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中国的园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docx
- 文档编号:3590744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82KB
英国与中国的园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docx
《英国与中国的园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与中国的园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国与中国的园林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
关键词:
风景园林,英国风景园林,中国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区别
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基于风景园林的历史根源不同,下面就中国风景园林和英国风景园林做一对比,来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区别。
以大自然为创作的本源,但两者的造园理念和创作手法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总的来说,英国园林要钟情于纯自然之美,而以理性、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其创作手法式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眼前,审美情感蕴含于被再现的景观总体之中。
英国风景式园林不同于中国的居家式园林与欧洲大陆的勒·诺特式园林,探究其自身的历史因素,以及风景园形成的历史、经济、社会、思想因素,可以发现,英式园林的形成有其必然与偶然的原因。
同时正是由于这种园林的形成,填补了世界园林史上重要的一笔。
造园理念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造园指导思想来源于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
总的来说,它更加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肯特甚至认为“自然讨厌直线”。
园林空间也更加整体与大气。
但由于它过于追求“天然般景色”,往往源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
又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粗糙,园林空间略显空洞与单调。
钱伯斯(W。
chambers)就曾批评它“与普通的旷野几无区别,完全粗俗地抄袭自然”。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典园林无论中西,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实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
不同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的内容、手法和侧重点。
可以说,各时期园林在风格上的差异,首先源于不同的自然观,即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
现代园林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拓展。
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由“仿生”自然,向生态自然的拓展。
早在1969年,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麦克·哈格(IanMcHarg)在其经典名着《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诸如为保护表土层,不在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陡坡地段建设;保护有生态意义的低湿地与水系;按当地群落进行种植设计;多用乡土树种等基本生态观点与知识,已被设计师理解、掌握和运用。
在生态与环境思想的引导下,园林中的一些工程技术措施,例如,为减小迳流峰值的场地雨水滞蓄手段;为两栖生物考虑的自然多样化驳岸工程措施;污水的自然或生物净化技术;为地下水回灌的“生态铺地”等,均带有明显的生态成分
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布景,则类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步移景异”,引导游人从诗意中穿过。
一连串画意构图,以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展开,整体意境宁静而舒远,一派天然牧场般的田园风光。
同属不规整的自然式园林,中式是一种写意自然,更富想像力,但不免流于矫揉造作。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则是一种本色自然,更舒展开阔与真切生动,完全没有中国明清私家园林的那种闭锁与沉闷。
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私园遭到批评最多的地方。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意在纳自然万象于咫尺之中。
为此,对自然景物必须要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才能体现出自然的韵味。
但中国私园中却大量使用巨石大树,致使抽象写意的原旨大大削弱。
园林空间之所以局促、迫塞,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自然景物的抽象远不如日本那样彻底。
至于其他的原因后文将述及。
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极大创新。
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之间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
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简洁。
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的并没有因为这些争论而少造过自然风致园,与此同时,一股有着浓郁异国情调的“中国风”热潮更是席卷了整个欧洲。
许多达官贵人都想在私家的风景园林中增添东万的意蕴,于是都以造中国屋、中国塔、中国亭为时尚;书商们也趁机出版了介绍中国建筑的图书以适应园艺家的需求,不过今天看起来,许多都是出自臆想,有点不伦不类。
在这一风潮的影响下,“英中式庭园”在许多国家兴建,可作为一时风尚的见证。
欧洲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这种园林样式的杰作。
比较着名的如钱伯斯参与设计的邱园,园中曾建有中国样式的孔庙、清真寺、岩洞和中国塔等,不过多数今已不存,只剩下中国塔作为园子的标志耸立其间,其蓝本据说是南京报恩寺的琉璃塔。
其他国家的英中式庭院还有法国的小特里阿农王后花园、麦莱维勒林园、德国的奥兰宁堡中国园等等。
不过这些欧洲园林虽说是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但本质上仍然表达的是西万人对于“自然”和“画意”的理解。
漫步其中,我们尽管能找到许多东方的痕迹,总的来说却仍是异国情调的怀想。
事实上,英国风景式园林中“如画派”所主张的“如画”,概念上与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的“宛如画意”是可以互译的,然而英国人却一定要对“如画”的主张诘难一番?
我想,这大概就是中西方自然观念上的差异所致。
“布朗派”和“如画派”的造园家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
即什么样的园林才能体现一种“自然”的理想状态?
