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第讲游记散文.docx
- 文档编号:3600571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29KB
初三语文第讲游记散文.docx
《初三语文第讲游记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第讲游记散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第讲游记散文
第9讲游记散文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新初三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120分钟
知识点
游记览祖国山河
、知识梳理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天然的地理条件和杰出的人文素质造就了多彩而壮丽的山河美景。
但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在亲临其境之前,最科学最便利的欣赏方式便是通过古往今来名家文士的笔墨去触摸祖国山河。
1.游记及特点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它的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广大其见闻,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难怪作家徐迟要说:
“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
”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
过去许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并没有安排游记单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游记的课文也寥寥可数,且多为文言文:
《小石潭记》《满井游记》是游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虽也写景,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游记;《三峡》《与朱元思书》等虽然对柳宗元、袁宏道道的游记写作影响很大,但本身毕竟还属于游记的“早期形态”。
2.课文游记简要复习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像初二时,我们所学游记中景物各有特点,或雄浑壮美(《壶口瀑布》),或奇绝险远(《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或威严瑰奇(《登勃朗峰》),或纯净自然(《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法更是各具特色。
《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
《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
《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
从另一方面来看,上学期我们学习的这几篇游记又有相通之处。
它们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某种感悟与思考。
在游赏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是游记的一种传统。
《与朱元思书》中的“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小石潭记》中的“似与游者相乐”“悄怆幽邃”,《满井游记》中的“悠然自得”“皆有喜气”,都是如此。
《壶口瀑布》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在生命极限(或曰生命边缘)处见到的景物,生命、死亡、瞬间、历史、感受、思绪交织在一起,带给读者一种难以言传的触动;《一滴水经过丽江》更是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文章的线索,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登勃朗峰》看起来只是从“按部就班”的游赏写到“逸出常轨轨”的狂奔,似乎不过是写景叙事而已,但文中所写的车王“醉驾”狂奔、后发先至的“功劳”,与人生中的某些不期而遇、无心插柳,不也多有相似之处吗
将这样几篇游记组合在一起,有助于展示游记自由多样的特点,打破语文教学中对游记的一些刻板印象。
例如,我们长期把游记的写法固化为“按照游踪描写景物”。
从学生学写游记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认识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基本符合大部分游记的特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这一认识多少显得有些简单化。
从我们所学的游记课文中,有些游记具体游踪并不明显,或空间变动并不很大(如《壶口瀑布》);有些作品不仅仅描写景物,甚至很大一部分的篇幅都不写景物(如《登勃朗峰》),这些都不妨碍它们成为优秀的游记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当代游记作品中,“社会相”已经可以与“自然相”等量齐观了。
另外,我们在写景散文和游记的教学中经常强调“融情于景”“写景抒情”,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仅强调这一点,无疑是矮化了游记这一文体。
游记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优秀的游记往往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
游记产生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这也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为游记的一个常用标准。
然而,游记的内涵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此为中心向哲学、历史、道德、科学、民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向拓展,以其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展现民族文化的精神。
因此,需要打开游记教学的空间,不能一直在“情景结合”的层面上徘徊。
《壶口瀑布》与古人“山水比德”的思想息息相通,也透露出作者对所写景物文化内涵的深刻体认;《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传达了敬畏自然、珍视自然的意识;《登勃朗峰》透露出美国式的好奇心和幽默感,体现出一种虽有些粗粝却随性豪放的人生姿态;《一滴水经过丽江》内容丰富,时而追述过去,时而谛视当下,赞美淳朴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
二、方法指引
1.要突出游记的基本要素,把握游记文体的基本特点。
游记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所至,即作者的游踪;第二,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对对“游踪”的理解不宜过于狭隘。
游踪不一定都是作者“位置变换”的行踪或路线,在很多游记中,游踪是经过作者集中提炼、剪接、调度的,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点,并非完全是客观实录。
第二,虽然对景物描写的欣赏在游记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游记阅读的难点往往是把握作者的“所感”特别是要理解作者何以在观“此景”时有“此感”。
虽然教材给出的阅读教学重点集中在“欣赏景物描写”上,但在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所感”是必要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
2.以多种方式突破课文阅读的难点。
总体来看,游记文章的整体理解难度不大,其阅读难点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句子和特殊的体验。
游记的特点决定了这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往往与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瞬间的心灵感触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知人论世等突破难点的方法,在处理本单元课文的难点时未必能奏效。
因此,需要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细读难点,深化认识。
例如,《壶口瀑布》中一些议论性的句子,学生需要思考作者的议论与景物特点之间的关系,以理性的思考、细致的分析解决理解上的难点。
又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所写的景物非常人所能见,其中的一些句子表达的是非常独特的感受,这就需要展开想象,尽量贴近作者的心灵,与其“共情”,慢慢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3.重视品味作品的语言。
游记文章的语言都很有特色,如《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既畅达自然又经过精心打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语言似不刻意经营,又颇为工巧,有着与景物相称的庄严感;《登勃朗峰》的语言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译笔也颇有特点;《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语言细致优美,在精细的描写之中带有深长的咏叹,富有诗意。
比起七年级的写景散文,初二初三游记课文的语言特点,更复杂,常常是多重风格融于一文,不那么好“定位”,因此,必须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贴标签”的不良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细读文章的能力,并在写作时适当模仿课文的语言。
