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2采集.docx
- 文档编号:3509440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360.89KB
地震勘探2采集.docx
《地震勘探2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2采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勘探2采集
第二章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地震勘探的设备及工作内容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系统可把接收到的地面振动转换为时间函数的电信号。
现代地震勘探采集仪器主要由检波器、放大器、数字记录器(包括有关的硬件)以及作监视用的显示器等装置组成(野外工作时装于汽车上)。
近几年,在仪器车上还安置了专用数字计算机,用以控制野外全部记录过程,调整和监视野外操作,同时可对记录作初步处理。
地震采集仪器的结构、性能应考虑到地震振动地特点。
首先,人工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在地面引起地振动位移非常小(仅微米级)且来自浅、中、深不同部位的地震次生波地能量相差很大(可达几十万至百万倍),因此,地震仪器应具有高灵敏度和大动态范围(100dB以上);其次为了记录不同频谱范围的地震信号,记录仪器应具有宽的频带和可选择的滤波器;第三,为对接踵而至的地震脉冲有良好的分辨力,要求仪器的固有振动延续度尽可能小;第四,通常地震勘探多在很长(数百米或数千米)测线上许多检波器(多达百个甚至上千个)同时观测,以便于识别各种类型的波和提高效率,这又要求仪器各道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我们把对应于每个观测点的地震检波器、放大系统、记录系统所构成的信号传输通道总称为地震道。
现代地震采集仪器还应具有小型轻便、性能稳定、耗电量少、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2.1.1检波器
检波器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大地振动的地震探测器或接收器,它实质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现代地震检波器几乎完全是动圈式(用于陆地工作)和压电式(用于海洋和沼泽)的。
这里只介绍接收纵波的垂直检波器。
地震检波器的主要类型和工作原理
1、动圈式地震检波器
这类检波器结构如图2-1-1所示,其机电转换通过线圈相对磁铁往复运动而实现。
线圈及线枢由一个弹簧系统支撑在永久磁铁的磁极间隙内,组成一个振动系统。
当线圈在磁极间隙中运动时线圈切割磁力线,同时在线圈两端产生感应电势,感应电势的大小与线圈切割磁通量的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与其相对于磁铁的运动速度成正比。
应此,动圈式检波器也称为速度检波器。
大地作垂向运动时,磁铁随之运动,但线圈由于其惯性而趋于保持固定,使线圈和磁场之间有相对运动。
对于水平运动,线圈相对于磁铁是不动的,所以,这种检波器的输出为零。
2.动磁式检波器
这种检波器主要用于地震测井,因此生产的数量很少。
其结构见图2-1-2。
它是由磁铁及固定在磁铁上的线圈、弹性垫片、软铁隔板组成。
地震波到达时使水压发生变化,水压变化引起软铁隔板相对磁铁发生位移,进而导致磁路的长度变化,引起磁路中磁阻差改变,磁阻变化使磁通改变,结果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势。
3压电式检波器
这种检波器一般用于水下一定深度接收地震波,它是用压电晶体或类似的陶瓷活化元件作为压力传感元件,当这类物质受到物理形变时(如水压力变化),它们产生一个与瞬时水压(和地震信号有关)成正比的电压,因此,这种检波器称作压力检波器或水下检波器。
还有一种压力检波器通常安置在注满油的塑料软管内,有的作用是将水的压力变化传给检波器内的敏感元件。
这类检波器包在海洋电缆(拖缆)内。
4涡流地震检波器
这是日本OYO公司1984年研制成的一种检波器,其结构见图2-1-3。
它是利用惯性部件和固定在机壳里永久磁场作相对运动产生涡流,涡流又使固定在机壳里的线圈感应出电流的原理而制成。
一个固定的圆柱形磁铁沿中央轴安装在机壳内,线圈固定地绕在永久磁铁的外面,非磁性可运动的铜制套筒由弹簧悬挂在磁铁和线圈之间构成惯性部件。
