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docx
- 文档编号:3521115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2.71KB
林黛玉进贾府.docx
《林黛玉进贾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黛玉进贾府.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黛玉进贾府
走进风流人物,感受名著魅力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赵玉敏
[教学简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
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学习多样化的人物写法。
3、分析小说环境的特点,体会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4、学习小说鉴赏的方法。
导语:
古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走进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走近黛玉,走近宝玉,走近贾府这个精彩而又让后人叹惋的浮华世界。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作品简介: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开列了人物表。
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耳闻目睹,第一次描写贾府环境,第一次描写贾府的一些主要人物,照应了前两回的内容。
第四回,通过贾雨村断案,展现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并由薛蟠的案件引出了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全书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三、课文赏析:
(一)解析小说的标题:
标题,犹如一扇窗户,可以让读者从中探看整篇文章的风貌,从而走进作者多彩的内心世界。
教师点拨:
鉴赏小说的标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⑴ 题眼,也就是标题的“眼睛”,窥一斑而洞见全文。
⑵ 线索,标题有时是小说的线索,是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脉络,它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
⑶ 背景,有的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⑷ 修辞,标题中的修辞主要有双关。
⑸ 中心,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小说的中心。
学生分析:
本文的标题是文章的中心事件,也是文章的线索,它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二)解析小说的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都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
欣赏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
教师点拨: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⑴ 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
⑵ 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描写,借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⑶ 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如何在肖像刻画中抓特征,突出人物特有的精神气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⑷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
1、师生共同分析林黛玉:
师问:
同学们喜欢林黛玉吗?
可能大部分同学不喜欢,觉得她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子,身体不好。
读了课文,对她有怎样的新的认识?
能理解她吗?
⑴课文开头,一进贾府,就有一段黛玉的心理描写,请同学们划出。
黛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这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
①寄人篱下的思想反映。
她投靠外祖母,在贾家是外姓人,比不上宝玉,甚至连宝钗也不如。
②贾府是一个等级森严、礼仪繁琐、明争暗斗的封建大家庭,给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可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是她入府后的心理状态的基调。
性格特点:
小心谨慎,细心多虑,自尊心强。
⑵ 在这一思想支配下,她进贾府有什么表现?
请同学们找出。
(语言、行动)
明确:
①邢夫人房中辞饭;②王夫人房内让座;③贾母房内让座;
④贾母房内改变吃茶的习惯;⑤随时改变读书问题的回答;
⑥关于“玉“的对答等。
可见:
处处仔细地观察,事事认真地思考,时时谨慎地行动,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及言行。
⑶课文中三次描写黛玉的外貌,请同学们找出。
这些描写表现了她外貌的哪些特点?
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外貌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明确:
三次描写,一是众人眼中的黛玉,一是凤姐眼中的黛玉,一是宝玉眼中的黛玉。
写出了她的美貌多情(美)、体弱多病(病)、聪明颖悟(颖)、多愁善感(愁)
照应第一回“木石前盟“的伏笔,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了新的伏笔。
她的外貌上的愁、病,正是思想上受压抑,精神上受创伤的结果,性格与外貌是一致的,这样的外貌描写正是抓住了其特征,以形显神。
师生小结:
黛玉虽然是一位贵族小姐,但她傲世的心灵、敏感的气质、多病的身体是由于她孤苦的身世、寄人篱下的生活造成的,这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少女形象。
作者在描写黛玉时笔触深入到这位少女的心灵深处,细腻地刻画了黛玉的精神世界。
⑷鉴赏文学作品鼓励个性化阅读,“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同学们对黛玉的形象还有什么独到的发现与认识?
