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调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3557132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0.69KB
关于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调研报告
当前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
在高新技术领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部署,制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举措,如美国的重振制造业政策框架、欧盟的2020战略、日本的未来开拓战略、英国的低碳转型计划等,推动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从国内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经济结构问题的严峻性更加凸显。
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竞争和国际市场变化的新趋势,面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成为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趋势、着眼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危机时期和市场低迷时期也是优胜劣汰、调整提高的时机,是实现技术突破、组织创新、产业再造的时机。
因此,大力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落实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以及促进全国各地区产业互补融合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上海正处于加快落实“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推进城市转型的关键阶段,为了落实国家战略,2009年5月起部署启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工作,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抓手,作为与兄弟省市实现产业互补共赢发展的具体措施,作为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30位上海市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专题调研小组,在今年7月至9月间,围绕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一专题,通过“听、看、访、谈、研”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广泛的调研,听取了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相关情况汇报,考察了位于花园坊节能产业园的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展,召开了有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座谈会,实地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在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应用,调研了临港重大装备产业基地、杨浦知识创新区等,并赴浙江省杭州市实地考察了阿里巴巴集团、中南卡通集团等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
专题调研小组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样本剖析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情况,梳理了目前遇到的主要瓶颈问题,并从国家层面就下一步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提出了有关意见和建议,形成本专题调研报告。
一、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展情况
全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开发区创造保障条件,创新主体积极努力,在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9个领域,聚焦重点项目、聚焦产业基地、聚焦政策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初见成效。
2009年9个重点领域新增投资400亿元以上;新增产业规模900多亿元,达到7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高于全市工业产值增速近10个百分点。
主要特点是:
一是全市上下形成合力。
市级层面成立了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办公室。
组建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领域牵头推进。
各区县以及园区、产业化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战场;各种所有制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展,共350家企业展出了400多项创新成果,反映了一年来各重点领域取得的进展。
二是重点领域发展速度快于预期。
如新能源加速发展,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可提前两年达到规划的1GW产能;风电实现了2MW路上风机的规模化生产,今年产量比上年增长3至4倍,并实现了3.6MW海上风机下线安装。
又如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上海激光投影显示领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经过2到3年培育,可形成上百亿元产业规模,确立激光显示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
三是重大项目接连取得突破。
上海承担了大型客机、海洋工程装备、核电、“核高基”等领域的国家战略项目任务。
如大型客机的研发中心、总装中心、客服中心等“三大中心”相继启动建设,商用飞机发动机设计研发中心已奠基,航电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
国内首座3000名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已完成总装出坞,年内交付使用,12缆深水物探船开工建造。
核电大锻件、主泵、690U型管等先后取得突破。
集成电路领域“909升级改造项目”启动,重点企业设计能力突破45纳米。
四是新兴领域示范力度加大。
上海的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通信技术等研发走在全国前列,并始终致力于推动新兴产业的示范应用,特别是世博会的举办创造了难得机遇。
如世博园区近1500多辆新能源汽车,成为国际上新能源汽车“种类最全、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负荷最强”的示范运行,为应用推广积累了经验;又如全球首个TD-LTE宽带移动通信规模演示网,为争取成为第四代国际标准、取得国内外市场突破创造了条件;还有智能电网、物联网、新型显示、云计算等大批创新成果得到示范应用,对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和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探索创新工作推进机制。
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沪委发[2009]9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26号),本市设立100亿元的专项资金,市经信委、市科委发布了9个领域的行动方案,今年又发布了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专项行动方案。
围绕建立市场化推进机制,通过产业链对接、中小企业对接、产学研对接、金融资本与产业对接,引导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努力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机制。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调研中发现在当前推进中尚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和瓶颈制约,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推进中努力聚焦突破。
主要表现在:
1、市场化推进机制尚有差距。