当机壳被地震振动驱动时,固定在机壳内的永久磁场和铜制套筒之间的相对运动在套筒中形成涡流,涡流的变化率引起次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在固定的线圈中产生电动势而输出电压。
(二)检波器的特性及参数选择
要研究检波器的特性,就要分析检波器惯性体所受的作用力,从理论上建立运动方程。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只引用某些结论。
1.阻尼系数的选择
动圈式检波器的运动方程为
式中i表示检波器线圈的输出的电流;h表示阻尼系数(主要与机电耦合系数及阻抗有关);w0是自然角频率;a是有效灵敏度;u是地面位移。
令运动方程的右端为零(既外力消失),可得检波器的暂态响应,其通解表示检波器的固有振动(h≠w0时)
式中C1和C2为常数。
由此可见,检波器固有振动的延续时间由阻尼系数h决定。
当阻尼系数h等于检波器的固有频率w0时,上式运动方程的解为i=C1exp(-ht)+C2texp(-ht)。
此时,检波器的自由振动介于周期振动与非周期振动之间,惯性体在回到平衡位置后立即停止振动,具有最好的分辨率。
所以,h=w0称为临界阻尼,如图2-1-4所示。
当h ,则上述运动方程的解为: ,这时固有振动为衰减的正弦振荡,称为欠阻尼状态.当h>w0时会使接收到的振动减弱甚至失真,为过阻尼情况.后两种情况分别见图2-1-4,a和图2-1-4,b应此实际工作中选择h=w0~ 之间. 2.频率特性和相位特性 在强迫运动的情况下,设地面位移为恒定的谐和运动,则定义动圈式检波器的复频率特性H(w)为检波器输出电压频谱与地面位移速度的频谱之比,并得到 其振幅频率特性为 其相位特性为 以上两种特性的曲线族见图2-1-5a和2-1-5b. 振幅频率特性曲线族以h/w0为参数,所有曲线都从坐标原点出发,随着频率增高振幅增大,h/w0在0.6以下时,曲线有极大值,而当w趋于∞时,所有曲线都趋于α值(检波器的灵敏度值).应此,检波器具有高通滤波性质.从利用信息的角度,要求在有效波的频带范围内的各个频率分量都不受压制,既希望这个频带内检波器的振幅频率特性曲线为水平状,2-1-5,a中h/w0≈0.7时就是如此,我们把h/w0≈0.7的阻尼系数值叫做最佳阻尼. 从图2-1-5,b可见,当频率等于检波器的固有频率时,相位特性曲线族的所有曲线都集中于-π/2处,实际工作中可利用这一特点求取检波器的固有频率.当h/w0≈0.7时,相位特性曲线为过原点的近似直线,这时,不同频率成分有相同的延迟,使波形不产生相位失真. 固有频率、阻尼系数、灵敏度是地震检波器的重要参数,它们分别与检波器的弹簧的弹性系数、惯性体的质量、内阻及负载阻抗、机电耦合系数、摩擦系数等有关,一个合格的检波器的这些参数应与出厂时的标定值相符,实际工作中必须测定这些参数,以便确定检波器是否有使用价值。 同样,通过建立涡流检波器的运动微分方程,可求得位移输入时涡流检波器得频率特性为: 式中K是机电耦合系数,M是互感系数,R是套筒的电阻,wu为高截止角频率,w0为自然角频率,h为阻尼系数。 特性曲线见图2-1-5。 涡流检波器的自然频率为17Hz,在20Hz以上频率响应随频率增高其灵敏度线性增大,因此可用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实践证明这种检波器对低频干扰和面波等有较强的压制能力,对强波之间的弱反射分辨率较好,但总的灵敏度低于常用的动圈式检波器,对深层反射不利。 §2.1.2数字记录设备 1965年出现地震信号记录,到1975年初西方国家开始普及。 数字记录系统通常装在称为记录站的专用汽车上,由前置放大器、多路采样开关、增益控制放大器、模数转换器、格式编排器、磁带机、回放系统组成。 其方框图见图2-1-6。 (一)前置放大器和模拟滤波器 前置放大器每道一个,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信号离散化之前提高信噪比除了放大弱信号外,有时地震放大器还要适当对信号进行限幅。 通常采用固体电路使之体积很小。 与地震检波器电缆相连接的是平衡电路,它可减小与高压线的耦合因而降低工业交流电噪声的影响。 然后是低截止滤波器,用于滤除强面波等低频干扰,并防止使第一放大级过载和引入畸变。 还有高截止滤波器或除假频滤波器,用于滤除经多路采样开关可能产生假频的高频成分,截止频率为采样频率的1/4。 例如,对于2ms采样,合适的除假频截止频率是125Hz。 滤除陡度高达每倍频70dB。 由于初至波对地表校正有重要用途,所以,应该清楚地观测到初至波,为此,前置放大器要有可选的固有增益。 使记录的开始部分强信号到达时具有低的放大倍数,干扰波几乎觉察不到。 (二)多路采样开关 其功能是按选定的采样间隔将多道连续信号离散为一个时间序列。 既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依次接通不同的地震道,并将其送到唯一的一个输出道。 (三)瞬时浮点增益放大器 瞬时浮点增益放大器简称主放,其作用是不畸变地放大120dB以上的高动态范围的信号,它具有增益能自动变化、高速、高精度的特点。 瞬时浮点增益控制以二进制增益控制方式为基础,后者的增益变化以6dB阶跃跳变,从一个增益变化的瞬间到下一个变化瞬间放大器增益保持不变,当放大器输出高于或低于某个规定的水平(记录器的满程电压)时,放大器增益突然变为原来值的一半。 同时用一定位数记录增益值,有了这种记录信息,就能够恢复原始信号振幅。 瞬时浮点增益控制是在二进制增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对每个输入信号子样可很快地控制增益的变化,以调节放大器对子样本身达到合适的增益,增益调节的速度达微秒级,所以可以认为是瞬时实现的。 其增益调节也不限于6dB,最大可达10μs内变化90dB,增益的变化按的整数次幂跳变,其增益码与数字技术中的浮点表示法的阶码对应,故称瞬时浮点增益控制。 (四)模数转换器(A/D) 模数转换装置把从放大系统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形式。 每个数字站通常装备一个模数转换装置做所有地震道和辅助道的转换。 一个模数转换装置与许多输入之间的协调是利用多路采样装置来实现。 多路采样开关是依次把A/D装置与工作道连接的电子开关。 对每一道的连接持续一个短的时间间隔,但这段时间足以使A/D装置读取信号振幅并把它转换为二进制,这是由设在多路转换和A/D装置之间的采样保持器完成的。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多路采样开关工作的速率,如果是50道的仪器,多路采样器在第一个循环时从第1道开始至第50道结束依次连接这些道,第二个循环时重复第1道到第50道,其余类推。 这就是说,每一道以一次循环的时间作为采样周期进行采样,对于4ms采样周期而言,道到道的转换时间是1/10ms以内。 A/D装置的输出是一系列用二进制数表示的采样值,它们在送入记录系统之前,每个二进制字的各个位被按照规定的格式排列。 数据的格式编排之所以必须,是为了使所记录的数据能够被计算机读取。 格式编排处理包括把每个二进制字的各位分配在磁带上若干个规定的信息轨上。 地震数字记录中普遍格式是: 对半英寸磁带来说明7轨或9轨,对一英寸磁带用21轨。 格式编排装置除了做各个位的排列外,还产生错误检测位,称为奇偶检验处理。 它能够提供两种检验;垂向奇偶检验和纵向奇偶检验。 在第一种检验的情况下,格式编排装置根据横向写在磁带上的1的总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而把1或0的数字放在一特定轨上。 在纵向奇偶检验的情况下,则对整个记录长度计算包括在每个轨(7或9或21轨中的)中的1的总个数。 在回放过程中,如果所记录的磁带漏掉一个位,奇偶检验就会指示出来。 奇偶错误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指令给处理机就可能消除错误的二进制字。 (五)磁记录器 格式编排装置的输出送到磁记录系统,既磁带机,按照格式编排装置控制的预先确定的位--轨关系把每个二进制字记录在磁带上。 数字记录器通常装有写后读装置,由放在磁头之后的专门读磁头读取所记录的数据,从读磁头出来的数字被反多路转换,然后转换位模拟信号供照相装置显示。 数字地震仪的发展趋向是更精密、更迅速的增益控制和更大的总体动态范围;多道、遥测地震仪的出现满足了三维地震勘探的要求。 (六)数据的显示 通过回放记录的磁带或者直接从放大器输出的信号,可以进行照相显示。 照相装置利用电压变化使检流计的偏转记录在照相纸上。 输出一般是波形记录,在记录上附加有垂向的记时线。 近些年来,已广泛用静电显示,他所用的纸要比照相纸便宜。 地震道振动图形的显示方式也有多种,除了振幅相对于时间的波形显示外,还有变面积显示和密度显示以及波形加面积后变密度显示。 §2.1.3野外地震数据采集的工作内容 (一)准备工作 地震队的工作由技术设计确定。 因而在进行野外实际数据采集工作之前,需要首先做好一系列的组织和准备工作。 如编制施工设计报告、召集劳动力、配备仪器设备、组织技术物资供应、安全教育及技术规程教育等。 (二)试验工作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技术的选择上较复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方法和技术。 具体的试验内容根据地质任务、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干扰波情况、地震地质条件以及以往的勘探程度来拟定。 