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组装及测试设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3587296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02.44KB
智能组装及测试设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
《智能组装及测试设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组装及测试设备行业分析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能组装及测试设备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智能组装及测试设备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6月
一、行业概况4
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管理体制及主要政策5
1、行业主管部门与管理体制5
2、行业主要政策6
三、行业竞争格局及特点7
1、智能装备行业竞争格局7
(1)非标准化产品为主,比拼研发实力7
(2)订单需求多变,对快速响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8
(3)智能设备直接关系客户产品质量,设备稳定性是重要考量因素8
2、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产品设备供应商的竞争格局9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9
1、有利因素9
(1)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支持9
(2)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智能装备降低成本优势凸显10
(3)相关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赋能智能装备发展11
(4)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制造业升级,自动化设备空间广阔11
2、不利因素12
(1)下游产业高度集中,我国企业整体规模偏小12
(2)专业人才仍然稀缺13
(3)国际厂商的先发优势仍然明显,国产企业发展仍需一定过程13
五、行业壁垒14
1、技术壁垒14
2、人才壁垒14
3、客户资源与项目经验壁垒14
六、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15
1、行业技术水平15
2、行业技术特点16
(1)多专业交叉,技术综合性强16
(2)采用制造业前沿技术,技术要求高17
(3)下游应用广泛17
七、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17
1、行业周期性17
2、行业地域性18
3、行业季节性18
八、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性18
1、上游行业及关联性18
2、下游行业及关联性19
(1)可穿戴设备产业简介19
(2)可穿戴设备市场保持快速增长20
(3)智能手表继续引领可穿戴设备行业增长,耳戴设备成为布局新增长点21
根据《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重点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因此,公司亦属于智能装备制造业。
一、行业概况
智能装备是一种集机械系统、运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互动、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及装备制造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智能装备能够减少生产过程对人力劳动的依赖,显著提高生产精度、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制造产品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医疗器械制造、仓储物流等多个领域。
智能装备制造业为一国工业生产体系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提供技术设备的战略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的特征,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
在我国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与国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将是必由之路,以智能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代替原有的手工劳动是制造业转型的必要任务。
然而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较短,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该行业发展的重大政策。
2015年首次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此后,2016年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规划》提出了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的“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在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智能装备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综上,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国家政策支持正助推工业自动化产业快速成长。
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将迎来新一轮人力替代,智能装备行业将得到高速发展的良好机会。
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管理体制及主要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与管理体制
行业为充分竞争行业,行业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行业主管部门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制定宏观产业政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措施等;工信部主要负责拟定和实施行业规划等。
2、行业主要政策
我国智能化装备制造业长期滞后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水平,为我国加速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高端智能装备道路带来诸多阻碍,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各部门相继出台了诸多扶持和规范我国工业生产智能化发展的国家政策和法规,从而为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主要行业政策如下:
三、行业竞争格局及特点
1、智能装备行业竞争格局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智能装备行业的参与者逐渐增多,但从行业整体上来说主要自动化设备厂商仍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如何利用技术研发优势迅速响应客户需求,深度切入客户供应链体系,是智能装备设备行业未来的主要竞争主题。
具体而言,智能装备的行业竞争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非标准化产品为主,比拼研发实力
与普通标准设备不同,智能装备行业的研制多为非标准化产品,主要根据下游客户生产工艺需要,将各类传感器、控制器、结构件与周边配套设备以合理、高效的方式进行组装、连接,是电气工程、机械设计、软件开发等各工艺模块高度的统一的系统性安排。
从销售人员拿到订单到研发人员根据订单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再到组装、调试、安装,不同行业、不同项目都会有其特殊性。
当下游客户产品发生变动和更新时,需要组装设备、检测设备随之进行调整和更新,故具备更强研发实力和技术优势的自动化设备厂商方能从市场中脱颖而出。
(2)订单需求多变,对快速响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为满足下游客户生产过程中复杂的组装、检测等工序,客户通常首先根据自身产品特性提出自动化设备的初步规划,在方案设计、生产线制造过程中一般会根据产品需要不时提出对于工艺、参数选择等方面的新变化,自动化设备供应商必须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追加调整,这对于市场参与者的快速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智能设备直接关系客户产品质量,设备稳定性是重要考量因素
智能设备往往是下游客户生产、检测产品的关键设备,直接关系到客户产品质量的优劣和良率高低。
因此下游客户对于自动化设备的稳定性要求甚高,需要自动化设备保持长期稳定的性能。
因此在自动化设备的竞争中,产品价格并非客户考虑的唯一要素,设备的稳定性同样是客户考量的重要因素。
2、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产品设备供应商的竞争格局
iWatch智能手表产品自初代发布至今不足六年,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产品市场仍在持续增长中,苹果智能手表相关智能装备市场随着可穿戴电子产品的爆发也处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细分市场竞争者较为分散,目前尚无以智能手表智能装备为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
随着客户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格局正在逐渐从分散转向集中,整合潜力巨大,市场份额逐渐向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集中。
按照设备功能划分,智能手表智能装备的市场格局及竞争状况如下: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支持
