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3518313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5.52KB
春季学期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春季学期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学期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学期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0年春季学期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5.琥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怒吼、松脂、拂拭、渗出、半晌、推测、蜘蛛、热辣辣”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
出示琥珀艺术品图片。
2.揭题,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
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谁发现的?
)
3.认识琥珀。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出示琥珀有关资料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
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
2016年3月6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至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琥珀矿石,其年龄在9900万年左右。
4.介绍作者
柏吉尔(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乌拉波拉故事集》等。
本文就选自这本书。
从大体上看,本文属于科普小品。
但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所以也有人说《乌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话。
《琥珀》是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提出自学要求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二)汇报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出示本课生字
琥珀嗡脂拭渗俯扎番埋澎湃怒吼餐划晌辣挣刷测详
指名读,师生及时更正:
注意读准平舌音“餐测”,翘舌音“脂拭渗晌挣刷”等。
2.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拭餐渗”的书写
师范写,并讲解:
“拭”左窄右宽,左边的“扌”注意第三笔是提,右边的最后一笔斜勾写的长一些,落笔和提手旁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要多写最后一笔撇。
“餐”上下结构,注意上面有三个部分组成,下面是“食”,撇捺要写得舒展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渗”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参”的写法,下面的“彡”
的写法,三撇要写在一条竖线上,第二笔、三笔起笔位置要记住:
都在前一撇的三分之一处起笔。
3.理解词语
松脂:
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拂拭:
指掸掉或擦掉。
粘稠:
形容液体的粘性很强。
飒飒:
风的声音。
琥珀:
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浅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透明固体。
可用它制造漆、装饰品等。
断绝:
指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
推测:
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澎湃:
形容涛声互相撞击。
前俯后仰:
形容身体前后晃动。
俯,头向下;仰,脸朝上。
约摸:
估计,大概的意思。
怒吼:
原指猛兽发威吼叫。
课文中比喻水的风浪声很大。
热辣辣:
形容热得像火烫着一样。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指名读课文,正音。
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3.给课文分段:
再次读文看看课文如何分段?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如下: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时间。
第二部分(2-9自然段):
松脂球的形成。
第三部分(10-12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
第四部分(13-18自然段):
琥珀被发现的过程及琥珀的价值。
4.【课件出示1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
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
四、图文结合,了解琥珀特点。
1.图文对照,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预设1:
里面有一只小苍蝇和一只蜘蛛。
预设2:
这块琥珀是金黄色的。
预设3:
这块琥珀是透明的。
(2)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
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
五、课堂总结,巩固提高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欣赏了琥珀的美丽和神奇,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都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
琥珀松脂拂拭渗出前俯后仰一番澎湃怒吼美餐晌午热辣辣挣扎冲刷推测详细
指名读,赛读。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预设:
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3.谈话导入新课:
根据这块罕见的珍贵的琥珀,作者推测想象出一个十分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琥珀的形成过程。
那么,作者是怎样推测、怎样想象的呢?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思考,一起推测,一起想象。
二、品读课文:
还原推测过程,品味文章语言。
(一)默读课文,大胆质疑。
默读课文,做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它们是怎样成为化石的?
3.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A.松脂球的形成(2-9自然段)
1.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引导学生发现:
天气热,太阳猛;松树渗出松脂;蜘蛛正要抓到苍蝇;松脂刚好滴到蜘蛛和苍蝇上。
(板书:
苍蝇蜘蛛巧遇)
2.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让人感觉很真实,很形象。
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找到描写太阳和松脂的句子,读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天热,松脂多而美。
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晌午的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
(板书:
太阳光:
暖暖的、火热、热辣辣松脂:
厚厚的)
(2)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松脂包裹蜘蛛和苍蝇的过程的呢?
①找到句子,读一读,并在脑子里形成画面。
②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在学生介绍过程中,老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讲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同时,抓住“刚、正好、一齐”引导学生感受事情的“巧合”)
③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也能说明这真的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能找出来吗?
