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辨证论治.docx
- 文档编号:3599039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9.69KB
小儿发热辨证论治.docx
《小儿发热辨证论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发热辨证论治.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临床治疗小儿发热多以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论治。
外感者,发病急,病程短,治疗以驱邪为主要法则,邪去则热退。
一般在发热时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不减,此为外感发热之特点;
内伤发热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不伴恶寒,若有恶寒则会得衣被而减,治疗当顾及阴、血、正气,即驱邪不忘扶正之意。
(一)外感发热
1伤风发热:
由外感风邪而引起。
其症恶风,有汗,身热,轻咳流涕,舌苔白薄,脉象浮缓,法当祛风解表。
方以杏苏饮、葱豉汤加减。
药用苏叶、桑叶、杏仁、甘草、桔梗、陈皮、豆豉、生姜、连翘。
2伤寒发热:
由外感风寒而引起。
其症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咳嗽,舌苔白薄,脉象浮紧。
法当解表散寒。
方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药用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甘草、桔梗、生姜、葱白、白芷等。
虚者加党参,高热者加柴胡。
3风温发热:
感受风温之邪而引起。
其症发热,微恶风,不恶寒,轻咳,口渴自汗,舌质红,苔白薄黄,脉浮数。
法当辛凉透表,发热甚者用辛凉重剂银翘散加减。
药用芥穗、薄荷、甘草、桔梗、牛蒡子、豆豉、银花、连翘、黄芩、葱白、芦根。
咽痛者加山豆根、干青果;低热而咳嗽重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甘草、桔梗、杏仁、豆豉、薄荷等。
4伤暑发热:
由于酷夏暑热所伤而引起。
其症发热,头晕重,身困倦,口渴自汗,或汗不第二卷362出,舌质红,苔白滑,脉浮濡而数。
法当清暑解表。
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
药用香薷、藿香、炒扁豆、厚朴花、银花、连翘、黄芩、滑石、甘草。
表虚者加南沙参;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川黄连;腹泻者加白术、茯苓、焦三仙等。
5伤营发热:
由于温热病由气分入营血所致。
其症发热,烦渴喜饮,不恶寒,有汗,时有谵语,精神倦怠,目喜闭不开,舌质红绛,苔光少,脉细数无力。
法当清热滋阴和营血。
方以清营汤加减。
药用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川黄连、银花、连翘、丹皮、南沙参、鲜菖蒲、鲜荷叶、西瓜衣等。
6湿温发热:
由于湿温之邪不能发越于外所致。
其症发热或发热午后较高,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不饥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细滑而濡数,法当辛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方以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竹叶、姜半夏、通草、黄芩、厚朴花、大豆黄卷、连翘等。
7黄疸发热:
由湿热郁于肝胆所致。
其症发热无汗,头晕,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白,小便深黄不利,面目及一身发黄,舌苔黄或腻,脉浮滑而数。
法当清热利湿退黄。
方以茵陈蒿汤、四苓散加味。
药用茵陈、炒栀子、黄芩、生大黄、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藿香、板蓝根、焦三仙等。
8泻痢发热:
由于饮食不洁兼外感风邪而引起。
其症发热无汗,腹泻腹痛,大便脓血,里急后重,日数次或十余次,舌苔白或薄黄,脉浮数,法当解表清热利湿,调气行血。
方以葛根芩连汤、香连丸加味。
药用葛根、黄芩、黄连、广木香、白芍、银花、连翘、焦楂等。
9麻疹发热:
由于麻疹病毒、天行疠气感染所致。
其症初起发热、咳嗽、喷嚏、目赤流涕,随之耳后、前额、全身出皮疹,唇赤舌质赤,苔白厚,脉浮数。
法当辛凉宣透,清热解毒。
方以银翘散加减。
药用芥穗、防风、银花、连翘、葛根、蝉衣、牛蒡子、玄参、鲜芦根、桔梗、甘草、芫荽等。
出疹期,身发高热,咳嗽气急,全身皮疹稠密,疹色鲜红或暗红,唇干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洪数。
治宜辛凉宣透,清热解毒凉血。
方以白虎汤、三鲜汤、犀角地黄汤加减。
药用鲜茅根、鲜芦根、鲜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玄参、生石膏、蝉衣、牛蒡子、紫草、银花、连翘等。
高热不退而烦躁者,加用紫雪散。
10烂喉痧发热:
