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顶级名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
- 文档编号:3531797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33.88KB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顶级名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顶级名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顶级名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顶级名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因此造就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
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
《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
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是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
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
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
上文提到的中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经学研究本身则更能说明问题。
在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在西方学术中有着严格分野的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浑沌的模糊,但是,恰恰是这种浑沌给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感悟,恰恰是这种模糊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事物的本源,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西学东渐,明晰和严格的学科分类,带给我们的是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它使研究的方法趋于简洁和便于运用,因而很快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中国特色的整体研究被遗弃,甚至被当作落后的思想方法而受到批评。
更严重的是,由于西学学科分类的思维方式借重西方文明的学术霸权对中国学术的压迫,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学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又从学理上加速了经学的衰亡。
其实,思维方式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
我们并不否认西学学科分类的科学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也是有弊病的。
而它的弊病恰恰可以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加以弥补。
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把自己的长处丢掉。
(摘编自朱杰人《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是受经学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并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经学因此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
B.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的整体的思维方式。
C.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但两者思维方式又可相互补充。
D.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与《周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其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B.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病才能标本兼治。
C.“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是说文学和史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要求我们从学科融合与贯通的角度去研究它们,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
D.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给人模糊的感觉。
恰恰是这种模糊才使我们进入事物的本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围棋中的大局观可以说是思维方式的体现,无论棋局多么复杂,只要你全局在胸,牢牢地把握住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就能获得胜利。
B.“诗画图章本一律”即书法、绘画、篆刻和诗词在表现手段、形式美规律和民族风格上有共同性,体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C.经学思维模式是科学的,我们应该丢弃民族自卑情绪与民族虚无主义,正确认识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传承并发展以经学为核心的传统学术思维方式。
D.霍布斯把人的器官当成零件分开研究,把人看作是“钟表结构”,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
这种研究方式体现了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因而结论也是科学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636分)
(一)文言文阅读(9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
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
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
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参、貂皮。
师俭以执法却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
侍郎李绂昌言曰:
“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
”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
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参、貂皮,许上疏言事。
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
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
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
“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
”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
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
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昵文乾。
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
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
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
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
署凉庄道参政。
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
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
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
已而果然。
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
师俭曰:
“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
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檄虽严,吾自当之。
”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
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
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溪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
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
师俭以秋谷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
军中马缺,檄取驿马。
师俭谓:
“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
”拒不可,事竟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十三年,以目疾乞休。
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
留两月,毕其事始归。
后卒于家,陕西祀名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足获两利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书》注:
“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
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
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
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目失明,但是仍然勤于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
在家中去世后,陕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
何王台殿?
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
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
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
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8.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5分)
9.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阐述。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择师标准是:
“,。
”
(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穿戴华丽的同学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其原因是:
“,。
”
(3)杜甫《登高》中“,”两句,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背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
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
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
不可信。
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
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
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
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
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
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
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
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
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
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
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
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度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
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
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
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那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
(6分)
(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张梦阳:
沉潜“鲁”海四十载
于仲达
张梦阳大半生时间致力于鲁迅研究,清寂的书斋,尘封的书籍,却能让一个学者得寂
寞,坚守思想。
一个冷板凳一坐就是四十年,这份寂寞谁能忍耐?
现在的学术界,也早已经不是一片净土了,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圈子,唯独缺乏“傻子”和“愚人”。
张梦阳自称是“笨人”,自然做的是“笨事”。
从1982年至1991年,用了人生最宝贵的九年年华,主持编纂了五卷一分册一千万字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1992年至1999年用七年时间写作了《阿Q新论——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和《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两本专著,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鲁迅生前多次力主翻译的《中国人气质》;2000年至2003年写作了三卷本一百八十七万字的《中国鲁迅学通史》;并梳理了阿Q、鲁迅杂文等专题研究的学术史。
近年构思和写作了鲁迅传《苦魂三部曲》,确实是功德无量。
学院里每一个做鲁迅研究的,都已经把他的书当作工具书了。
但也就是这种精神打动了我:
在这人人争名逐利的年头,居然还有人把自己的时间贡献给鲁迅研究,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许多专业研究者感到羞愧与欣慰。
鲁迅逝世以后的70多年间,研究他的论文和文章,汗牛充栋。
张梦阳仔细爬梳了鲁迅研究史,认真加以搜集、梳理、分析和综合,将鲁迅当作20世纪的一种杰出精神文化现象,作出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结论。
做这样的工作,无疑要具有一种耐得寂寞的精神,先不说做研究,仅仅将有关鲁迅的论文和著作加以搜集和阅读,就需要多少时间?
然后再对它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又需要多少时间?
人之一生,除了吃喝拉撒休息应酬以外,还剩余多少时间?
张梦阳居室宽敞、舒适,收入不多但足够花用。
女儿一家已定居美国,职业医生,处于白领上层,居住着两层小楼、前后草坪的“豪宅”,生活优裕、稳定,多次要给他办绿卡,到他们那里长期居住。
但美国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也没有能吸引住他。
40多年间,置身孤静斋忍受了多少清苦与寂寞?
