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隔离预防进展.docx
- 文档编号:3558730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7.56KB
医院隔离预防进展.docx
《医院隔离预防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隔离预防进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隔离预防进展
医院隔离预防进展
(一)
美国医院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HICPAC)
煤炭总医院钟秀玲编译
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可疑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同其他病人分开,或将感染者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下,即称之为隔离(isolation)。
隔离的目的是切断感染链中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最终控制或消灭感染源。
因此,它是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前言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HICPAC)为帮助医院维持最新的隔离实践而修订了“CDC医院隔离预防指南”。
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HICPAC)开始于1991年向提供指南的秘书、部门的健康和人类保健助理秘书等有关人士建议,例如:
防止和限制感染病人的传染因子直接或间接地传染给易感者,或传染给可能将这种因子再传给他人者,同时,使感染病人在控制下得到及时治疗并尽早恢复健康。
也就是说,从医疗角度讲“隔离”的目标是防止感染扩散并最终消灭或控制感染源。
HICPAC也建议CDC能周期的更新指南和其他的政策以控制医院感染。
修订的指南含二部分:
一为“医院隔离的进展”,第二部分为“回顾及评估医院隔离预防实践中的作用、问题及争议,为HICPAC提供修改CDC指南的背景,HICPAC在第二部分推荐的“医院隔离预防指南”代替前面CDC的“医院隔离预防指南”。
指南基础依据近期流行病学信息而建立的医院隔离预防的方针与策略,意义在于使用于不同的医院和病人。
HICPAC确定的目标是防止感染在医院里传播,预防感染传播的方法有多种,医院可根据需要和情况按照国家或地方的条例来调整和修改。
但是必须遵照流行病学和疾病传播的原则,中断其传播途径,预防感染在医院里传播。
汇总
医院隔离预防修订的原则与目标:
1)依据流行病学原理;2)认为全部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3)确定感染的传播途径有:
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4)确认双项防护的原则;5)使用新的术语,避免与以往的感染控制与隔离系统混饶。
修改后的指南包含二个预防,第一最重要,预防措施是面向所有的病人,不关心其诊断是否有传染性,均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标准预防”;对有传染性或疑是有传染性的患者依据流行病学原理,按其传播途径如:
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如接触破损的皮肤或污染的表面。
标准预防综合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隔离对象,把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除非被血污染),并不关心他们是否含有可见的血液,破损的皮肤、黏膜等均当成具有传染性进行隔离预防,以降低医务人员和病人、病人和病人间的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对有明确感染或怀疑有感染且可快速传递的有流行病学依据的重要病原菌超过标准预防可以防范的感染,需要中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有三类:
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
他们也可以联合应用于多重途径传播的疾病预防。
是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而采取相应的隔离预防。
早期的隔离预防
在历史上,人们很早就开始对传染病人采用隔离的措施。
美国于1877年出版的有关医院治疗和护理的教材中,首先记述了传染病人的隔离策略和程序。
此后,逐步建立了传染病患者隔离治疗体系,如传染病医院、传染病病房等,并按照传染病的分类分为严格隔离(用于烈性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肠道传染病隔离以及虫媒(或血液)传染病隔离等四类。
最初,各类传染病人被集中在共同的简易隔离室内,不久就发生了交叉感染。
人们从教训中发现,这是对各类感染病人未按其所患疾病的性质分别实施护理所造成的。
那时,虽然有无菌技术操作,但水平不高,应用也很少。
为了同交叉感染做斗争,约在1889年改变了上述做法,采用了将同一类病人隔离在同一层楼或同一间病室里的措施,并在1890-1900年间出版的护理学教材中介绍了无菌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和隔离方法。
从此,传染病人的隔离预防技术逐步走向完善。
进入20世纪(1910年)以来,由于人们对传染性疾病的理解的深化,以及防治技术的发展,不少隔离措施很快变成具有特异性的医疗实践了。
过去人们认为,把传染病患者送进远离城市或健康群体的独立专科医院,用距离来预防疾病的传播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但是,随着医疗科研和预防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把传染病人送进特殊的医院并不是完全必要,因为病人所以住进医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需要针对性的及时检查和治疗,而这种检查和治疗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里同样可以获得。