由于猩红热病毒所致。
其症发热,咽干咽痛,发热1~2天后,周身弥漫性皮诊,境界不明显,压之退色,口唇苍白,舌质赤苔少,脉浮细数。
法当辛凉解表、清热凉血、解毒利咽。
方以银翘散、导赤散加减。
药用薄荷、竹叶、玄参、生地、赤芍、丹皮、蝉衣、桔梗、甘草、山豆根、银花、连翘、生石膏、芥穗等。
11痄腮发热:
由于温毒外袭而引起。
其症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疼痛,咀嚼更甚,身发高热,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或有呕吐,舌苔薄黄或厚腻,舌质红,脉浮数。
法当清热解毒消肿。
方以普济消毒饮加减。
药用板蓝根、蒲公英、连翘、夏枯草、柴胡、黄芩、龙胆草、苦丁茶、玄参、桔梗、牛蒡子等。
壮热不退加生石膏、紫雪散;睾丸肿痛加橘核、荔枝核、元胡;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等;肿胀甚者,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或醋调外敷,日换一次。
12疖肿发热:
由于热毒内蕴而引起。
其症一处或多处生长疖肿,身发高热,局部红肿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薄,脉洪数。
法当清热解毒消肿。
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
药用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芷、当归、甘草、花粉、炮甲、皂角刺、制乳没等。
13咳喘发热:
由于外感风邪入里化热犯肺而引起。
其症发热,咳嗽气喘,痰多色黄稠,气促发憋,甚则鼻煽,口唇青紫,舌质赤,苔黄腻,脉浮滑数。
法当解表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
药用生麻黄、炒杏仁、生石膏、甘草、炒苏子、炙冬花、陈皮、姜半夏、瓜蒌仁、川贝母、黄芩、银花、连翘等。
高热甚者加用牛黄散、紫雪散;痰多者加鲜竹沥汁或天竺黄等。
14少阳症发热:
由于外感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所致。
其症发热恶寒,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数。
法当和解表里。
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药用柴胡、黄芩、南沙参、姜半夏、生姜、大枣、陈皮、甘草、银花、连翘、焦三仙等。
15阳明发热:
由于外感表证失于宣散,化热入里所致。
其症高热烦躁,有汗或大汗出,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厚津少,脉洪大而数。
法当辛凉重剂以清解气分之热。
方以白虎汤加减。
药用生石膏、知母、甘草、黄芩、豆豉、银花、连翘、花粉。
正气虚大汗出者加南沙参或西洋参;高热不退者加用紫雪散等。
16阳明腑实发热:
由于邪热入里,热结大肠所引起。
其症身发高热,烦躁如狂,腹部胀满拒按,渴喜凉饮,大便燥结,或数日不大便,舌质赤,舌苔老黄无津,脉沉实有力。
法当泻热通便,釜底抽薪。
方用三承气汤或增液承气汤化裁。
药用炒厚朴、枳实、生大黄、元明粉、生地、玄参、麦冬、甘草等。
(二)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
由于病久阴津已伤所致。
其症身发潮热,午后为甚,口渴而饮不多,有汗而热不退,纳差,神倦乏力,舌质赤,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法当滋阴清热。
方以青蒿鳖甲汤加减。
药用青蒿、制鳖甲、生地、丹皮、南沙参、知母、白薇、银花、连翘、豆卷等。
若低热不退而伴咳嗽气喘者,方以泻白散加减,药用桑皮、地骨皮、银柴胡、黄芩、南沙参、知母、川贝母、银花、连翘、甘草、桔梗等。
2虚劳发热:
由于久病阴虚体弱而致。
其症潮热,羸瘦,骨蒸盗汗,五心烦热,口渴喜饮,身倦乏力,纳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
法当滋阴退热。
方以秦艽鳖甲汤加减。
药用秦艽、制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知母、南沙参、麦冬、乌梅肉、石斛、玉竹、青蒿、焦三仙等。
3血虚发热:
由于血虚卫外不固所致。
其症常有发热,忽高忽低,头晕,神倦乏力,纳呆,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少,脉细弱无力。
法当益气补血退热。
方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生芪、当归、白芍、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大枣、焦三仙、白薇等。
4症瘕发热:
由于劳伤而引起气滞血瘀所致。
其症时发潮热,胁肋阵发性疼痛,腹胀满,肋下有症瘕积聚(即肝脾肿大),触之有压痛,纳差,消瘦,舌质暗,有瘀点,苔薄,脉弦细弱或涩等。
法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以鳖甲煎丸、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柴胡、制香附、郁金、制鳖甲、当归、赤芍、丹参、生牡蛎、红花、桃仁、京三棱、枳壳、黄芩、党参、焦三仙等。
