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三部分专题一 语言基础知识.docx
- 文档编号:3604734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0.17KB
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三部分专题一 语言基础知识.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三部分专题一 语言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三部分专题一 语言基础知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三部分专题一语言基础知识
第三部分专题一 语言基础知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看到了不屈不挠、生命飞扬的自然景象!
感叹之余,围绕着古塔,我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挟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
众多的树根假如没有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坍塌于荒野下。
刹那间,我感动不已。
我在琢磨中再次抬起头,仰望古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遨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
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________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宛若蛇虬的根茎不断延伸。
而且________,这存活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
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
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营造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
这是缘分?
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________了。
________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
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说不明白。
或说树鸟连理,相倚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 )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都令他们心怀崇敬。
B.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敬。
C.让人心怀崇敬的是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
D.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让谁能不心怀崇敬呢?
解析:
根据上文语境“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说不明白。
或说……,或说……”可知,括号内语句的陈述对象也应是“他们”(船员),这样才连贯。
答案:
B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盘根错节 推而远之 顶礼膜拜 依依不舍
B.根深蒂固 推而广之 顶礼膜拜 依依惜别
C.根深蒂固 推而远之 心服首肯 依依不舍
D.盘根错节 推而广之 心服首肯 依依惜别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盘根错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根据修饰的对象是“根蔓”,可知选“盘根错节”。
“推而远之”,向远处推想;“推而广之”,向广处推想。
根据后文的年代久远,应用“推而远之”。
“顶礼膜拜”,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心服首肯”,指心里信服,并点头同意。
结合前文“双手合十”的动作,应用“顶礼膜拜”。
“依依惜别”与“告别”重复,所以用“依依不舍”。
答案:
A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众多的树根假如没有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恐怕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早已坍塌于荒野下。
B.假如没有众多的树根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恐怕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早已坍塌于荒野下。
C.众多的树根假如没有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早已恐怕坍塌于荒野下。
D.假如没有众多的树根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坍塌于荒野下。
解析:
文中画线的语句的语病是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造成前后语句陈述的对象不一致。
将“假如没有”调至句首即可。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
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丛林般的青瓦房里。
古老的村庄里,________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________地站立在一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________的故事。
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
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串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
院子里栽着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________的麻雀、相亲相爱的燕子。
青瓦覆盖的屋檐下,温温软软的土墙上,悬挂着红红的辣椒、白白的大蒜和金黄的玉米,还有破旧的草帽、锋利的镰刀以及常用的农具。
屋顶上铺满鱼鳞般的瓦片,或青灰,或苍黛,静默无声,像一叶叶小舟,( )。
日子久了,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小花就从瓦下静悄悄地钻出来。
微风吹过,小草闪闪摇摇,就像瓦屋眨动的眉毛,又像美人回眸的眼风。
屋头的瓦楞间,还生长着一种叫瓦松的草本植物,好似青瓦上的伟丈夫,常年站立瓦上,不畏严寒,不惧风霜。
据母亲说它还是一味中药,止疼止血是极好的。
有一次,我的手划破了一条白生生的血口子,血流不止。
母亲赶紧搭起梯子,拔一棵瓦松,挤出浓浓的绿色汁液,涂在伤口处。
果然立见奇效,止疼又止血。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停泊在村庄的额头,停泊在土屋的头顶
B.停泊在土屋的头顶,停泊在村庄的额头
C.在土屋的头顶停泊,在村庄的额头停泊
D.在村庄的额头停泊,在土屋的头顶停泊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解答此题,要厘清词语的大小关系,应该是先“土屋”再“村庄”。
另外这段文字多用短句,整散结合,富有音韵之美,故“像一叶叶小舟”“停泊在村庄的额头”有押韵之美。
答案:
B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摩肩接踵 盈盈伫立 喜怒哀乐 自由自在
B.摩肩接踵 含情脉脉 喜怒哀乐 自由放任
C.鳞次栉比 含情脉脉 悲欢离合 自由自在
D.鳞次栉比 盈盈伫立 悲欢离合 自由放任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摩肩接踵”和“鳞次栉比”都形容紧靠着,但摩肩接踵不用来形容建筑;“盈盈伫立”,体态优美的女子长时间站立。
与后面的“站立”重复,故选“含情脉脉”。
“喜怒哀乐”的用来形容人的表情的,不用来形容“故事”。
“自由放任”是贬义词。
答案:
C
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一次,我的手被划破了一条白生生的口子,血流不止。
B.有一次,我的手划破出一条白生生的血口子,血流不止。
C.有一次,把我的手划破了一条白生生的口子,血流不止。
D.有一次,我的手被划出了一条白生生的口子,血流不止。
解析:
文中画线的语句自相矛盾,“白生生”不能形容“血”。
故据此作修改。
答案:
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色彩的审美特性是________,它具有表情性,传达出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反映的信息。
例如,红色是热烈而兴奋的,黄色是明朗而欢乐的,蓝色是抑郁而悲哀的,绿色是平静而稳定的。
事物的形体,同样也可以传递感情意味。