试验的项目通常有: 1)干扰波调查,包括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2)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如: 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等。 3)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4)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试验工作一般放在正式生产之前进行,试验工作中必须注意: 应由易到难地一步步解决所提出的任务,逐步使条件复杂。 试验中不能同时改变一个以上的试验条件,否则将无法判断记录面貌变化的原因。 在试验开始之前要有明确的目的、方案,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在试验工作进行中,必须及时分析、整理每次试验所得资料,总结经验,指导下一次试验的进行。 (三)生产工作 当试验完成,取得本工区标准剖面后,可转入正式生产。 生产前应对地震仪器作详细检查,取得各种检查合格记录,表示仪器工作正常,才能正式开始生产。 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及步骤如下: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在每一排列的炮点位置埋上木桩,木桩上写明测线号及桩号,在检波点位置作上标记,以便下一步工作的进行。 最后需绘制出测量成果图,计算、整理测量结果。 2.地震波的激发使用炸药震源井中激发时,要在规定的位置钻炮井,把按规定的炸药量装好的药包下至井中指定深度,引爆激发,爆炸组在做好激发工作的同时,必须严格做好安全工作。 目前我国陆上地震勘探,多用炸药作为震源,但也有使用连续震源或其它激发方式。 海上地震勘探多用气枪和蒸汽枪进行激发地震波。 3.地震波的接收这工作主要由仪器组完成。 使用地震检波器,电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要按测线上的桩号,摆好排列。 在检波点上埋好检波器。 排列摆好后,检查线路通畅与否,然后通知爆炸组放炮。 在获得合格记录后,每放完一炮,可转移到下一列继续工作。 每天所获得的地震记录,填写的班报等原始资料,经整理后交计算站进行室内资料处理。 第二节干扰波分析 §2.2.1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干扰波的出现规律,可以分为规则干扰和无规则干扰(随机干扰)两大类。 (一)规则干扰 规则干扰是指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例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它们的主要特点如下: 面波: 地震勘探中遇到的面波(见图2-2-1),他的特点是频率低,一般为几赫~30赫;速度低,一般为100米/秒~1000米/秒,以200米/秒~500米/秒最常见。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因此在小排列(100~150米)的波形记录上面波同相轴是直的。 面波随着距离的增大,振动延续时间越长,形成“扫帚状”,既发生频散。 随着远离爆炸点,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这是因为在淤泥、厚黄土及沙漠地区,由于对有效波的能量强烈的吸收,有效波能量减弱,面波能量相对增强;在疏松的低速岩层中激发或所用炸药量过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使面波能量增强;爆炸井较深时面波减弱,井深较浅时面波增强。 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的有效办法。 声波: 在坑中、潜水池中、河中和干井中爆炸,都会出现强烈的声波。 声波是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速度为340米/秒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见图2-2-1)。 为了声波干扰,应尽量不在浅水及浅井中放炮,尽量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方法增强有效波的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 在山区工作时,有时还会遇到多次声波的干扰。 