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工作启动初期发挥政府政策的带动作用是十分必要,但是各项政策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建立市场发现、推动和评价机制,真正形成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推进机制。
2、各项支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近年来,国家和上海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如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60条配套政策和本市的36条非常全面,基本覆盖了自主创新的各个环节。
但是其中有些支持政策缺少配套操作办法,也有一些政策存在认定程序复杂、范围限制过窄等问题。
调研中,企业反映支持政策落实的宣传力度应进一步加大,扩大企业的知晓率,并简化操作,增强政策实效。
3、各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还有差距。
上海的人才、科研、产业综合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作用需要进一步聚焦强化,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企业作为产学研主体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机制有待加强,政府推进产学研的政策、方法、手段需要不断创新。
如本市60%以上的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由于职称评定、收入、社会地位等原因不愿意主动向企业流动。
4、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承担主体中,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极具创新活力的企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潜力、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还相对较高,中小企业信息获取渠道不够,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空间有待拓展。
5、金融与产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不同的投融资支持。
但是,上海良好的金融环境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优势。
如商业银行参与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存在政策障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缺少权威的评估机构。
社会投资有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积极性,但在资金投入和退出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创投资金在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关建议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对接了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从体制、政策等各方面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对于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近期研究落实如下政策:
1、完善和创新产业支持政策。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尽快完善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自主创新的政策实施细则。
同时,对新兴产业、新兴业态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并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针对新兴产业人力资本、研发费用比例较高、产品发展初期进入市场难度大的问题,适当调整有关税收政策。
如对信息服务企业采取差额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对开展增值电信业务的信息服务业企业按“邮电通信业”税目征收3%的营业税。
在支持重点服务业发展方面,根据国际同行业的一般水平,调整营业税征收的税基、税率,放宽支持差额征收的范围;在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方面,主要是扩大研发投入150%加计抵扣政策、首台套业绩风险补贴的落实范围和力度,形成长效化、制度化的操作机制;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整机厂商和应用运营商的联动发展政策,建议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可享受自主研发产品出口退税政策。
在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改进目前有关法规对知识产权处置的规定,如对于高校,涉及到国有资产的处置问题,建议不要等同于一般的国有资产,而是作为单独一类资产,专门制定有利于转化的可操作的处置程序和办法,下放知识产权处置权,由高校、科研院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投资、决算等处理。
2、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对于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示范应用和市场准入对于产业的培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市场推广的力度。
在支持新兴产业示范应用方面,建议制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示范应用的具体支持政策,设立重大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示范应用。
如支持上海在物联网、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领域设立先行示范区,积累运行经验,为全国大规模推广进行探索。
积极放大世博效应,通过政府采购、私人购车补贴、配套设施补贴等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在特定区域(如汽车城、国际社区、郊区新城、虹桥枢纽、崇明岛等)率先推广应用,力争到2012年全市形成3万辆以上的示范规模。
在创新产品的市场拓展方面,进一步落实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培育创新产品市场。
如完善医保政策,促进自主创新药品进入市场,对于同类但不同档次的产品,改变价格“一刀切”的格局,使优秀企业的创新产品得到鼓励和扶持,将更多民族品牌产品纳入国家及地方医保目录。
又如通过大的信息化应用推进项目带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建议国家在推进物联网、全国统一社保卡等大型应用中,把扶持国产芯片作为重要内容。
3、促进金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国存在的普遍性、多样化的问题,建议金融部门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积累经验,逐步扩大贷款规模,允许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参与科技型企业的股权投资,政府尽快搭建知识产权专业评估平台等,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易于复制的方法。
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鼓励股权投资、增设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发展担保机构等。
同时,制定鼓励金融机构向相关产业提供优惠利率的实施办法,通过优惠的借贷方案帮助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4、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战略。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规划布局,构筑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特点(尤其是在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专利、标准等体系,为本土企业发展和走出去创造条件。
如对目前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纯技术标准细则上升为行业规范,甚至政策法规,从而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同时有利于节能减排。
二是大力培育中介组织。
