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I.docx
- 文档编号:3566841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70.39KB
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I.docx
《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I.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I
2019-2020年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I)
〖重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难点〗“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
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
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能力方面:
⑴逻辑思维能力:
本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
⑵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生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重点解决办法】
1、正确理解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
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或者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难点解决办法】
1、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因为前面已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意义,要想不简单重复,恰当处理具有一定难度。
同时综合讲解这一问题是全书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引导学生认识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总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难度较大。
要解决这一难点必须结合本框题的重点问题,即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分歧来讲解,运用"讲读"和"谈话"相结合方法进行。
【疑点解决办法】
1、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讲的更多的是二者相结合的问题;在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割裂地学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许多教师甚至回避这一问题,学生也认识不清,因此将其列为一个疑点。
解决这一疑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
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引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有机地相结合。
复习提问:
(1)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事物发展的状态是怎样的?
(3)新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通过回顾第四课前三节的内容,为本课总结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做好铺垫和知识上的准备。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导入新课以上我们学过的观点都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与它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
这堂课我们主要研究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问题。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6页第3自然段至第137页第1自然段。
1.两种发展观对主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列举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各种观点分为相对应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组,并将这些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
这些错误的观点(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教师出示下面的表格。
请同学总结后,填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哲学家
观点
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表并简述。
)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
对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
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例如:
荀况认为人和人是密切联系的观点,韩非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符合辩证法的观点。
郭象认为人与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观点,董仲舒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指封建制度的一切原则永恒不变)的观点,杜林认为事物中没有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而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如看问题办事情习惯于孤立地就事论事,看人看事一成不变,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师长和机遇等外部条件上。
(介绍形而上学一词的来源和含文,以排除学生的疑念。
)
形而上学士词源于古希腊文。
它本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文集的名称,叫《物理学后编》。
当时在出版亚里士多德的文集时,编撰者们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放在前面,叫《物理学》,而把他研究有关神、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哲学学说放到《物理学》的后面,取名为《物理学后编》当这部著作介绍到我国时,学者严复借用《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说,超乎物体具体形态之上的那些事物叫做"道",具有具体形态的事物叫做"器"),把阐述抽象道理的《物理学后编》就取其意翻译成了"形而上学"(关于形而上的学问)。
所以,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
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问:
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发展观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那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到底有哪些分歧呢?
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第137页第2自然段至第138页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个分歧,并着重思考和理解二者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
(可出示下列表格,在同学阅读的基础上,边提问,边归纳,边填写。
)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可以引导同学自己设计表格归纳填写。
表格也可如下设计填写。
)
分歧的三个方面
基本观点
根本观点
根本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
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矛盾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板书)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板书)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板书)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板书)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最根本的分歧。
(板书)
提问:
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这是一个难点,教师要激发学生从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内在联系上去考虑,并重点讲解清楚。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
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提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019-2020年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了解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基本要求。
能力方面:
通过本框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形而上学的危害性及其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让学生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
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方法
采用讲读和谈话相结合。
原理部分先读后讲,以讲授为主;方法论部分以读议和讲解穿插。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无论个人实际还是社会实际均体现时代性。
做到有的放矢。
辅之以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泼幽默而不失严谨的课堂气氛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经过前几框题的学习,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现在请同学们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生: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师:
对,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又是怎样的?
生: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要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师:
对,但不够完整,哪位同学再做补充?
生: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师:
很好,那么新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呢?
生: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注:
通过回顾第四课前三节的内容,为这节课总结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做好铺垫和知识上的准备)
师:
以上我们学过的观点都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和它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问题。
(讲授新课)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板书)
1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6页第3自然段至第137页第1自然段,把课文中列举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各种观点分为相对应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组,并将这些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
这些错误的观点(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然后完成下列三个表格。
(多媒体显示)
(表一)
具体事例或观点
反映的哲学观点
分歧表现
荀况: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
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
对立
郭象:
人们从生到死都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干
生活中: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孤立的观点
(表二)
具体事例或观点
反映的哲学观点
分歧表现
韩非: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董仲舒:
“道之大原出于大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生活中:
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
静止的观点
(表三)
具体事例或观点
反映的哲学观点
分歧表现
黑格尔认为: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矛盾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杜林认为:
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
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
成才完全取决于学校师长和机遇等外部条件
否认矛盾,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注:
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渐显示相应的内容,表格中的黑体字先隐藏,使用时点击出现,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
对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
例如:
荀况认为人与人是密切联系的观点,韩非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符合辩证法的观点。
郭象认为人与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观点;董仲舒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指封建制度的一切原则永恒不变)的观点;杜林认为事物中没有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而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如看问题办事情习惯于孤立地就事论事;看人看事一成不变,只看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只看到自己的方便或需要,而看不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左邻右舍或公共秩序产生的影响等。
那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到底有哪些分歧呢?