于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开始,美国逐步关闭了传统的传染病医院和病房(通常是远离健康人群的),并对住进综合医院的传染病人加强了专门护理。
到了60年代末,需要隔离的结核病人几乎没有例外地均被收住在综合性医院的特殊设计的单间或多例病人的隔离室里。
这样,对综合性医院来说就产生了如何接待传染病人并进行适宜的隔离、护理和管理,尤其重要的是防止交叉感染,当然,接纳传染病人不能利用一般病房,而是需要建立单独的设有专用厕所和浴室的传染病区或小型病区,单间隔离,使传染病人能得到必要的有效护理。
CDC隔离体系
CDC隔离手册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于1970年出版了《医院内隔离技术》,提出了7种隔离预防,并在1975年进行了修订。
于1975年发表了第二版,1978年又做了再次修订。
该手册认为,由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在不断更新,故隔离措施也应随之充实,必须将新出现的传染病,如毒素休克综合征、爱滋病以及新的病原菌(如多重耐药菌、嗜肺军团菌病等)包括在新的隔离指导内。
特别是乙型肝炎、爱滋病,在诊断前对工作人员的危险性远超过被诊断以后。
因为对于尚未确认的传染病并没有可遵循的隔离预防措施,无论是A系统还是B系统,均是在诊断确立后才开始实施。
此外,多数医院对于那些必须接触潜在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工作人员,保护设施更是很少重视,因为隔离的必要物品通常放在隔离车上,而隔离车只有在病人诊断确立后,即需要执行隔离时才使用。
但如果对“尚未诊断”的病人,提前采用隔离措施也不适宜,常使人左右为难。
这些隔离以切断传播途径为措施的依据,同时考虑病原体及宿主因素的特点。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93%的医院采纳了这种疾病分类隔离预防技术(被称作为A系统)。
到1980年,为了适应医院感染预防的需要和新出现的问题,如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新的感染综合征的出现,对原有隔离预防措施效果的新的评价以及流行病学的新观点。
1981年至1983年间,CDC对上述分类隔离预防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出版了《医院内隔离预防指南》针对切断传播途径的需要,以各种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体液或组织的传染性作为隔离预防措施的依据,改进了各类隔离中所采取的屏障护理方法,减少了不必要的措施,例如,新分类中严格隔离疾病已大为减少;允许按实际防止病原体的传播的需要与否,选择使用隔离衣、口罩、手套、污物处理以及单人隔离室等要求;取消了保护隔离,并讨论了免疫功能缺损病人感染的问题。
另提出一种隔离系统(B系统),即按病隔离预防,采取的措施“依病选择”。
CDC的隔离方针
198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又将推荐性的隔离技术手册改编成指导性文件——《医院内隔离技术指南》,并列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系列书中。
《指南》的内容做了如下重大修订。
1.分别描述了可供选用的隔离系统,即以类目为特征的A系统、以疾病为特征的B系统和体内物质隔离系统。
;两类隔离预防的特点比较,类目隔离(A系统)种类7类,只需熟悉7种隔离常规措施,7种不同颜色指示卡代表7类隔离,隔离疾病(正面)和措施(反面)。
有93%的医院仍采用经过修正的A系统,认为较熟悉、方便、简易,而易于掌握。
它是将许多不同疾病归纳在7个类型中,每个类型的措施相同。
但是,A系统存在一定缺点,主要是对某些疾病来说,可能会有一些措施是不必要的,而对另一些疾病又可能显得措施不足。
B系统要按病选择所需屏障护理方法,需较多的临床资料供确定隔离的依据,要求医务人员有较高的水平和责任感。
因病而异,减少某些病不需要的隔离措施,节约费用,何种隔离,划出写明应隔离仅用一指标卡,列出各种预防措施供选择。
由于各种措施的针对性强,可节约一些不必要的预防人力及物力。
但是,它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充分了解每一疾病的传染因子及途径,才能正确理解并实施。
2.保留并完善了三类隔离:
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和肠道隔离;增加了四类隔离。
接触隔离、结核病(抗酸杆菌AFB)隔离、引流/分泌物预防措施和血液/体液预防措施。
总数为七种隔离类型。
3.取消了保护性隔离类型,但专题讨论了对免疫缺损病人的特殊感染的预防。
4.明确隔离预防的依据为传染性。
根据分泌物、排泄物、渗出物、体液及组织的检验,来判定疾病的传染性,并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隔离措施;规定工作人员何时应使用隔离衣及手套,如何处理传染病人使用过的物品等。
其目的在于预防疾病而非病人,以减少不必须的隔离措施,降低感染控制成本。
5.在某些疾病的感染预防中存在重新认识的问题,如麻疹、风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以及成人的流感等,在一些感染性疾病中婴幼儿与成人的隔离措施必须区别对待,对前者的要求应更为严格,需要单人房间为小儿的病人与RSV感染的病人,因为这些疾病在婴幼儿中扩散和流行的结果具有更严重的威胁性,但是在成本效益分析上尚缺少经验。
6.增加了重症监护病房及婴幼儿室的隔离预防技术等内容。
1989年依据CDC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更新了1988年推荐呼吸道隔离的出血热引起敏感红斑为呼吸道隔离的人微小病毒B19,该病毒最易在发育不全、免疫缺陷、小儿(5-10岁为高峰年龄)和慢性病患者中传播。
1990年,因为耐药的结核菌在特殊的人群中传播,特别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的传播引起了关注,而更新了结核隔离(AFB)的指导方针:
1)推荐疑是或证实为结核杆菌感染者,应将感染者置于单间、具有负压换气的隔离室;2)减少空气微生物的污染和除去空气中污染和3)当接触结核感染者应戴特制的可阻挡微粒的口罩(N95)较普通外科口罩好。
最重要的是早诊断和治疗肺结核。