他在后记中写道:
又是一年秋风劲。
北京出现了百年来最寒冷的秋天,尚未供应暖气,室内阴冷异常。
而正是在这种难耐的环境中,终于写完了这部书的最后一个字。
既觉得如释重负,又感到无限惆怅,写到最后时,竟禁不住热泪奔涌,顿有生命即将耗尽之感。
我是一个很笨的人,不仅才气不大,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所谓的才气,还颇有点愚钝。
我所采取的首先是清代朴学家式的笨拙却很实在的文献资料搜集梳理法。
第一步,大量收集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锐意穷搜,竭泽而渔,尽力做到没有遗漏;第二步,按照鲁迅学的方方面面和各个专题对论著资料进行分类;第三步,各类资料严格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依序细读,做成编号卡片,卡片要求提炼精粹,简要评说;第四步,反复阅读卡片,思考问题,梳理脉络,辨析类型,探索含义,权衡得失,找出症结,列出提纲;第五步,在电脑上写作各个时期与各个分支的学史。
写毕,反复与资料原文校核、订正,力求准确。
这一道道工序,有如煎药煨汤,一道不可缺少,而且只能用文火慢煨,不可急火猛烧。
这样,仅《野草》学史就积累三百余张卡片,耗时整整半年。
这的确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对于这种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书,只能这么办。
因为这部书将来对于后世的价值,可能就在于文献资料的全面系统和确凿坚实。
可以想象,张梦阳完全是在经过长期孜孜砣砣、点点滴滴的愚笨准备后动笔写的,为了写作,他忍受住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不是出自对于鲁迅的真正景仰,是不会倾情付出的。
聪明人,是断不会受此精神折磨的。
张梦阳出生于1945年,从197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鲁迅杂文辩证法研究札记》算起,至今已经整整四十多年,他的大半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鲁迅研究。
1973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到河北农村教小学,行囊很小,被褥里包裹着的一套《鲁迅全集》却很重。
小小的破屋里睡着三个人,寒冬的黑夜里,他只能从被窝里伸出头来,趴在床头前的一块木板上、借着一盏浆糊瓶做的小油灯读《鲁迅全集》,翻展的书页已经磨折得昏黄糙旧了。
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读书,激发了他顽强的生命意志,几年下来,他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
一提到鲁迅重要的话,就能当场翻到出处。
对鲁迅的思想本质也有了较深的领悟与理解。
在艰难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往往有了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这两段名人(别林斯基、托尔斯泰)名言,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最需要、最本质的东西,一切浮华终将在时间面前颜色尽失,留下的只是贡献给人类文化宝库的真正的思想艺术。
(张梦阳答朱自奋记者问)
②张著的价值不仅在于全景式地描述了20世纪中国鲁迅学史的全貌,让我们看到20世纪中国精神文化史的一个侧影;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科学学理精神和求实、正派学风之倡导与实行。
(程致申《读张梦阳的〈中国鲁迅学通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梦阳潜心鲁迅研究,其成果之一就是用九年时间编写了五卷一分册一千万字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B.张梦阳对鲁迅的思想本质有较深的领悟与理解,出自对于鲁迅的真正景仰而产生研究鲁迅的兴趣,进而把《鲁迅全集》读得烂熟。
C.张梦阳不愿意去美国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坚持在寂寞难耐的环境中从事鲁迅研究,显示了一个学者不慕名利,专心学术研究的精神风范。
D.张梦阳全部穷尽了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排序,并依序细读,简要评说,再思考、梳理、辨析……每一道工序都不可缺少。
E.张梦阳大半生时间致力于鲁迅研究,其研究成果已被很多人借鉴。
他自己的行动和丰硕成果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2)张梦阳自称是“笨人”,做的是“笨事”。
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张梦阳做了哪些“笨事”?
(6分)
(3)作为为人学者的人物评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回答。
(6分)
(4)作为一名专业研究者,张梦阳身上有哪些突出的品质?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8分)
第Ⅱ卷表达题(0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为了干扰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军方在原本平静的南海一再掀起风浪,但只要中国政府,沉着应对,中国就一定能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
②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生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他面对厄运,始终能够,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③真正的实力是指:
低调谦逊、平和务实、真诚友善,对于别人的嘲讽和歧视能够,最终靠自己的能力成就一番事业且不张扬的一种卓越品格。
A.安之若素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B.泰然处之镇定自若安之若素
C.镇定自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D.安之若素泰然处之镇定自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习马会”的成功举行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也让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并使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国梦成蔚然之势。
B.按照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并制定好“十三五”规划,相信到2020年,小康“木桶”里盛满的甘甜之水,将大幅提升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幸福感。
C.2015年12月份以来,北方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规模雾霾天气,局部区域PM2.5甚至爆表,如何遏制雾霾天气不再频发成了政府环保工作的重点。
D.中国人口老年化问题日趋严重,平均每年增加860万人,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了2.21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性,,总是从具体鲜活的生活中去体味身心的怡悦与精神的自由,倡导在最痛苦最艰难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诗意。
A.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而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
B.既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
C.既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
D.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而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适应性 摸底 考试 语文 月考 试题 答案 顶级 名校 届高三 第二次 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