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源水》教材.docx
- 文档编号:3537252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63.25KB
《生命之源水》教材.docx
《《生命之源水》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之源水》教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之源水》教材
生命之源——水
清照小学党家分校
第一章认识水资源
第1课水资源的介绍
你知道吗?
水资源从广义上说,是指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我们平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
地表水:
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或是淡水湿地。
地表水由经年累月自然的降水和下雪累积而成,并且自然地流失到海洋或者是经由蒸发消逝,以及渗流至地下。
虽然任何地表水系统的自然水来源仅来自于该集水区的降水,但仍有其他许多因素影响此系统中的总水量多寡。
这些因素包括了湖泊、湿地、水库的蓄水量、土壤的渗流性、此集水区中地表径流之特性。
人类活动对这些特性有着重大的影响。
人类为了增加存水量而兴建水库,为了减少存水量而放光湿地的水分。
人类的开垦活动以及兴建沟渠则增加迳流的水量与强度。
当下可供使用的水量是必须考量的。
部分人的用水需求是暂时性的,如许多农场在春季时需要大量的水,在冬季则丝毫不需要。
为了要提供水与这类农场,表层的水系统需要大量的存水量来搜集一整年的水,并在短时间内释放。
另一部份的用水需求则是经常性的,像是发电厂的冷却用水。
为了提供水与发电厂,表层的水系统需要一定的容量来储存水,当发电厂的水量不足时补足即可。
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量补给。
地下水:
地下水是位于土壤缝隙与岩石中包含的淡水。
同时也是在低于水位的地下水层中的水。
水在地下分为许多层段便是所谓的含水层。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是一个将咸水(通常为海水)转化为淡水的过程。
最常见的方式是蒸馏法与逆渗透法。
就当今来说,海水淡化的成本较其他方式高,而且提供的淡水量仅能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
此法唯有对干漠地区的高经济用途用水有其经济价值存在。
至今最广泛使用于波斯湾。
读一读
随着技术的跟进,海水淡化的成本越来越低,其中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早已有几个计划提出要利用冰山作为一个淡水的来源,但迄今为止仅止于新颖性用途,尚未能顺利进行。
而冰川径流被视为是地表水。
水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当今世界,水资源不足和污染构成的水源危机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992年1月联合国在冰岛举行了水和环境国际会议,呼吁寻找新的途径,对淡水资源作出评价、发展和管理。
1993年,世界银行提出了有关水资源的新课题。
粮农组织最近成立了一个关于水和持续农业发展的国际项目(LAP-WASAD),这些信息表明,水资源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第2课水资源的现状
资料袋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
由于人口众多,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另外,中国属于季风气候,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其中北方9省区,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水少地区;特别是城市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用水技术落后,浪费严重,水源污染,更使原本贫乏的水“雪上加霜”,而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瓶颈。
看一看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读一读
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1)调节气候。
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
虽然大气中仅含全球水量的百万分之一,然而,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
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环运动起着不同地区的能量传输作用。
2)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态。
流动的水开创和推动土地地貌的形成,重排地表景观以及三角洲形成等。
水是形成土壤的关键因素,也在岩石的物理风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3)水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水可以输送多种多样材料和营养物质。
水输送物质的形式有两种:
溶解的矿物质和整体物质。
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质可以沉降到水体,然后由水输送。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水可以把环境污染物输送、扩散到更远、更广泛的区域。
4)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
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水是生物的主体,生物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0~80%,甚至90%以上。
水是生命原生质的组成部分,并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还是生物体内外生物化学发生的介质。
因此,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
水与生物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
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水是决定植被群落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还可以决定动物群落的类型、动物行为等。
5)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水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论是生活或是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水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又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介质,人体的水含量占体重的2/3,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代谢,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
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
