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规划.docx
- 文档编号:360703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22KB
宁波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规划.docx
《宁波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规划
宁波市“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规划
本规划中的社会科技,指除工业领域科技和农业领域科技之外的所有领域科技。
加强社会科技工作,对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六大联动”,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未来五年我市社会领域发展的科技需求,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十五”社会科技工作进展
“十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认真实施《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等政策,深化社会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社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人口与健康、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污染治理、自然灾害防御、居住与城乡建设、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与创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成效明显,总体水平跨入全省先进或部分处于领先地位。
环保科技取得重大突破。
针对宁波比较突出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多项专门的技术研究,启用了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开发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和监测技术,开发引进了环境信息技术等,其中烟气脱硫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水质监测技术、新的污水处理技术、海域环境治理技术、禽畜养殖业污染控制技术等,在运用上已取得国内领先地位。
城乡建设科技明显提升。
全市城乡基础建设科研立项164项,投入科研经费330万元。
加强了城市供水科技管理、城市河道治理技术、城市园林绿化技术以及城市数字化技术等科技运用。
加强了建筑新标准、建筑智能技术开发应用,在墙体改革、建筑节能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同时,积极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开发运用桥梁建设新技术和相关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持了杭州湾大桥工程的顺利推进,提升了交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医疗卫生科技快步发展。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科研投入达4000万元,获各级部门资助的科研项目795项,获各级成果奖励100项,其中“靶向抑制Survivin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效应研究”等5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资助;建立了一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项目。
公共安全科技成效明显。
积极开展了以“金盾工程”为龙头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在信息警务机制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重点科技装备建设、重点单位、重点部位及社区安全技术防范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加强了公共卫生科技研究开发,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技术和疾病控制技术明显提高。
加大了食品公共安全科技应用,尤其是新检测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效果。
同时也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交通、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应用。
社会管理科技迅猛发展。
在信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运用和网上技术市场等多个领域均有所突破。
市内所有县(市)、区政府和85%的市级机关建立了网站,71%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信息化,超过15%的企业开始实行全面信息化管理。
宁波市水利信息系统、宁波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等经过多年努力已基本建成并日渐完善,以81890为代表的社区信息化已走在全国前列。
科普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05年第三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和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宁波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85%,与2001年调查结果相比,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仅2005年,全市就新创建省级科普示范乡镇3个、示范街道5个、示范社区6个、示范村2个;市级科普示范乡镇15个、示范街道12个、示范社区17个、示范村14个。
以宁波市科技活动中心(月湖会馆)为阵地,设立了“月湖科普讲座”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十五”期间宁波社会科技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工作管理体制不顺,各领域科技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强,重大公共安全保障技术支撑还不够,应急反应体系缺乏高度共享和高效运作技术平台,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与许多同类先进城市相比,宁波社会发展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等。
(二)“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需求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形势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困扰宁波发展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的治理,以及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素瓶颈,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撑。
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平安和谐宁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当前宁波社会治安、食品卫生、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等形势依然严峻,需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来强化社会治安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宁波建设;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现代化步伐。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居住、交通、医疗、教育等生产生活环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亟待科技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的社会科技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市战略,突出以人为本,按照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科技进步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社会发展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健康宁波、平安宁波、和谐宁波和创新宁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一五”时期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宁波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社会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社会实体。
要把社会科技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社会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市社会科技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二)总体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力争全市社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为健康宁波、平安宁波、和谐宁波和创新宁波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一是现代信息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建设和管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城乡道路交通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城乡一体化基本成型。
二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建立循环利用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三是心血管疾病、肿瘤、肝炎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显著提高,人口出生缺陷率显著降低,中医药研究有创新性进展。
四是公共安全科技基本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公共安全提供保障。