而“自然”这个词在英语里,既可以指伟大的造物主,又可以是眼中不完美的视像。
如果把“自然”当成造物主,或者更强调这一点,自然本身理论上便应该是完美无缺的。
模仿“自然”的“理念”,重视“自然”的秩序和理想,当然就应该能够获得真实地、完美的再现。
但是,如果更多地把“自然”当作“自然物”、“自然界”去理解、他在人们的眼中显然就是不完美的,而绘画通过对自然的提炼和剪裁就达到了一种理想的“自然”状态。
然而,“自然”的两种概念倾向在“布朗派”和“如画派”的争论中却总是纠缠不清。
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模仿绘画必然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而在中国的造园论中,山水与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是被文化传统所规定的,它是造园的前提。
中国的山水画是一个远比西方的风景画更伟大的传统。
它在知识分子的意识中本来就是要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园,它的产生就是从道家所谓的“隐逸”的自然家园开始的。
因此,山水画意在中国造园论中的权威是不会被怀疑的,通过表现山水画所描绘的自然画意筑造园林的理想境界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经典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园林和18世纪英国风景园都注重自然美,但环境景观却常呈现明显差异。
在肯定中国园林对英国风景园的历史影响的同时,以比较的方法深入探讨两者的差异,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的发展。
对园林环境美的追求涉及广泛的文化背景,哲学是其中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和17世纪后的英国经验哲学以不同方式把握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与此相关,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象征创意,英国风景园显示肯定客观世界美的朴野。
本文转自:
园林吧http:
//www.yuanli
中西园林的不同
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
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
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
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
“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
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本文转自:
园林吧
中式园林设计的特色
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融洽,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一思想在造园当中的具体表示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
“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
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千变万化,这里仅浅谈中式造园中的叠山理水艺术。
叠山理水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中式园林不管南北、大小,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异样,凡条件具备,都必然引水入园。
与自然山水不同,园林中的山水除兼备自然的形神外,还要具有传情的作用。
《园冶》中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园冶》缀山篇中把山石分成几大类:
一种是“厅山”,望文生义,就是在厅堂的前院中缀山石。
按《园冶》所说,厅山一般要“稍点玲珑石块”,而不宜复杂。
这就是说,要少而精,要突出重点、主题,要以一两块形制优美的石峰作为主体来点缀庭园空间。
其造型要符合透、漏、瘦、皱的美学原则。
用现在的眼光看,“厅山”更接近于抽象雕塑。
一种是墙中嵌理壁岩,有的嵌入墙内,有的虽与墙面脱离,但效果与前者同,均以粉墙为背景,犹如一幅写意山水画。
正如《园冶》所云:
“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以上两种均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庭园空间,而对于某些较大的庭园空间来讲,则喜用大规模堆山叠石。
山石多峰岩嶙峋,沟壑纵横,脉络分明,深得山林野趣。
山石除可以作为景观的主题点缀空间外,通常可借山石把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若干较小的空间,被分隔的空间多相互连绵、延伸、渗透,而不流于空旷、单调。
而且山石尚可起遮挡视线和围合空间的作用。
甚至利用山石还可以堆叠成各种形式的蹬道,这也是古典园林中富有情趣的一种创造。
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
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则有动有静。
集中而静的水多用于中小型庭院,其特点是:
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
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可使有限空间具有开朗的感觉。
而对于大中型庭院,虽然也是集中用水,但水池偏处于庭院的一侧,这样可腾出大块面积供堆山叠石,形成山水环抱的格局。
和集中用水相对的是分散用水,其特点是:
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
至于水池的形状绝大多数呈不规划的形式以再现自然水景。
在园林中,涓涓溪流是对自然界溪流的艺术摹写,它一般忌宽而求窄,忌直而求曲,此外还应该宽窄对比,求得变化,产生忽开忽合、时收时放的节奏感。
特别是与山石结合,更能营建深邃藏幽的情趣。
中西式园林对比
中式园林是一种特殊的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创造的空间,它是人对大自然欣喜的回眸与回归。
其艺术特质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就是任其自然之意,即重自然,抑人工,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园林文化美学命题,其精神涵义便是“道”之境界。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对自然人性化的审美境界的追求。
园林设计说明
而“人文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看成是宇宙万物的主体。
西式园林在设计中极力表示出人工对自然的超越,强调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整整。
总之,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集合制约关系中去,可以说是建筑功能的外部延伸。
中式园林并非以“理性”为基础,它往往倾注了作者的心灵感受。
像西方那种“几何审美观”在中式园林中是看不见的。
一句话:
西式园林是“虚实相立,以实为主”;中式园林是“虚实相间,以虚为主”。
中式园林的展望
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确实具有迷人的魅力。
不管是谁,只要身临其境都或多或少地为其所感染。
而今,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愈来愈深,纯粹古典形式的中式园林不复存在了。
你也许看不到长廊侵雨、有亭翼然的场面,领略不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但是它的一些精髓却留了下来。
“虚实相生,以虚为主”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洽统一,重视空间问题,空间意象往往还有象征性、模糊性和抽象意义。
而这些现代意义上的概念,早就出现在我国传统中式园林的营建过程中,为世人所惊叹,并逐渐地运用在所谓的现代园林之中。
中式园林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它需要一些真正的设计师和房地产开发商脚踏实地去发掘它的精髓。
本文转自:
园林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国与中国的园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英国 中国 园林 Micro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