但比较起来,在表情方面,则形体远远不如色彩强烈。
阿恩海姆说:
“说到表情作用,色彩比形状却又________,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________的。
”
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通常同有关色彩分不开。
不同的人面对一定的颜色,虽可能产生各有特点的联想,但也会有着明显的共同性。
例如,红色使人想起火和血,黄色使人想起灿烂的阳光;绿色使人联想到绿色的植物,产生生意盎然、________的感受;白色使人想起雪,带有纯洁、凉爽的意味。
( )。
由于传统习俗,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使色彩获得一定的象征意义。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言而喻 青出于蓝 望其项背 欣欣向荣
B.昭然若揭 青出于蓝 望尘莫及 云蒸霞蔚
C.昭然若揭 略胜一筹 望其项背 云蒸霞蔚
D.不言而喻 略胜一筹 望尘莫及 欣欣向荣
解析:
不言而喻: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浅显。
昭然若揭:
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文中是说“色彩的审美特性”容易让人明白,并非是揭示真相,选“不言而喻”。
略胜一筹:
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青出于蓝: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后面的使用对象是人,这里强调“色彩”“形状”,选“略胜一筹”。
望其项背:
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望尘莫及:
比喻远远落后。
前者往往用于否定句中,这里只能用“望尘莫及”。
云蒸霞蔚:
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欣欣向荣:
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
从前面的“生意盎然”来看,这句话是强调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故选“欣欣向荣”。
答案:
D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忧郁与活泼、朴素与华丽等意味,通常是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的。
B.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通常是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的。
C.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通常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
D.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通常同有关色彩分不开。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忧郁与活泼”“朴素与华丽”均需颠倒位置;C项,除语序不当外,“通常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缺少强调性的词语“是……的”;D项,“通常同有关色彩分不开”成分残缺。
答案:
B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在实践过程中总能积累有关色彩的联想
B.色彩的联想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
C.色彩的联想,是在人的实践中积累而成的
D.人的实践活动促进色彩的联想得以实现
解析:
从上文来看,强调“色彩的联想”,应把它作为陈述对象,排除A、D;作者意在强调“色彩的联想”是如何积累的,并非说“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排除B。
答案:
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
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________的好评。
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也难以________的。
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
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
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
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________,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
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为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________,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
而( ),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
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王冕也有诗云: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众口一词 独占花魁 超凡脱俗 千差万别
B.有口皆碑 独占鳌头 超逸绝尘 千差万别
C.有口皆碑 独占花魁 超凡脱俗 大相径庭
D.众口一词 独占鳌头 超逸绝尘 大相径庭
解析:
“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
后面不能再接“的好评”。
“独占花魁”,癞蛤蟆终于吃到天鹅肉,灰姑娘终于嫁给王子。
现引申为拔得头筹。
“独占鳌头”,科举时代指点状元。
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两个词语均可。
“超凡脱俗”,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
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超逸绝尘”,形容奔跑得极快。
“千差万别”,形容种类多,差别大。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答案:
A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远大的志向便往往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B.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让他们往往寄寓了远大的志向
C.他们往往将远大的志向寄寓于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D.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从后文“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看,主语应为“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故排除A项和C项。
比较B项和D项,选用被动句比选用祈使句更恰当,且B项中“往往”一词的位置不当。
答案:
D
1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B.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C.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梅给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D.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解析:
“广泛传播”的主语应是“施动对象”,而“孤高桀骜的个性”作为“受动对象”不可以与“广泛传播”搭配。
简单且准确改正这一语病的方式是将“广泛”改为“广为”。
B项和D项改得没有主语了,显然不行。
C项主客颠倒。
答案:
A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
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
虽然两个大陆之间的大漠________,沿途________,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
这就是丝路的前身。
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
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了西方世界。
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