在1993年再版的隔离指南中防止肺结核的传播完善的设备也是必要的。
普遍预防
由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流行,1985年CDC提出了普遍预防(Universalprecautions)的概念,早先是为了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于血液、体液致病的危险性。
与以往首先确定疾病的分类隔离及按病隔离预防不同,普遍预防认为所有的血液和体液均有感染性,在确定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之前就已开始隔离预防。
然而普遍预防也存在一些缺陷:
除经济花费大,普遍预防只包括一部分身体物质,因此容易引起误解而不针对其他有感染性物质的传播(如非血源性的),因而疾病分类隔离预防或按病隔离预防在很多情况下是对普遍预防的一个增补;排除在普遍预防外的某些物质也可作为潜在感染源或被血液污染而成为危险因素。
体内物质隔离
1987年提出的体内物质隔离(BodySubstanceIsolation,BSI)系统是一个新的与疾病分类隔离预防和疾病隔离预防并行的系统。
推荐用于所有的来自于病人的身体内物质(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其他体液)的隔离。
这种隔离比较简单、容易学会和接受,但对所有的病人给予同样水准的关注是困难的。
BSI并不能代替所有的隔离预防措施,如难以阻断通过干燥皮肤或环境进行的传播(如MRSA、梭状芽胞杆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等)或真正的空气传播(如肺结核、耐药的结核菌)。
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系统的花费都较大,需要对这些方法的效益进行评价,但目前对这些方法的经济效益还没有精确地肯定,评价的困难在于需要对医务工作者的各方面分别讨论。
为了寻求和探索新的隔离方法,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医学中心流行病学研究组及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哈伯维(Harborview)医学中心流行病学部合作,研究出一种新的隔离方法,称之为“体内物质隔离法”(bodysubstanceIsolations,BSI)。
1987年5月,经过3年的努力,体内物质隔离法开始在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医学中心实施。
同年6月,美国医院联合咨询委员会对于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发布了“工作人员对血液传染疾病保护声明”。
建议医院应把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视为具有危险性,同时亦提供医院执行预防计划的指导,以达到切实隔离的目的。
新隔离方法的重点放在病人的体内物质、非完整性的皮肤及粘膜组织对护理者的影响,而不是待传染性疾病确诊后再采取特殊隔离措施。
这里所说的体内物质包括口腔分泌物、血液、排泄物、尿液、呕吐物及伤口和其他引流物等。
体内物质隔离法则是将传统的“依据诊断确立”(diagnosisdriven)隔离法转变成“依据传染性物质判定”隔离法。
这项改革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对任何传染性疾病而言,被诊断出具有传染性疾病的人数,比实际存在的数量要少得多。
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数量即是如此。
虽然在诊断确立后可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但可能成为感染源的患者的血液已在诊断前大量遗漏。
由于我们无法预知哪些病人的血液中有这种或那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所以,把所有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体内物质都视为“具有传染性”来对待是合理的。
除此之外,所有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都会有细菌存在;有时病人的尿液及伤口也可能带有细菌,但这些细菌通常不会引起疾病,被称之为细菌定植(colonization)。
体内物质中定植的细菌主要为多重抗药性菌种,很容易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在病人间传播。
因此体内物质隔离法,就是应用持续保护屏障,来防止病人体内物质污染医护人员的手,以切断细菌的传播途径。
在实施BSI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争议,隔离的必备品如手套、隔离衣并不能隔离小儿经飞沫传播的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球菌、肺炎、百日咳;以及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从干燥皮肤或医院环境为来源的梭状芽孢杆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和经空气传播的疾病,1990年初多重耐药结核菌的感染,虽然强调使用单人隔离房间,但是未强调需要专用的通风系统来防止经空气和飞沫传播的疾病。
BSI推荐戴手套和洗手防止经血和体液等潮湿的体内物质传播的疾病,也存在用手套代替洗手作为保护的假安全感,错误的导致忽略洗手而传播耐药菌。
虽然BSI有洗手的教育,因经常洗手会使皮肤干裂等损伤,戴手套可能比不戴手套好,因此戴手套更易推广。
但BSI缺乏强调洗手重于戴手套和脱掉手套立即洗手的措施,因为手套可能被刺破,洗手的功效难以用手套来代替。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管理规定
1989年,对在工作场所经血传播病原菌而发生传染病的不断关注,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发表并提出在医院和其他保健机构暴露于经血传播病原体的有关管理规定,这一规定根据CDC提出的普遍预防措施的概念,包括许多CDC出版的在工作场所预防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的建议,虽然这一规定尚未强制执行,OSHA有权对医院进行监察以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在OSHA的规定实施之前,至少CDC普遍预防措施的建议应在美国的卫生保健机构实行。
