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
- 文档编号:3580421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55.71KB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附解析
黄浦区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2019年1月
(考试时间:
60分钟总分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话是哪一家的观点?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强调为政以德和为政以礼优于刑法制度,而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故C选项正确;法家强调用刑法治国,材料认为这样治国效果不好“民免而无耻”,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为政以德的主旨不符合,故B选项错误;墨家主要代表平民利益,主张“非攻”“尚贤”等,与材料为政以德的主旨不符合,故D选项错误。
2.唐朝前期,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从决策到实施涉及众多政府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是
A.工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有关的基本知识。
三省为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号令、审核、和执行。
尚书省下设置工部、兵部、刑部、礼部、吏部、户部六部,负责相应职责。
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B
考点:
三省六部制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运作程序。
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朝时开始形成,宋元时期发展演变。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隋唐时期确立的科举制等制度也需要掌握。
3.从北宋起,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
后来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为人们所认可。
这说明
A.历史上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
B.正统观念的影响深远
C.《三国演义》的宣传深入人心
D.刘备的才能胜过曹操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认为“历史上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的表述太过绝对不准确,因为材料的观点选自文学作品带有作者的主观观念和故事性演绎,因此作为史料运用时需要结合其它史料佐证,否则孤证不立,为此A选项错误;刘备作为汉室后裔,在儒学重新振作的宋朝符合正统观念影响,故被描述为正面人物,所以推断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三国演义》的描述对于后世的影响,故C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根据上述分析,刘备被认可的原因符合正统观念影响,而非刘备的才能胜于曹操,故D选项分析错误。
4.历史上西夏政权,位于下图中的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东京开封,结合所学开封为北宋的都城,推断A选项应为北宋的领土,故排除;B选项的领土包括内蒙和今天的东北地区,而且都城上京,推断应该为辽的领土,故排除;C选项的都城是兴庆,而且位置位于甘肃一带推断应该为西夏,故C选项正确;D选项的位置位于今天的云南一带,推断应该为大理,故排除。
5.仿照中国推行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国家有
①朝鲜
②越南
③日本
④新加坡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朝鲜在朝鲜三国时期仿制中国唐朝科举制度,而越南在李朝时期仿制中国的科举制度,并都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故A选项符合正确;日本短暂仿制过中国的科举制度,但是并未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故③不符合,为此B选项和D选项错误;新加坡是当代才出现的国家,故C选项错误。
6.吴晓波先生《假如_______遇见华盛顿》一文,对同时期的中美两国首脑进行了对比。
横线中的人物,应当是
A.努尔哈赤
B.康熙
C.乾隆
D.道光
【答案】C
【解析】
【详解】华盛顿担任总统是1789到1797年,而乾隆登基的起止时间是1736到1796年,时间吻合,故C选项正确;努尔哈赤1626年去世,故不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康熙在位时间是1661到1722年,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道光帝1821年登基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选项错误。
7.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应当是
A.使用机器引进近代科技
B.抵制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使用机器引进科技,是洋务派的有心之举而非无心插柳,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B选项表述不准确,洋务运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扩张;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且民族资本主义此后不断发展,为此C选项符合题意正确;维护清朝的统治是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而非无心之举,故D选项错误。
8.下列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位置最西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广州算是其中偏西,故A选项不符合;《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最西到达汉口,不及《马关条约》的重庆偏西,而《辛丑条约》并未开放通商口岸,为此D选项正确,B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
9.某同学以“上海与近代西学东渐”为主题进行课题研究,他选择的最佳研究对象有
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
B.《几何原本》、黄道婆
C.同文馆、徐光启
D.公共租界、《新青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上海与近代西学东渐”,结合所学中国的近代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利玛窦是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故不符合材料信息,A选项错误;B选项中的黄道婆的主要贡献是元朝时期推广棉纺织技术,时间信息和近代不符合,故B选项不符合;徐光启是明朝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而非近代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故C选项错误;上海是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租界之一,同时新文化运动发源于上海,标志就是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
10.周恩来曾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这两个与天安门有关的历史事件,相差了
A.20年
B.30年
C.40年
D.50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推知第一件与天安门有关的事情应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
右图信息为开国大典,与新中国的成立有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因此两件事件相差30年,故B选项正确;A选项、C选项和D选项的时间与史实不符合,故错误。
11.张学良口述当年皇姑屯事件发生时,他正在看梅兰芳的演出。
后经查实,看梅兰芳演出那天发生的历史事件是日本攻占沈阳。
这说明
A.“口述历史”,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是不可信的
B.只有通过录音等技术记录的口述历史,才是可信的
C.受当事人个人因素的影响,口述历史不一定都正确
D.口述历史,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之回忆,绝对可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素养,根据材料“张学良口述当年皇姑屯事件”推知这是口述史料,口述史料具有史料价值,但是可能受主观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失真。
