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508320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98.14KB
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教案.docx
《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教案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标解读
(一)课标内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课标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中南方地区中的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热点,是南方地区的代表性区域。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该地区物产丰富,加之近现代以来,随着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便利运输条件的发挥,这里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目标
1.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水乡文化特色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综合思维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学会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学生初步具有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地理实践目标
1.通过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通过举例分析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人地观念目标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以下重难点。
重点:
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
1.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
策略与目标
1.创设苏杭景观情境,导入新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结合课本文字,让学生掌握长江三角洲的位置组成,并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
借助都江堰灌区图和都江堰图,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3.利用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结合课本文字,学生自主学习该区城市分布特点,通过问题引导,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
4.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列举该区主要旅游景点,引导分析该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不错!
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
创设苏杭景观情境,导入新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
出示教学目标
读图提问:
(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
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
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本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同时,这里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本区地处江河交汇之处,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京杭运河沟通南北,自古水运发达。
京沪铁路和沪杭铁路交会于上海,加上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迅速普及使得本区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设计意图:
由浅入深,通过指导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长江三角洲的位置组成,并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
)
提问: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流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影响。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为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对外联系;沿河港口多,便于发展造船业;为工业发展提供水源,且有利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为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河流众多,淡水丰富,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读图提问:
(展示都江堰灌区图和都江堰图)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形成。
岷江和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下面大家阅读P52的图文资料,完成活动题第2题。
教师精讲点拨:
岷江流经成都平原的西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水量多的年份,河水猛涨,也会淹没成都平原大片的农田,造成水灾。
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读图提问:
处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请大家读图7.13和7.16,以成都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为例,说一说河流对它们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上游成都平原:
河流为区域发展提供水资源、水能资源;
下游长江三角洲:
河流为区域发展带来水资源、水路交通、渔业的便利。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的位置和地形图进行对比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对经济的影响。
)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承转: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目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部分: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读图提问:
(出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请大家读图和P52~54的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分别找出人口超过500万和超过100万的城市。
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哪一个?
试介绍1~2个本区城市。
2.这些城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3.本区经济发达,有我国最大的沪宁杭工业基地,说一说本区发展经济有哪些优势?
4.长江三角洲是如何对内陆以及全国的经济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的?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适时总结:
本区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京杭运河沿岸)对农业方面优势: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水热充足,雨热同期;③河湖密布,灌溉便利。
对工业方面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④科技水平高;⑤劳动力丰富,素质较高。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导,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
)
(三)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提问:
(出示表格)请大家读P54~55图文资料、表格,高效便捷的交通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谈一谈你对图中主人公的说法的认识。
同桌之间可以先相互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发言。
杭州到上海
(约170千米)
高速铁路
最短时间
普通快
速列车
高速公路
普通公路
45分钟
约3小时
约1小时
40分钟
约3小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承转:
除了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也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
有好的,有不好的,我们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趋利避害。
党中央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提高经济质量。
也希望大家努力学习,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出一份力。
(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承转: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业空前繁荣。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二部分: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读图提问:
(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的题目。
1.依照图例分别找出本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水乡古镇。
2.通过读图,你有什么感触?
3.本区旅游资源丰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你能试着介绍一两处吗?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总结: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
除了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资源,如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理解旅游业发展的条件,旅游业发达的原因,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
课堂小结
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板书设计
江海
交汇
之地
长江三角
洲地区
教学反思
整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过程中以学生学为主,老师辅助式教学,学生对知识能够很好地掌握。
教学环节
教师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配音乐)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长江三角洲这块富庶之地。
在这里,我们可以泛舟河湖,欣赏秀美的水乡景色;也可以漫步园林、古镇,体会杏花烟雨的静谧和古朴;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这片古老土地如今的繁华热闹。
学生聆听音乐,欣赏与教师讲解相应的图片,融入教学情境。
以优美的画面、相应的文字介绍,配合江南水乡特色的背景音乐导入新课,使学生融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优越的地
理位置
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知道它的自然环境,一般从(范围、地形、气候、河湖)。
学生齐读课本50~51页内容并结合老师所给的资料(范围图、地形图、气候图)试着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小结: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因而物产丰富。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南宋时民间就流传着就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并且这里河湖密布,渔业发达。
因此,自古以来就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
农业的发达,物产的丰富,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借助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便利的水上交通,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课件展示该地区城镇分布图)这里有著名的古都——南京(六朝古都)和杭州(南宋时期的都城)。
过渡: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越来越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就突显出来。
学生上台讲解,该地区自然环境中各要素的具体内容:
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河湖。
师生共同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通过观察城市分布图,了解该地城镇兴盛。
回顾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体系,并锻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这里有南京、杭州、扬州、镇江、苏州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续 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
评价长江
三角洲交
通位置的
优越性
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出示课本图片7.15)可见,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请大家思考以下两题:
1.长江三角洲交通位置有什么特点?