有感情地读一读。
(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子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
(3)就这样,松脂不停地滴落在两只小虫子上,结果――
(出示句子: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
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
(抓住“不能……也不再……,都,终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
3.师生共同归纳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第一,炎热的夏天正晌午。
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二,要有松树、柏树。
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4.赏析课文,感情朗读。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下快乐地飞舞。
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板书:
被淹没)
B.探究琥珀的形成(10-12自然段)
师过渡:
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预设一:
“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
(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
预设二:
“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巨变的结果。
师提问:
如果说松脂滴落到两只小虫上纯属巧合的话,那么,包裹着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变成化石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课件出示32】(课件出示:
1.时间漫长。
2.陆沉水漫。
3.松树腐烂。
4.泥沙掩埋。
)
2.作者是怎样写出漫长的?
(引导学生抓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进行体会。
通过时间“长”“短”的相对性,体会化石形成时间的漫长。
)(板书:
松脂球化石时间长)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进一步感受漫长。
4.最后,松脂球化石--琥珀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C.琥珀价值(13-18自然段)
1.琥珀的发现有什么价值?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
(1)“推测”是什么意思?
预设:
“推测”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2)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预设1:
因为透过琥珀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小东西——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可以想象它们两个如何相遇,如何被松脂包在一起的。
预设2:
从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猜测出它们如何拼命挣扎的情形。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科学家还有哪些大胆的推测?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
(1)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这个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
因为只有太阳很毒辣,才能把老松树上的厚厚的松脂晒化,才能滴下一大滴松脂。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个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
预设:
因为能把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同时包住的一定是一大滴松脂,小的松脂是包不住两只小动物的。
3.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能想到会这块琥珀还有哪些价值。
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延伸:
寻找前后联系,质疑形成过程。
(1)再读全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课文很多句子都是有相互的内在联系的,你能一一找出来吗?
(如对海的描写;对小虫的描写;漫长时间与第一自然段的照应……)
(2)作者对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你有什么疑问吗?
(如,为什么我们通过琥珀,推测到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
那么对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你又有什么新的推测呢?
(如,苍蝇和蜘蛛也许在几千万年前是一对好朋友,相会的时候被包裹在松脂里了。
)
2.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板书设计】
5.琥珀
太阳光:
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松脂:
厚厚的、继续滴
苍蝇、蜘蛛:
巧遇
时间长
松脂球变成化石
被淹没
【教学反思】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笨拙、迟钝、毫不相干、隧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1.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
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2.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并板书课题。
(板书:
飞向蓝天的恐龙)
(2)质疑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
请举手。
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
产生了什么疑问?
分别说说。
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
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
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
奇怪!
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
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
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
(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师讲解。
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4.作者简介
徐星,男,祖籍江苏,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
兼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国科学院副主委,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辑》和《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编委。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
迟钝不仅描绘隧道繁衍十吨公斤脑颅膨大敏捷树栖开辟崭新 笨重谈起鸽子毫不相关描绘末期形态各异前肢鸟翼
2.自学要求:
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
互帮:
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
教师巡视,对差生加以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注意读准平舌音“隧”,翘舌音“崭肢”等。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5.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隧翼”的书写。
“隧”左窄右宽,注意左边的“阝”两笔写成:
横撇斜勾、竖;右边的部分“遂”是个半包围结构,先写上边的部分,再写“辶”,“辶”是三笔写成:
点,横折折撇,捺。
“翼”注意是有三部分组成:
羽、田、共。
其中“羽”不带勾。
这个字写扁一些。
三、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读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凌空翱翔:
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
(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
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敏捷:
动作等迅速灵敏。
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色彩斑斓:
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
血缘关系。
如:
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
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
非常的欢喜快乐。
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
演变。
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
逐渐增多
毋庸置疑:
无需怀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过渡:
下面让我们读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自由读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字词、句子都能读准确了,现在可以来解决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出示: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哪个自然段能回答这个问题?
(第四自然段)
2.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1)先自己读。
(2)再讨论。
(3)汇报:
① 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 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的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语,读懂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脉络层次,究竟恐龙的一支是如何变成鸟类的呢?
