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584943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5.78KB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
淇滨高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周考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斯特劳斯在《神话学:
从蜂蜜到烟灰》中研究了寒食节,他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
②在他看来,中国寒食节仪式中包含四个结构成分:
木铎、禁火、冷食、再取天火。
欧洲的四旬斋、复活节仪式中也包含四个结构成分:
木鼓、熄火、斋戒、重新聚日生火。
在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中也同样拥有这四种结构成分:
熄火、斋戒、重燃天火。
谢伦特人相信在仪式结束时会有一种黄蜂飞来,并射出小箭让举行仪式者捡到,从而结束整个仪式,这就相当于木铎所起的作用。
斯特劳斯认为,以上三个相隔万里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似绝不可能是文化传播所致,而是人类共同的思维结构模式造成的。
③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
旧火的熄灭,代表着寒冷季节的结束;新火点燃,则标志着温暖的春季的开始。
所以,这一熄一燃传达出季节交替的信息。
旧火又是地面的火,新火则是从天上取来的火,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天与地对立的信息。
熄火意味着不用火、吃生食;重新点火则意味着烧火吃熟食。
所以,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生与熟的对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
④这些仪式中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寒食、禁食和斋戒。
因为在举行这些仪式时,正是各地都处于日常食物短缺的时候。
所以,中国的寒食、欧洲的禁食与南美洲的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
而且,稀少与丰盛的对立还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密切相关。
⑤仪式中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其中的音响及其工具。
木铎、木鼓敲打以后熄火,象征着黑暗,而重新点火则象征着光明。
所以,这些乐器传达出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同时也加强了自然与文化等对立结构的表达。
⑥总结以上分析,这些仪式是共同的思维结构的产物,它们分别传达了彼此相通的信息。
以前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解释了,如寒食节的举行时间在古代各地曾经是互不相同的,有的在冬季,有的在初夏,后来逐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
(摘编自陈连山《寒食节的文化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意义的认知来源于《神话学:
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
B.斯特劳斯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节日的仪式中包含有大致相同的四个结构成分。
C.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是四个仪式中都有的、也是最重要的活动。
D.寒食节后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而在古代各地举行时间或冬或夏,各不相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介绍了中国寒食节仪式以及在欧洲、南美洲地区的三个仪式中的结构成分。
B.文章③至⑤段主要介绍了四个仪式的重要活动内容,其中对前两个仪式的论述较详细。
C.文章用来自相隔万里的排除了文化传播可能性的欧亚及南美的不同仪式来论述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分析仪式文化的相似性,说明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食节及四旬斋仪式中有木铎或木鼓的结构成分,谢伦特人仪式中也有类似结构成分。
B.旧火熄灭与新火点燃的仪式活动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是天与地、生与熟对立的表征。
C.寒食、禁食和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因而也隐喻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D.斯特劳斯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帮助我们解释了以往无法解释的问题,具有突破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航天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航天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已显现。
中国正积极建设一张全国地基网,让中国用户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导航服务。
随着一年来18颗北斗三号卫星顺利上天,北斗全球系统已现雏形,其应用已到快速发展期,未来将形成庞大产业链。
美国宇航局局长在纪念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演讲中说,“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技术创新将成为“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所谓“太空经济”,是指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以及形成的相关产业,也包括太空旅游以及发展中的太空后勤服务,后者可以使商业性的太空旅游成为一个可盈利的商业形态。
太空经济规模在50多年时间里增长了上千倍,是迄今为止增长最快的经济形态之一。
(摘编自《凝聚中国航天智慧,北斗拉动经济发展》,2018年12月19日)
材料二:
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发现,自2000年来,太空领域的投入活动有3/4来自于最近5年。
仅2015年一年,就有超过50家风险投资选择投资太空领域,使得2015年的空间风投金额甚至远超之前15年之和。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球共进行了114次航天发射,开创近30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这背后有国家层面的战略计划,还有不断成长的民营航天企业。
在国家层面,各国政府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加入新一轮的太空竞赛中。
近几年军民融合政策的落地,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有机会加入到太空经济发展的队伍里,使得国内太空领域的科技力量加速发展。
在国有航天民营化、商业化、常态化的同时,国家未来也会向航天应用大众化发展。
当未来航天应用大众化发展后,将会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例如太空旅游业,就是为航天应用大众化而开发的项目。
(摘编自中国财经网《万亿蓝海待发掘,“太空经济”将成新风口》,2019年1月10日)
材料三:
我国多地正在挖掘自身比较优势,瞄准“太空经济”,打造发展新引擎——这是吉林、海南、四川、湖北等地近来传递出来的新信号。
近年来,吉林省借助中国科学院的航空航天科研力量和成果,面向太空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
今年吉林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是推动“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积极参与国家低轨互联网星座建设,大力发展卫星及航天信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进取空间探空“小型运载火箭”项目。
该项目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形式,目前,正在长春新区进行总装联调测试和办公条件建设,并拟在吉林境内规划建设发动机总装车间。
除了吉林外,越来越多的省份也开始瞄准航空航天产业,努力挖掘自身潜力,争先恐后抓住面向太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机遇。
海南省提出,推动文昌国际航天城相关规划编制实施,加快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而拥有众多航天科技研发力量的北京市则提出,争取深空探测等重点任务和项目在京落地。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迅速,商业航天前景广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拥有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很大。
(摘编自张建《瞄准“太空经济”:
中国多地确立面向太空发展航天产业》,2019年2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射卫星、载人飞船等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市场以及形成的相关产业都
属于“太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最近5年的太空领域投入活动占全部太空领域投入活动的75%,仅2015年一年,
就有超过50家风险投资选择投资太空领域。
C.近几年,更多民营企业借助军民融合政策的实施,有机会加入到太空经济发展的队
伍,有益于航天应用民营化、商业化的发展。
D.吉林、海南等地正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抓住面向太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机
遇,瞄准“太空经济”,打造发展新引擎。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内用户获得超过现有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导航服务,需借助全国地基网全面建成。
B.太空旅游业将是航天应用朝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尝试,也会成为可盈利的商业形态。
C.2015年的空间风投金额与2018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说明太空领域已成风投热门。
D.吉林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形式,大力发展卫星及航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促进“太空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骑桶者[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
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
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
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
——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
”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
“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
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
“我没有听错吧?