但是,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加剧,全球的水循环已大大偏离了它的自然状态,水的流动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人口迅速增长,加快了对水资源的消耗,工农业生产发展严重污染了水体,森林破坏改变了蒸发和径流方向等,这些人类活动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破坏,使世界面临着水危机。
第3课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
读一读
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龙江流域Ⅱ辽河流域Ⅲ海河流域Ⅳ黄河流域Ⅴ淮河流域Ⅵ长江流域Ⅶ珠江流域Ⅷ东南诸河流域Ⅸ海南诸河流域Ⅹ内陆河流域。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
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
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
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
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
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思考: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
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
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
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
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
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
“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
“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
”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
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
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
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
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
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
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
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
第二章爱护水资源
第1课干渴的“世界水日”
2002年3月22日是第十个“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是“水为发展服务”。
其实,目前全世界以及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多的同作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的“发展”有关,并有可能影响另一个主题“和平”。
专家指出,几千年来,人类将水视为取之不尽的免费商品,从整体上看没有出现过全球性的水资源问题。
只是到了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之后,全球水资源才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根据国际水资源管理学会的研究,2025年世界总人口的1/4或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3,近14亿人将严重缺水。
生活在干旱地区的10亿多人将面临极度缺水,将没有足够的水资源用于灌溉,以维持1990年的人均粮食产量水平,也不能满足生活、工业和环境对水资源的要求。
约3.48亿人面临严重的经济缺水。
这些地区的潜在水资源足以满足2025年的合理水需求,但是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开发,为此需大量投资,并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我国水资源基本概况也不容乐观。
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为世界平均线。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缺水警戒线。
我国缺水形势首先受地理气候原因影响。
我国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季节性很强,年际变化很大,降雨量自东向西递减,年降雨量的七到八成主要集中在汛期两三个月,汛期易形成洪涝灾害,非汛期往往造成严重干旱。
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降雨量偏少,水资源十分紧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速,我国未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形势十分严峻。
特别是生活、生产用水的急剧增长,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水环境恶化。
例如河北省人均只有383立方米,年缺水量高达60亿立方米。
全省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3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0亿立方米,60%以上的地表水和城镇工矿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中南部河流已经到了“无河不干,有水皆污”的境地。
河南省水资源人均440立方米,实际年缺水量70亿立方米。
由于用水过量,大量河道干涸,湿地消失,黄河、漳河、淮河、卫河相继发生断流。
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严重水污染,破坏了环境,加剧了水供需矛盾。
读一读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灌溉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纪将出现许多用水紧缺问题。
在可供淡水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宝贵的资源。
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这是目前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主要方法有:
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工业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提高循环用水率。
如炼钢厂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提高了钢的质量,而且用水量降低了86~90%。