现在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第137页第2自然段至第138页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归纳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个分歧,填入表格中。
(注:
学生回答填表,教师引导,修正总结,点击黑体字出现)
生:
分歧之一: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分歧之二: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分歧之三: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师:
对,首先我们分析第一个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板书)
在第二课我们学习了联系的观点,什么是联系?
为什么说联系是普遍的?
生甲: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乙: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师:
回答得很好。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之中来全面考察,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又要看到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请同学们看下面二则材料: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刚到,强沙尘暴就接二连三侵袭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并有向东蔓延之势。
沙尘暴给当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沙尘暴的频频肆虐,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保护生态环境,关注生态安全刻不容缓。
资料显示,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1)水资源匮乏,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辽河、海河、淮河等主要河流污染严重。
(2)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3)草地面积缩小,退化速度加快。
(4)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下降,功能严重退化。
(5)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逐年增加。
(6)近海海域污染严重。
材料二:
所谓“国家生态安全”是指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地、海洋和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它的生态才是安全的,反之,就不安全。
上面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
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自然界的水、土、大气、森林、草地、生物之间,以及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师:
对,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看到这种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时刻要关注“国家生态安全”。
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走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
然而形而上学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互不联系,毫不相干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况都不受周围环境的制约,用这样的观点看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
肯定是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一个孤立的事物,而不见事物的联系,这样必然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师:
回答得对,现在哪位同学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
生甲:
如有些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受暴利的驱使置国家和他人的利益于不顾,以次充好,掺杂使假,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不遵守。
生乙:
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把制假售假看作是本地的经济增长点,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竭力庇护、纵容。
地方保护主义已成为打假的最大障碍。
生丙:
再如,我国加入WTO的消息传到某农村,引起了各种不同的议论,有的农民认为“入世”也罢,不“入世”也罢,咱农民还是农民,该种啥还种啥,该怎么种还怎么种。
师:
这三位同学的例子举得很好,我们怎样运用所学知识评析上述现象呢?
生:
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在工作中要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部分要服从整体,地方要服从中央。
师:
对,甲、乙两同学所述现象中的少数商品经营者和地方政府没有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看到的是自己,是孤立看问题的表现。
而丙同学所说的那个农民也是无视“入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和今后的变化发展,仍然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也是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
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离开了联系,连天上下雨好不好这样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了。
”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分歧二: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板书)
在第二课中我们同样学习了发展的观点,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发展?
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生: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师:
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所以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必须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弄清事物的现在,又要看到它的过去、预见它的未来。
请同学们看一则材料,思考我们将怎样看待中美关系?
(多媒体显示)
新世纪看中美关系
2000年8月15日:
江泽民主席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的专访。
他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我们应该登高望远,把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带向新的世纪。
中美关系总的来讲是好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风雨雨,有时多云,有时甚至乌云密布,有时也多云转晴。
美国有的人不希望中美两国友好,总是有些噪音。
美国由于经济力量、科技力量比较发达,往往把自己估计得太高。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国家,有十几亿多人民,中国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了相当的国力基础,美国不太敢小看中国。
现在快到下一个世纪了,应该努力使得中美关系朝着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前进。
生:
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不断进步,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对待中美关系。
师:
对,虽然有“风风雨雨”有时甚至乌云密布,但由于“中国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国力基础,美国不太敢小看中国”。
我们应该“努力使得中美关系朝着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前进”。
同时,我们在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时,特别注意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正如邓小平在深圳谈话: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践在发展,理论在发展,需要我们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就要拥护和支持改革,促进改革中新事物的成长。
而形而上学却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请同学看教材第137页最后一自然段,回答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是什么?
如果用这种观点考察问题,会怎么样?
生:
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永恒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如果用这种观点考察事物,必然是只见现在,不见过去和未来,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面,不见总的过程。
不能“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而只会“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师:
回答得很好。
如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在烈日当空的白天,一个人在树荫下乘凉,树影移动,他也跟着移动,感到十分凉爽。
晚上,他在树下睡觉,还是随着树影的移动而移动,他把白天的做法搬到了晚上。
(学生笑)请问,这个人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生:
他看不到白天与晚上的运动变化,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闹出了笑话。
师:
对,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
下面我们接着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分歧之三。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板书)
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两分法、两点论?
什么是一点论?
生: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看问题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或看了那一面又丢了这一面,就叫一点论。
师:
对,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
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矛盾,必然是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
现在我们看一道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政治 坚持 唯物辩证法 反对 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