需要新的隔离指南
由于隔离方法多种多样,容易出现混淆而无所适从。
1996年美国医院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HICPAC)对隔离系统进行了修订。
疾病分类隔离系统由以前的七类改为三种类型,即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
更新了某些按病隔离的内容,增加了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新出现的耐药性病原菌的隔离措施。
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形成了标准预防(StandardPrecautions),标准预防针对所有在医院中治疗的病人,不必考虑其诊断,以降低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病人和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标准预防适用于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除非被血液污染),不完整的皮肤、粘膜等污染的预防。
为了制订出既具有科学依据,又切实可行的隔离预防方法和措施,不应追求形式,而必须讲究实效,要注意隔离的是疾病而非病人。
由于某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理论与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所以任何方法与措施必然将根据有关研究的进展而修改或充实。
但是,任何一种隔离手段,其效果往往取决于必要的设备和制度的认真执行,以及医护人员对感染的早期识别和对隔离意义的理解程度,乃至他们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对于医院来说,选择哪一类隔离措施,由感染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
可以既不用A系统,也不用B系统,而自己制订适合本医院实际条件的隔离预防措施。
如果采用“标准预防”,就得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的隔离标记。
当接触这些物质时,则采用相应的屏障。
这样,除了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才需要选用相应的隔离措施。
但是,千万不要将A、B系统中不同部分合并应用,即既用A又用B体系,这样会造成思想混乱,而且还应注意,在培训医护人员隔离预防技术时,只能强调本院决定采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并把培训材料印制成册,发给所有医护人员和每一护理单元,以促进切实贯彻执行。
HospitalInfectionControlPracticesAdvisoryCommittee,1997.2.18
推荐的医院隔离预防
(二)
美国医院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HICPAC)
煤炭总医院钟秀玲编译
构成感染在医院传播必须有3个环节:
感染来源、易感宿主和微生物的传播途径,这3个环节合称为感染链,隔离预防措施的基本原理即针对3个环节而设计的。
1.感染来源
感染可来自病人(现患者、潜伏期病人及带菌者)、医务人员,偶见探视者;另外还可来自病人自身的正常菌群(内源性感染)及污染的环境及环境中污染物品,包括仪器、公用设备和医药等。
2.易感宿主
病人对同一种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差别很大,有些人能抵抗并消灭致病微生物;另一些人接触后与之共存而成为携带者;而还有些人则发展成疾病。
如糖尿病、淋巴肉瘤、白血病、恶性肿瘤、粒细胞减少症和尿毒症,接受放射治疗、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等患者特别易感;老龄、幼儿、慢性消耗疾病、休克、昏迷、、创伤、手术后等都可使人成为易感者。
3.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即使同一微生物也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感染管理者必须根据微生物的感染性及传播方式不同,设计出不同的隔离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主要有5种类型:
接触、飞沫、空气、共同来源、昆虫媒介。
1.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而传播的疾病,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主要而常见的传播途径,如多重耐药菌、痢疾志贺杆菌、甲肝病毒或轮状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婴儿的肠道病毒等。
一般有下列二种形式。
(1)直接传播:
由感染的病人直接(不经媒介)将病原传给易感宿主,病人自身感染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通过已感染的部位或定植的细菌,通过接触途径传播给其他部位而遭致感染。
(2)间接传播:
病原通过媒介物转移给易感宿主。
最常见的是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经由医护人员的手、未及时更换的手套、污染的医院环境、医疗用品和设备,以及病室中的用具传给病人。
2.飞沫传播:
又称微粒传播,是指预防经气溶胶微粒而传播的疾病。
理论上是接触传播的形式,但又不同于接触传播,他于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机械移动传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将其从接触传播中分离出来。
人在咳嗽、打喷嚏或谈笑时,会从口腔、鼻孔喷出很多微小液滴,称为飞沫,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如支气管镜或吸痰操作时也可产生许多含微生物飞沫(主要为呼吸道粘膜的分泌物,一次咳嗽或喷嚏,可产生含有微生物飞沫颗粒105个以上)。
