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docx
- 文档编号:358005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09.78KB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docx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
第一章绪论
一:
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
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
二:
问答题
1.细胞生物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显微水平的细胞学研究、实验细胞学阶段、亚显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的细胞生物学阶段。
第二章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
一:
名词解释
1.细胞:
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2.细胞内膜:
在真核细胞中,除质膜外,细胞内还有丰富的膜结构,它们形成了细胞内各种膜性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各种膜泡等,称为细胞内膜。
3.原核细胞:
是指体积较小,结构简单,没有典型的核结构的原始细胞形态。
4.生物膜(biomembrane):
细胞内膜与质膜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具有很多共性,把质膜和细胞内膜总称为生物膜。
5.生物膜系统:
是指以生物膜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系列膜性结构或细胞器,包括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及核膜等。
6.单位膜(unitmembrane):
电子显微镜下,生物膜均呈“两暗夹一明”的形态结构,又称为单位膜。
7.真核细胞:
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被的核)的细胞,主要特征是有细胞膜、发达的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体系。
8.细胞表面:
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和质膜外表面的细胞被或糖被以及质膜内侧的胞质溶胶,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功能复合体系。
9.真核细胞的超微结构:
生物膜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系统、细胞骨架系统、细胞质溶胶。
10.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支原体。
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的穿膜运输
一:
名词解释
1.细胞膜(cellmembrane):
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细胞膜将细胞中的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特有的内环境。
2.细胞外被(cellcoat):
在大多数真核细胞表面有富含糖类的周缘区,也称糖萼。
3.脂质体:
膜脂都是两亲性分子,它们在水溶液中能自动聚拢,使亲水的头部暴露在外边,与水接触,疏水的尾部埋藏在里边,并可形成两种形式:
球状分子团、脂双层。
其中脂双层为了避免双分子层两端疏水尾部与水接触,其游离端往往能自动闭合,形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
4.膜内在蛋白:
以一次或多次穿膜的ɑ螺旋或ß筒形式结合在质膜中,又称跨膜蛋白。
5.膜周蛋白(peripheralprotein):
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蛋白亲水区以非共价键相互作用间接与膜结合。
6.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protein):
位于质膜两侧,以共价键与脂双层内的脂分子结合。
7.脂筏(lipidraft):
脂双层不是一个完全均匀的二维流体,内部存在富含胆固醇和鞘脂以及特定种类膜蛋白组成的微区称为脂筏。
8.网格蛋白:
由3条重链和3条轻链组成三腿蛋白复合物。
36个三腿蛋白复合物聚合成六角形或五角形的篮网状结构,覆盖于有被小窝(或有被小泡)的细胞质侧表面。
具有牵拉质膜内陷形成有被小泡的作用。
9.衔接蛋白:
介于网格蛋白与配体-受体复合物之间,参与包被的形成并起连接作用。
从而形成和维系了网格蛋白-囊泡的一体化结构体系。
具有特异性地结合不同种类受体的作用。
10.发动蛋白:
是可结合并水解GTP的特殊蛋白质,在膜芽生形成时与GTP结合,在膜囊的颈部聚合使膜缢缩并断离形成囊泡。
11.被动运输(passivetransport):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进行,所需要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12.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
小分子的热运动可使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从膜的一侧通过质膜进入另一侧
1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在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
14.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
是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测向高浓度一侧进行的穿膜运输方式
15.协同运输:
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16.离子通道(通道扩散):
为整合膜蛋白构成,在膜上形成亲水性的穿膜孔道,快速并有选择地让某些离子通过而扩散到质膜的另一侧。
17.载体蛋白(carrierprotein):
与特定溶质分子结合,通过构象改变进行物质转运,既介导被动运输又介导主动运输。
18.通道蛋白(channelprotein):
在膜上形成亲水孔道,贯穿脂双层,介导特定离子转运,仅介导被动运输。