现在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都把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作为解决城市用水困难的主要手段。
有的国家还辅设了专门供工业循环用水的管道,效果很好。
我国近几年来,对水的重复利用也逐步开展起来。
在一些水源特别紧张的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如大连市为79.5%,青岛为77.3%,太原为83.8%,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0~30%。
如果把全国工业用水的平均重复利用率从目前的20%提高到40%。
每天可节水1300万t,相应地节省供水工程投资26亿元,节水量和经济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仅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措施,而且减少了工业废水量,减轻了废水处理量和对水体的污染。
2)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
回收和重新使用废水,使其变为可用的资源是另一种提高水使用效率的方法。
在东京,城市水回收中心通过三级水处理厂慢沙过滤回收废水,氯化消毒后用于冲洗高层建筑的厕所。
北京也曾修建过类似的“中水道”系统。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前述水资源紧张的第一个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气候、地理位置,淡水分布不均匀等问题。
人们试图通过调节水源流量、开发新水源的方式加以解决。
1)建造水库:
建造水库调节流量,可以将丰水期多余水量储存在库内,补充枯水期的流量不足。
不仅可以提高水源供水能力,还可以为防洪、发电、发展水产等多种用途服务。
目前,各国在江河上建造的库容超过1亿m3的水库共有1350个,总蓄水量达到4100km3。
然而,在很多工业发达国家,随着建库地址的选择日益困难,增加新蓄水设施的成本迅速提高,水库发展的速度明显减慢了。
发展中国家的水库建造仍处于全盛时期。
在建库时,还必须研究对流域和水库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
2)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一项耗资昂贵的增加供水工程,是从丰水流域向缺水流域调节。
由于其耗资大、对环境破坏严重,许多国家已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流域间调水。
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和澳大利亚的雪山河调水工程以及我国近年来相继完成的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等工程都是从丰水流域向缺水流域供水的大工程,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已开始动工。
3)地下蓄水: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积极筹划人工补充地下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地方水利机构每年将25亿m3左右的水贮存地下。
到1980年,该州已有3450万m3的水贮存在两个水利工程项目的示范区内;其单位成本平均至少比新建地表水水库低35~40%。
美国国会于1984年秋通过立法,批准西部17个州兴建蓄水层回灌示范工程。
在荷兰,实现人工补给地下水后,解决了枯水季节的供水问题,每年增加含水层储量200~300万m3。
4)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可解决海滨城市的淡水紧缺问题。
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总能力为2.7km3/a,不到全球用水量的1‰。
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海水淡化设备能力占世界的60%,在沙特阿拉伯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管道引水工程。
5)拖移冰山:
此工程在近期内还不可能实现,仍处于计划阶段。
据估计,南极的一小块浮冰就可获得10亿m3的淡水,可供400万人一年的用量。
6)恢复河、湖水质:
采用综合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恢复河湖水质。
即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水体自净、污水处理规模、污水处理效率与水质目标及其费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水质模拟预测及评价技术,寻求优化治理方案,制订水污染控制规划。
采用这种方法治理的河流,如美国的特拉华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加拿大的圣约翰河等水质都得到恢复,增加了淡水供应。
7)合理利用地下水:
地下水是极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储量仅次于极地冰川,比河水、湖水和大气水分的总和还多。
但由于其补给速度慢,过量开采将引起许多问题。
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加强地下水源勘察工作,掌握水文地质资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利用,避免过量开采和滥用水源;
(2)采取人工补给的方法,但必须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
(3)立监测网,随时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水质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
第2课开源节流,节流为主
北京是一个重度缺水的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8,世界人均值的1/32。
专家们说:
解决北京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根本的出路是“南水北调”,而这一工程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2010年以前,北京解决严重缺水只有靠自己。
2010年之前,北京缺多少水?
如何找新水源?
如何节水?
解决缺水最难办的事是什么?
这一系列关于北京的水的问题,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大事,也是每一个京城百姓密切关注的问题。
北京市水利局预测:
按平均降水年份估算,到2005年北京将缺水7.94亿立方米,到2010年将缺水16.15亿立方米。
造成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地下水严重超采。
北京市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开采地下水,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
密云、官厅水库占全市地表水供水总量的2/3。
由于上游工农业用水量增加,两库来水量连年减少,加之近两年华北地区持续干旱,密云水库连续两年汛期断流,全年几乎没有来水,同时,水污染加剧了缺水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迅速发展,用水不断增长和水资源紧缺一直是无法回避的矛盾。
那么,北京市克服水资源危机的出路在哪里呢?