4.适当进行贯串整个语文的比较阅读。
这里说的比较阅读并非要一味“求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求同”,而是要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游记的特征,如前文已经提到的生命感悟与文化内涵,以进一步深化对游记的认识,同时也学会如何把看起来不过是写景的文章读出厚度,读出味道来。
比较游记课文在内容、写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初步了解游记类型多样、写法自由的特点。
5.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外游记作品。
既可以阅读朱自清、巴金、郁达夫、沈从文、萧乾、徐迟、孙犁、汪曾祺、王充间、梁衡、余秋雨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游记,也不妨读一读夏多布里昂、惠特曼、泰戈尔、夏目漱石、史蒂文森等外国作家的游记,还可以阅读邹韬奋、徐铸成、范长江、锺敬文、葛剑雄等记者、学者的游记。
广泛的阅读开阔眼界,增广见闻,陶冶性情,了解现实,还可以开阔写作游记时的思路。
但是,在选择推荐篇目时,可以适当注意涵盖游记的主要类型。
有学者把游记分为再现型、心态型、文化型三大类:
当然,上述述的类型只是理论意义上的划分,在实际创作中,许多优秀的游记作品是兼有以上三个类型的特点的。
6.明确游记文章所灌输的学习能力与素养。
(1)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阅读游记,不仅要欣赏文中所写景物的审美特征,更要领会其精神内涵。
一些景物的精神内涵来自于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像黄河等这样具有重要文化地位的景物,其精神内涵来自历史的积淀,具备广泛的共识,有着民族的特点,更需要学生去深入领会,激发其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2)感受游记文章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理解作者的构思与写法,特别是要理解作者怎样由眼前的景物自然地引发出悠远的思考的。
(3)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4)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游记文章的风格特点。
学生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意境,边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以体会作者的体物之细、绘景之精。
同时,还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提高自己文学欣赏、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试题演练
1•阅读《沁园春•雪》选段。
(12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句中指。
(2分)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3分)
(3)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
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
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4)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中一个的姓名(1分)。
并对其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3分)。
【答案】
(1)《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才华
(2)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3)D
(4)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其中之一简述看法(略)
【解析】
(1)本诗是所学名篇,此问题在课文注释中明确注明,根据记忆直接作答即可。
(2)本问题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课文注释中也明确表明,根据所学所记直接作答即可。
(3)阅读此句前后诗文的内容,了解上下文内容的区别,了解此句过度作用,即可选出答案。
(4)结合历史知识,根据知识积累直接作答即可。
2•阅读《三峡》,回答后面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水势盛大,又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试分析一下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4)理清第3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6)讨论:
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答案】
(1)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中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
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4)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5)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6)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解析】先让学生尝试解释,然后老师纠正。
或者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依次解释。
一些疑难语句,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的形式探讨,最后给出正确翻译,强化知识点。
对文言现象如: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成语、文学常识等,都需要归类整理,或让学生课后积累。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脉络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8分)
壶口瀑布:
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落日,苍鹰,暮色,群山,我们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恋恋不舍离开陕北,奔向秦晋峡谷,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
汽车沿盘山路爬行,秋风苍凉沉寂,黄河浩荡东流。
我们的心绪还沉浸在陕北高原,沉浸在沟河纵横、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风景。
陕北、贫穷、闭塞;陕北人,顽强、质朴。
一如脚下这千古奔流的民族圣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
当我们离开陕北,走近壶口瀑布,希望心情不再沉重。
车窗外,渺无人烟,屋舍稀落,断垣残壁,瓦砾成堆。
车拐过最后一道山梁,黄河从视线中消逝。
蓦然,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呐咕着迎接我们这群不速之客。
车停道旁,喧哗停止,苍茫暮色使我们看不见黄河之水,只能静静地用耳,准确地说是用心,听黄河母亲的倾诉。
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身旁,立刻被她博大的气势所震撼。
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
此时,我才知晓李白为什么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
”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
金色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折岸,金液飘荡。
雾气蒸腾,水天一色。
七色彩虹在
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
黄水万顷,赤身裸体,无拘无束,慌不择路,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右旋,掀起团团浪花、泡沫。
壶口河槽错落,水流跌宕,像古老的石犁烈马分般撕碎水层,犁开波面。
云腾雾裹,浇入壶口,挤入龙槽。
黄河雄浑博大身躯突然痉挛收缩,又被大自然鬼使神差般撕裂。
此时,黄河畔上,气流在抖动,山在摇晃,大地在颤栗。
“声震四十里,烟雾溅湿人。
”天和地斑谰的色彩和声响都消失了,黄河似是地下奔突出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
壶口瀑布西畔,陕北一片莽莽苍苍,游人三三两两。
东畔,山西人大搞旅游,灯火闪烁,游人如织。
同一条黄河,“东边日出西边雨”。
遥想当年,两岸码头红红火火,真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壶口瀑布宽度达千米,主瀑难以接近。
同行的女记者忙于录音,价值几千元的照相机掉进龙槽,转眼无影无踪。
壶口瀑布,烟波浩浩,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
当年,光未然到此,慷慨激昂地写下中外驰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面对壶口,你唱不出: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纤夫的爱》不能在壶口唱,你只能高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观之,如万马奔腾,听之,似惊雷行空。
浩浩乎,中华民族之文化;荡荡乎,中华民族之精神!