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________,海上丝路也逐渐扬帆起航,________。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 )。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B.它不仅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还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
C.它不仅加强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D.它不仅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还加强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
解析:
这是这段文字的结尾一句,总结丝绸之路的意义。
所给语句有两层递进关系。
第一层是“不仅……还……”应该先是民族之间的交流,再是思想的交往。
第二层是国家、民族两个概念之间,应该是先说国家、再说民族。
答案:
A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望无际 山高水长 高歌猛进 乘风破浪
B.无尽无休 层峦叠嶂 高歌猛进 长风破浪
C.一望无际 层峦叠嶂 弦歌不绝 乘风破浪
D.无尽无休 山高水长 弦歌不绝 长风破浪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无尽无休”,(事情)没完没了(含有厌恶的意思)。
“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层峦叠嶂”,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弦歌不绝”,以琴瑟伴奏而歌诵,指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也泛指读书或教学活动没有间断。
“高歌猛进”,高声歌唱,勇猛前进。
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乘风破浪”,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
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答案:
C
1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交汇、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B.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描绘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C.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交流、世界民族交往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描绘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D.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交融、世界民族交往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解析:
此题考查搭配不当。
在文中画线的语句中,“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都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
C项的修改搭配最恰当,表意最明确。
答案:
C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从总体来看,思想文化是社会的反映,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状况相适应。
其中政治、经济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自儒学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至汉代被官方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在思想文化或其他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儒学思想________影响了我国长达两千多年,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国民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治统一、民族统一、思想统一,无论民族文化规模大小,都最终同化在________的中原传统文化中。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________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________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 ),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自儒学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至汉代被官方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在思想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B.儒学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至汉代被官方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在思想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C.儒学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至汉代被官方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在思想文化或其他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D.儒学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上升为主流文化,至汉代被官方化,在思想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解析:
A项,“自儒学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语序不当,应将“自”放在“儒学”后;C项,“在思想文化或社会各个领域”与后文“都”搭配不当,应将“或”改为“以及”;D项,语序不当,应将“至汉代被官方化”与“上升为主流文化”调整位置。
答案:
B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影随形 兼而有之 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B.如影随形 兼容并包 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C.潜移默化 兼容并包 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D.潜移默化 兼而有之 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解析:
如影随形:
比喻两个事物关系密切或两个人关系密切不能分离。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
从文意看是强调“儒学思想”影响之深,故选“潜移默化”。
兼而有之:
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兼容并包:
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
从文中看,主要强调“中原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故选用“兼容并包”。
特立独行:
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
身体力行:
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从前文的“躬亲实践”来看,应强调亲身体验,因此应选“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
耳濡目染:
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从“说教”一词来看,此处应选“耳提面命”。
答案:
C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才能切实顿悟圣人的心得
B.就能领会圣人的诸多思想精髓
C.才能使圣人的思想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D.就能顿悟圣人的妙义
解析:
首先从“必得躬亲实践”可以看出,后文应接“才能……”,排除B、D;“躬亲实践”是文言语气,后面也应如此,排除C。
答案:
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三部分专题一 语言基础知识 高考 语文 复习 教案 第三 部分 专题 语言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