请补充。
2、学生用人物评点法分析王熙凤:
教师点拨:
明清以来,对四大名著的评点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流派众多。
人们公认的比较好的四种评点本是: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 李卓吾评点《西游记》
这些评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另一种极具价值的名著,同学们有时间可以看一下,加深自己对名著的了解。
评点法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可以评点字词,也可评点句段;可以评点人物,也可评点情节、环境,等等。
著名作家王蒙对本文中人物的两段评点。
第一段评点:
原文 :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评点:
黛玉的气韵神情与众各别,“罥烟眉”,清、淡、秀;“含情目”,性灵之光;“愁、娇、泪”,使人顿生爱怜,并暗示其悲剧命运。
第二段评点:
原文:
问: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
评点:
不等回答,先提一串问题,一、急脾气;二、是关心的表示,也是走过场;三、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也是份儿、格儿;四、通过关心人显示自己的全面性、细致性、责任性。
师:
王熙凤这个人物备受争议,有人说:
“爱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很多享受。
脂砚斋这样来评凤姐:
一、服饰外貌描写
脂砚斋评曰:
服饰依次按照头、颈、腰的顺序而写。
(对于外貌)甲戌眉批:
试问诸公:
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二、“回王夫人”段的评点
甲戌眉批:
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
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瞒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
三、王熙凤的出场,脂砚斋的点评是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脂批:
“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
师:
根据刚才看到的评点,总结一下评点小说中人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评点时要注意什么。
明确:
可以评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评点人物可以先从表面上分析,再从细节深入挖掘;还可以从环境描写入手;要注意具体表现,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评点。
评点时要注意:
可以先总写,再结合人物具体分析;要注意引用文章的语句来评析,要有依有据;语言要优美,不能枯燥;语言美的同时也要简洁。
师:
请同学们评点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⑴生评点王熙凤出场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着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通过黛玉的心理描写让人感受到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与地位,感受她泼辣的性格。
“贾母笑道:
‘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通过贾母的特殊介绍,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师: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外貌肖像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⑵生评点王熙凤肖像描写:
雍容华贵,光彩照人。
她的服饰、容貌符合其身份、地位、性格。
(生读文中对王熙凤肖像描写的文字)
⑶生评点王熙凤见黛玉:
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感情变化、内心世界。
“因笑道: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恭维:
表面夸奖黛玉,实际讨好贾母。
同时也不会使在场的三春姐妹难堪,一箭三雕。
“拭泪”逢迎贾母;“转悲为喜”察言观色,虚伪机变。
一连串发问,关心别人是假,表现自己是真。
⑷生评点王熙凤回王夫人描写:
表现她泼辣能干,深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师生小结: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泼辣虚伪,善于阿谀奉承,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欢心,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师: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红楼梦》,用人物评点法赏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贾宝玉:
师: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师提示:
对宝玉的描写有三个层次。
⑴出场前的侧面勾勒;⑵出场后的肖像描写;⑶《西江月》二词的刻画。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贾宝玉形象的社会意义,设计问题:
⑴对贾宝玉“极恶读书”如何理解?
明确:
宝玉不是不爱读书,而是不爱读封建社会要求他读的“四书”“五经”,反对仕途经济,蔑视功名利禄,其实宝玉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绝非不学无术之徒。
如他给黛玉送字“颦颦”,即可见一斑。
⑵对贾宝玉“最喜在内帏厮混”如何理解?
明确:
这是对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尊卑传统观念的挑战。
对千百年来男性主宰的社会的强烈对抗和批判,对女性世界的欣羡和爱慕。
如:
“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就觉浊臭逼人。
”
⑶《西江月》两首词对宝玉到底是褒还是贬?