五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家水平的科技带头人和研究团队,在应用科学方面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交通、公安、环保、能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六是基本建成若干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完善的宁波特色创新体系。
到2010年,在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通过科技攻关、科技示范、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破15项重大或重点关键技术,取得3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建设30个以上水体综合治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推广60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
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年均增加分别达到30%和25%,人均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10位。
建成6个以上省内领先或一流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与引进18名以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100名以上本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力争3个专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到2015年,社会科技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重点领域与优先主题
我市社会科技发展,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三个重点领域的9个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重点领域,是指在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领域。
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
(一)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发展思路:
一要加强水土综合规划,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积极探索通过雨水、咸水、中水、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等措施解决缺水。
创新土地资源利用,加大对土地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二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攻克污染治理关键科技和污染物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幅度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
规划期内,力争突破5项重大或重点关键技术,取得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建设10个以上资源高效利用、水体综合治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科技示范工程,推广20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初步形成产业。
优先主题:
(1)资源节约利用与保护
重点推广应用水土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城乡水循环利用技术,跨流域调水、雨洪利用和海水淡化等水资源开发技术,污水和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效输水技术,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技术,土地资源保护技术,海洋滩涂利用技术,内河航道沿岸水土保护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用水器具节约型改造、优化技术及设备,饮用水源保洁、饮用水输送、消毒、软化等相关技术及设备,节能建材和绿色建材技术及产品。
重点研究水土资源与农业生产、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优化配置技术,开展针对宁波水土资源区域空间分布匹配的多变量、大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分析技术,建立不同区域水土资源优化发展的技术预测决策模型。
研究土地开发整理战略,城镇土地分级与地价平衡方案,多水源、长距离、多用户、多目标的水量调配方案,水土动态利用规划,智能、节能、绿色家庭管理方案。
(2)生态环境监控与修复
重点推广应用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大气自动监测系统,水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大尺度环境变化准确监测技术。
推广工业园区及其他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尤其是象山港湾、杭州湾、三门湾和重点工业园区、宁波-舟山港区等和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
利用网络技术、3S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设环境资源数据库,建立生态环境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重点研究开发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及设备,水生生物监控技术及设备,生物固碳技术及设备。
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支持模式,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估及技术评价体系,工业园区建设、农村工业区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臭氧层保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等对策研究。
(3)废弃物治理与循环利用
重点推广应用水源保护、控制与污水处理的综合集成技术,生活污水、生态废水处理及中水转化利用技术,城乡河道整治、清洁、使用、消毒等相关技术,主要水体污染防治技术,城市废气及烟尘治理、利用技术,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医疗和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废纸相关的回收、加工处理、分类、再生等技术及设备,不可降解化学固废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金属、废旧电池、显像管、废油、熔脂、废漆等环保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清洁生产技术及设备。
重点研究城市社区、乡镇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方案,城乡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方法,提高纳污自净能力相关技术,生活污水排放整治方案及相关技术。
(二)现代服务业与交通运输
发展思路:
一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步伐,加强服务业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物流、国际会展、大型商贸易等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成港口与城乡管理高度信息化,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奠定基础。
二要发展交通智能化、数字化和节能化,研究和推广交通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强化港口为龙头的交通体系,培育宁波海港、空港、内陆港口运输市场,发展运输产业,努力建成国际化的枢纽港口、信息港、物流港和服务港。
规划期内,力争突破5项重大或重点关键技术,取得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建设10个以上公共信息服务、交通高效运输等科技示范工程,推广20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
优先主题:
(4)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
重点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网络银行、网络教育、数字传媒、远程医疗、网上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安全网络软件平台、支撑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及基础设施。
推广安全可靠的行政审批项目“一站式”服务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推广跨区域港口EDI系统和电子口岸信息一体化技术,促成跨地区、跨行业连接政府、企业和国家口岸查验机构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体系。
应用网络技术和决策咨询技术,开发建设城乡一体的指挥调度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各级城管部门之间、主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城管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之间的信息联网互通,实现指挥调度科学化、公众服务网络化;开发城市设施管理系统和市政、园林、环卫、城市管道、公共交通等各专业管理系统;开发城乡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乡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乡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乡网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城乡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建立城乡数字管理系统。
重点研究开发以视频、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及设备,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
开发以电子身份认证、条形码技术、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
开发城市网络公共交换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商务支付网关和电子商务交换平台。
开发国际会展和国际商贸的多种国际语言、全方位服务的信息网站,建立口岸大通关信息系统。
重点研究安全网络软件和支撑应用软件,新兴服务业信息化战略,港口信息化战略,现代物流联网技术,新型会展技术,数字产业链公共平台。
(5)交通基础设施综合质量提升
重点推广应用网络技术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技术,开发城市综合智能交通系统,建立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立体化交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立体交通安全应急反应系统。
