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教案集成.docx
- 文档编号:3606594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54
- 大小:79.34KB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教案集成.docx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教案集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教案集成.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教案集成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
(1)教案集成
澄海实验高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篇目
教学设计者
《〈诗经〉两首》
郑念美
《离骚》
苏泽涛
《孔雀东南飞》
潘瑞琪
《汉魏晋诗三首》
李洁、谢泽鸿
《汉乐府两首》
邱桂清
《南朝诗两首》
李丽冬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
谢泽鸿
一、单元内容与结构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
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表达交流活动是“寻觅节日诗情”;点击链接短文两篇:
“诗无达诂”、“文言实词
(1)”。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
(1)”的知识,通过积累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教材要求的诗歌作品(或片段)。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2.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设想
(一)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落在引导学生“如何鉴赏?
”“鉴赏什么?
”两个问题上。
“如何鉴赏?
”主要是在教学整体设计上,以阅读基本规律为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鉴赏,按“释题——知人论世——诵读——整体感知——研读诗句——总结归纳——拓展延伸”的步骤展开;“鉴赏什么?
”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形象,赋比兴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回环复沓善用叠词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
以朗读指导、训练为主线,按“读顺→读懂→读悟”的基本程序,从浅入深领悟文本含义。
以读助解,并争取当堂成诵。
2.合作探究法:
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线,按“整体感知→粗略探究→精细探究→拓展探究”的基本程序,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提升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时数和设想
教学时数:
共15教时
《〈诗经〉两首》3课时《静女》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及其他表现手法理解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和特征。
《氓》的教学主要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主要从氓前后态度的对比中进行分析。
并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女主人公爱情失败的原因进行简单的探讨。
最后适当介绍《诗经》的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离骚》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与《离骚》相关的文学知识,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认识屈原形象及其理想,并结合相关名句进行鉴赏。
《孔雀东南飞》3课时
第一课时:
理清情节,感知主人公形象。
第二课时:
塑造人物的方法、主题的提炼、其他人物形象的概括。
第三课时:
探究学习,研究作品的思想意义,掌握文言词句,小结艺术特色。
《汉魏晋诗三首》3课时教学时抓住重点诗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
《汉乐府两首》1课时两首诗都是汉乐府中的名篇,且都是爱情主题,因此把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作为主线。
又因《饮马长城窟行》更能体现汉乐府诗歌的特点,内容更丰富、更有意蕴,所以详讲《饮马长城窟行》,略讲《上邪》。
《南朝诗两首》2课时这两首诗写景都非常出色,而且有艺术水准相当高的名句。
讲授的时候,应该抓住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从炼字、修辞手法等角度来鉴赏。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捕捉、欣赏诗人隐藏在景物中的一闪而过的情感,明白山水田园诗不仅仅在于描绘美好的田园风光或者自然风景,作者往往在观山赏水中寄寓了很深的人生感慨。
要读懂诗人的感慨,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诗歌。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1课时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
四、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郑念美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尤其是《诗经》“六艺”。
2.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3.能结合文本赏析诗歌的艺术形象,特别是《诗经》独特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4.在把握主人公性格的基础上,欣赏《静女》爱情的甜蜜;同情《氓》女主人公的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1.体会《静女》中重章复唱的特点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体会《氓》中的人物形象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
以诵读法为主
教具准备:
幻灯机
教学课时:
三课时
一静女(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关于爱情的诗句,同学们知道多少呢?
参考: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6.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7.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知识积累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2.《诗经》分“风”“雅”三部分。
《诗经》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比”“兴”以及“风”“雅”“颂”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过渡:
《诗经》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用今天的话说:
“赋”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话。
《静女》主要运用赋的手法,而《氓》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我们学习课文时再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
《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静女》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结合注释积累下列词语:
姝俟见踟蹰贻说归洵
三.信息筛选
(一)朗读《静女》一诗,注意《诗经》诗句独特的四言节奏
1.范读
2.集体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4.指名学生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二)结合注释,理清情节
参考:
诗中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
焦急等待——深情回忆——定情喜悦
或:
用一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三)概括《静女》大意
参考:
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活泼欢乐的情景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问题:
诗中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静女:
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
憨厚纯朴真诚
(一)静女:
1.第一章: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
”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文雅而美丽)
由哪些字眼可以看出?