因此在使用这类史料的时候,需要结合其它史料加以佐证。
为此A选项描述为不可信,表述不准确错误;B选项通过技术手段的口述历史也是口述历史,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故B选项表述也不准确;C选项符合口述历史的特征,故符合题意正确;D选项忽视了口述史料可能存在的缺陷,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从此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的,直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确立,因此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A选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基本确立于三大改造时期,而非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故B选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故C选项符合题意正确;D选项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至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D选项错误。
13.从社会转型角度对15、16世纪的东、西方世界进行概括提炼,比较准确的是
A.西方的萧条和东方的繁荣
B.西方的演变与东方的迟滞
C.西方的先进和东方的落后
D.西方的飞跃与东方的盛世
【答案】B
【解析】
【详解】15、16世纪的西方正处于新航路开辟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阶段,而此时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未实现社会转型。
为此按照社会转型的角度看,B选项正确;西方经历了新航路开辟,经济迅速发展,故西方萧条是不符合题意的,A选项错误;C选项的“先进”和“落后”,并未体现出社会转型,故不符合题意错误;此时的东方正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而非“盛世”,故D选项错误。
14.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可能乘坐火车旅游的是
A.恩格斯
B.伏尔泰
C.林肯
D.俾斯麦
【答案】B
【解析】
【详解】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伏尔泰1778年去世,故伏尔泰错过了火车时代,为此B选项正确;恩格斯1895年去世,经历了火车的诞生,故A选项错误;林肯1865年去世,因此经历了火车时代,故C选项错误;俾斯麦1898年去世,经历了火车时代,故D选项错误。
15.下列历史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权利法案》
②《人权宣言》
③《拿破仑民法典》
④《独立宣言》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权利法案》1689年颁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人权宣言》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拿破仑民法典》颁布于1804年,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独立宣言》签署于1776年,是美国重要的立国文书。
因此按照时间顺序应该为①④②③,故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C选项和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16.有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时间是“1820”年及19世纪前期,此时欧洲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主要时间段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故C选项符合材料时间,正确;新航路开辟主要集中在15世纪和16世纪,与材料中的19世纪前期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文艺复兴主要的时间段是14世纪到16世纪,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材料涉及的是19世纪前期,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
17.“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等关键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旧金山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会议最后签订三个条约: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故B选项正确;巴黎和会主要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对于海军力量并未协定完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与材料不符合故C选项错误;旧金山会议主要是落实雅尔塔会议的内容,达成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D选项错误。
18.在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中,世界出现过三次大的格局变动,不属于这种变动的是
A.“欧洲共同体”出现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C.“雅尔塔体系”建立
D.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洲共同体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过程,而非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故A选项正确;一战之后通过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以欧美为中心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故B选项错误;二战之后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建立了以美苏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故C选项错误;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并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故D选项错误。
19.20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
这里的“俄’’通常是指
①沙俄
②苏俄
③苏联
④独联体
⑤俄罗斯
A.①②
B.②⑤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20世纪初应为1900~1930年,此时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人们称之为苏俄,1922年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十月革命之前称沙俄,独联体和俄罗斯出现于苏联解体后,时间不符合题干条件。
20.雅尔塔体制瓦解的标志是
A.德国统一
B.苏联解体
C.华约解散
D.八一九事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雅尔塔体系其特点是:
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
德国统一于1990年,此时两极格局仍旧存在,故雅尔塔体系没有瓦解A选项错误;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国际关系格局由两极格局变为一超多强,故B选项正确;华约解体于1991年的7月份苏联解体于1991年的12月份,故此时两极格局仍存在,所以C选项错误;八一九时间是1991年的8月份此事件推动了苏联解体,但是事件发生后苏联仍旧存在世界格局未发生变化,故D选项错误。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21.明代故事
明太祖是开国皇帝(A),天下是他打来的,以前他是皇觉寺和尚,扫地挑水也干过,他有这样精力,可以做独裁的皇帝。
明成祖也还是亲手打天下(B),他是封出去的王,从北京打到南京来篡了皇位,他也有精力可以亲裁庶务。
再下去的儿孙,生长在深宫,精力逐代萎缩,便不能这样做。
甚至不能天天出来上朝见群臣。
今天不上朝,明天事情就接不上。
事情接不上,不能叫文武百官在那里老等着,也不能群臣们说了话,皇帝无辞可答(C)。
后来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
(1)①材料中“太祖”“成祖”是___________
A.年号
B.庙号
C.谥号
D.尊号
②明太祖明成祖的本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材料中用字母表示的3处,属于历史叙述的是___________,属于历史解释的是___________。
(填写字母)
(2)中国古代史上,皇权与相权之争由来已久。
请回答:
汉、唐、明三朝是如何限制相权的?