19.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选择性高效摄取细胞外特定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20.连续性分泌途径:
指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后,转运至高尔基复合体,经修饰、浓缩、分选,形成分泌泡,随即被运送到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将分泌物排出的过程。
21.调节性分泌途径:
是指分泌性蛋白合成后先储存于分泌囊泡内,只有当细胞接受到细胞外信号的刺激,才能启动胞吐过程,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
22.胞吞作用的类型:
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23.门控通道的三种类型:
配体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应力激活通道。
24.流动镶嵌模型调的膜的两种特性:
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25.根据膜蛋白接到物质运输方式的不同,膜蛋白可分为:
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26.膜蛋白的运动方式:
侧向扩散、旋转扩散。
二:
简答题
1.概述膜的化学组成与特性。
主要由脂类,蛋白质,糖类三种物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水分,无机盐,金属离子
不对称性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主要包括膜脂的不对称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膜糖的不对称性;流动性是膜功能活动的保证。
2.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
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
3.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
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及其长度;胆固醇的双重调节作用;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值;膜蛋白的影响
4.关于细胞膜分子结构的片层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的主要论点和特点。
片层结构膜型:
蛋白质-磷脂-蛋白质;
单位膜模型:
“两暗一明”的三层式结构(静态)
流动镶嵌模型:
脂双层构成主体,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体分子的流动性,蛋白质分子以不同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结合,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结构
脂筏模型:
许多蛋白质聚集在脂筏内,便于相互作用;脂筏提供一个有利于蛋白质变构的环境,形成有效的构象。
5.以钠钾泵为例说明主动运输的特点及钠钾泵的工作原理。
一,从细胞内摄取3个钠离子;二,ATP磷酸化α亚基;三,通过磷酸化改变构型,向外释放三个钠离子;四,从细胞外摄取2个钾离子;五,去磷酸化构型改变;六2个钾离子释放到细胞内,泵恢复到原始状态
6.以胆固醇的摄取为例说明受体介导内吞作用的过程和特点。
受体向有被小窝集中与LDL结合,有被小窝凹陷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有被小泡迅速脱去外被形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与内体结合,在内体酸性环境下LDL与受体解离,受体经转运囊泡返回质膜,被重新利用含LDL的内体与溶酶体融合,LDL被分解释放出游离胆固醇
7.小泡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方式:
胞吞作用、胞吐作用。
特点:
①伴随着膜的运动,涉及膜泡的融合与断裂。
②需要消耗能量。
③被转运的大分子物质不与细胞内其他大分
子或细胞器直接接触和混合。
ATP驱动泵
(离子泵)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共运输
协同运输
(离子梯度驱动的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通道扩散
对向运输
第五章内膜系统
一:
名词解释
1.内膜系统:
把细胞内那些在结构、功能和发生上相互密切关联的所有膜性结构细胞器统称为内膜系统,主要包括:
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各种转运囊泡及核膜等
2.内质网:
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管状、扁囊状或小泡状结构,它们互相连接构成一个连续的网状膜性系统,它是生物大分子合成的基地。
3.粗面内质网(RER):
排列整齐的扁平囊状结构,网膜胞质面有核糖体颗粒附着。
主要和外输性蛋白质及多种膜蛋白的合成、加工及转运有关。
蛋白分泌功能旺盛的细胞中,粗面内质网高度发达;肿瘤细胞和未分化细胞中相对较少。
4.滑面内质网(SER):
表面光滑的管、泡样网状结构,无核糖体附着,并常常可见与粗面内质网相互连通。
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器,在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生理时期,常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功能特性。
5.信号肽:
一段由不同数目、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组成的疏水氨基酸序列,普遍地存在于所有分泌蛋白肽链的氨基端,是指导蛋白多肽链在糙面内质网上进行合成与穿膜转移的决定因素。
6.高尔基复合体:
是由三种不同类型的膜性囊泡组成的细胞器,脂类是基本成分,还有以糖基转移酶为标志酶的酶蛋白体系。
一般划分为扁平囊泡(潴泡)、小囊泡(小泡)和大囊泡(液泡)三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极性细胞器,是细胞内蛋白质分泌运输的中转站、物质加工合成的重要场所、蛋白质分选和膜泡定向运输的枢纽。
7.分子伴侣:
能够帮助多肽链转运、折叠和组装的结合蛋白,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