(1)第二段说黄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联系全文请具体说说“辉煌和苦难”是指什么(分)
(3)作者写壶口瀑布为何先着力描写黄河之水(1分)
(4)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
(5)作者描写壶口瀑布是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
试简要词语概述中华民族的精神。
(1分)
(6)文章最后用《黄河大合唱》和《纤夫的爱》结尾,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1)“苦难”指不可抗拒的灾害;“辉煌”指造福人民,便利交通,旅游发达。
(2)宽宏博大,奔放无羁。
(3)黄河之水是形成壶口瀑的源泉。
(4)拟人、排比
(5)顽强奋斗,质朴坦荡
(6)对比,突出壶口瀑的文化内涵
【解析】
(1)从原文中找出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要求意思正确,文句通顺。
(2)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黄河的特点。
(3)黄河水是壶口瀑布的水源,写黄河水为下文写壶口瀑布做基础。
(4)了解常用的拟人排比等修辞,也要明确每种修辞的表达作用。
(5)找出能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词语。
(6)理解对比作用,在这里突出一种文化精髓。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各朝代修筑的长城,其长度各不相同。
超过一万里的长城有三条:
一是秦朝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两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
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
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
以前认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是山海关。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其东端起点应在丹东虎山。
长城西端则一直延伸到新疆罗布泊。
一般认为长城是汉族为防止其他兄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甚至有人把它说成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
其实不然。
自秦始皇以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主要朝代有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
明九个,其中汉族统治的朝代只有汉、隋、明三个。
而其他兄弟民族统治的朝代则有六个。
元朝和清朝虽然未大修,但也对长城关隘进行了维修利用。
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长城的作用也不是普遍认为的那样纯粹用于战时防御,体现着封闭和保守。
代表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
“丝绸之路”与长城就有密切的关系。
就在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同时,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立即开始在漫长的河西走廊上设郡县,筑长城。
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会有这一长城的修筑;没有这一万里之遥长城烽燧的保障,“丝绸之路”也就无法存在。
长城在国内经济开发上也起了重大作用。
例如,2000多年的屯田制度就是因为长城而发展起来的。
那
沿长城分布的百万戍边军队、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戍边移民、屯田民众、军人家属,使长城内外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了起来。
(1)作者在长城的,修筑长城的和三个方面纠正了前人的看
法。
(2)请概括修筑长城的积极意义。
(3)能作为“长城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这一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A.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和清朝,对长城关隘进行了维修利用。
B.我国历史上很多不同民族统治的朝代,都曾经大规模地修筑了长城。
C.说历史上的长城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是不正确的。
D.秦以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汉民族统治的朝代只有汉、隋、明。
(4)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般地说,战争破坏经济的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战争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B.汉代长城的修筑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就是保护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C.汉武帝修筑长城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而不是纯粹为了防御少数民族的入侵。
D.汉代的长城和“丝绸之路”都是对外开放的标志,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
(1)东端起点目的作用
(2)保障了对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内部经济的发展。
(意思对即可。
)
(3)B
4)D
【解析】
(1)注意问题是“纠正了前人的看法”的几个方面。
(2)相关信息在选文的最后两段,要回答“积极意义”,不要回答作者不认可的“纯粹用于战时防御”的观点。
(3)要扣住“很多不同民族”这一关键信息。
(4)D项“丝绸之路”代表中国早期对外开放,没有提及长城也是。
四、课后巩固
1.祖国山河壮丽,江山如画。
下列能反映这一点的有()
1雄伟的长城
2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3雄浑的九曲黄河
4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属于中华灿烂文化,不和题意,故选A。
2.对比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
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
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
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4)【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
(2)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咼、奇、秀等特点。
(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深信黄山天下奇
1很早就已闻黄山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潇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
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2今年十月,我来到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
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
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物上的差异,只
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3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奔到眼前。
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石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天鹅一样,昂起来,翼下还有许多团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
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
4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
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 语文 游记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