同学们透过文字表面读出了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
⑴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他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的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贾府的当然继承人,是个不合封建规矩的人物。
“无材补天”的顽石。
⑵《西江月》二词似贬实褒,寓褒于贬。
从封建统治阶级观察问题的角度,用封建卫道者的眼光,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实际上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⑶贾宝玉虽然像他出身的这个贵族家庭的一切成员一样,过着奢侈的生活,但同整个贵族阶级的形象相对照,他的性格却显示出对封建制度怀疑和叛逆的特点。
他的思想正代表了封建社会崩溃前夕出现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他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蔑视世俗,他的形象是一个青年叛逆者的形象。
4、师生共同赏析本文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师:
《红楼梦》的伟大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典型人物,除了常用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法外,还有以下特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
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有单独介绍,有集体介绍。
2、人物出场的巧妙安排。
有单独出场,有集体出场;有的只见其形,不闻其声;有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有的预作介绍充分铺垫,以引起悬念;有的出场后即以一连串的语言、行动描写让其充分亮相;有的还要反复亮相。
请同学们分析宝玉和凤姐二人出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⑵二人将出场时都写了黛玉的心理活动。
⑶出场后,都通过黛玉的所见进行肖像描写。
⑷出场后,都通过各自的言行表现自己的性格。
不同点:
宝玉在出场前进行侧面勾勒、充分铺垫,欲扬先抑,以引起悬念;两度出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借助《西江月》作评论。
凤姐一次出场;用对比手法,通过黛玉的感受,突出其与众不同;既有贾母的戏谑性介绍,更有她自己的充分亮相。
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精明能干和善于逢迎。
。
(三)解析小说的环境:
小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等。
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和地理风貌等。
教师点拨:
本文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三个方面:
(1)宏伟的外观;
(2)讲究的布局; (3)华贵的陈设。
师生总结:
本文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我们看到了贾府是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旺族,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礼节繁复,等级森严,仆从如云,吃穿用度豪奢;我们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
可以说贾府这个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师:
一曲红楼,沉醉了很多人,也惊醒了很多人,希望我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小说鉴赏方法,去阅读《红楼梦》,走进这部伟大的经典。
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思路解说]
1、学习目标的确立: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学习欣赏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而本文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耳闻目睹,第一次描写贾府环境,第一次描写贾府的一些主要人物,所以,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典型环境的描写。
《新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欣赏的要求是: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所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阅读、感受、分析、感悟,学习小说鉴赏的方法。
2、学习步骤的安排:
为使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和这一节在全书中的作用,首先简要介绍作者,介绍《红楼梦》的主要内容,介绍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介绍主要人物关系等,使学生对小说有整体的把握。
节选的第三回第一次向读者展现《红楼梦》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第一次描写《红楼梦》中一批主要人物。
所以,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典型环境的描写,课堂的主体安排了这两个环节。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师生共同分析,教师起引领和示范作用;然后由学生自主评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现个性化阅读;最后上升到探究的层面,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步骤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方式的选用: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特别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教学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分别采用了师生合作分析法、学生评点法、学生合作探究法,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丰富课堂活动。
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文学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内心世界的,天然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而且越是伟大的小说,越是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后世读者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阐释。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引导他们逐渐领会小说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4、学习效果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行为,探究并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及时作出评价,评价以激励为主。
“比机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尊重”。
机智只有注入教育情感才会富有生命。
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本课教学在学生评点人物形象、学生合作探究人物形象等活动中,评价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
《林黛玉进贾府》课例赏鉴
转自 饶水知音
摘要:
本课以三个问题为中心,细读三门(大门、贾母处、贾政处),以贾母住处和贾政住处为重点,比较贾母处、贾政处、贾赦处环境描写的异同,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硬件”)描写的特点。
从服饰、礼规等“软件”侧面展现贾府的典型环境,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键词:
典型环境描写特点作用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细读三门(大门、贾母处、贾政处),以贾母住处和贾政住处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讨探究法、对话交流法。
【课例实录】
一、调查导入
师:
上课之前我想做一个调查,完整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同学请举手。
(只有两位女同学)看过原著但没读完的同学请举手。
(有七八个同学)
生:
老师,看过电视剧的算不算?
师:
也算吧,看过同名电视剧的举手。
(人数较多,有近一半人数)
师:
从刚才的调查情况看,似乎这部小说不太受同学们的欢迎。
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激烈的斗争,读起来的确需要耐心。
但我们如果沉下心来,走入作品,就一定会有收获。
师: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以作者的身份来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难以言说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清朝得舆评价这部小说: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
”这部小说主题思想深刻,艺术结构严密,人物刻画逼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地读一读。
今天,我们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跟随“导游”林黛玉去参观贾府,主要学习一下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吧。
(板书课题)
二、速读感知
师:
同学们课前读过课文,知道《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
那么,编者加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改成“贾府迎黛玉”好不好?
生:
不好。
“贾府迎黛玉”中“迎”是迎接的意思,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的地位和身份。
师:
用“迎”不好,那你知道小说中哪位人物回贾府要迎接吗?
生:
元春,元春省亲时才用“迎”,因为她是皇妃。
师:
看来你对小说中的人物身份了解得很清楚啊。
那如果把题目改为“林黛玉回姥姥家”呢?
生:
也不好。
“林黛玉回姥姥家”中“回”表示来过贾府,实际上林黛玉是因为母亲去世投奔贾母的,是第一次来贾府,用“回”不恰当。
生:
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姥姥家”显示不出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贾府的威严。
师:
这个题目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太多温情。
那么,“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标题又好在哪里呢?