在羧基端有一KDEL驻留信号肽,它们和内质网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驻留于网腔不被转运。
因此,也被称作驻留蛋白。
8.初级溶酶体(primarylysosome):
是指通过其形成途径刚刚产生的溶酶体,其囊腔中的酶通常处于非活性状态。
9.次级溶酶体(secondarylysosome):
当初级溶酶体经过成熟,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的物质,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时,即成为次级溶酶体,是溶酶体的一种功能作用状态。
10.自噬溶酶体(autophagiclysosome):
是由初级溶酶体融合自噬体后形成的一类次级溶酶体,其作用底物来自细胞自身的各种组分,如衰老或残损破碎的细胞器(形成的自噬体)、分泌颗粒等。
11.异噬溶酶体(heterophagiclysosome):
是由初级溶酶体与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形成的异噬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类次级溶酶体,其作用底物源于细胞外来异物。
12.残质体:
是指次级溶酶体在完成对绝大部分作用底物的消化分解后,尚会有一些不能被消化、分解的物质残留其中,此时的溶酶体称之残质体,也称三级溶酶体。
13.过氧化物酶体:
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由一层单位膜包裹而成的膜性球囊状细胞器。
14.膜流:
发生于质膜及内膜系统结构之间的囊泡转运,在介导细胞物质定向运输的同时,膜结构被融汇更替,从一种细胞器膜到另一种细胞器膜,形成膜流。
15.内质网膜、高尔基复合体、过氧化物酶体各自的标志酶:
葡萄糖-6-磷酸酶、糖基转移酶、过氧化氢酶。
16.过氧化物酶体中三大类型酶:
氧化酶类、过氧化氢酶类、过氧化物酶类。
17.N—链接糖蛋白的糖基化主要在糙面内质网中进行,但需要到高尔基复合体中进一步精细加工;O—连接糖蛋白的糖基化主要或全部在高尔基复合体中进行。
二:
问答题
1.内膜系统包括哪些细胞器?
各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如何?
主要包括:
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等
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管状、扁囊状或小泡状结构,它们互相连接构成一个连续的网状膜性系统;高尔基复合由三种不同类型的膜性囊泡组成的细胞器。
一般划分为扁平囊泡(潴泡)、小囊泡(小泡)和大囊泡(液泡)三个组成部分,高尔基复合体膜囊层划分为顺面高尔基网、高尔基中间膜囊、反面高尔基网三个组成部分;溶酶体是由一层单位膜包裹而成的球囊状结构;过氧化物酶体氧化物酶体是一类由一层单位膜包裹而成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膜性球囊状细胞器,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偶见半月形和长方形,直径变化于0.2~1.7μm之间。
2.试用信号肽假说解释核糖体附着及蛋白质合成后的跨内质网膜移位机制。
1)新生分泌性蛋白质多肽链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合成。
2)新生肽链N端信号肽与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结合,肽链延长受阻。
3)SRP识别、结合在内质网膜的SRP受体上,并介导核糖体锚泊于内质网膜的转运体易位蛋白上,SRP解离,肽链延伸
继续进行。
4)在信号肽引导下,肽链穿膜进入内质网腔,信号肽被信号肽酶识别并切除,肽链继续延伸,直至合成完成。
信号假说的核心内容:
核糖体同内质网的结合受制于mRNA中特定的信号肽序列,具有信号肽序列的新生肽才能连同核糖体一起附着到内质网膜的特定部位。
3.试述内质网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管状、扁囊状或小泡状结构,它们互相连接构成一个连续的网状膜性系统,它是生物大分子合成的基地。
糙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
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加工修饰、分选及转运;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参与脂类的合成和转运、参与糖原的代谢、作为细胞解毒的主要场所、作为肌细胞Ca2+的储存场所、与胃酸、胆汁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
4.试述高尔基体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答案同一大题6小题。
5.囊泡运输方式和特点
方式:
网格蛋白有被小泡,copⅡ有被小泡、copⅠ有被小泡。
特点:
是特异性过程,涉及多种蛋白识别、装配、去装配的复杂调控,高度有序并受到严格选择和精密控制。
6.矽肺:
肺吸入矽尘颗粒后,被肺内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吞噬体,与内体性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性溶酶体,破坏膜的稳定性而释放溶酶体酶和矽酸分子,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恶性循环,发生病变。
7.溶酶体的形成过程
①酶蛋白在RER合成并糖基化形成甘露糖糖蛋白;
②糖蛋白转运至高尔基体形成面,被磷酸化形成溶酶体酶的分选信号M-6-P;
③在反面高尔基网腔面,被M-6-P受体识别结合,以有被小泡形式与高尔基复合体膜囊断裂;
④有被小泡脱外被形成无被运输小泡,与胞内晚期内体结合成内体性溶酶体;
⑤在内体性溶酶体膜上质子泵作用下形成酸性内环境,溶酶体酶与M-6-P受体解离,去磷酸化而成熟。
8.溶酶体的功能
1 溶酶体能够分解胞内外来物质及清除衰老、残损的细胞器
2 溶酶体具有物质消化与细胞营养功能
3 溶酶体是机体防御保护功能的组成部分
4 溶酶体参与某些腺体组织细胞分泌过程的调节
5 溶酶体在生物个体发生、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一:
名词解释:
1.细胞呼吸:
在特定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cellularrespiration),也称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或细胞氧化(cellularoxidation)。
2.呼吸链: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后与氧结合生成水,此传递过程称为呼吸链。
