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案1.docx
- 文档编号:3509177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32.09KB
第三单元教案1.docx
《第三单元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教案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教案1
第一课时《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设计理念
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交流、自主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温家宝总理说:
“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正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对“星空”的关注,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空间技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我们周围天文爱好者好像不多,教材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乐趣,更希望学生能成为天文爱好者。
之前,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
通过本课的教学,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希望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我则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补充介绍,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接受式探究学习过程与发现式探究的学习过程基本相同,学生的学习过程仍是从问题出发,带着自己的假设结论,获取(接受)前人的研究事实(结果),把它变成验证自己假设的事实依据,从而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
搜集、查找资料就是接受式探究的必备能力之一。
科学发展是一个“接力”的过程,在科学发展史上,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材将学生搜集、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科学探究技能训练的重点,对于学生终身学习有着深远意义。
小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上网;六年级学生也已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部分学生会网上搜索查阅资料;学生对月球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已有相当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本课具有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一节运用已有资料理解科学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
面对这样的非动手实验的科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教师该怎么备课?
我想一要通读教材──补充教材的“空白点”。
比如本课教材上仅仅介绍了各个时期人类探索月球的观测工具及一些基本数据,而各个时期人类的发现,还有“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背景资料等都是教材的“空白点”。
教师只有在课前从网络、书籍上广泛阅读有关月球的资料,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认识月球,甚至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及时判断信息的正误并进行引导。
二要解读学生──找准教学的“起始点”。
月球在学生来看并不十分神秘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走向哪里?
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活动中建构起“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断改进,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入、丰富,同时还有很多的疑惑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观念。
因此,本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月球知识,而是让学生体验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这也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月球》一课的根本区别。
学生的知识储备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的教学起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网络、,书籍等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月球的一般情况,了解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历程。
学会制作“我的月球卡”。
能力目标:
经历运用多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并按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整理的过程。
情感目标:
从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历程中,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宇宙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能关注我国升空探测技术的发展。
教学策略:
通过书本、网络、询问、电视等途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师生共同分析资料,交流合作掌握本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
1.视频剪辑
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
3、网络教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了解教参上介绍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2.整理准备提供给学生的月球资料(远古时期、伽利略时期、近现代时期);
3.录象资料(备课系统:
人类在不同时期对月球的探索、《“嫦娥一号”探月》视频片断);
4.月球卡范例(参考教材上的范例)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1、教师: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让我们一起乘坐“腾讯号”直播船进行“嫦娥”探月序曲--绕月之旅吧!
学生观看这段视频后,交流感想。
2、教师小结:
在全国人民热切的期盼中,在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并传回月面图像,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
3、谈话: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星球,人们仰望夜空,月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秘密。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观看了“嫦娥”发射、绕月的3D网页,提升了学生对我国升空探测技术发展的关注和民族的自豪感。
接着师生交流、提示、评价,简要小结,引入月球主题的探究。
同学们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壮观现场和变轨迹后可以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探索无穷宇宙奥秘的欲望和兴趣,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适时地梳理板书: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2、讨论:
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及时地进行评价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教师:
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预设:
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
4、师生交流:
中国、美国登月情况的比较。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
图为美国宇航员登月的资料图片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
教师预设:
霸主美国:
综合实力第一、技术全面成熟、实现了登月梦。
崛起的中国:
跨出第一步。
月球探测刚起步,和美俄差距还比较大。
停留在探月中“绕”的阶段;日本“月亮女神”始于1999年,“嫦娥工程”启动于2004年。
中国完全有能力在15年内将载人航天器送往月球。
[设计意图]在这样一个比较中,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发展,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
让六年级的孩子对客观事实有全面的认识,对他们的发展意义更大一些。
学生们也从电视上看到“嫦娥撞月”的新闻都异常的兴奋,特别激动。
三、制作我的“月球卡”
1、教师:
课前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学生:
小组内先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
教师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要求:
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设计意图]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全班的成果交流,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实现学生的资源共享,放大学生的探究结果,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
二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来可以给每一位同学足够的施展空间,同时也能使学习的氛围变得轻松和活泼起来。
4、教师:
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月球的运动;
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
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正面)表面特征是具有广阔的因大规模熔岩流而变得平坦的海域。
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
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
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
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只要在地球上,就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
月球背面的密度稍小,几乎没有称得上是海的地形。
三是月球的地形
这是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地球途中拍摄的月球照片
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
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科学课教学也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自主探究学习做示范,最终要培养科学的思维。
这里制作月球资料卡作记录,再对照资料上提供的前人研究成果,在后面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去证实或证伪,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更加有利。
四、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第二课时《月相变化》
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做好月相变化的模拟实验,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推测月相的农历时间。
【教学材料准备】教师课前在黑板上画出30个大小一样的小圆,组成一个椭圆形,小圆纸片每人两张,月相变化的课件、月球模型、若干个小磁铁、活动记录汇总等。
一、古诗引入课题
1、师:
上节课我们对地球的卫星—月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我们知道中国关于月亮的诗词特别多,也特别美。
其中有一首词《水调歌头》大家熟悉吗?