【答案】
(1)①B②朱元璋、朱棣③历史叙述:
A.B.历史解释:
C
(2)汉:
设内朝(或中朝);唐:
设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明:
废除丞相。
【解析】
【详解】第
(1)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历史常识和史学素养,设问一考查的是年号、庙号等的区别。
庙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承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故“太祖”“成祖”是庙号;设问二依据所学推知“太祖”本名朱元璋“成祖”本名朱棣;设问三,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
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
A和B属于叙述史实,故属于历史叙述,C属于阐明原因,故属于历史解释。
第
(2)题,皇权和相权之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一条主线,皇帝通常会利用相互牵制、多相分权等手段实现加强皇权的目的。
根据所学,汉朝主要通过设內朝,选用身边的人来牵制相权;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来限制相权;明朝则是废除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来加强皇权。
22.课本片段
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之后,清政府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庚子以后,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清政府再次打出“维新”的旗号,进行“变法”。
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为止,清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史称“___A___”。
问题:
(1)材料中的“庚子”是哪一年?
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中的“A”,应当是___________。
(2)鸦片战争以后,刺激清政府历次自我拯救的外部事件,分别是什么?
(3)鸦片战争以后,为了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清政府作出了哪些努力?
【答案】
(1)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
(2)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或列强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C60S—90S,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洋务运动。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进行戊戌变法。
【解析】
【详解】第
(1)题,根据材料庚子年对应的是“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之后”,而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故推断庚子年为1900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这与材料“政府再次打出‘维新’的旗号,进行‘变法’”信息相符合,故推断为清末新政。
第
(2)题,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进行了清末新政等,故推知外部事件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或列强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3)题,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清政府为了自救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光绪帝支持了戊戌变法。
由此推知答案为:
19C60S—90S,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洋务运动。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进行戊戌变法。
23.美国崛起
材料一:
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亦是一个“后来居上”的典范。
美国的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种作用并不是在任何时候或阶段都是平衡的,在一个阶段、一个时期必有一两种因素起主要作用。
——何顺果《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
材料四: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
森林面积广大,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
耕地面积居世界首位。
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石、煤炭等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
湖泊、河流多,水资源丰富。
——上海教育出版社《地理》
美国自然资源分布图
材料五:
大量移民的涌入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1861-1910年间,约有2300万人移入美国,其中大多数来自欧洲。
——上海教育出版社《历史》
问题:
(1)列宁所说的“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指什么历史事件?
列宁给予高度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从政体上看,美国与当时的英国相比,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美国的崛起。
【答案】
(1)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榜样。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
同:
都是资产阶级政体。
异:
英国为君主立宪制,美国为总统共和制。
(3)水平1:
美国的崛起,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诸如:
丰富的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抓住历史机遇(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等);继承并创新(罗斯福新政等)。
同时,在一个阶段往往有一两种因素起主要作用。
能从4个以上视角回答,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证,观点、史实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严密。
水平2:
能从2—3个视角回答,观点、史实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
仅从一个视角回答,观点、史实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
其他答案,未能结合史实。
【解析】
【详解】第
(1)题,根据“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结合所学推知,实现美国解放的革命应该为独立战争。
材料指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在于“现代文明”和“解放”、“革命”,结合所学推知: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榜样。
第
(2)题,根据材料中指出建国之后的美国是一个新式的国家,结合所学推知美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而之前建立的资产阶级性质国家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故新指的是新的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异同问题要从异和同两个角度回答,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两个国家性质相同,故政体都属于资产阶级政体,但是具体内容不同,美国为总统共和制没有君主,英国相对饱受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第(3)题,根据“美国的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出观点:
美国的崛起,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根据“美国自然资源丰富”、“移民的涌入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等材料,结合美国独立战争和罗斯福新政等具体史实,推出美国崛起的具体因素有:
丰富的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抓住历史机遇(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等);继承并创新(罗斯福新政等)。
同时,在一个阶段往往有一两种因素起主要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黄浦区 届高三上 学期 期末 调研 测试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