5食滞发热:
由于暴饮暴食而致饮食停滞。
其症腹胀腹痛,时有潮热,五心发热,烦急,或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沉滑有力。
法当消食导滞清热。
方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
药用枳实、陈皮、炒白术、茯苓、姜半夏、莱服子、连翘、焦三仙、熟大黄、青蒿梗等。
6疳积发热:
由于久伤乳食、脾虚食积而致。
其症形体消瘦,低热盗汗,或手足心热,腹胀肚大青筋,爱吃泥土,两眼烂赤,鼻痒,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滑无力。
法当清热消积,补脾助运。
方以健脾消积汤(自拟方)。
药用党参、炒白术、茯苓、使君子、青陈皮、胡黄连、芦荟、焦三仙、制鳖甲、炮山甲、银柴胡等。
一、小儿发热的临床类型发热
表热:
一般外感疾病,病邪在表,如伤风发热,或伤寒发热等,皆为表热。
里热:
一般内伤疾病,病邪在里,如肠胃不调,睡眠不安,惊热风痰等表现发热者,皆为里热。
虚热:
一般气血不足,形体赢弱,睡眠露睛,夜间多汗,神倦乏力,经常发热等,皆为虚热。
实热:
一般头昏面赤,肚腹胀满,小溲赤涩,大便干燥,烦渴有汗等,皆为实热。
壮热:
一般血气壅实,表里俱热,突发高热,甚至惊厥者,属于壮热。
潮热:
发热时起时伏,发歇有时。
实证虚证。
都可出现潮热。
食热:
手足心热,腹部发热,日轻夜重,不思饮食,为积食化热。
血热:
每日午前发热,夜间身凉,便血,面色潮红者,属于血热。
烦热:
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唇红舌红,口鼻生疮,口渴发热,饮水不止,属于烦热。
余热:
病邪未尽,药后尚有微热,精神、眠食仍未复元者,为有余热。
1.心经虚热小儿掌心发热,心烦不寐,善惊,胸部多汗,舌破咽干,神识呆滞,脉弱,舌质淡。
治以益气清心,方用生脉散加味:
人参,麦冬,五味子,远志肉,云茯苓,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
地骨皮。
2.心经实热小儿心火七炎,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小便赤涩,脉数,舌质红。
治以泻心导赤,方用导赤散加减:
生地,麦冬,黄连,栀子,木通,青黛,儿茶,连翘,竹叶,甘草,灯心。
3.肝经虚热小儿面青目肿,胸腹满闷,两胁及少腹疼痛,四肢困热,欲作惊痫。
咏弦细,舌质干,苔薄。
治以清肝和血,方用柴胡散加减:
云茯苓,银柴胡,青皮,鳖甲,炒丹参,白芍,黄芩,知母,甘草,地骨皮。
4.肝经实热小儿发热烦躁,目赤眼肿,睡中惊恐,耳中疼痛,脉弦数,苔黄。
治以疏肝散风,方用泻肝汤加减:
白菊花,冬桑叶,青皮,山栀,夏枯草,钩藤,白蒺藜,龙胆草,草决明,生甘草。
5.脾经虚热小儿面黄肌瘦,长期潮热,口渴或不渴,汗多,腹胀,大便时干时溏,脉细数,苔黄。
治以扶脾和胃,方用参苓散加昧: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柴胡,青蒿,鳖甲,鸡内金,淮山药,白芍,甘草。
6.脾经实热小儿面黄口干,夜热,手足心热,腹胀肠鸣,口臭,大便干,小便短黄,脉数,苔黄。
治以导滞行脾,方用达原饮加减:
厚朴,槟榔,草果仁。
黄芩,知母。
焦三仙,熟军,青皮,甘草,藿香。
7.肺经虚热小儿面白气短,经常低热,容易感冒,咳嗽多汗,胸中肩背胀痛,脉虚数,苔薄白。
治以益气补肺,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南沙参、麦冬、茯苓、五味子、紫菀、款冬花、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甘草。
8.肺经实热小儿咳嗽气急,发热,多汗恶风,口渴,痰稠。
脉数,苔黄。
治以清肺泻火,方用苇茎汤加味:
杏仁,桃仁,瓜蒌仁。
冬瓜仁,桔梗,知母,黄芩,枳壳,栀子,桑叶,甘草,苇根。
9.肾经虚热小儿体瘦,嗜睡善惊,口干,饥不欲食,耳呜。
低烧,手足心热,二便不调,脉数大,苔灰黑。
治以滋肾退热,方用地黄汤加味:
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丹皮,泽泻,云茯苓。
知母,黄柏,桑螵蛸,地骨皮。
lO.小儿血热小儿血热,系指疮疥、丹毒等证而言。
古人认为:
“血热则生疮疥而搔痒。
”这类病证应以清热败毒凉血为治。
疮疥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赤茯苓,川芎,蝉退,牛蒡子,苦参。
赤芍,黄芩,甘草,蒲公英。
丹毒以金花散加减:
黄芩,栀子,黄连,郁金,升麻,连翘,银花,防风,生地,丹皮,甘草。
小儿血分病,当然不只是疮疥、丹毒。
而治血也不只是凉血一法。
血分的疾病,范围很广,也有虚实之分。
而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肾精也可化血,这些皆当随其病之所属,审其虚实,辨证论治。
在此不作赘述。
小儿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最为多见。
《金鉴·幼科》认为小儿发热有“表里虚实之异”,而在治疗上有“汗下补泻”之殊。
而历代医家都着重于明辨虚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儿 发热 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