(“静”,“姝”)
“爱而不见”运用什么描写?
(细节描写)
传神地展现静女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
“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
2.第二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一“贻”一“归”,美人主动赠
3.第三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物→热情
(二)男子
第一章:
1.“搔首踟蹰”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描写?
(细节描写)
这一描写非常传神,其传神之处在哪里?
明确:
“我”如约赶到“城隅”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搔腮。
→“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搔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2.结合“爱而不见”,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
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第二章:
分析“说怿女美”。
1.问题:
“说”和“怿”都是“喜爱”的意思,作者连用两个“喜爱”可以看出“我”对静女所赠送的彤管是爱不释手,喜欢得不得了,那么,“我”为什么喜欢彤管?
明确:
一方面是因为“彤管”颜色鲜艳,漂亮,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彤管是文雅而美丽的姑娘送给“我”的。
“我”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2.问题: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说明。
明确:
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汝)”,既指“彤管”,又指姑娘。
男青年托物寄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第三章:
1.“我”为什么喜欢“荑草”?
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字面上的含义是:
不是你(荑——茅草)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恋人)送的。
男主人公用这句话托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了礼轻情意重珍贵的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恋人的一片深情。
3.适当小结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点出其运用细节描写。
4.全班试背全诗
五.问题探究
这是一首写男女约会的民歌,表现了大胆而挚烈的情爱。
同学们会不会产生了一个疑问:
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
参考:
其实并不是一提到古代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在西汉理学盛行之后,封建礼教才将妇女五花大绑,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六.艺术鉴赏
重章复唱(重章叠句)
问题: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两句只有一个字不同,这是《诗经》创作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
重章复唱(重章叠句),它是《诗经》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它主要是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效果,并利于情感的抒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阅读《郑风·子衿》一诗,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
衿:
衣领。
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嗣:
传送,给予
挑、达:
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阙:
古代城门上的楼。
参考答案:
不同点:
A角度不同:
《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B情节不同:
《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盼望情人到来。
C基调不同:
《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
《郑风·子衿》缠绵悱侧,哀婉动人。
D写法不同:
《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E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情侣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
《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
A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扭捏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B风格朴实、清新
C重章复唱手法,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抒发。
板书设计:
期望约会形象分析
恋人赠物爱情的美好静女:
美丽活泼热情
赞美恋人男子:
憨厚纯朴真诚
3预习《氓》,画出自己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氓
二课时
课前检查《静女》的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静女》描写了男女青年约会的情景,展现了诗经时代的恋爱图景,那么,诗经时代的婚姻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氓》
2.简介《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
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二、文言知识积累
1.正音
氓(meng)蚩蚩(chi)愆期(qian)
垝垣(guiyuan)涟涟(lian)尔卜尔筮(bushi)桑葚(shen)
汤汤(shang)咥(xi)晏晏(yan)
2.通假字
将子无怒通“毋”,不要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
土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通“脱”,解脱
3.古今异义
氓古义指民众,百姓,男子
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如“流氓”。
涕古义指眼泪
今义指鼻涕
三岁古义指多年,是虚指
今义指三岁的年龄
宴古义指欢乐
今义指宴会
4.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夙兴夜寐(夙:
在早晨)(夜:
在晚上)
使动用法士贰其行(贰:
使……不专一)
二三其德(二三:
使……三心二意)
形容词用作名词三岁食贫(贫:
贫困的生活)
5.特殊句式
以秋为期宾语前置句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判断句
三、信息筛选
梳理诗歌大意
1.要求学生从每节中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明确:
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尝试给每节拟人一个小标题,概括每节的内容。
参考:
第一节,许婚;第二节,迎娶;第三节,劝诫;第四节,控诉;第五节,反省;第六节,决绝。
3.反复朗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诗歌大意。
明确: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承受者,她的爱情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四.人物分析
(一)男女主人公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
1.结婚前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
明确:
A男:
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另外,从男子“抱布贸丝”的动机——“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还可初步表现出男子的什么性格特征?
(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
初步表现出男子有心计,有几丝狡黠的性格特征。
B女:
婚期确定后,(女子怎样做呢?
)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
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载笑载言”,又说又笑。
这一章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女子的一悲一喜,可以体会到女子的感情专一而炽热,真切感人,表现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女主人公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
—>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温柔多情。
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A男:
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男子脾气暴躁,在前文已有伏笔,哪一处?