”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
是一个顾客。
”
“我什么也没听见,”妻子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
“你怎么了,当家的?
”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
“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寒冷引起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
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
”
“我来了。
”煤店老板说。
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
“你待在这儿。
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
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得多么厉害。
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
还是我去。
”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
“好。
”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
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
”煤店老板喊道。
“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
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
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
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让读者走进骑桶者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B.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小说最后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了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
C.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我”遭遇的残酷打击。
D.老板娘看不见“我”,真正的原因是太爱她丈夫,不愿他在这么冷的天还得操心。
8.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现代派小说的主旨常是多元化的,请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
“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
“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
“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
“苏子辩矣!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B.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C.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D.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十寸为尺,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文中十寻是言其高。
B.缣素,指供书画的细绢,也指书册或书画。
缣是双丝的缯,素是本色的生绢。
C.士大夫,封建时代指那些居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知识分子。
D.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
年号始于汉武帝,常为两个字,一个皇帝只可有一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与可画论高明,画技高超。
他在画竹前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然后一挥而就,
力求神似;四方之人纷纷拿着细绢涌进他家里求画。
B.文与可淡泊名利,不喜应酬。
他不愿给人画竹,就把自己厌烦的求画者的丝绢抛在
地上,骂道要用它做袜子;还让求画者找苏轼画竹。
C.文与可情趣高雅,机敏智慧。
他与苏轼书信往来,诗画相和,妙语连珠;把自己的
画作《筼筜谷偃竹》赠给苏轼,证明竹有万尺之势。
D.文与可旷放直率,豁达爽朗。
他携妻子游山,自备晚炊,烧竹笋吃晚饭时,打开信
封看苏轼的诗,不禁大笑,口里的饭喷得满桌都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临安春雨初霁①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②,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淳熙十三年,诗人在家乡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
②“素衣”句:
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这里反用其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
B.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明媚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C.“闲”和“细”写出诗人寄居京华以草书消遣以及在晴窗下品茗的闲适恬静的心境。
D.诗人巧用修辞:
“薄似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风尘”,一语双关,寓意深刻。
1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论修身》中,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忧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说明鹏飞翔时对风的依赖就像舟浮动时对水的依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尧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
尧山的树总是生长于悬崖峭壁,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从花岗岩的裂缝中生长出来它们顽强的种子,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它们在绝境中生长,__________,用一种谦卑的姿态迎接生命的阳光。
尧山较著名的景点有石人、和合峰,凤凰台,报晓峰、猴子拜观音等。
“凤凰台”格外秀丽,它之所以叫“凤凰台”是因为在云雾的烘托下,();山峰上怪石嶙峋,__________,像是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简直让人__________。
这一奇景,真值得你去感受一番,好好看看大自然的__________,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曼妙无比。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向死而生千姿百态叹为观止巧夺天工
B.绝处逢生形态各异赞叹不已鬼斧神工
C.绝处逢生千姿百态赞叹不已巧夺天工
D.向死而生形态各异叹为观止鬼斧神工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它们顽强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成长出来,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
B.因为它们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顽强地生长出来,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
C.因为它们顽强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生长出来,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
D.因为它们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顽强地成长出来,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周围幽谷中的林木把整个石峰包围遮掩着,如一振翅欲飞的凤凰
B.整个石峰被周围幽谷中的林木包围遮掩着,如一振翅欲飞的凤凰
C.整个石峰被周围幽谷中的林木包围遮掩着,如一凤凰振翅欲飞
D.周围幽谷中的林木把整个石峰包围遮掩着,如一凤凰振翅欲飞
20.下面是某高校图书馆关于禁止占座的通告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5分)
读者离开阅览座位超过30分钟,不带走随身物品的就是占座;真是找不到座位的同学,可以自行挪开占座物品或要求占座的同学空出被占用的座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会时不时清理占座物品;被清理的占座物品要是丢了或损坏后果自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右图是某学科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图,请把其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鹤壁市 高级中学 语文 上学 第一次 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