走廊
“双核”:
生态核、智慧核(创新与总部经济区)
“多园”:
指的是依托基地内各集中建设区域形成的专业园区,主要有国际合作产业园(中韩科技园)、智能科技聚集园、大数据产业园、科教园、创意与设计产业园。
类型
名称
用地规模
(公顷)
主导功能
项目引入
核心
生态核
5530
兼具生态涵养、游憩、科普教育功能的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生态农业、科研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园、观鸟点、水质监测站
智慧核(创新与总部经济区)
452
科技研发、创意设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中心
商业零售、餐饮娱乐、医疗、展览、宾馆酒店、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科技咨询、法律支撑、O2O研发中心、行政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知识产权销售
产业园
大数据产业园
556
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研发
“大数据”中心、量子实验室、移动设备终端制造、移动支付设备制造、激光通信实验室、5G研发推广总部、芯片研发实验室
科教园
755
教育培训产业、文化产业
大学及高教园区、高级培训、创意乡村、人才中心、企业管理学院、国际学校
智能科技聚集园
328
智能装备产业
智能穿戴、智能成套装备
国际合作产业园
1321
中韩合作产业、中新合作产业、中以合作产业等
太阳能光伏、储能与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部件研发、高端医疗设备、生物制药
创意与设计产业园
422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
电子产品设计、通信产品设计、家电设计、数码、电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网游动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
七、城乡统筹
(一)城乡统筹策略
推进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激发本土活力。
依托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城市与乡村,功能扁平化,空间差异化。
城市体现集约高效、田野环绕、绿廊穿插;乡村即是“慢城市”,镶嵌在绿野之中。
(二)村庄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对规划区范围内的21个行政村,按照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的整体需要,和其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特点,划定为不同类型(保护型、置换型、整治型、搬迁型),以便于分类规划和分类建设。
八、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4.45hm2。
规划集中行政办公用地1处,位于基地东侧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内,规划用地地面积总计约2.04hm2,主要为仲恺开发区提供行政办公及公共管理服务。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面积约16.00hm2。
规划在创新与总部经济区集中建设一处市级文化中心,用地面积总计约2.87hm2,设置包括展览、图书馆、规划展示馆等文化设施。
规划体育用地11.09hm2。
规划在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内集中建设一处城市级体育中心,占地共计约4.02hm2,主要承担体育赛事和重要节庆活动的举办,形成集体育赛事、文化演出、大型展出为一体的多功能文体活动场所,推动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4.90hm2。
规划在创意与设计产业园内建设市级综合医院1处,规划用地面积约6.33hm2。
规划新建区级综合医院2处,分别位于科教园、智能科技聚集园。
其中潼湖镇设置区级综合医院1处,用地面积:
2.35hm2,沥林镇设置区级综合医院1处,总用地面积:
2.24hm2;规划设置区级门诊医院5处,分别位于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国际合作产业园,总用地面积:
3.94hm2。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488.29hm2。
其中,潼湖生态智慧区结合基地内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段集中设置科研用地7处,总用地面积约306.30hm2;规划高等教育用地集中于规划区北部的科教园,总用地面积约99.84hm2;规划区范围内共计规划设置小学13所(30班)、初中3所(36班)、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54班)、高中6所(36班),总用地面积约82.15hm2。
规划区范围内共设置社会福利设施用地3.69hm2。
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281.01hm2。
其中,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187.48hm2,市级商业中心包括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商业中心、沥林商业中心(创意与设计产业园)。
商务设施用地90.30hm2,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3.23hm2。
九、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总体上形成“一核、一带、八廊”的绿化体系。
“一核”:
指依托潼湖湿地形成的绿化核心。
“一带”:
指沿基地北侧丘陵形成特色绿化轴带。
“八廊”:
指沿基地内八条主要河流水系流向和公园绿地规划设置的生态绿化通廊。
规划公园绿地面积346.55hm2,防护绿地面积共185.03hm2。
规划提出“一核、一环、一带、多节点”的城市景观骨架。
“一核”:
以潼湖湿地为主体形成的统领基地内景观秩序的生态景观核。
“一环”:
依托环湖道路串联各个景观节点的特色景观环。
“一带”:
指莞惠城际景观带。
通过对高架轨道线路进行景观化处理,在基地南侧形成赋予动感与特色的景观带。
“多节点”:
指规划在基地内形成多种类型的景观节点,主要有:
山体景观节点、城市景观节点。
十、支撑体系
(一)综合交通
(1)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以人为本,建立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背景,具有动态平衡、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特征的,可持续的“智慧型”综合交通发展体系。
(2)交通发展策略
①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
通过调整区域快速交通系统,完善珠三角交通网络,同时实现覆盖深圳、广州、东莞的1小时交通圈,便于潼湖生态智慧区融入区域交通网络。
②协调发展区域交通系统整合策略
重点加强与周边紧密协调发展区域的路网和公交等的对接,同时根据潼湖生态智慧区与不同地区的联系强度,确立不同的交通整合策略。
③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策略
以湿地保护为基础,通过可生长的路网结构和渐进式的交通设施供应,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动态平衡、互动协同发展,实现智慧型城市的精明生长模式。
④公交优先的多元化交通发展策略
建设以环湖公交走廊为核心,以轨道交通和有轨电车为骨干的公交系统;打造集通行、休闲、游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多样化慢行空间;采用分区停车供应的政策,适度发展私人小汽车。
⑤模式整合与分区引导策略
以“TOD+短出行”模式为基本模式,结合规划用地特点,确立不同类型的交通分区,明确各个分区内的交通引导策略。