浅层折射波: 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侧面波: 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还会出现一种被称为侧面波的干扰波。 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系切割,形成谷沟交错的复杂地形。 黄土高原的侧面是沟。 原和沟的相对高差几百米,在原和沟的交界为陡峻的黄土和空气的接触面,形成一个较强阻抗分界面,应而地震波激发后,传播到黄土边沿,被反射回来,记录上可能出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扰波。 这种干扰波是一种侧面波。 (还要指出,以后在讨论地震资料解释时,还会讨论到一种由地下一些大倾角界面产生的侧面波,这类侧面波是包含有用信息的。 而这里谈到的这种侧面波只是一种干扰。 ) 工业电干扰: 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地震检波器电缆会感应50Hz的电压,形成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虚反射: 是指从震源首先到达地面发生反射,然后向下传播再从地下界面反射的波。 多次反射波: 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能产生多次反射波。 其特点与正常波相似,但时距曲线斜率较一次波大。 (二)无规则干扰 无规则干扰波主要是指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它们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 主要有地面微震、高频和低频干扰等。 微震: 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统称为微震。 它主要由风吹草动、海浪、水流、人畜走动、机器开动等外力随机产生。 低频和高频背景干扰: 在沼泽、流沙、泥炭沼泽等松散介质中激发地震波时,这些介质的固有振动构成低频背景(10~30Hz)。 在坚硬岩石中激发时,波传到浅层不均匀体(如砾岩,多孔石灰岩等)上产生的散射构成高频干扰背景(80~200Hz)。 低、高频背景的特点是在整张记录上出现,而且显得杂乱无章。 最后,对干扰波的类型作一个小结: 干扰波可分为规则干扰和随机干扰两大类,规则干扰又可分为①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如面波和车辆引起的干扰;沿垂直方向传播的,如多次波。 ②具有重复性的,如面波;不具有重复性的,如一些人为因素产生的干扰。 随机干扰也可以分为重复出现的,如地表不均匀性引起的散射;不重复出现的,如风吹草动等自然因素引起的随机干扰。 还要指出,有些波在这种地震方法中被看作干扰(如反射法中的浅层折射),而在另一种地震方法中可能是有效波。 还有一些包含有地下地质信息的波,在未能被利用时只能看作干扰,将来随着方法技术的改进,可以被利用了,也可能转变成有效波。 §2.2.2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差别及压制方法 为了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完成在各种复杂地区的勘探任务,如何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为此,必须首先深入地观察和分析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然后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地震勘探实践资料的总结,现在了解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效波和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可能不同,例如水平界面的反射波差不多是垂直从地下反射回地面的;而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 实质上就是视速度的差别。 针对这一类型的干扰波,在野外施工时,往往采用检波器组合的方法来压制;在进行资料处理时,还可以采用视速度滤波(f-k滤波)进行去除。 2.有效波和干扰波可能在频谱上有差别。 此类干扰波的压制方法主要是野外记录时进行有目的的采取滤波和室内的频率滤波处理。 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 如多次波,在经过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仍不为0,如今广泛使用的野外多次覆盖,室内水平叠加技术能较好压制多次波;另外,预测反褶积方法对多次波也有好的压制效果。 