当今,世界各国均始终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已成为制造业必然发展趋势,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我国智能化装备制造业长期滞后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水平,为我国加速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高端智能装备道路带来诸多阻碍。
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各部门相继出台了诸多扶持和规范我国工业生产智能化发展的国家政策和法规,从而为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在主要目标中提到:
“十三五”期间通过数字化制造的普及,智能化制造的试点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
“十四五”期间加大智能制造实施力度,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核心软件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点产业逐步实现智能转型。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国家政策清晰的政策导向和充分的支持力度,为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智能装备降低成本优势凸显
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从1990年的6,300万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1.67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1.9%。
我国劳动力单位成本也不断上升,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从2008年的28,898元增长到2018年的82,461元。
因此,面临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的状况,推进“机器换人”,通过推行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率及节约劳动力成本,成为应对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
(3)相关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赋能智能装备发展
智能设备行业涉及精密机械、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近年来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业已从科学概念、基础科学等领域逐渐开始商业化实施,与产业逐步深度融合。
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将赋能智能制造,使得生产制造在柔性化、智能化、高度集成化、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放大。
新技术在智能装备的不断运用,为行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4)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制造业升级,自动化设备空间广阔
目前,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
各工业门类正在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离不开智能自动化装备的大规模应用,自动化设备有助于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应用自动化设备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装备基础。
2、不利因素
(1)下游产业高度集中,我国企业整体规模偏小
由于下游消费电子、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市场集中度高,下游应用产品更新换代快,因此智能装备行业具有进入壁垒高、下游客户集中度高的特点。
虽然智能装备行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行业内企业规模大多较小,大部分企业自身不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制约了企业规模化发展。
智能装备初始研发、实验、生产需要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包括厂房研发设备、生产设备、试验和检测设备等。
同时,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消费电子产品具有更新换代快、产品周期短的特点,导致下游客户通常要求上游设备生产企业能够及时对其供货,这就需要行业内企业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2)专业人才仍然稀缺
智能装备行业在我国属于战略新兴行业,相关的研发、管理、生产以及营销人才还较为稀缺。
智能装备行
人才还较为稀缺。
智能装备行业是处在机械、电气、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相关人才必须对下游客户终端产品的制造流程、生产工艺以及技术趋势有深刻理解,相关人才培养难度较大。
行业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仍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3)国际厂商的先发优势仍然明显,国产企业发展仍需一定过程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起步较晚,国际厂商基于其技术及先发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行业发展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对本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及国内企业不断研发投入,国内已涌现出了少数优秀智能制造装备制造厂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甚至在细分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但总体,智能装备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品牌知名度低,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
同时,技术研发实力的积累,设计研发人员的引进或培养,具有战略效益的研发项目的推进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如果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来进行投入,不利于具有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五、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下游产品更新迭代,设备制造企业需要紧跟下游产品研发动态、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以满足客户多样的生产需求,同时还要兼顾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
业内企业在正式生产设备前需要经过长期的设计和研发积累,研发试制完成后还需要保持快速响应能力,因此行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2、人才壁垒
智能装备制造行业是一项横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型行业,在为下游行业提供产品的同时,要求本行业企业具有一定的整体空间布局、软件开发、机械设计、电气工程、设备安装等能力。
由于自动化设备整体价值较高,安装完成后更换成本较高,这也就要求本行业提供的自动化设备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拓展性,因此需要大量跨学科人才,包括优秀的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软件工程师。
一支具备丰富项目经验和研发能力的技术团队对于本行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3、客户资源与项目经验壁垒
自动化设备在下游客户的生产、检测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客户产品的质量水平及良率,且自动化设备一旦投产嵌入客户工厂,更换成本较高,因此客户将会对自动化设备产品稳定性提出较高要求。
另一方面,对特定行业丰富的研发经验和与客户长时间的合作有助于企业提前预测客户需求、快速排查、解决设计、安装等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降低研发过程中的试错成本和后续维护压力,保证生产线性能的稳定。
因此,为保证自身生产过程的稳定高效,客户往往会对自动化设备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前期考察,认证期较长,而一旦企业切入核心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客户一般不会轻易变更自动化设备的供应商,从而对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造成一定壁垒效应。
六、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1、行业技术水平
智能装备是一种集机械系统、运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减少生产过程对人力劳动的依赖,显著提高生产精度、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制造产品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医疗器械制造、仓储物流等多个领域。
智能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因此,先进性和智能性是其两大主要特征。
发达国家有着上百年的工业发展史,工业基础雄厚,技术积累丰富,材料、工艺和制造手段先进,其智能装备行业技术水平较高。
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作为一个正在培育和成长的新兴产业,我国智能装备产业仍存在突出问题。
首先,我国技术创新起步较晚,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核心技术依赖向国外厂商进口。