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说明性文章表达准确的这一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首先,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出示词语:
迟钝不仅描绘隧道繁衍十吨公斤脑颅膨大敏捷树栖开辟崭新笨重谈起鸽子毫不相关描绘末期形态各异前肢鸟翼
师:
这些词语都是第一自然段中,你们能用上这些词语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
(事实证明笨重的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
我们接下来学习课文,跟着科学家走进恐龙的演变世界。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
(1)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
依据是什么?
(2)科学家有怎样的发现?
(3)“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这些发现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辽宁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
(1)‘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
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
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
(3)这一重要的发现多么令人欣喜啊!
这也是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我们带着这种欢欣鼓舞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
(读出欣喜若狂的心情)
(二)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
师:
是啊,凶猛、笨重、迟钝的恐龙能变成轻灵、五彩斑斓、凌空翱翔的鸟,多么不可思议啊!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看默读提示:
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想想恐龙是怎样一步步演化成鸟儿的?
全班交流:
(先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1)第一种恐龙的特点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退支撑身体。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
A、去掉“大约”行吗?
B、比较读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2)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C、指名读
(板书:
第一代恐龙 → 庞大家族 →
(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2)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的特点:
“有些恐龙像它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
A、想想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B、(恐龙种类的图片)请同学们说说你对恐龙的认识。
C、注意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一段话。
预设:
蚂蚁经过进化,有些蚂蚁还保持着原有的黑色,有些蚂蚁则变成了黑红色,有些蚂蚁比他的祖先大了好几倍,有些蚂蚁则小巧玲珑,十分招人喜爱,有些蚂蚁变成了掠夺者,成为了人类的敌人,有些蚂蚁则变成了益虫,成为了人类的好朋友.
D.大家对这形态各异的恐龙都充满了喜爱之情那我们就来读一读吧!
男女对比读、齐读。
教师:
这么庞大的家族都能飞上美丽的蓝天吗?
(生:
不是)请大家找出相应的语句来读一读
(3)猎食性恐龙的特点: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A、齐读。
出示恐龙不断进化的图片(教师适时解释:
恐龙长的越来越接近现在的鸟类了。
骨骼中空,身体才会轻盈,行动也就敏捷了,又长出了像鸟翼一样的前肢,体表还有羽毛。
)
B、“其中”是在什么中?
“一些”说明了什么?
(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我们在习作时应注意恰当地用词学习如何锤炼语言。
)
板书: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飞向蓝天
(许许多多年后) (亿万年前)
C、比较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1)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1)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2)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D、齐读。
教师:
这些都是恐龙飞向蓝天的前提,那么它们是怎么飞向蓝天的?
(4)“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的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
师:
科学家们都认为是这样吗?
生:
不是,还有的科学家认为……
师:
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使恐龙飞向了天空。
有的科学家认为是树栖生活使鸟具备了滑翔能力,并逐渐能够主动飞行;有的科学家认为是生活在地面上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但是,毋庸置疑是什么?
师板书齐读。
生:
齐读句子。
师:
是的,恐龙的一支经过了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4、直观感受
师:
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清楚详细的介绍拉近了恐龙与我们的距离,现在就让我们再近距离地欣赏一下各种种类的恐龙吧!
(出示其他类型的恐龙图片)
5、学生复述
师: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出示演化过程的图片)
教师:
不管怎么样,有一点毋庸置疑(生接读)“毋庸置疑”怎么样理解?
(无须怀疑)带着这种语气再读这句话。
(三)学习第五段
教师:
无论如何这只是科学家们根据种种证据的推论,它们有更美好的心愿。
齐读第五段。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师:
这是科学家们的愿望,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他们多么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啊,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
科学研究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上有太多的奥秘等待大家去探索,就请同学们抓紧宝贵的学习时间,将来去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吧。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你们想对科学家们说些什么?
预设:
科学家们推测出恐龙演变成鸟类是有事实依据的,化石是最后的证据。
预设:
科学家的想象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虽然大胆却是严谨科学的。
2.总结写法
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季 学期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二 单元 教案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