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与应用实习指导书.docx
- 文档编号:3579824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1.03MB
遥感技术与应用实习指导书.docx
《遥感技术与应用实习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技术与应用实习指导书.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遥感技术与应用实习指导书
《遥感技术与应用》
实习指导书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程先琼
2006.9
实习一摄影图像的特性
实习目的
1.掌握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2.了解航片上像片重叠度;
3.计算航片上的投影误差。
原理及方法简介
1.像片的比例尺
指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点之间实际距离之比。
设H为摄影平台的高度(航高),f为摄影机的焦距,则像片的比例尺大小取决于H和f。
在地形平坦、镜头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时,像片的比例尺为:
式中,H为摄影平台高度;
为像片比例尺;a,b,A,B分别为像片上和实际地面的对应点;f为摄影机的焦距。
通常f值可以在像片的边缘或相应的遥感摄影报告、设计书中找到,H由摄影部门提供。
2.像点位移
(1)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投影误差
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了引起像片比例尺的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点位在像片上相对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式中,σ—位移量;
h—地面高差;
r—像点到像主点的距离;
H—摄影高度。
由公式可以看出:
1)位移量与地面高差h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
当地面高差为正时(地形高于摄影基准面),σ为正值,像点位移是背离像点方移动的;当高差为负时(地形低于摄影基准面),σ为负值,像点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2)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即距像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
像主点处r=0,无位移。
3)位移量与摄影高度H(航高)成反比。
即摄影高度越大,因地表起伏引起的位移量越小。
例如地球卫星轨道高度H=700km,当像片大小为18cm×18cm时,处于像片边缘的像点的地面高差h为1000m时,其位移量约0.13mm。
(2)因像片倾斜产生的像点位移———倾斜误差
在航摄过程中,因飞机倾斜产生地物点在影像上的位移,称为倾斜误差。
如图1.1所示。
图1.1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像点位移的方向,如图1.1中,P0与P为同一摄影站的水平像片和倾斜像片,A为地面任一点,a0点和a点分别为地面A点在水平面像片和倾斜像片上的像点,hC比线,C为等角点,Cv0、Cv为主垂面在两像片上的交线,φ0、分别为像点a0和a与等角点C连线与主纵线的夹角。
若将水平像片P0绕等比线向上旋转与倾斜像片P重合,根据等角点的性质,倾斜像片上以等角点C为顶点的方向角与水平像片的对应方向角,大小是相等的,所以φ=φ0。
因此,在主纵线Cv0与Cv重合的同时,直线Ca与Ca0必然重合,a点落在P像片的Ca延长线上为a0’,线段aa0’是点a0因像片倾斜而产生的位移距离,即倾斜误差,用δa表示。
因此航空像片因倾斜而引起的像点位移方向是在像点与等角点的连线上。
倾斜误差可简化表示如下:
式中,α为像片倾斜角,r为像片上从等角点到像点的辐射距,φ为由主纵线方向至像点位移方向的方向角,f为航摄镜头焦距。
图1.2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规律
倾斜误差的规律是:
等角点和等比线上无倾斜误差,倾斜误差的位移在等角点(C)为直线的辐射线上,焦距越大倾斜差越小,等比线(hChC)把像片分成两部分,像底点(n)所在的部分,位移向外,像主点(o)所在的部分,位移向内,如将倾斜像片平面内的图形绘出,可以看到正方形变成了等腰梯形(图1.2)。
3.像片重叠度
在拍摄特定目标时,常采用航线连续摄影。
为了使各张相邻像片之间连续,需要相邻像片间具有一定的影像重叠,航线之内像片间的重叠称为航向重叠(endlap),一般要求达60%,不能小于53%。
当进行大面积航摄图1.2 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规律时,各航线之间的像片重叠称为旁向重叠(sidlap),重叠应达到40%,不能小于15%,重叠不足称为航摄漏洞。
为了保证像片的重叠度,航摄飞行中,要求航线与纬线平行,并且航线的长度限制在60~120km。
像片重叠的关系如图1.3所示。
图1.3航空摄影中像片重叠关系
实习步骤
打开实习CAI光盘中“实习图像”子目录下的航片A、航片B和航片C。
其中,航片A和航片B为同一航线上的相邻图像,航片C与航片B为相邻航线上的相邻图像。
它们的摄影焦距f=152mm,航高为10640m。
1.计算航片的比例尺
根据航片比例尺的计算公式,计算这三张航片的比例尺。
2.了解航片上的像片重叠度
(1)将航片A和航片B上的A、B点重合,航片A上AB连线的右边部
分为航片A与航片B的航向重叠。