4.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它们出现规律上可能有差异。 例如分吹草动等引起的随机干扰的出现规律就与反射波很不相同。 对于随机干扰,主要是利用其统计规律进行压制,如多次叠加、组合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另外,相关滤波、相干叠加等室内处理方法也有很好的效果。 以上介绍的各种类型的干扰波及其压制方法分别在本章第三、四节和第三章第一节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接收和记录 §2.3.1震源的类型及地震波的能量 地震勘探中的地震波是人工激发产生的。 我们称为激发源为人工震源。 人工震源有两大类型,一类是炸药震源,一类是非炸药震源。 一、炸药震源 炸药是一种化学物质或化学混合物。 例如常见的TNT和硝氨。 由于它激发的地震波具有良好的脉冲特性,以及具有高的能量等优点,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地震能源。 因此,炸药震源自地震勘探问世之初一直至今始终作为激发地震波的主要震源。 炸药是通过雷管引爆的,从输入电流到炸药爆炸,时间非常短暂,最多仅2ms,以雷管线断开作为爆炸记时信号,表明地震波已被激发开始传播。 陆地地震勘探时,多数情况是在注满水的浅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 在无法钻井或钻井困难地区多采用坑中爆炸。 在江河湖海上勘探时采用水中爆炸。 野外施工时,通常将炸药装在圆柱状塑料袋内密封后置于几米至几十米深的井内引爆。 为了使爆炸能量集中下传增大地震波的能量,同时又方便施工,人们研制了聚能弹、土火箭、爆炸索等各种成型炸药。 这大大提高了激发地震波的效果。 炸药量的多少,爆炸介质的岩性、药包形状及其与爆炸介质的耦合等因素,对地震波的形状、波的振幅、频率等特点有重要的影响。 爆炸所用炸药一般数量级是: 反射波测量大约几百克至几公斤;折射波测量约为数百克至数十公斤;深部地震测深(TSS)大约几百至几千公斤。 地震波的振幅与炸药量Q的关系服从下式 当炸药量较小时,m1为1—1.5;当炸药量较大时,m1为0.5—0.2;海水中爆炸时,m1平均为0.65。 地震脉冲波的视周期或主频与炸药量的关系是: 药量越大,波低视周期越大,主频越低。 炸药包的形状为球状效果最佳,长柱状药包的效果差一些。 如果把炸药包制成如图2-3-1形式,可使炸药能量下传的能量大为加强。 爆炸机智的性质对所激发的地震脉冲波亦有影响。 实验表明,在低速带疏松岩石中激发时产生的振动频率低;在坚硬岩石中激发的得到的振动频率高;在胶泥、泥岩中或潜水面下激发得到的频率适中。 实验表明,爆炸能量与介质之间的耦合关系影响波的能量,爆炸能量与介质存在几何耦合和阻抗耦合的关系。 当爆炸包的直径与爆炸井的直径相等时,几何耦合为100%。 炸药的特性阻抗(炸药密度X炸药起爆速度)与介质的特性阻抗(岩石密度X岩石中纵波的波速)之比称为阻抗耦合。 当该比值等于1时,激发的波的能量最大。 二、非炸药震源 虽然炸药震源是一种理想震源,但施工的危险性比较大,成本费用高。 更主要的是在无法钻井、严重缺水地区(如沙漠)、困难严重,有的地区甚至不允许炸药爆炸。 另外,有时不同爆炸点所产生的脉冲不一致,影响记录面貌。 因此,地震勘探逐渐发展了非炸药震源。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国内这方面发展很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 非炸药震源有以下几种: 1.气动震源这是一种车装非炸药震源,震波发生器为密闭的扁平圆柱体,有的型号直径约1.5米,高约20公斤,由高强度的金属构成一个侧壁可以伸缩的爆炸室。 爆炸室顶部为一沉重的反冲体,底板与地面接触。 在将震波发生器放置好后,将约85公斤的丙烷及氧气混合物导入爆炸室,在2个大气压力下,由电火花引爆。 爆炸时,较轻的底板(230公斤)能迅速作出反应,将脉冲传至地下。 传至地下所需时间约2豪秒。 在野外进行激发操作时,载运器上有装置将震波发生器放下与地面接触,然后车体的后部抬起,以使车体后部的重量均匀压在震波发生器上,和爆炸室上部的重块共同构成约10吨的大反冲体,使爆炸室底板与地面紧密接触。 将爆炸室充满可燃气体,然后进行爆炸以产生一脉冲,需时间约5秒。 每获得一张记录共需时间约8~10秒。 每一激发点需进行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勘探 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