2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没有直接描写男主人公,但从“将子无怒”的“怒”可以看出他发怒了,脾气比较暴躁。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而氓则脾气暴躁,与下文“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对应,为下面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女:
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
A.引导:
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呢?
确实:
没有,“女也不爽”(爽:
差错。
这里指爱情不专一)
B.“自我组尔,三岁食贫”。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
)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
结婚后的女主人公勤劳、肯吃苦。
虽然家庭生活艰难,但她没有任何的怨言,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3.最后,女主人公的性格发生什么变化?
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明确:
淇水再宽也有岸,沼泽再阔也有边。
而“我”的痛苦却是无边无际,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
B.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这两句话既是起兴,也是对比,写出了女子的反省。
C.这一章表现了女子什么性格?
清醒,刚烈
分析:
尽管少年时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少年时代多欢乐,有说有笑真和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年老了使我产生怨恨)
又“不思其反”(不想现在变了心),遗弃结发之妻,令人产生怨恨。
既然如此,那么这场婚姻就“亦已焉哉”,让它就此了结吧。
这表现了她与那个男子在思想感情上的彻底决裂。
女子在婚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负心男子不抱幻想,与之决绝,是一个刚强的女子。
(二)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
古代妇女命运代表;体现了女性的传统美德;
具有一定的觉醒反抗意识的女性;悲剧婚姻的受害者。
(三)结合相关的知识,探讨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
1.女子认为她的爱情失败在哪里?
明确:
A.氓的变心。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一切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士”的变心是这场婚姻的主要原因。
B.当时的社会风俗是这场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也是他们分手的原因。
过渡:
结婚后的氓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哪些因素使她感到痛苦?
明确: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在讥笑)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
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只能“躬自悼矣”,独自悲伤。
问题:
两者比较,你觉得哪个更能体现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呢?
明确:
婚姻的不幸,固然直接伤害了女主人公,但娘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后者的伤害,更能反映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和女子在爱情中的弱势地位。
C.女子的容貌衰老也是婚变的原因。
古人说“食色,性也”,尤其是男人没有一个会喜欢年老的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真正杀手是妇人的“年老色衰”。
(四)小结:
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的悲剧。
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至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这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五.艺术手法研讨
(一)比兴
过渡:
那,再来看看。
女主人公在这场爱情上总结了哪些经验呢?
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子耽兮,不可说也。
(唉呀姑娘呀,不要对男子迷恋。
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
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
)
提醒女孩子不要为爱所迷。
问题:
这个道理她是怎样阐述的呢?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
第三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第四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比兴]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
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
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
整体看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
1.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
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
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
2.“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
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
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3.“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小结:
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六.总结
《氓》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让人同情,但更多的是从她身上感受到决绝的勇气,聆听到坚强的声音。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在那个时代,一个弱女子能够这样做,确实是很令人佩服的,体现了古代女子身上不多见的刚强、清醒、勇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氓》
2.对比《氓》与《上山采蘼芜》所体现的爱情有什么异同。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提示:
《上山采蘼芜》是一首写弃妇的诗。
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
弃妇向故夫打听“新人”的情况:
“新人复如何?
”故夫则回答:
“容貌不如你,手脚更不如你麻利。
”弃妇则冷冷地刺了他一句: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心怀愧意的故夫急于表白,于是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
这首诗的本意是咏唱弃妇不幸命运的,却不从正面写弃妇的哀怨委屈,反而写故夫的念旧。
作者没有做任何下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故夫的念旧使读者了解到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完全无辜的,她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好恶。
至于那位“新人”的命运也就不难猜测了。
附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分析
第一节,
许婚;男:
主动追求,认真
第二节,迎娶;恋爱女:
痴情,温柔多情
第三节,劝诫;↓
第四节,控诉;婚恋男:
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第五节,反省;↓女:
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
第六节,决绝决绝女:
清醒,刚烈
《离骚》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苏泽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评价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屈原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
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阐释毛泽东《沁园春》诗中“风骚”两字导入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即《离骚》,概括《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泛指文学。
二、简介《楚辞》和屈原。
《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
有关屈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教育 语文 必修 第四 单元 古典 诗歌 教案 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