生可背诵。
苏轼的《水调歌头》可谓千古绝唱,其中一句“月有阴晴圆缺”,你们见过的月亮是这样吗?
2、投影出示:
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全班齐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相变化。
(板书课题:
月相变化)
二、画月相、贴月相
1、你们都见过哪些形状的月相?
生交流。
2、请看看这两个月相,猜猜是什么时间的月相。
投影出示:
初一和十五的月相初一的月亮看不到就对了。
3、介绍:
月相的变化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是按农历计算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初一、初二、初三……
4、引导画月相
A、你们能根据经验画一画初二、初八、二十二的月相吗?
为了能让小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给大家一些小提示,投影出示画月相、粘贴月相提示。
(1)、根据你的印象先在圆内画一段圆弧,然后将月相剪下来。
(2)、如果你认为整个都看见的月相就不剪;
(3)、可以猜测,画、剪得不对没关系;
(4)、每位同学只选其中一个日期的月相画,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5)、请完成任务的小组将月相按时间顺序用磁铁粘到黑板上。
B、利用课前提供的圆纸片画月相、粘贴月相。
5、交流总结
从大家画的月相可以看出对于同一日期的月相大家的认识是不同的,究竟是谁对谁错呢?
怎么办?
(实验)
三、模拟实验
1、我们怎样完成实验?
能不能像以前把月亮也像其他材料一样搬到实验室?
(预设:
学生可能会说到模拟实验)
在宇宙这个单元我们将会多次利用模拟实验研究宇宙空间内遥不可及的天体运行规律。
2、引导猜测月相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在设计实验前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月相出现,月相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预设:
生:
可能与太阳的照射有关。
(师:
如果没有太阳的照射将会……)
生:
可能与月球本身不发光有关,表扬学生懂得用逆向思维。
生:
可能与月球围绕地球运转有关,(师:
如果地球和月球都停止了运动,将会……)
师可以相机出示“月球”,引导认识月球运动的特点,月球是个不发光的球体,始终一面对着太阳,另一面永远是黑暗的。
投影出示:
月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学生齐读。
3、帮助梳理
同学们对月相的形成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老师综合大家的想法为你们准备了模拟实验材料—“月球”我们都是地球人,我们把黑板的方向作为太阳的方向。
4、投影出示实验方法
我们以黑板所在方向为太阳,每个小组成员脸朝外围成一个圈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转动,转一圈刚好是一个月。
5、(投影出示)温馨提示:
(为了更好地实验,老师还有几点提示)
(1)、组长使月球逆时针围绕地球转动(转到每位观察员面前都要稍作停顿,让他看清楚月相),一圈刚好一个月,月球亮面始终朝向太阳;
(2)、小组内每位观察员眼睛平视正前方,第一圈记住你看到的月相;第二圈用笔快速地在草稿纸上画下来;第三圈检查是否画对了;(提出要求:
每位观察员每人带圆纸片和笔画草稿,以免回到座位后忘记)
(3)、看清月相的明暗交界线是朝哪个方向的,画时请注意;明暗交界线画好后再涂黑色(也可以用斜线画阴影部分)表示看不见的部分。
(4)、实验完成后回到座位画汇总表。
6、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质疑。
先请五名同学上台试一试,老师按要求进行操作指导,尤其对观察者是否眼睛正视前方,组长手持“月球”是否始终将亮面正对着“太阳”做到细致准确地指导,对其他组起到示范效果。
(1)、围成圆圈,组长转一转,全班同学观察正确与否(找到正确的与不正确的地方)
(2)、教师采访1号和3号两位同学,说说你看到的月相是怎样的,你们分别是农历什么时间。
你们觉得2号和4号是什么时间。
(3)、其他四位同学分别是什么时间呢?