推广换乘系统技术,开发城际高速交通、城际客运多式交通换乘系统,开发公铁联运、海铁联运、海河联运、公铁水联运等区域物流交通多式联运系统。
重点研究开发环保交通关键技术及设备,港口、隧道、机场建设关键技术及设备,公路路面性能检测技术及设备,桥梁检测和加固技术及设备。
重点研究提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修筑质量、杭州湾和象山跨海大桥、长大隧道建设、轨道交通、大型港口建设、节约型环保型交通设施建设、公路软基处治、高速公路拓宽改造、路航科学养护等实用技术。
研究公路水路运力结构调整方案;路政航政管理、设施安全运行和养护等方面长效发展机制。
(6)海港、内河港和空港高效运输
重点推广应用网络技术,开发高标准的数据处理及决策系统,开发海港、内河港和空港立体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开发宁波-舟山港相互联通、实时高效的港口信息网络和港口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为海港、内河港和空港管理部门、货主、企业的各类运输信息系统集中提供资源交换和共享的基础服务。
重点研究开发海港、内河港和空港联动运输关键技术及设备,海港、内河港和空港物流关键技术及设备。
重点研究不同运输要求的优质服务方案,各种港口规费稽征、运输市场监管等方面长效发展机制;内河航道清淤保洁技术;统一的港口技术标准,统一的制度法规和管理规范,以实现各港口运输系统之间互联互通。
(三)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
发展思路:
一要围绕健康宁波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提高疾病的诊断、防治能力;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为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提供有效科技保障;根据城乡发展需要,改善城乡公共服务环境,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文化和科普的技术支持,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要围绕建设平安宁波、平安社区建设,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
规划期内,力争突破5项重大或重点关键技术,取得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建设10个以上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科技示范工程,推广20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
优先主题:
(7)公共卫生与健康保障
重点推广应用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社区预防、早期诊治和康复技术,生育监测和生殖健康技术,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开发应用跨部门食品中关键污染物监测点与网络、预警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建立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基本数据库。
推广应用药品监测预警、检验鉴定、防治疫苗与应急处置等技术和装备。
重点研究开发食品中农药与兽(渔)药残留关键技术与设备,食品添加剂与饲料添加剂,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食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监测、监控、溯源关键技术与仪器设备。
重点研究港口城市境外输入新种疾病和重大传染病(AIDS、病毒性肝炎、流感、结核病等)的监测、防治技术;加强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筛检、干预和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早期诊治技术,提高出生人口生命质量;研究活体肝移植、心肺等多器官联合移植的系统和相关机理,提高多器官联合移植的数量和成功率;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
(8)城乡设施与服务平台
重点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技术,城市污水处理与中水利用技术,城市立体停车设备工程应用技术。
推广台风、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森林火灾、溃坝、决堤险情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技术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
应用数字技术,开发统一检索、身份认证、资源调度、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导航和文献传递技术,建立数字图书馆;应用三维现实、仿真、自动控制、虚拟现实等技术,建设科技馆,努力把宁波特色的港、桥、陆、海、工业等方面科技成果纳入其中,并以各种参与、互动、体验的方式,培育公众对科技的兴趣。
重点研究开发城乡中水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大容量立体停车关键技术及设备。
重点研究新农村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技术,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燃气应用发展与供应和安全用气管理。
研究天一阁、天童寺、保国寺等宝贵的古文化建筑保护技术。
(9)社会治安与生产安全
重点推广应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信息查询系统、公安指挥系统、公安图像传输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系统、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平台、指纹自动比对信息管理系统、交通管理信息公共查询平台、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
重点研究开发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化工类危险废物再利用技术及设备,化工气体事故处置技术及设备。
重点研究城市公共安全综合数据库,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跨区域安全监管系统和联动系统建设。
四、重大专项
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城市发展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集中力量,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社会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全社会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城市战略空白。
确定重大专项的基本原则:
一是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能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事业单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行业;二是突出对行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四是切合宁波市情,经济能够承受。
根据上述原则,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行业发展、解决社会发展瓶颈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确定一批重大专项。
重大专项的实施,根据宁波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对于重大专项,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在研究开发和投入中的主体作用,有效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政府财政引导性投入主要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宁波社会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宁波市十一五社会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主要有十项。
(1)国际经贸大平台信息系统
开发跨区域港口EDI系统,开发具有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等多种国际语言的国际会展和国际商贸信息网。
(2)公共安全监管系统
开发社会治安及危险化学品的动态监控系统及紧急应急技术,开发监控图像的多级联网和远程控制技术、模拟信号传输基础上的数字编码技术、视频共享技术,形成高度集成的公共安全网络。
(3)区域公众骨干传输网
开发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为辅的传送网,建成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安全可靠的公众骨干传输网。
(4)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对象山港、杭州湾、三门湾和重点工业园区等区域,开发环境质量、河道水质、海洋环境、气象、赤潮等内容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系统。
(5)全市应急联动系统
研究开发全市应急联动系统,解决在自然灾害、重大突发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时各职能部门的紧急联动问题。
制定应急联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应急联动机制的有效实施。
(6)重大污染监测及处理技术
以水污染重点源排污口为重点,开发在线自动监测技术,实现排污监控计算机网络化。
开发应用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开发危险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弃物等有毒有害危险固废处理技术。
(7)智能公共交通技术
开发包括港口运输智能管理系统及城市公交智能化系统在内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8)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和市政、园林、环卫、城区内河、公用管道、城市公交等各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技术。
(9)重大传染病监测与处理技术
开发AIDS、病毒性肝炎、流感、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监测、防治技术,建立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10)食品安全监测与处理技术
开发主要食品中化学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波 十一 社会发展 科技 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