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本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4单元学案设计含答案导学案导学单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docx
- 文档编号:3564945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09.44KB
最新部编本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4单元学案设计含答案导学案导学单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docx
《最新部编本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4单元学案设计含答案导学案导学单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本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4单元学案设计含答案导学案导学单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本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4单元学案设计含答案导学案导学单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
最新
部编本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导学单
第四单元
优
秀
学
案
设
计
(含答案全单元完整版)
13 最后一次讲演
学习目标
1.激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3.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盘点
1.演讲词属于 体裁,也叫 。
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 、 和 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 及读者,使他们 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2.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 。
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 者,坚定的 战士,中国 早期领导人,中国 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作品主要收录在《 》中。
3.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 先生在昆明遇害。
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 先生的大会, 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 ,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 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
会后 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 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
本文就成了他的 。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卑劣( ) 无耻( ) 屠杀( ) 诬蔑( )悲愤( ) 蛮横( )
恐怖( ) 毁灭( ) 赋予( ) 捶击( )挑拨离间( )
5.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卑劣:
(2)诬蔑:
(3)蛮横:
(4)赋予:
(5)光明正大:
(6)挑拨离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把李先生的光荣与敌人的卑劣无耻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三、问题探究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面对最卑劣、最无耻的行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3.作者说: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我们的力量来自哪里?
4.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5.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6.文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它们有何作用?
7.文中不断变换人称,这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8.这篇讲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我们中国当今的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盘点
1.议论文 演说词 宣传 鼓动 教育 听众 信服
2.闻家骅 爱国主义 民主 民主同盟 共产党 新月 闻一多全集
3.李公朴 李公朴 闻一多 国民党分子 闻一多 闻一多 离社返家 最后一次讲演
4.liè chǐ tú miè bēi chuí kǒng huǐ mánhèng fù jiàn
5.
(1)卑劣:
卑鄙恶劣。
(2)诬蔑: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3)蛮横:
(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4)赋予:
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5)光明正大:
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6)挑拨离间:
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3.揭露“虚弱本质”:
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末日来临”:
完了、快完了。
三、问题探究
1.
(1)表现:
无罪而遭毒手;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杀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
——最卑劣最无耻;
(2)应该读出一种愤怒,一种痛恨,一种痛斥的情感来。
2.根据一:
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
根据二:
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根据三: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3.昆明的青年学生和广大市民。
4.热情地号召青年,继承传统,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
5.义无反顾,视死如归,随时准备献身。
6.这样有助于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文中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演讲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
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演讲词的一大特点。
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
7.在讲演中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1)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讲演者极端的愤怒感情和轻蔑情绪。
(2)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
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达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和立场的坚定。
8.这篇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
他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他们的革命斗争精神。
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进行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
四、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
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名片
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市。
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用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这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
3.背景资料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都高分低能。
这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预学环节
1.了解作者。
2.给加点字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4.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论点:
第一部分( 段):
第二部分( 段):
第一层( 段):
第二层( 段):
第三层( 段):
第三部分( 段):
三、讨论环节
(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二)聚焦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三)课堂小结。
结合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填空。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 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 、勇于 、大胆 的合格人才。
参考答案
二、预学环节
2.zhào mò pánghuáng
3.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
致,求得;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
真心。
正心:
心要端正。
齐家: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
不知怎么办才好。
形容受窘或发急。
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1~2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
第3~12 分析问题。
第3~5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指出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其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6~10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11~12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以“我”为例。
第13 解决问题。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讨论环节
(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2段)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最末段)
2.原因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3段)。
弊端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第11段),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聚焦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
如,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
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说明格物致知的目的。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
如,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列举通过实验了解竹子的事例,阐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探测的道理。
(3)运用对比。
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三)课堂小结。
结合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填空。
“格物致知” 探索 实践 创新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重大选择。
2.分析王选的抉择,学习其人生抉择的智慧。
3.了解王选的重大贡献,学习王选先生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资料助读
1.北大方正集团由 1986年投资创办。
二十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 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7年集团总收入达400亿。
2.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 ”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 ”。
被誉为“ ”“ ”“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
2002年获得国家最高 奖。
3.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 的演讲。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多次重要抉择,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初读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抉择( ) 崭新( ) 堕落( ) 膏药( )强词夺理( ) 不修边幅( )
2.根据所给解释,写出对应的成语。
( ):
越多越好。
( ):
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 ):
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
( ):
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 ):
本来没有理硬说有理。
( ):
指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
( ):
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3.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的哪一次重要选择?
三、品味探究
1.作者当时进行人生第六个重要抉择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
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结果)?