其中较大的飞沫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长,喷射的距离不过I米左右,因此,专用的空气处理和通风设备不是必须的,也不需要采取空气隔离。
但若易感者处于近处,接触到含致病菌的飞沫,即可引发感染。
许多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可通过微粒传播,如B型流感病毒、脑膜炎奈瑟菌、腺病毒感染、百日咳、小儿猩红热等。
3.空气传播:
这是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气溶胶来传播的方式(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散布、悬浮在空气中的一种胶态分散系,常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气溶胶的种类繁多而构形复杂,但传播医院感染的主要由从感染源排出的带菌飞沫水分蒸发,形成一脱水蛋白质外壳,内含病原体,称为飞沫核或形成灰尘粒子(菌尘),粒径多数小于5微米。
这种微粒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流漂浮到较远处(所以可造成多人感染,甚至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经空气传播的微生物包括:
结核、水痘、麻疹等。
因此,病人所处的环境需要屏蔽,单人房间、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以防止空气传播。
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的人员应使用呼吸道保护装置。
4.共同媒介传播,主要指微生物污染的水、食物、医药和设备等传播。
5.生物媒介传播:
是指某些种动物和媒介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如蚊子、苍蝇、蟑螂、鼠类及其他害虫扩散微生物污染物质而造成感染。
但是这些传播在美国不是重要的途径。
隔离的目的是防止微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由于感染源及易感宿主很难控制,所以切断医院感染链,中止三环节的联系是最主要手段。
隔离预防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原则上说“过分隔离”比“隔离不足”要安全,尤其当诊断不明或可疑有严重传染病和有流行病学意义的重要的微生物时。
一旦发现病人有需要隔离的情况时,首先要立即给予适当隔离,而不要等诊断明确,而且在病人并不完全符合特定隔离预防要求时要给予一般性预防。
总之,要既能及早控制感染的传播,又不致给病人过度精神压力,特别是对儿童避免产生孤独感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还要防止给工作及探视造成不便,拖延时间及消耗工作人员的精力。
隔离预防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有不少感染控制措施可防止医院感染和病原微生物在医院里传播,这些措施做为基本的隔离预防予以介绍。
洗手和手套
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而最重要的技术,但也是最难做好的技术,因此有必要经常地宣传、教育全体医院员工:
为了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当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器械后应立即洗手。
即使操作时戴着手套,脱去手套后也应及时洗手(洗手在专门的指南中已有详细的描述)。
除洗手外,手套在感染控制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戴手套通常有3种作用。
1.手套可以预防病人身上的微生物感染给医务人员的可能性。
如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手套可起到屏障保护作用。
2.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
如在做手术或接触开放的外科伤口时,必须戴无菌手套;
3.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
但是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也不能代替洗手。
在大多数情况下,手皮肤表面上的暂住菌可以通过洗手而去除,所以只要洗手保洁,可不必戴手套。
但是许多医护人员尚未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戴手套即成了预防经手感染的一个有效方法。
因此,在接触分泌物、渗出物、血液及体液等感染物质时必须戴手套。
如果采用“不接触”技术,手套也就不必要了(应用一次性清洁和无菌两种手套为好,用过的手套应放在指定的污物袋内)。
隔离室的设置
隔离室的设置是隔离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与易感宿主从空间上分开,减少或去除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同时也是提醒医务人员离开隔离室后去接触另一病人之前,必须洗手并认真执行隔离常规。
1.适用隔离室的条件:
有许多感染的控制并不一定需要隔离室。
应用隔离室来控制感染的主要是下述3类患者。
(1)具有高度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2)无法坚持卫生习惯的患者,如婴幼儿或智力低下者;
(3)细菌培养分离出具有流行病学意义或感染有多重性耐药微生物的患者。
2.隔离室必备的设施:
为了充分利用病房,相同疾病的患者可同用一隔离室。
隔离室内除一般病房应有的设施处,还应有专用的洗手设备和单独的厕所、卫生沐浴设备。
专用的房间与适当的空气处理(负压,空气处理通风设备,已在其他的指南中描述。
)、通风是减少空气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一些医院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隔离 预防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