引导确定正对着“太阳”的1号同学所看到的是全黑的月相,即“初一”。
7、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8、各小组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记录,将所画月相按时间顺序用磁铁粘到黑板对应的月相圆圈内,引导说一说我们的发现。
9、猜测其他日子的月相是怎样的。
五、看月相成因视频,初步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月相形成的视频,播放月相成因视频。
从月相成因视频中,你对月相的变化有什么新发现?
这也是模拟实验,模拟实验与实际是否完全一样呢?
(模拟实验基本模拟了星体的运行规律,但与实际还是有差距的)
2、我们来看看月相一个月的每一天的所呈现的不同变化及规律。
投影出示一个的月相变化图片。
3、引导学生总结月相变化规律并板书:
上半月由缺到圆右边亮
下半月由圆到缺左边亮
六、布置课后观察任务。
这些都是前人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和推测得出的月相变化的规律,事实是这样吗?
同学们要不要亲自验证一下呢?
我们还得进行实际的观察,看一看每天晚上的月相到底是不是这样的。
你们觉得每天选择什么时间观察月相合适?
2、提出实验要求:
(1)、每天观察月相,坚持一个月,如遇一两天阴雨天气,可以根据前后的月相进行推测,但长时间阴雨天气,就要在下个月的这几天进行再次观察。
预测:
月相会不会出现在白天的呢?
板书设计
月相的变化
上半月由缺到圆右边亮
下半月由圆到缺左边亮
第三课时《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3.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沙、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过了月相的变化,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月亮图片,想看吗?
(出示月亮图片)漂亮吗?
如果登上月球看看,你认为月球的表面是什么样?
还是这么漂亮吗?
2.今天我们就随着月球探测器一起观测月球的表面,(出示图片)这是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表面图片,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认识环形山的特点
1.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
特点:
碗状凹坑结构)
2.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三、制造环形山
1.我们知道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地形地貌,那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进行有依据的推测吗?
把你的想法写在习作37页的活动纪录单中,写好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2.哪个小组来说说自己的推测,注意你的推测要有依据。
(学生汇报)(板书:
成因:
撞击,喷射······)
3.根据你们的推测,想自己动手制造“环形山”来验证吗?
把你们的想法写在习作38页的实验设计中,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
(出示表格,学生设计)
4.哪个小组来介绍一下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其他小组注意补充。
5.根据你们的实验计划,我发现同学们造“环形山”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由外向内的撞击,二是由内向外的喷射。
6.有了实验计划了,下一步我们该进行什么了?
(实验)在做实验之前,你有什么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小贴士。
(多媒体出示)谁来帮大家读一下。
7.下面请各小组长上来领取你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根据自己选择的方法让我们开始造“环形山”吧!
(板书课题:
我们来造“环形山”)
8.学生实验,老师下位指导,并了解情况。
9.下面哪个小组上来演示给大家看,说说你们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投影学生实验)对于你们所造的“环形山”你还想研究什么?
10.根据刚才你们的模拟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四、资料阅读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都研究了哪些问题?
阅读书上52页黑框中的知识。
环形山的成因你了解了吗?