(3)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潼湖生态智慧区对外交通系统主要由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组成,其中铁路3条、城市轨道1条、高速公路2条,快速路3条,形成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
(4)道路网规划布局
潼湖生态智慧区未来城市形态为环形组团状结构,规划范围形成以高速公路与快速路为骨架、各组团内部路网以方格网为主要形式的路网格局。
规划道路分级体系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
(5)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对外采用“城际轨道+城际公交”的结构形式;对内建立以“城市轨道+公交干线(有轨电车/普通公交)”为骨干,以“公交支线+社区公交”为延伸,以“出租车”为补充,以“信息系统”为手段,以“公交枢纽节点”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6)慢行系统规划
以实现城市多方式交通出行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和提倡慢行交通,构建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
构建山-水-田-城相融合的城市慢行系统,依托绿色、友好、多样化的慢行空间,实现“幸福慢生活”。
规划慢行系统由慢行区、慢行廊道和慢行节点三大部分组成。
(7)智能交通及交通管理
在“智慧型”交通理念下,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建成由“一个平台、六个系统”构成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一个平台”是指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六个系统”包括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交通监控与道路设施管理系统、公共交通运行管理系统、停车信息系统、货物运输信息管理系统。
(二)市政基础设施
供水工程:
扩建潼湖水厂至60万m3/d;保留现状观洞水厂和沥林水厂,近期继续为规划区供水,远期作为应急水厂。
近期仍继续利用规划区周边广和水厂、永平水厂和潼湖镇水厂,远期关闭以上3个水厂,转由潼湖水厂供水。
距离城区较近的村庄纳入城镇供水体系,其他偏远的村庄主要以村庄为单位,建立小型的净水厂,供给生活用水。
排水工程:
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其中,扩建潼湖污水处理厂和沥林镇污水处理厂;新建规划1#、2#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达到17万m3/日。
污水处理采用常规处理技术与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污水处理厂出水进入潼湖湿地,使污水得到进一步净化。
电力工程:
建成3座220kV变电站,扩容尾塘变,新建熙龙变、智慧变,总容量达到1620兆瓦。
建成14座110kV变电站,其中5座扩容,9座新建。
燃气工程:
新建1座天然气分输站,1座天然气门站。
以门站为中心建成1座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与规划区外的规划陈江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共同供应本规划区。
建设高压、中压二级输配管网。
供热工程:
建立以燃气为能源的工业集中供热系统。
建成3座工业供热中心,以天然气为燃料,总供蒸汽能力280t/h。
通信工程:
结合各个组团建成5座邮政支局,其中改建现状2处邮政支局,新建3处;建成1座综合通信机房,作为规划区及仲恺高新区固定和移动通信的本地交换中心;建成1座广电分中心,作为规划区及仲恺高新区广播电视的分前端和数据交换中心。
广电分中心与电信综合机房共址建设。
环境卫生工程:
共建成6座垃圾转运站,建设2座环卫车辆停车场,主要道路进城路口设进城车辆清洗站,在潼湖沿岸设置2座环卫码头。
(三)综合防灾减灾
防洪排涝(雨水)工程:
完善保护东江左岸东江特大桥至北截洪渠之间的堤防,现已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
加高加固甲子河、梧村河等内河防洪堤,城区段按照50年一遇现状设计洪水位加1.3m的综合超高设计堤顶高程,其他段堤防达到20年一遇标准。
拓宽疏浚甲子河、社溪河、梧村河、东楼河、水围河等内河的河槽,增加过水断面。
共设置10座节制闸、站。
结合地形地势以甲子河、梧村河、社溪河、水围河、东楼河、谢岗涌、东岸涌等河道为主要排水河道,划分汇水区域,合理布置雨水系统。
根据水体分布、地形地势条件,按照由高向低就近分散、自流排放的原则布置雨水管道系统,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各汇水区受纳水体。
消防工程:
建成1座特勤消防站、5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培养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发展民间消防力量。
抗震防灾:
本着就近避难、均衡布局的原则,建设避难疏散场所。
规划区按组团分布建设7处固定避难疏散场所,按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的标准建设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人民防空:
规划区建成1座人防护指挥分中心、1座地下中心医院、3座地下急救医院,加强防空专业队、人员掩蔽及配套工程建设。
十一、湿地生态修复
规划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潼湖湿地保护和利用模式
探索湿地保护模式,既要最大限度的保护,也不排斥适度利用;体现湿地环境优先,最小干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负载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和科普宣传等社会功能。
(二)水环境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对策
优化潼湖湿地控制分区,明确功能定位,强化潼湖流域水系梳理,实现区域水路沟通,加大潼湖入湖支流水环境整治、实现潼湖上游清水产流,加强潼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实现生态功能恢复重建。
(三)湿地保护范围的划分
为更好的保护潼湖湿地,同时亦能对湿地进行适度的改造和利用,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规划拟根据潼湖湿地中不同地区的特征,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差异,将潼湖湿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农田及鱼塘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层面进行控制。
十二、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一)地下空间的分层利用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在-15m以内(局部有所突破),并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控制:
(1)-6m以内的市政设施层(管线与共同沟):
安排市政基础设施管线(包括直埋、电缆沟道或管束、地下管线综合廊道(共同沟))和排洪暗沟;属浅埋无人空间。
(2)-6~-15m左右:
安排商业、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科研教育、轨道交通站台、人行通道、停车库和生产企业等人们活动频繁的设施,属有较多人流空间;安排轨道交通的轨道、地下机动车道、市政基础设施的场站、调蓄水库和贮藏空间;属深埋少有人空间。
(3)-15m或更深范围:
可作为城市某些特殊需求和采用特殊技术的空间需要;属基本无人空间。
将其作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
(二)地下空间总体布局
规划区地下空间的主要分布在服务核及各园区的TOD中心。
在公共建筑集中区域,鼓励地下空间的联通和整体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惠州 生态 智慧 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