制约高新技术成果形成产业化的一个突出瓶颈环节就是中介组织不够发达。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措施,加大技术中介组织的培育发展力度,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议国家统筹和加强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等方面的公共研发平台建设,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同时,建议国家层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以利于各地区、各行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接,客观反映新兴领域发展的情况。
此外,建议在技术反垄断方面加强配套法规建设和政府投入,进一步整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必要的保护。
5、加大人才支持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从全球竞争角度争夺人才,为此要从高端人才的所得税、居留权等角度,制定有关政策集聚高层次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职业学院开设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学科,制定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并通过教育方法创新,培养中小学生挑战未知、勇于创新的意识。
对于归国留学生创办的企业区别于实质性外资企业,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从而激励、强化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对于其母公司注册在海外的问题,可以通过签订股权变动约束条件等方式解决。
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发展的专项支持力度,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给予配套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题调研组
召集人:
邵志清郑杰
代表:
马德秀王荣华王 霞叶 倩戎光道
吕亚臣朱志远刘绍勇严诚忠杜 斌
李逸平李 斌应 勇沈志刚张兆安
张喆人陈赛娟林荫茂金长荣金兴明
金建忠周红玲胡平西秦绍德贾伟平
奚美娟龚学平盛亚飞
2010年10月
关于发挥“低碳世博”效应
促进低碳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22位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了“发挥‘低碳世博’效应,促进低碳发展”专题调研小组,在市人大各级领导的支持参与以及工作班子和相关部门配合下,于今年7月至9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
调研小组听取了专家有关低碳发展的专题讲座,听取了上海世博局、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建设交通委、上海环保局等职能部门关于推进低碳发展情况的汇报,参观了世博会低碳实践展馆,实地视察了花园坊节能环保园,走访了宝钢集团,考察了虹桥交通枢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代表们在充分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着重思考我国现阶段低碳发展的定位和当前重要任务,提出推进低碳发展的相关建议,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低碳世博”对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启示
(一)“低碳世博”的示范效应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通过组织者、参展者、参观者的共同努力,在筹备、举办过程中汇聚了世界各地低碳发展的智慧和实践,成为全球倾力打造的低碳发展的典范。
1、世博园规划、建设、运营中全面落实低碳措施。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园区规划。
世博园区全面落实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保低碳要求,在策划之初就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园区选址、场馆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新能源示范、绿地系统和景观设计、场馆后续利用以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
园区变旧城为公园,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通过综合整治,恢复了园区白莲泾河生物多样性。
二是大力推行低碳交通。
构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网络总长达420多公里,建设了60个综合交通换乘枢纽,部分配套P+R(停车+换乘)功能,建成300公里公交专用道,开展社区到达公交枢纽的免费自行车租赁试点,在世博园区周边设置交通管制区,严格控制除公交车和出租车以外的机动车进入,专设旅游大巴停靠区域,全面投入使用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据统计,90%左右的游客通过公共交通到达园区,较好解决了观博大客流可能造成的交通拥堵和污染排放问题。
三是集中应用环保低碳技术。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大规模采用LED照明技术,园区内公共交通基本实现“零排放”。
广泛应用节水及雨水回用技术,以及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生态绿墙等控温降温技术,并大量使用环保建材,推广绿色生态建筑,园区内还示范性地应用江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冰蓄冷、燃气空调技术。
四是全面参与的绿色环保行动。
组织者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编制了《世博绿色指南》,倡导在世博会的筹备、运行和参观过程中,做到绿色观展、绿色交通、绿色办公、绿色服务。
2、集中展示全球最新低碳成果。
国内外各参展方通过场馆设计、建设和服务管理,以及组织各类展览展示、交流研讨及相关演艺活动,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和实践。
本届世博会专设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以案例馆形式汇聚展示全球最具代表性、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生活最具示范价值的成功实践,传递了科学的城市规划、环保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绿色理念。
还专门以“环境变化下的城市责任”为题举办主题论坛,邀请全球有关的专家学者抒发观点,交流思想,为本届世博会留下精神财富。
3、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世博自愿减排平台。
组织者通过世博官方网站、传统媒体、文艺演出等方式,广泛传播世博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并首次推出“低碳世博自愿减排行动”,按照“政府倡导、自愿参与、民间运作、社会监督”的原则,搭建公众参与低碳世博的平台,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低碳世博实践。
鼓励世博会参展方自行抵消展馆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额外碳排放;组织者和民间环保社团一起组织“绿色出行”活动组织了绿色出行”活动,积极鼓励世博会参观者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或通过购买低碳交通卡抵消出行碳排放,在长三角区域发动企业、社区、学校参与,开发“世博绿色出行网上碳计算器”,让参观者根据不同出行方式计算碳足迹,并选择低碳出行方式观博;发行“低碳交通卡”,该卡除具备普通交通卡所有功能外,每张卡相当于抵消1吨二氧化碳排放,购买者自愿支付20元人民币,用于支持碳减排项目,同时,在世博会参展方的支持下,有几十家展馆先后参与开辟“低碳之旅”活动,为持有“低碳交通卡”的参观者提供绿色通道,以宣传低碳实践,倡导低碳行为;组织“低碳世博林”项目,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在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自愿减排交易平台,鼓励企业、个人自愿捐赠或认购减排指标,推动节能减排项目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实施。
这些活动均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
“低碳世博”的成功推出既是组织方的精心策划,也是所有参与方的共同打造。
本届世博会在筹办和展示中充分体现了全球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发展观念的转变、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低碳世博”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的有几个方面:
一是低碳的城市发展规划。
无论从世博园区规划本身,还是众多城市最佳实践案例或展馆展示的内容,降低能源消耗的紧凑型城市发展规划模式和城市低碳交通规划组织等已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是低碳的技术和产业。
主要聚焦在能源、建筑、材料、环保技术甚至包括为降低碳排放水平、实现低碳化生产而进行的技术改造和服务创新等领域。
这些技术、产品或已得到推广应用,或作为战略性技术储备,预示了未来产业制高点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点。
三是低碳的生活。
本届世博会上集中展示了在家居生活和社区建设中的低碳生活方式,并在自愿减排机制构建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为可持续的低碳生活理念和模式的普及和实践打下了基础。
(二)我国低碳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低碳发展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助推器,并且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焦点,中国面临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主动权的政治经济双重压力。
应当看到,低碳发展首先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一方面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携带着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和低碳技术及经济方面的优势,进一步重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的企图。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发展更多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强调碳责任、碳技术、碳关税、碳交易。
从国内形势看,构建低碳发展模式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客观需要,也是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发展转型的内在需要。
同时,资源禀赋和阶段发展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寻求符合我国实际的低碳发展策略和途径。
“十一五”以来,我国加大节能减排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重点节能工程实施和节能技术研发推广以及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和阶段发展特点呈现出的矛盾与发达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环境问题看,我国情况更为复杂。
既面临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也面临着突出的城市环境污染和公众健康问题;既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更要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排放。
从低碳途径看,必须考虑相关的制约因素和节能减排潜力。
一是产业结构偏重和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
调结构、转方式是我国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是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的困难不容忽视。
从自然资源特征来看,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改变。
三是重点用能领域能效偏低。
特别是工业、建筑、交通、生活等领域既有发展的需求,又有较大减排潜力。
四是低碳技术尚不具备竞争优势。
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和专业服务的支撑作用较弱。
五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责任有待进一步强化。
包括观念和认识上的差距,能源资源价格、财税等经济手段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如何适应全球减排大势、定位现阶段的发展模式,需要我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考虑。
二、对我国低碳发展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根据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确定低碳发展的战略定位
应对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
“低碳世博”之所以取得成功,一是积极回应全球低碳发展的呼声,争取主动;二是注重实践,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三是搭建平台,各方参与。
我国低碳发展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特点,寻找一条切合当前实际、符合未来方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指导思想上,应当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牢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坚持污染问题与气候变化协同解决、地区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协同解决、资源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协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协同解决的思路。
实施重点上,要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这一主线,通过行政、法律、经济、宣传等综合手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大技术和制度创新力度,加快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实施途径上,要坚定不移深化完善节能减排工作,坚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分步实施。
(二)现阶段推进低碳发展的相关具体建议
1、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增长为目标,以淘汰劣势产业、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为主线,加快产业、能源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长时间维持在70%左右(上海约50%),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能耗比重居高不下。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08年钢铁、水泥产量和火电发电量分别约为2000年的3倍、2.5倍和2.5倍,人均能耗水平已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上海工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55%(发达国家一般为1/3左右),其中钢铁和化工行业能耗就占总能耗36%。
因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建议:
一是限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的增长。
“十一五”规划将单位GDP能耗五年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指标,大力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效果。
但是实践证明只控制单位GDP能耗,而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难以约束地方的超高速追求和高能耗行业的无限制扩张,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和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对未来发展的约束。
建议国家从战略上研究能耗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的双控目标以及实施步骤,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评估、考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促进 重点 领域 高新技术 产业化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