(请学生回答,指出是由陨石或流行撞击而成的)
月球上除了环形山,还有很多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究。
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吗?
(多媒体出示图片)现在我们终于实现了这个神话。
(多媒体出示图片讲解我国的嫦娥奔月工程)
现在我们已成功的实施了第一期工程,但探月之路还很艰难,需要更多的有理想有能力的中国人加入进来。
老师很希望若干年后你们当中的某位同学能行走在探月之路上。
对月球有更多研究兴趣的同学,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更多的知识。
五、板书:
我们来造“环形山”
特点碗状的凹坑结构成因撞击
数量众多火山
大小和深浅不一……
第四课时《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模拟实验和现象及有关图片资料,总结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乐于合作,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实验现象细致观察,激发学生探索天文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按设计进行模拟实验,比较完整地说出日食的几个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推测进行模拟实验,比较准确完整地说出日食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月食的成因。
学生用材料:
乒乓球、手电筒、小皮球、记录表等。
教师用材料:
图片、课件、实验演示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吗?
远在公元前585年,在小亚细亚有两个部落已经交战了5年,但谁也不肯善罢干休,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泰理士的人,他向这两个部落说:
“上天对于你们的互相残杀很生气,如果再不停战,那么太阳就会熄灭。
”过了不久,两军正在交战中,太阳突然真的“熄灭”了,顿时大白天变成了黑夜。
双方的战士们惊恐万分,都认为是上天在惩罚他们,便纷纷丢下武器逃命去了。
不久,太阳又从黑暗中慢慢地出现了。
谈话,听完这故事
(1)你认为当时的的太阳会“熄灭”吗?
;
(2)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2、师:
……泰理士利用日食这一现象,使两个部落停止了战争,同学们看见过日食吗?
你想知道日食是怎么回事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揭开日食的神秘面纱(板书:
日食)
二、探索新知:
1、大家观察过日食吗?
电脑演示:
日食的现象
2、通过观看,你发现什么?
3、那么你认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呢?
(云、树、飞机、太空船、人造卫星、水星、金星……)
4、好,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日食的过程,看遮着太阳光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电脑演示:
日食的过程
5、(小组讨论)
6、你认为是什么?
根据什么来判断。
(在学生已经推断出来后或者真的不能推断的时候这里可以用电脑软件分成三步逐一推断——降低难度)
生逐步演示:
1、从太阳遮挡的部分边缘来看是圆形的,即挡住的是球体。
2、从太阳的整个面被遮住成黑色,即挡住太阳的球体大小和太阳接近。
3、挡光的物体从屏幕看是从右向左的。
那么,挡住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
综合以上,我推断出挡住太阳光的天体是月球。
7、通过分析,大家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的,那么月球又是怎样挡住太阳的光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实验证明一下吧。
8、你想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
实验应怎样做?
选什么材料?
9、小组动手实验、并记录(师实物投影出示表格)。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
电脑演示:
日食成因文字说明
三、由此推得,诱思转化:
1、师:
现在我们知道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晚上也会发生另一种现象(出示月食图片)古代的人们认为是天狗把月亮吃掉了,真的吗?
介绍月食。
2、月食也是三个天体运动的结果,大家认为月食又如何形成的呢?
3、小组讨论、实验、记录(表二)。
4、汇报实验情况(实物投影表格二)。
大家的推想又是否正确呢,我们来看屏幕。
5、课件演示:
月食的成因
四、小结:
日食和月食都是非常奇妙的自然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早在3000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有关日食的最早记录。
五、课堂扩展:
(一)介绍日食和月食的种类(出示图片);
(二)现在人们不但知道日食、月食的成因,而且还能准确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能观测日食、月食的地区。
(示图)
六、课后延伸:
课后上网搜集近年来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日食和月食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有兴趣的可以做成剪贴报。
板书设计:
15.日食和月食
日全食
日食日偏食月食
(农历初一)日环食(农历十五或十六)
太阳——月亮——地球太阳——地球——月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