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30诗五首.docx
- 文档编号:3592021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72KB
八年级语文教案30诗五首.docx
《八年级语文教案30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教案30诗五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教案30诗五首
30诗五首
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I.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3.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这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岑诗的雄奇瑰丽、龚诗浓浓的爱国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欣赏五首古诗,感受“这边风景独好”!
二.诵读感知:
(一)诵读《饮酒》
1、 示范朗读(同时播放终南山美景:
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
)
2、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
(二)诵读《行路难》
1、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循声低和。
2、朗读节奏提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这首诗七字句均为“二二三”式)
3、学生自由练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诵读《己亥杂诗》
(四)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体裁介绍: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
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
“行”是乐曲的意思。
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如李白的《长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属于这一类。
2.朗读指导: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诗意。
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罥(juàn) 衾(qīn) 庇(bì) 坳(ào)
重:
chóng(三重茅)长:
zhǎng(成长)丧:
sāng(丧乱)
zhòng(重量) cháng(长林梢) sàng(丧失)
见:
jiàn(看见)
xiàn(现此屋)
⑵ 学生大声读诗歌,注意掌握歌行体的朗读节奏。
(五)诵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三.词句理解:
(一)《饮酒》词句:
①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② 人境:
指朴素的田园;车马喧:
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③ 尔:
作如此、如是讲,概指前面两句。
④ 菊:
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
东篱:
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
⑤ 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
真意,即真趣。
(二)《行路难》词句:
① 茫然:
迷惘的样子。
② 歧路:
岔路。
《淮南子•说林》里说,战国时杨朱见到歧路便哭起来。
今安在:
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呢?
(三)《己亥杂诗》词句:
⑴浩荡离愁: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
无限。
⑵吟鞭:
诗人马鞭。
东指:
东方故里。
天涯:
指离京都遥远。
⑶落红:
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⑷花:
比喻国家。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词句: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
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
副词,渐渐。
安:
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
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
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
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词句:
1、白草:
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
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
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四.意旨品读:
(一)《饮酒》意旨:
《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
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即心静境自静。
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
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
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却难以言传
(二)《行路难》意旨:
写作背景简介: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
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愤而写了这组诗。
这首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金杯里盛着上等酒,这种酒一斗就值十千钱;玉盘里盛的精美菜肴更是昂贵,这菜一盘就值一万钱。
李白对着这样珍贵的杯盘和酒菜,却停住了杯子,放下了筷子,一口也吃不下去。
他拔出剑来向四周看看,心里茫茫然,不知如何是好。
他心里说:
“我要渡过黄河,河上却冰块堵塞。
我要爬上太行山,却遇上漫天大雪。
”闲来无事,他只好像吕尚一样,坐在溪边垂钓,一会儿又像伊尹一样,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他不禁连连叹息:
“行路难!
行路难!
”又愤慨地责问上苍:
“都说人生的道路很广阔,我现的路在哪儿呢?
”他无路可走,但并不悲观失望,反以言明志。
“施展壮志雄心的机会,将来总会有的。
到了那时候,我要挂起高耸入云的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一直驶过大海。
”他坚信自己的理想将来总会实现的。
《行路难》前四句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除不了诗人心头的郁抑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苦闷、寂寞和惆怅。
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待了诗人惆怅的原因。
七、八句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想隐退闲居,可又幻想随时能受君命,实现“安黎元”“济苍生”的宏愿。
“行路难……今安在?
”是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发生的悲愤的慨叹和痛苦的呼号。
“长风破浪……”两句展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相信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三)《己亥杂诗》意旨:
⑵ 了解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写成这组诗,共三百五十首,杂述见闻、感想以及往事、回忆等。
(3)概括意旨:
这首诗四句两层意思。
一、二句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涯;三、四句写诗人愿像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
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立志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旨:
1、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甫,字子美,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人称“杜工部。
”。
他自幼学习刻苦,七岁时便学会做诗,到了十四五岁,其诗已备受前辈诗人的称赞。
他曾在洛阳住过三年,与李白成为好友。
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本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可是处处受到排挤、打击,就连小儿子也活活地饿死了,这苦难悲惨的遭遇,使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于是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批判封建统治者,著名的“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就应运而生了。
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他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晚年他流浪在潭洲、衡洲、耒阳一带,船成了他的家,长期在水上生活,使杜甫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起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概括诗意,明确:
全诗共四段。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深秋时节,天空高阔辽远,狂风怒吼,卷走了草堂顶上的茅草。
茅草被风卷着,飞过了江,散落在江边上,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低的飘来飘去,落在积水的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孩子欺负我老了,没有力气了,竟忍心这样当面抢起东西来,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
我喊他们不转来。
只好回到家里,倚着拐杖独自叹气。
一会儿风停了,云的颜色像墨一样。
秋天的天空迷迷蒙蒙的。
渐渐进入黄昏,进入黑夜。
盖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铁似的。
宝贝儿子睡相不好,把布被的里子都蹬裂了。
屋顶漏了雨水,淋下来,床上没有干的地方。
阵雨虽然过了,小雨还密密麻麻地不断地下着。
这样长的夜晚,床上湿淋淋的怎么挨到天亮呢?