生:
这个标题概括了小说内容,简单明了。
师:
你的点评言简意赅,只是太笼统了,能不能结合小说体裁,具体分析这个标题的特点呢?
生:
“林黛玉”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主要人物,“贾府”点明典型环境,“林黛玉进贾府”标题表明中心事件,写林黛玉的所见所闻。
师:
这位同学审题准确,抓住了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也是我们鉴赏小说的三个关键。
师: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圈点黛玉活动的主要场所,概括主要事件。
(学生速读圈画)
生:
林黛玉途经宁国府;进入荣国府正房上房,拜见外祖母,见过王熙凤;到贾赦家,见贾赦未得;又到贾政处,见王夫人;接着又回到贾母房内用晚饭,见宝玉;被安置在贾母房内纱橱里。
师:
这一回与其说写的是林黛玉,还不如说写的是贾府。
贾府是林黛玉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
原来早就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呢?
黛玉今天来至外祖母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三、自读解惑
师: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讨论三个问题: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
2.黛玉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读讨论,教师巡回辅导。
)
师:
我们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黛玉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
生:
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连续使用四个“大”字,在黛玉的眼中,感觉到贾府的“大”,突出表现贾府建筑外观的宏伟气派。
(板书“宏伟的外观”)
师:
门匾大书“敕造宁国府”,“敕造”是什么意思?
写它有什么用意?
生:
“敕造”,指奉皇帝命令建造,说明宁国府的建造是皇帝的命令,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师:
我们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黛玉到贾母处看到了什么?
生:
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表明贾府建筑讲究布局,表现出豪门贵族的气派。
师:
这位同学用讲究布局、豪门气派来形容,很恰当。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看作者用哪个词形容贾母居处的?
(板书“讲究的布局”)
生:
用“轩峻壮丽”形容的。
师:
“轩峻壮丽”是什么意思?
这样形容贾母居处有什么作用?
生:
“轩峻”指宽敞高大;“壮丽”指宏壮美丽。
所以是高大雄伟、宏壮美丽的意思。
生:
贾母是一家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描写贾母住处与她的身份一致。
师:
那么,作者抓住“轩峻壮丽”的特点,分几次描绘了贾母的住所?
具体是怎样描写的?
生:
三次。
生:
第一次先正面描写,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的描写,充分显示了“钟鸣鼎食之家”的显赫气派。
生:
第二次用笔不多,通过叙述黛玉在贾母处吃晚饭,巧妙地写了贾母住处的后院。
生:
第三次是在安排黛玉的住宿时,补写了贾母住所的宽敞,属于略写。
师:
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描写贾母住处,况且贾母也是一家之主,那么贾母居处是不是正内室?
生:
不是。
师:
那谁的住处是正内室呢?
生:
贾赦处,因为他是荣国府的长子,又“袭了官”。
生:
我认为是贾政处,对他的住处描写细致。
师:
到底哪位同学说得对,我们用小说的内容来证明。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小说,看看作者如何描写这两个地方的?
生:
贾赦住处描写简略,仅仅一句:
“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
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
”如果是正内室,不会是临时隔断的。
生:
贾政住处是这样描写的:
“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与贾母处不同。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
”
师:
贾赦在荣国府的地位实在让人觉得奇怪。
贾赦是长子,又“袭了官”,而贾政是次子,只蒙皇恩“额外赐了个主事之衔”,贾赦的政治地位当然比贾政高得多,但是荣国府正堂却由次子贾政住着,贾赦只能屈居“东小院”,贾母只跟贾政住。
这是为什么呢?
生:
因为贾政的女儿元春是贵妃,所以皇帝让贾政住正内室。
师:
虽然女儿为贵妃,贾政会得势,但是,皇帝恐怕不会插手贾府的琐事吧?
生:
贾赦成天饮酒荒淫、巧取豪夺,是一个作威作福、为所欲为的纨绔子弟,贾母不喜欢他。
生:
贾政自幼酷爱读书,勤俭谨慎,人品端正,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大有祖风,深得贾母喜爱。
师:
同学们从二人的才能和德行上判断,同时也有贾赦认为贾母对贾政“偏心”,都有一定道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黛玉进贾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