(2)将航片B和航片C上的C、D点相重合,航片B上CD连线到航片
底边的距离为航片B与航片C的旁向重叠。
(3)分别量取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的宽度以及航片的幅宽,计算航向重叠
宽度与幅宽之比即为航向重叠度,计算旁向重叠的宽度与航片幅宽的比值即为
旁向重叠度。
3.计算航片上的投影误差
航片A上,Oa是其中心点(像主点),e点的高差(高于摄影基准面)是
200m,计算e的投影误差。
方法:
量取像点e到像主点Oa的距离,根据投影误差的公式计算。
实习二 航空像片的判读
实习目的
1.学习航空像片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航空像片判读中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
3.解译判读各土地覆盖类型在彩红外航片上的影像特征。
原理及方法简介
1.特点
航空像片是在航空遥感平台上通过摄影机所获得的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光学摄影像片。
它采用中心投影方式成像,对于没有经过正射纠正的像片,受中心投影的控制,其边缘分布物体,常发生误差和畸变。
从航空像片上可以看到地物的顶部轮廓,这与日常生活中观察目标地物的视角不同。
航空像片解译,需要利用熟悉的区域和熟悉的地物类型进行练习,掌握认识目标物顶部形态的技巧。
航空像对具有立体观察能力,在航片判读时常借助立体镜进行地物的详细判读。
根据航空摄影的方法和胶片的类型,航空摄影可分为普通摄影、红外摄影和多光谱摄影。
其中,普通和红外摄影的航片又各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种,目前最常用的是彩色红外摄影航片,简称彩红外航片。
各种摄影航片在判读时所建立的解译标志(判读标志)等略有差别,总的判读方法和判读过程相似。
2.判读标志
像片的判读标志(imageinterpretationkey)又称解译标志,它是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影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
解译标志分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判读标志。
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目标地物的大小、形状、阴影、色调、纹理、图型和位置及与周围的关系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观地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
(1)大小(size):
指在二维空间上对目标物体尺寸或面积的测量。
通过比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可以帮助识别它们的性质。
可以根据像片的比例尺,计算目标地物的实际大小和分布规模。
(2)形状(shape):
指某一个地物的形态、结构和轮廓。
地表分布的目标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根据像片上物体特有的形状特征可以判断和识别目标地物。
如一些地物顶部形状明显,仅从形状上就可以辨别出地物,大多数地物不能仅从顶部形状辨别,但形状提供了判读的重要信息。
(3)色调(tone):
指像片上物体的色彩或相对亮度。
是地物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强弱程度在像片上的表现。
采用不同波段和使用不同感光胶片,其色调反映的意义是不同的。
黑白像片上,影像色调一般划分为7级至10级灰阶。
10级灰阶分别为白、灰白、淡灰、浅灰、灰、暗灰、深灰、淡黑、浅黑、黑。
彩色像片的信息量高于黑白像片。
在彩色像片上,不同地物可以表现出不同颜色的差异,也可以表现出色彩深浅(纯度)的差异。
(4)阴影(shadow):
指阳光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影子。
影子在像片上表现为高大地物背光面形成的深色或黑色的色调。
在航空像片上阴影分为本影和落影。
本影是地物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的构像,本影有助于获得地物的立体感。
落影是物体投影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落影的形状和长度,有助于判读地物的性质及高度。
但在阴影内的地物,也会因地物反射光较少,而掩盖或削弱了信息。
(5)纹理(texture):
指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出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细小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即表现为影像上色调变化的频率。
像片上的纹理可以揭示出目标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
目标地物的纹理特征与航空像片的比例尺有关。
(6)图型(pattern):
指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是物体的空间排列。
模式是一个综合性解译标志,它由形状、大小、色调、纹理等影像特征组合而成的。
人工地物往往具有某种特殊的模式。
例如由教室、操场和跑道构成的学校,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整体图型。
自然界中,一些地物也具有特定的图型,如水系有树枝状、羽毛状和格网状等多种图型,它们综合地反映出流域内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
