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552371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00.08KB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本课概述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
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这几个子目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
1.教法:
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
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2.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自由畅谈”、“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
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板书]一、新中国的诞生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板书]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引导提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什么时间召开的?
它的召开有什么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展示]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板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引导提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展示]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板书]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生活动]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
[板书]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引导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展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过渡]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板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教师提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机构是哪谁?
该机构是如何创立的?
[教师讲解]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3年,各个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相继召开,这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板书]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
[教师讲解]
(1)时机已成熟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
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也已成熟。
(2)1954年1月,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这个起草委员会有党的一些领导人,也有各个民主党派各方面的人士,代表全国人民来起草宪法。
起草的时候参考了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宪法,也参考了我国解放前的一些宪法。
当时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家,从法律的严谨和语言文字上来为新宪法把关。
(3)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
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板书]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主要内容
[引导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红色和金色融合在一起,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和庄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国徽图案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2)性质
[引导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
[引导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它的颁布,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板书]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引导提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
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板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板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板书]2.
[教师讲解]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板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引导提问]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
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展示课件]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时间
地区
1945
内蒙古自治区
195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
西藏自治区
[板书]4.意义
[引导提问]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
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课堂小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赏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板书设计
一、新中国的诞生
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主要内容
(2)性质
(3)意义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4.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 高中历史 必修 41 新中国 初期 政治 建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