参加呼吸链的酶及辅酶按一定顺序在线粒体内膜上排列,进行氢和电子的传递,故又称为电子传递链。
3.ATP合酶复合体:
由头部、柄部和基片三部分组成,是将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关键装置。
4.氧化磷酸化:
NADH和FADH2所携带的电子经呼吸链逐级传递给O2,本身则被氧化。
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被ATP合酶复合体用来催化ADP磷酸化而合成ATP,这就是氧化磷酸化耦联或氧化磷酸化作用。
5.核糖体:
是由rR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非膜性细胞器,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6.多聚核糖体:
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结合到1个mRNA分子上,成串排列,形成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单位,称为多聚核糖体。
7.线粒体病:
以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为主要疾病原因的疾病常称为线粒体疾病(mitochondrialdisorders)。
8.线粒体的可能分裂方式:
出芽分裂、收缩分裂、间壁分裂。
二:
问答题
1.线粒体的结构有何特点?
这些特点与它的功能有何关系?
光镜下呈线状、粒状或杆状等,电镜下,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
包括外膜、内膜、转位接触点、基质、基粒。
外膜的蛋白质包括多种转运蛋白,它们形成较大的水相通道跨越脂质双层,使外膜出现直径2~3nm的小孔,允许通过分子量在10000以下的物质,包括一些小分子多肽;内膜通透性小,分子量大于150的物质不能通过,选择通透性高,膜上的转运蛋白控制内、外腔的物质交换,以保证活性物质的代谢;转位接触点是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的一些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此处膜间隙变狭窄,是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另外,线粒体还有氧化磷酸化、摄取和释放Ca2+、参与细胞死亡等功能
2.用化学渗透假说解释电子传递与ATP的合成是如何耦联的?
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couplinghypothesis)认为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基本原理是:
电子传递中的自由能差造成H+穿膜传递,转变为横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质子梯度;质子顺梯度回流并释放出能量,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合酶,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
3.以葡萄糖氧化为例,从糖酵解到ATP的形成过程。
分为三个步骤:
1 糖酵解(glycolysis)
1分子葡萄糖可在细胞质中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产生2个ATP,同时脱下2对H交给受氢体NAD+生成2分子NADH+H+;NADH+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2 三羧酸循环(TAC)
在线粒体基质中,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成柠檬酸而进入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TAC),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草酰乙酸再生。
3 氧化磷酸化
物质分解脱下的氢原子,通过内膜上一系列呼吸链酶系的逐级传递,最后与氧结合成水。
在此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被用于ADP磷酸化形成ATP。
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一:
名词解释
1.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是指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对于细胞的形状、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重要作用。
细胞骨架的多功能性依赖于三类蛋白质纤维:
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2.微管:
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的管状结构,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骨架成分之一,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之中,控制着膜性细胞器的定位和物质运输,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
3.微丝(microfilament,MF):
又称为肌动蛋白丝,是由肌动蛋白亚单位组成的螺旋状纤维,以束状、网状或散在等多种方式有序的存在与细胞质的特定空间位置上,参与细胞形态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内信号传递等生理功能。
4.中间纤维(intermediatefilaments,IF):
直径10nm左右,介于微丝和微管之间,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主要起支撑作用。
5.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organizingcenter,MTOC):
微管组装从特异性的的核心形成位点开始,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为微管组织中心。
帮助细胞质中的微管在装配过程中成核,接着微管从微管组织中心开始生长。
6.动态微管:
细胞中有的微管存在时间很短,发生快速组装和去组装,称为动态微管。
如纺锤体。
7.紫杉醇稳定微管;秋水仙素促进微管解聚。
8.在肌小节中,肌球蛋白作为分子发动机;纤毛运动是相邻二联管微管相互滑动所致。
二:
问答题:
1.什么事细胞骨架?