1999年3月26日,温家宝副总理对解决北京市水资源问题作了批示:
“解决北京市缺水的问题,必须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
”
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副主任陈林涛说,北京市可开发的新鲜水源已经很少,可以开发的水源只有污水和汛期雨洪水、污水处理再利用即中水回用。
北京市每年产生13亿立方米的污水,这些污水处理后,可以成为另一种水源,用于灌溉、冲洒道路、冲洗厕所,也可以用于工业冷却水等。
北京市规划建设30多座污水处理厂,到2005年,全市90%的污水可以得到处理。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是北京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总设计规模为47万吨/日,近期已形成了30万吨/日的规模,补充替代河水供第一热电厂冷却用水,部分经深度处理后的中水供南郊工业区及南城地区市政使用。
据了解,北京市已采取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新建社区使用中水,目前已有126家宾馆、饭店、学校开始使用中水冲洗厕所。
雨洪水是另一个可以开发的水源。
扣除过境水量,北京地区每年雨洪的出境量平均为7亿立方米,开发雨洪可以增加北京地区的水资源量。
北京市规划2001~2005年投入20.07亿元,年可利用雨洪量为0.36亿~1.42亿立方米,仅去年一年,北京山区就完成集雨、截流工程上万处,新增蓄水能力200余万立方米。
节约用水,对于北京来说,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从20世纪80年代起,北京市政府就开始为节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其中利用价格杠杆,合理调整水价,有效地节约了用水。
从今年1月1日起,北京市节水办公室颁布了主要行业用水定额,一些高耗水行业的用水将受到限制。
以服务行业为例,如果超出用水定额,将被课以正常水价1~5倍的处罚。
小调查:
了解当地水资源状况
第3课节水从农业开始
我国是世界上13个缺水国家之一。
但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浪费极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仅为40%到50%。
美国年取水量不足5000亿立方米,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万亿美元左右,我国年取水量6000亿立方米,国民生产总值仅1万亿美元左右。
此外,我国7大水系重点流域地表水普遍受到污染,达到一二类水质的流域极少。
地球上人类可以直接取到的淡水中,用于生活的不足1/5,而用于农业的至少占到3/5,因此,农业节水成为节水的关键。
读一读:
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全世界用水的70%为农业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
据估计,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于作物生长,其余63%都被浪费掉了。
因此,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潜力所在。
渠道渗漏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灌溉事业时遇到的共同问题。
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统计,灌溉水渗漏损失量一般为15~30%,高的甚至达到50~60%。
我国渗漏损失一般为40~50%,高的甚至达到70~80%。
由于大部分灌区的渠道没有防渗措施,我国南方长江、珠江、东南沿海等地渠道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6,其它各片为0.5。
估计全国渠道渗漏损失的水量可达到1700多亿m3。
因此,防渗渠道和暗管输水等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到明显的节水效果。
灌溉方式的改进,是农业节水的重要途径。
60年代在以色列发展起来的滴灌系统,可将水直接送到紧靠植物根部的地方,以使蒸发和渗漏水量减到最小。
当前,国外灌溉节水技术的发展趋向是采用完整的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它具有能源消耗少,输水快,配水均匀、水量损失小,不影响机耕等优点。
此外,一些国家还研究了新的灌溉技术,如涌流灌溉、水平畦田灌溉、采用自动升降竖管等。
内布拉斯加农业和自然资源研究所设计了一种灌溉计算机程序,利用各小型气象站收集来的数据计算各地区生长的不同作物的蒸发蒸腾率,指导农民调整灌溉日期。
自动灌溉技术,利用计算机控制流量、监测渗漏、调节不同风速和土壤湿度条件下的用水量,并使肥料用量最佳化。
我国最新的研究表明,覆盖滴灌对水的利用效率更高,是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新型灌溉技术。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节水问题,提出并实施节水农业。
谈到节水农业,大家自然会想到,渠道防渗、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实际上节水农业还有更广泛、更综合的内容。
例如节水工程措施要与农艺、生物措施相结合,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节水,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也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的问题。
节水农业从根本上讲是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性和农业的产出效益。
从1996年开始,农业部累计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和行走式节水灌溉示范区,通过农艺、农机、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的应用,完成了一批以坡改梯生土熟化农田工程、集雨节水补灌等为重点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旱区农业基本条件。
农业部还在全国各地累计推广了水稻“浅湿晒”灌溉、“坐水种”、“行走式节水”、施用抗旱保水剂、地膜与生物覆盖等节水农业技术措施0.2亿公顷左右,发展田间及大棚集雨节水和喷、微、渗灌等技术措施70万公顷。
与此同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旱作节水农业科技成果4000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500多项。
全国农业部门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拥有农机推广人员近40万人,其中从事节水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有20万左右。
同时还拥有排灌动力机械近1500万台,农用水泵47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48万套。
目前农业部已组织编制了《全国节水农业发展规划(2001~2015)》和《西部地区节水农业规划(2001~2005)》,对我国节水农业的下一步发展展示了蓝图。
第三章节约水资源
第1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保护水资源首当其冲。
下面笔者就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如何保护水资源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被屏蔽广告]惜。
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命之源水 生命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