2.文中说“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本文语言通俗幽默,真挚感人。
请速读课文,标画相关语句加以赏析。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表达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王选对人生的重要抉择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资料助读
1.北京大学 IT
2.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当代毕昇 汉字激光照排之父 科学技术
3.北京大学
二、初读感知
1.jué zhn duò gāo qing fú
2.多多益善 阳奉阴违 招摇撞骗 风口浪尖 强词夺理 平易近人 不修边幅
3.第六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
三、品味探究
1.原因(或条件):
是历史规律。
影响(或结果):
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
2.因为年轻人有闯劲,能勇于从事重要的岗位或积极冲向市场的前沿这样能更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做出成果。
3.我要赏析的句子是:
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
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的太阳。
(笑声)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
我的赏析:
这段话用不同阶段时期的太阳来比喻不同学位和不同身份的人的精气神特点,贴切形象,通俗易懂。
4.课文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深入浅出,讲的既有专业性,又有普遍性,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自信、执着,流露出他的自强奋进、开拓进取,以及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的崇高。
四、拓展延伸
答案示例一:
人一生的成就和发展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答案示例二:
一个人的成功要靠智力,要靠勤奋努力,更要靠持之以恒的追求。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2.欣赏课文的语言特色,感受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体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拥护,并用体育精神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热情。
学习过程
一、资料助读
1.顾拜旦(1863—1937),是 国著名 家、 家、 的创始人。
1863年1月1日出生于 国 的一个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
1896年至1925年,他曾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 和 。
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 ”。
2.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 ”,是 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 运动会,每 年一届,会期不超过 日,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之一。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 ,因举办地在 而得名。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停办了1500年之后,法国人 于19世纪末提出 的倡议,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 与 的象征。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浩劫( ) 襁褓( ) 萦绕( )
绚丽( )枷锁( )拙劣( )
肤浅( )目睹( )奠定( )
挚爱( )
2.词语解释。
(1)肤浅:
(2)指摘:
(3)分崩离析:
(4)暴风骤雨:
(5)行将就木:
(6)相辅相成:
(7)自圆其说:
三、初读感知
1.作者的这次演讲是以什么为中心的?
2.概括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
四、探究理解
1.奥林匹克精神与一般的体育运动精神有什么区别?
2.顾拜旦以什么样的理念开创了奥林匹克新时代?
3.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五、品味语言
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注意从语句的修辞、用词、句式、感情等方面分析。
)
六、拓展升华
奥林匹运动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概念。
学完本文后,谈谈自己从中得到哪些新的认识或有什么收获。
参考答案
一、资料助读
1.法 教育 社会活动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法 巴黎 奥运会会徽 奥运会会旗 奥林匹克之父
2.奥运会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综合性 四 16 古希腊 奥林匹亚 顾拜旦 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和平 友谊
二、检查预习
1.jié qiǎnɡbǎo yíng xuàn jiā zhuō fū dǔdiàn zhì
2.
(1)肤浅:
(学识)浅,(理解)不深。
(2)指摘:
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3)分崩离析:
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4)暴风骤雨:
来势急速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5)行将就木:
快要进棺材了。
指人临近死亡。
(6)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7)自圆其说:
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三、初读感知
1.奥林匹克精神
2.第一部分
(1):
回顾历史,展望前景。
第二部分(2~7):
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特点及内涵。
第三部分(8~10):
赞扬做出贡献者及对未来的信心。
四、探究理解
1.作者认为一般的体育运动只能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愉悦,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美感、荣誉感。
2.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思想同古希腊遗留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结合起来。
3.大众参与、促进和平、促进公平、促进教育。
五、品味语言
示例:
(1)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
“喷涌”是喷射涌流的意思,一般用来写液体,这里用来写愉悦的感情向外流露,突出了愉悦的程度之深。
(2)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
运用了反问句式,语气强烈,流露出作者的强烈不满,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有力地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需要大众参与”。
(3)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美好前景比作万里无云的湛蓝的天空,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就、收获比作金黄麦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号召力,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六、拓展升华
真正理解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要把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激励自己更加向上……
单元写作 撰写演讲稿
教材分析
演讲是人们发表见解、阐述观点和主张的交际手段,不同于人群之间的无意闲谈。
演讲词的写作更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本单元阅读教材提供的是四篇演讲词,通过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演讲稿。
学情分析
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出一篇主旨明确、层次分明、情理交融、语言生动的演讲词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中,范文的引导与写作规律的明确是必不可少的,但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意识,避免空洞灌输。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稿的一般结构及特点。
2.明确写作演讲稿的要求,把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能够恰当地在演讲词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增强感染力。
3.能根据命题写作简短的演讲稿,培养对演讲及语言表达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信,乐观地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能够恰当地在演讲词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增强感染力。
2.能根据命题写作简短的演讲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演讲词。
一篇出色的演讲词可以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感染、打动读者或听众。
成功的讲演离不开好的讲演稿。
哪怎样才能写好演讲词呢?
二、写作指导
(一)复习回顾,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
活动1: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任务一”中,学习了四篇演讲词。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演讲稿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2.演讲词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明确:
1.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2.演讲稿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写作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第二,可讲性。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
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听。
第三,鼓动性。
好的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本初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 单元 设计 答案 导学案导学单 完整版 精品 精编 优秀 优质 示范 实用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356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