这一夜因为很难挨过,所以觉得夜更长了。
杜甫睡不着觉,想到在这个“丧乱”的年代里,不知有多少穷苦的读书人跟他一样流离失所。
他想:
怎么才能有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庇护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让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呢?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长叹一声:
什么时候在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的高屋华舍,那么,即使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小结:
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旨:
1.作者及背景简介:
岑参(公元715~770),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做过宰相,所谓“国家六叶,吾门三相”。
但他的伯祖父和伯父都是获罪被杀的,父亲岑植做过刺史,在岑参幼年时便已死去。
由于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他从小便刻苦读书,以求出路。
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
时值西北边境一带战争频繁,岑参向往建功立业,曾两度从军到西北边防军队工作,有舍身抗敌的雄心壮志。
晚年迁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
56岁那年,客死于成都,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现存诗360多首,其中以写边塞生活的诗最为出色。
他曾两度出塞,边地风光,戎马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写出许多气势豪迈、充满报国激情的边塞诗。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岑参在出塞的时候创作的。
2.体会诗意:
全诗有两个主要内容:
咏雪和送别。
开头四句写胡地奇丽的雪景。
“北风卷地白草折”写风,“卷”字写北风席卷大地的态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先点明时间、地点,突出飞雪之早,气势之奇。
“即”字足见作者惊诧之情。
“飞”表雪下得猛而紧,与“卷”照应,写出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状写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景,用梨花喻飞雪,而且以千万株梨树枝上的繁英喻玉树琼枝上的雪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
“散入珠帘湿罗幕……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笔锋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军中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写大雪的寒威。
风吹散雪花点点入帘湿幕,四周骤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锦衾嫌薄,将军的硬弓拉不开,都护的盔甲冷难着,实在奇寒难忍。
“瀚海阑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雪中送别归客。
“瀚海”两句,万里阴云,百丈坚冰,是雪的陪衬。
这两句过渡,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中军”两句,中军置酒,众乐齐奏,一时热闹,却提不起送别人的兴致。
“纷纷”以下六句,写酒宴后送别的情景。
别宴持续到垂暮,终须散席;送客从辕门外直到轮台东门,总要分手。
出得辕门,环顾四周,但见雪白世界中的一面鲜红旗帜。
它在茫茫雪原中显得如此鲜明;在北风的猛烈拉掣和冰棱的覆盖下欲翻不能,显得异常坚强。
再看归客前程,雪满天山,归途艰险。
归客远上,山回路转,不见人影,只在雪地上留下数行马蹄印迹,惹得诗人凝思慨叹。
五.名句鉴赏或联想:
(一)《饮酒》品味与联想: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抒写了“处士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泊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的优美景致。
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
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2)“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
(二)《行路难品味与》品味与联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人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悫(què)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
(三)《己亥杂诗》品味与联想: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烘托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
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寻找另一种方式去继续为国效力。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
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
尤其一个“更”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
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
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的废物。
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即使自己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作“春泥”去护花,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品味与联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
这和杜甫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
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诗人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
只要能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
总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味与联想: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写出边塞气象变幻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迎风赏雪的惊喜之情。
2: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不仅写冰天雪地,阴云低垂,而且传达出诗人送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3:
“风掣红旗冻不翻”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雪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他们心中奔涌的豪情。
4: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作结却不离送别,景中融情,耐人寻味:
友人已去,诗人不顾风雪侵衣,看着雪上马蹄印迹,在想什么?
不尽思潮,凝聚笔端。
而巍巍天山、茫茫雪海为背景,为送别增添豪壮的气氛。
六.巩固练习:
(一)背诵五首诗。
(二)【活动与探究】
1、七、八年级我们已接触过60多首古典诗歌,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以“古诗中的_________”为题,围绕你选定的专题,把你所学过的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
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可以为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一首诗作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句加以点评。
2、艺术是相通的。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留心品味,就会发现,许多诗歌可以绘成画、谱上曲、编成舞来欣赏。
请换一种艺术样式来表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如绘一幅画或改编成诗剧来表演。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配乐朗诵,力求声情并茂,并把它录制成磁带,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
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山、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
……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
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
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
……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
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乐的极峰。
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
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
1、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
2、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
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提示:
这是一个探究性问题,在初步了解李白、杜甫的诗作后,感受诗人的不同风格。
这首诗应该为杜甫作品。
因为这首诗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风格。
杜诗更多地关注国运民生,且充满忧患意识,不似李白那么飘逸洒脱,也明显地蕴含了这个阶级的停滞和走下坡路的趋势。
因而李白与杜甫是两种风度,两种意境,两种格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教案 30 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