其次,我国工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高精度和超高精度数控机床加工能力较弱,为智能装备提供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材料的工艺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我国智能装备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产业组织结构小、散、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但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水平持续提高;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国内厂商奉行本土化竞争策略,在制造成本、销售渠道、客户业务理解和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产生了一批设计研发经验丰富、服务质量良好、配套能力强的自动化设备生产商,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2、行业技术特点
(1)多专业交叉,技术综合性强
智能装备制造业是新兴的、综合性的制造产业,产品使用的技术涵盖自动控制学、机械设计学、物理光学等多门学科,综合运用了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动力学及仿真技术、精密测量技术、精密传动技术、模块化程序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控制软件实时控制算法等多个技术领域的知识,对行业参与者的技术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采用制造业前沿技术,技术要求高
智能装备行业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软件应用开发等先进制造技术于一体,其精密部件的加工和成套设备的生产均需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高速高精密加工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核心部件如微型精密减速机等的制造技术复杂,制造难度高。
(3)下游应用广泛
以工业自动化设备为代表的智能装备是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物质基础,可应用于产品制造、安装、检测、仓储等多个环节,目前已经在消费电子及精密元器件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工程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半导体制造、医疗器械制造、食品制造、冶金及印刷出版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
七、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1、行业周期性
本行业的周期性特点与下游客户行业的景气度紧密相关,消费电子行业的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形势、产品创新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行业亦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但与其他一般周期性行业相比,该行业一般周期较长,波动频率较小。
2、行业地域性
智能装备制造行业主要面向的是下游制造业客户,目前阶段我国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以上海、南京、苏州等为代表的长三角和以广州、珠海、深圳等为代表的珠三角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上述地区机械、电气等相关行业较为发达且邻近下游客户产品最终使用地。
3、行业季节性
智能装备行业整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具体细分行业或企业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特征。
其中,受下游消费电子产品制造业的销售计划和固定资产投入计划影响,以消费电子行业客户为主要客户群的企业经营业绩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随着下游客户新品发布及生产高峰,每年下半年至次年一季度实现收入规模较大。
八、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性
1、上游行业及关联性
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上游为机械零部件、电气单元产品及钢材、铝材等材料的生产商,上游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行业内自动化设备制造的发展。
机械类零部件和电气类元器件市场较为成熟、产品供应相对稳定。
对于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零部件通常由国外知名企业生产,其持续供应、价格稳定性对自动检测设备制造企业存在一定影响。
2、下游行业及关联性
智能装备行业的下游为各类设备应用企业,如消费电子、汽车、半导体等行业。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下游行业的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自动化设备的普及水平和功能要求也随之进一步提高。
消费电子、汽车、半导体等下游行业的发展态势、更新迭代将影响整个行业的需求,相关行业自动化设备市场潜力巨大。
(1)可穿戴设备产业简介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
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主要有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耳戴设备、智能眼镜(主要包括VR/AR头显)、智能服装、智能鞋等。
可穿戴设备是将多媒体、传感、识别、无线通信、云服务等技术与日常穿戴相结合,通过软件支持和云端进行数据交互的硬件终端。
结合交互技术、移动互联网和软件应用,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已覆盖健康管理、运动测量、社交互动、休闲游戏、影音娱乐、定位导航、移动支付等诸多领域。
未来,随着芯片技术、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5G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融合,智能穿戴设备的功能和体验将不断升级,便捷性和实用性持续提升,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制造成本不断降低,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IDC的数据显示,受益于智能手表和耳戴式设备的快速增长,2019年全球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预计达到2.23亿台,较2018年同比增长接近30%,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其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将直接带动可穿戴设备制造业对于相关智能组装测试设备的需求。
(2)可穿戴设备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根据IDC数据,2012-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72亿台,同比增长27.5%。
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共计8,450万台,同比增长94.6%。
从设备厂商排名来看,AppleWatch、AirPods和Beats耳机的流行使苹果公司占据了榜首的位置。
从产品类别来看,耳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242.4%,引领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第三代AppleWatch的降价以及AirPodsPro的发布将使苹果在短期内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根据IDC数据统计,2018年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7,321万台,同比增长28.48%。
相对于增长停滞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
2019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都保持高增长,较同期分别增长34.73%、34.30%。
可穿戴设备市场增长迅速、前景广阔。
(3)智能手表继续引领可穿戴设备行业增长,耳戴设备成为布局新增长点
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占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的46.3%。
智能手表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主力产品,持续引领可穿戴设备增长。
根据IDC发布的腕戴类设备出货量预测,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1.053亿块。
目前苹果、华为、小米、Fitbit、三星等厂商均在积极布局智能手表领域,智能手表不仅将作为消费者和企业的健康和健身工具,而且会迅速扩展到其他的应用场景,如父母跟踪孩子的位置或将手表纳入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未来智能手表销量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趋势。
2019年12月16日,IDC发布了最新2019-2023年全球各类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预测数据,IDC认为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3.052亿台,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22.4%,这一增长的背后是智能手表和耳戴设备的普及。
智能手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到16.4%,而耳戴设备将成为可穿戴设备行业新的增长点,到2023年,耳戴设备将占据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能 组装 测试 设备 行业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