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好年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3542595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13.47KB
整理好年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
《整理好年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好年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好年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鲁教版地理必修1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3.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
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6.八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征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
7.类地行星有水、金、地、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有天王星、海王星。
7.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叫1个天文单位)。
8.太阳:
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
9.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为:
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
2特点: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
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光球层:
太阳黑子
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色球层:
耀斑
太阳活动日冕层:
太阳风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和极光
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八大行星共有: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0.地球的自转:
周期(1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方向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角速度除了两个极点为0以外,其余各地相等,为15°/h;线速度是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纬度60°为赤道的一半)。
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1.昼夜的形成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交替、产生时差和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
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南左北右)
23.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4.区时:
一般采取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如:
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地方时,而是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25.晨昏线:
晨昏线是指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总是平分地球并垂直于太阳光。
判断方法:
按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为昏线。
26.晨昏线上的信息:
①根据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可知晨线、昏线与地球自转方向、昼半球和夜半球、南北极。
②晨线与昏线(晨昏线)只有在春分或秋分日与经线(经线圈)重合(即经过极点),但晨昏圈总是平分赤道。
③晨线上各地正在日出,昏线上各地正在日落,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其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是6:
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其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8:
00。
④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都是0°。
⑤晨昏线如果与极圈相切,说明极昼或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也即是夏至或冬至。
⑥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90°-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0.地球的公转:
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方向自西向东;地球1月初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1.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1)黄赤交角: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3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和四季的形成)
昼夜长短: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
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移动规律如图所示:
太阳高度:
同一地点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0°(日出)→最大(正午)→0°(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同一地点①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②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的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时,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33.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北逆南顺);
顺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
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34.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
自转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为0)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42.地球的圈层结构:
自外向里依次为:
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43.岩石圈: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不含软流层)。
44.岩石圈中的岩石有三类: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
典型的侵入岩:
花岗岩;喷出岩:
玄武岩
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48.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49、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49.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50.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主要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
51.背斜成山:
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谷: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易堆积成山岭。
52.断层:
岩层下降会形成谷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岩层上升则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和泰山)。
53.研究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
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往往储藏在向斜盆地中,隧道、水库、铁路等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隧道还要避免建在向斜内部,应选在背斜构造中部。
54.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冰川地貌常有冰川谷(U型谷)、刃脊、冰斗和角峰(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
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
(注意: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55.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
17-18千米,中纬:
10-12千米,高纬薄:
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56.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56.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57.温室效应原理: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绝大部分透过玻璃或塑料薄膜到达温室地面,使温室地面增温,而温室地面产生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玻璃或塑料薄膜,使大部分的热量保留在温室内。
58.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最常见的形式:
风。
垂直方向规律:
受热的地方上升(运动),高空(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受冷的地方下沉(运动),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水平方向规律:
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
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
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59.常见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
①城市热岛效应:
城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近地面吹郊区风。
②海陆风:
白天,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降低;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升高;近地面吹海风。
夜间,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升高;海洋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近地面吹陆风。
湖岸风(河岸风)与之相似,白天吹湖风(河风),夜间吹岸风。
②山谷风:
60.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
6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6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
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63.季风:
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共同作用下冬夏风向相反。
季风类型
分布地区
主要成因
1月风向
7月风向
热带季风
南亚、东南亚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北风
西南风
亚热带、温带季风
东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北风
东南风
75.气团的分类:
按照气团温度与到达地区的温度对比分冷气团和暖气团。
冷气团性质是冷干,通常从高纬地区吹向低纬地区;暖气团性质是暖湿,通常是从低纬地区吹向高纬地区。
76.锋面系统:
锋面是冷暖气团交界的面,有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77.气旋与反气旋:
78.锋面气旋:
锋面与气旋一般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锋面出现在气旋的低压槽线上。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79.气压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2.3水圈和水循环
81.水圈的组成:
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占96.538%)。
淡水仅占2.526%,其中冰川占68.72%,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比重很小。
82.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④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83.河流的补给方式: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
84.洋流及地理意义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北半球:
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
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
逆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
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
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
降温减湿。
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
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
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89.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置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全年炎热干燥
温带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置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压带(夏)和信风带(冬)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亚热带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夏)和西风带(冬)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90.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1)根据气温判断气候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15℃为热带、>0℃为亚热带(含温带海洋性气候)、<0℃且最热月平均气温>15℃为温带。
(2)根据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判断雨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3)综合考虑气温和降水→气候类型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91.自然带:
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组合的差异形成的呈带状分布的景观。
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特征,因而用植被类型命名自然带。
92.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冰原气候--冰原带、苔原气候--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或温带沙漠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带。
9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
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高纬度
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明显
垂直地域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的分异
水热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中低纬度
9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因素:
山体的纬度位置—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非常相似,纬度越低,自然带越多。
山体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多。
山体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应足够高才会导致水热差异足够大,从而形成地域分异。
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5.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96.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圣诞节前后发生于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
在厄尔尼诺年,来自赤道附近海区的暖水大量向南入侵,抑制了上升流,导致表层海水温度升高,造成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减少,致使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进而造成海鸟饥饿致死。
同时,沿岸荒漠洪水泛滥,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97.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②“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个要素发生改变,将会导致其它要素的改变;③全球地理环境也是一个整体,某一区域的环境发生改变,也会影响到其它区域的环境。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98.喀斯特作用的实质: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即
溶蚀作用:
CaCO3+CO2+H2O=Ca(HCO3)2淀积作用:
Ca(HCO3)2=CaCO3↓+CO2↑+H2O
99.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地下河和溶洞(溶蚀),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和石柱(淀积作用)。
100.桂林“山水”的原因:
4.1自然资源与人类
110.自然资源的概念:
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111.自然资源的性质分类:
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4.2自然灾害与人类
112.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113.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
多暴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
降水系统受阻或地形抬升;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为原因:
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
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
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114.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九月,雨带迅速南移;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120.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一方面,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CO2和CH4),另一方面,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吸收CO2的能力大减,使大气中CO2浓度逐年增加。
12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①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和某些脆弱性物种的灭绝。
②导致海平面的上升,造成沿海低地被淹。
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性事件的增加。
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122.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③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④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单元活动4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23.地理信息技术:
是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
分析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124.遥感:
动态监测。
在离地球较远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接收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
最重要的仪器设备是传感器,它接收并记录电磁波信号。
125.遥感的优点:
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理 年高 地理 学业 水平 考试 复习资料 完整 鲁教版 必修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