地物的模式揭示了不同地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解译者识别这些地物提供了依据。
(7)位置及与周围的关系:
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及相对于其它地物的关系,据此可以识别一些目标地物或现象。
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以推断与目标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由于判读的结果需要依据判读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所以判读熟练程度的不同,会在判读结果上产生差异。
因此,在由多个判读人员对同一地区进行判读时,或者对一些专业地物进行判读时,为减少由判读人员造成的判读误差,通常要预先建立好判读标志(表2.1)。
表2.1航空像片上森林的判读标志(摘自《遥感精解》)
3.判读方法
航空像片的判读基本上是为每个特定专业服务的,通用的方法有:
(1)直接判读:
通过上述影像的判读标志直接辨认地物并解译专业内容。
(2)逻辑推理与宏观分析:
在直接判读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影像特征所反映的地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像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规律的分析,通常要用几张或十几张航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只有掌握了宏观规律以后才能理解局部的影像特征。
(3)野外校核:
任何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都必须经过一定的野外校核和检查,以检查其分类程度和制图程度的准确性。
检查的方法有路线线段检查和统计抽样检查。
4.判读程序
航空像片判读的具体工作程序一般可分为准备工作(准备阶段)、室内判读、野外工作(野外校核)、室内转绘制图和总结。
(1)准备工作:
包括工具准备和资料准备。
进行航片判读应准备的工具包括立体镜、放大镜和绘图工具等。
判读应准备的资料包括航空像片及有关的资料、地形图、地理文献等。
航空像片收集后,要进行航空像片的整理工作,之后进行航片作业面积的绘制和像片略图的制作。
(2)室内判读:
在室内首先应建立航片判读的标志,即根据已经对研究区域的了解,进行判读标志的建立。
通常判读标志的建立过程要与野外调查相结合,通过野外的路线调查确立不同专业制图的影像标志。
在建立判读标志的基础上,利用目视和立体镜进行室内判读。
进行室内判读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已知到未知、从宏观到微观。
根据这样的原则,进行室内判读的顺序是由水系入手,根据水系的位置和流向确定分水岭和流域范围,从而判读区域内的高低地势。
之后进行平原和山地,以及林地和农田的划分,从而划分出大的地貌单元。
然后进行居民点和道路的判读,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划分开。
最后开始进行专业判读。
在室内判读时,还应记下难点和疑点并拟定野外校核的路线。
(3)野外校核:
野外校核的目的主要有二,即核对室内判读结果和解决疑难问题。
可采用路线调查与统计抽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一定数量的野外抽样检查,具体校核工作内容需根据各专业要求而定。
(4)室内转绘制图和总结:
室内转绘制图是将航片的纠正和转绘两方面工作结合进行。
转绘的方法有网格法、任意网格法、辐射网格法、光学机械转绘法和目估法等。
总结包括对转绘图进行清绘等制图工作,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面积量算工作,以及编写报告和图件说明书等工作。
实习步骤
说明:
与黑白航片相比,真彩色像片基本反映了地物的天然色彩,地物类型间的细微差异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
彩色像片上的丰富色彩提供了比可见光黑白像片更多的信息。
由于受到大气散射与吸收的影响,在航空摄影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彩色摄影信息损失量远大于彩红外摄影,因此航空遥感中广泛使用彩色红外摄影。
由于绿色植物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很强的反射特性,在彩色红外像片上呈红色,使彩红外航片比普通彩色航片在植被的判读和识别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也使其在识别伪装方面有突出的功用。
判读彩色红外像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认真了解彩红外摄影感光材料的特性和成像原理;熟悉各种地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光谱特性;建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与像片假彩色的对应关系(可参见表2.2);建立彩红外像片其它判读标志;遵循遥感解译步骤与方法对彩红外像片进行解译。
在解译时应注意:
在彩红外像片上,植物的叶子因反射红外线而呈现为红色。
但不同植被类型或处于不同生长阶段,受不同环境影响的植物,其光谱特性不同,因而在彩红外像片上,红色的深浅程度不同。
如正常生长的针叶林,颜色为红色到品红色,枯萎的植被则呈现暗红色,即将枯死的植被则呈现青色。
表2.2 普通彩色航片和彩红外航片上地物彩色对比
(1)准备实习工具:
立体镜、放大镜、铅笔、橡皮、直尺、透明纸等;
(2)进行彩红外航片土地覆盖的判读;
(3)以光盘中“实习图像”子目录中:
彩红外A和彩红外B作为实习用
航片像对;
(4)根据航片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建立判读目标地物的判读标志并完成
表2.3;
(5)根据判读标志,通过立体观察和判读,观测各目标地物的分布和相互
关系;
(6)将透明纸蒙在其中的一张航片上,勾绘目标地物的边界。
(7)编写实习报告,内容包括:
①判读区域的判读标志表;②判读区域
的土地覆盖解译图;③判读区域的土地覆盖分布规律说明。
表2.3 实习区判读标志
实习三 热红外图像判读
实习目的
认识和了解热红外影像对地物的表现。
原理及方法简介
热红外影像的成像原理不同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像片。
热红外像片记录了地物发射热红外线的强度。
夜间的热红外影像,不受太阳辐射的干扰,是地面物体热辐射的特征。
这种影像上的色调差异主要取决于地物的温度和发射本领。
由于各种地物热辐射能量不同,因而在影像上显示出不同的形状和图型特征,从而可从影像上识别各种不同的地物。
判读热红外影像时,关键是要准确地区分出影像色调的差异。
影像正片上,深色调代表地物热辐射能力弱,浅色调代表地物热辐射能力强。
各种地物热辐射状况的不同,在影像上形成了深浅不同的色调。
在热红外影像上,地物影像所构成物体热分布形状一般不是地物的真实形状,除非物体表面热辐射能力处处相等,但高温地物的热扩散可导致物体形状扩大变形。
同理,当高温物体与背景具有明显热辐射差异时,即使是很小的物体,也能够在热红外像片上表现出来。
这是由于高温物体向外辐射的能量强,因此在影像中的大小往往比实际尺寸要大。
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所造成的,可分为冷阴影和暖阴影两种,其中,冷阴影是阴影的温度较其背景低所致,而热阴影则是阴影的温度较其背景高产生的。
应当指出,天气状况对自然地物的色调特征会造成一定影响。
例如,连续的阴天,使得地物之间温差大大减小,不同地物的差异难以在热红外影像上反映出来。
大风会使物体表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地物色调特征不明显,或产生地物热影像位移等现象。
相比之下,具有人工热源的人造地物,例如海洋上行驶的客轮,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小,其热成像比较稳定。
由于热红外影像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以及其分辨率的局限性,判读时不仅应将不同时段等能红外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最好能与全色片、彩色片等作对照研究。
目前,一些地球卫星也提供热红外遥感影像,其判读方法类似热红外航空像片,但影像分辨率低于热红外像片。
实习步骤
1.光盘中“实习图像”子目录下共有3组热红外图像:
热红外11、热红
外12、热红外13为第一组,这是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影像,影像说明如表
14.1所示。
图中箭头所示“1”为排污口,“2”为江叉口,“3”为热流扩散异
常,“4”为江水流向,“5”为船舶。
影像中位于江河入口处的热电厂,热水排
入江河形成热流,呈现出明显的热异常;
2.热红外21和热红外22为第二组,是反映森林火灾的热红外图像,其
中,“1”表示白色调异常为火灾蔓延的燃烧区;“2”为大火燃烧过的高温区;
“3”表现为绿色调是尚未燃烧的森林;“4”为裸露的基岩陡壁,图像为1977
年5月大兴安岭白天的图像;
3.热红外31和热红外32为第三组,反映洪积扇形态的热红外图像;
4.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内的各幅影像,这两组图像是对温度的直接探测,
热红外影像能够很好地反映地物温度的变化;第三组是通过对水体在白天和夜
晚与周围环境温度的差异(热红外31为白天图象,热红外32为夜间图象),反
映洪积扇水系分布的情况,从而反映洪积扇形态。
表3.1 第一组热红外图像说明
实习四 扫描图像判读
实习目的
1.认识和掌握TM图像各波段的光谱效应;
2.学习和掌握陆地卫星遥感图像的判读方法。
原理及方法简介
1.影像的特征
常用的遥感扫描影像都是卫星遥感影像,如MSS、TM和SPOT遥感影
像,相对于航空像片来说,这些影像具有以下特征:
(1)像幅面积大,宏观性强:
1景陆地卫星的TM影像,像幅面积为185
km×185km,其覆盖范围为34225km2。
SPOT卫星影像是60km×60km,相当于3600km2。
如此大面积视野的自然景观,以一幅图像的形式展示于人们眼前,是其它遥感平台的遥感影像所无法比拟的。
使我们比较容易地找出一些地表大区域的宏观规律,如大的地貌类型、大的线性地质构造等。
因此,自陆地卫星问世起,人类终于可以从离开地球的太空高度,从宏观领域来认识地球,了解和认识我们在常规工作方法中难以识别的规律。
遥感影像反映的地面景观,是一种自然综合概括后的景观。
一般说来,影像空间分辨率越低,它对地面景观的概括性越强,对景物细节的表现力越差。
例如,MSS遥感影像提供的地面信息,可以反映出水系的宏观特征,但河流细节特征不明显。
空间分辨率高,可以提高景物细节的表现力,但也干扰了地表宏观特征的表现。
(2)影像的多波段性:
遥感扫描影像采用多波段方式记录地表各种地物的电磁波信息,MSS图像具有4个波段,TM图像具有7个波段,SPOT图像具有5个波段,每个波段都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例如,一景SPOT图像的全色波段具有6000个×6000个像元,每个像元对应于地面100m2的范围,其信息量十分巨大。
一景MSS图像上的一个波段具有2340个×3240个像元,4个波段的像元合计为30326400个,丰富的信息量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综合分析。