它包括那些组成成分?
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对于细胞的形状、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重要作用。
它包括三类蛋白质纤维:
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2.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结构特点。
微管是直径为24~26nm的中空小管,内径约为15nm,壁厚约5nm。
由13条原纤维围成,原纤维由微管蛋白异二聚体构成;
微丝是由两条肌动蛋白单链聚合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中间纤维中间是一个α螺旋的杆状区,长度和氨基酸顺序高度保守;两侧是球形的头部(N端)和尾部(C端),长度和氨基酸顺序高度可变。
3.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的功能
微管:
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态;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
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微丝:
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参与细胞运动;参与细胞分裂;参与肌肉收缩;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参与细
胞内信号传递;
中间纤维:
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骨架系统;为细胞提供机械强度支持;参与细胞连接;维持细胞核膜稳定;参与
细胞分化。
4.微管的组装
成核期:
微管蛋白聚合成短的寡聚体(核心),接着扩展成片带状,再合成微管;
聚合期:
聚合速度大于解聚速度;
稳定期:
聚合速度等于解聚速度。
第八章细胞核
一:
名词解释
1.核孔复合体:
内外核膜融合之处形成的环状开口,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
2.核定位信号:
存在于亲核蛋白内的特殊氨基酸序列,可引导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被转运到核内。
3.核小体:
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为由200bp左右的DNA分子、8个组蛋白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及一份子组蛋白H1构成的圆盘状颗粒。
4.染色质:
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等构成的细丝状复合结构,形态不规则,弥散分布于细胞核内。
5.染色体(chromosome):
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复制后反复缠绕凝聚而成的条状或棒状结构。
6.常染色质(euchromatin):
为间期核内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浅,螺旋化程度较低,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细丝,含有基因转录活跃部位。
在核内均匀分布,多位于核中央。
7.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结构致密,无转录活性,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
多位于核周近核膜处
8.核仁组织者:
rDNA是染色体上伸展出的DNA袢环,每一个袢环称为一个核仁组织者。
9.端粒:
染色体末端特化部位,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的作用,端粒DNA为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富含颗粒组分。
10.异染色质包括结构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功能性异染色质)。
11.核仁的超微结构:
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颗粒组分。
12.染色质DNA三种功能序列:
复制源序列、着丝粒序列、端粒序列。
13.根据在染色体中的功能不同,可将组蛋白分为核小体组蛋白、连接组蛋白。
二:
问答题
1.简述核膜的结构及功能。
结构:
在电镜下,核膜是由内外层核膜、核周隙、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等结构组成。
外核膜与糙面内质网相连,表面有核糖体附着,被认为是粗面内质网的特化区域,外核膜胞质面附着有中间纤维和微管等细胞骨架成分,与细胞核定位有关。
内核膜与外核膜平行排列,表面光滑,内核膜核质面附着有致密的核纤层纤维网络结构。
核周隙是内、外核膜之间的缓冲区。
核孔复合体是核内外核膜融合之处形成的环状开口,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
核纤层是位于内核膜内侧与染色质之间的一层由高电子密度纤维蛋白质组成的网络片层结构。
功能:
1.核膜为基因表达提供了时空隔离屏障
2.核膜参与蛋白质合成:
外核膜的表面附着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细胞生物学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