由于图像的多光谱特征,不但使所获得的信息量增大,而且可以通过假彩色合成形成解译红外彩色特征的假彩色影像。
(3)影像的数字记录形式:
多光谱图像大多数是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的,数字形式的图像可以充分用于计算机中,进行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从而极大地增强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也可获得一般光学处理难以获得的效果。
(4)影像的多时相性和动态观测:
地球资源卫星与飞机不同,一旦发射进入太空,就一刻不停地围绕地球运转,并以一定时间周期重复扫描地球表面,向地面接收站发送最新获取的扫描影像。
利用地球资源卫星提供的遥感影像,可以对同地区感兴趣的目标地物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其变化。
(5)陆地卫星影像的近垂直投影:
陆地卫星因航高较大(900km左右),因此因地形起伏而产生的像点位移较小,同时,由于其传感器的视场角较小,因此在同一幅影像内,其像片中心点与像幅边缘之间的比例尺大体一致,一般经过粗纠正后,影像就可用作判读。
(6)可得到大面积的同等、适中的太阳高度角的影像,这有利于对地表的解译分析。
(7)取得资料容易,不受地区和国家的限制。
(8)成本低廉。
据有关资料报道,整个西半球,如果用航空像片摄影成
图,约3亿美元,而用卫星像片编制成图只需3000美元。
2.判读标志
判读航空像片所采用的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判读标志,一般也适用于判读卫星图像。
由于卫星图像反映了广大地区多波段和多时相的同步环境信息,是地表自然综合体的高度综合性图像,因此比航空像片要概括得多。
其主要判读标志包括以下内容和特征:
(1)色调:
卫星图像上的色调是地物电磁辐射特性的反映。
其中黑白影像的色调是地物波谱特征的直接记录,彩色合成图像上的色彩是地物在几个波段上的波谱特性的综合反映。
利用卫星影像上的色调和色彩进行地物识别,是卫星图像判读的重要依据。
在单波段(黑白)影像上,色调是由波段的光谱效应直接产生的。
各波段的光谱效应决定了各波段的主要应用目的和领域。
表4.1、
表4.2和表4.3分别为MSS、TM和HRV的光谱效应及主要应用。
表4.1 MSS各波段的光谱效应及主要应用
表4.2 TM各波段光谱效应及主要应用
表4.3 HRV各波段光谱效应及主要应用
(2)图型:
卫星图像的图型标志是地物形态特征和波谱特征的综合反映。
地物在影像上的图型结构,主要取决于地物的平面形态和高低起伏特征,当然也与地物的波谱特征所造成的基本色调有关。
图像的图型结构通常表现为由不同形状、色调及纹理特征组合而成的图案,即包括点状、斑状、条状、块状、格状、垅状、环状等组成的各种纹理图案。
为了更好地细分不同地物的图型特征,可再细分为粗、细、疏、密、明显、模糊等类型和等级,并与其色调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描述,如“灰或浅灰色的细斑纹状图型结构”。
3.判读方法
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应遵循“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勤对比,多分析”的原则。
“先图外、后图内”是指遥感扫描影像判读时,首先要了解影像图框外部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它包括以下内容:
图像覆盖的区域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影像比例尺、影像重叠符号、影像注记和影像灰阶。
了解图外相关信息后,再对影像作认真观察,观察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即对影像作整体的观察,了解各种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综合分析目标地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有了区域整体概念后,就可以在区域背景与总体特征指导下对具体目标判读,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性和减少判读错误。
鉴于多光谱扫描影像可以同时获取多个波段的扫描图像,因此,应遵循“勤对比,多分析”判读原则,在判读过程中进行以下对比分析:
多个波段对比:
同一种地物在不同波段往往有不同的反射率,当在不同波段扫描成像时,其色调存在着差异,色调的明暗程度取决于地物在该波段的反射率,若反射率高,影像上的色调浅,反射率低,则色调深,因此,同一种物体在不同波段影像中的色调一般是不同的。
地物色调的变化往往造成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影像上存在形态差异。
这是因为影像色调差异是构成物体形状特征的基础。
如同一目标地物,在一个波段,色调与背景反差大,地物边界形状清晰,其形状特征明显,但在另一个波段,色调与边界色调反差很小,有些地方甚至用肉眼难以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地物边界形状难以辨认,由此导致了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影像上存在的形态差异。
根据同一物体在不同波段上的灰度与形状的差异表现,对比不同波段消除不同地物在同一个波段的“同谱异质”现象,可有效地防止误判。
不同时相对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遥感技术 应用 实习 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