2.长江三角洲交通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结:
可见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江海交汇之地,位置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便于对内联系,发展国内贸易;二是位于东部“黄金海岸”,便于对外联系,发展国际贸易。
这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过渡: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促使长三角经济飞速发展,时至今日,这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这两个问题。
小组代表展示探究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和阐述不同意见。
合作探究环节的设计能够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好习惯,突破本节课难点。
理性认识
最大的城
市群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大家请看,这是卫星拍摄的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夜间灯光亮度图(下图)。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灯光越亮的地方,经济越发达,城市密度越大。
比较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夜晚的灯光亮度,由此也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灯光亮度最大。
小结:
这张图从侧面反映出这里经济最发达,城市密度最大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阅读课本53页图7.19,了解这里城市的分布状况。
提醒学生掌握读图的三个步骤:
第一,读图名;第二,读图例;第三,获取信息。
从图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思考:
为什么大多数城市沿河分布,河流对于城市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小结:
因此,在开发利用河流的同时要趋利避害,保护生态环境。
千百年来河流养育两岸的人们,不仅如此,还成为沟通的纽带把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在这一区域中,核心的城市是谁?
上海在整个区域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请大家阅读课文53~54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家找找这段话的关键词是什么?
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因而可以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可以为周边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上海高等院校云集,可为周边地区培养人才;并通过国内、国际的经济往来,带动整个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
过渡:
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学生读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夜间灯光亮度图,判断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学生读图析图并回答:
城市分布密集;大大小小的城市大部分都沿河分布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利:
提供水源;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业;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设等。
不利: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
讨论分析上海辐射带动作用。
选用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夜间灯光亮度图,这是近年来研究城市发展常用的图片资料。
学生对图片兴趣浓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从图中获取信息比单纯从文字中获取信息更具说服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是了解地理事物分布、探究成因的重要途径。
通过方法指导与设问,引导学生认真读图,获取有效信息。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
并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上海是全国的最大的城市。
上海的发展辐射带动了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发展。
通过讲述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续 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
同城效应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5页图7.21“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应’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同城效应”的理解。
2.分析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观看图片“同城效应”,真切感受一下高铁的开通给当地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小结:
交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长三角的高铁网络还在不断编织。
不久前,沪宁杭三地高铁网络完美闭合,长三角地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式形成(如下图所示)。
举例:
周末,南京人可以在吃过早餐后乘高铁欣赏西湖的美景,中午可以去上海品尝美味,下午在大剧院看表演,晚上乘高铁回南京,结束一天的行程。
长三角的交通网络在不断发展“内循环”的同时,还不断地向外辐射。
以高铁为代表的陆上网络,以远洋、长江航运为代表的水运网络和以国际航空枢纽为代表的航空网络,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使得这里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使得长三角城市群越来越国际化。
过渡:
便捷的交通让人们真正实现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从而也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灵秀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小组代表展示组内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和阐述不同意见。
观看图片,真切感受生活的变化。
学生观察“长三角”完美闭合图。
长三角地区的人们在短时间内可以往返于周边地区,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合作探究环节的设计教会学生合作技巧,加强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好习惯,突破本节课难点。
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高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资料,使地理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感。
感性认识
水乡文化
与旅游
展示图7.22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学生谈谈自己去过该地区的旅游景点。
教师讲解旅游资源(配乐):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苏州古典园林和杭州西湖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苏州园林建筑精巧别致,无论站在哪个位置观赏,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杭州西湖风光秀丽,无论哪个季节游览,总有美景浮现在眼前。
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每一处景观都是人间绝色。
不仅如此,这里还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
有河湖交错的周庄、别有韵味的同里、如诗如画的乌镇、烟雨朦胧的西塘。
远离城市的喧嚣,乘一只木舟荡漾在柔软的碧波里,细细体味水乡生活的恬淡古朴。
除此之外这里传统的戏曲文化,有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茶文化——西湖龙井;丝绸文化——其中南京云锦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饮食文化——松鼠鳜鱼等特色的文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小结:
秀丽的风光,特色的文化,便捷的交通,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得这里成为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学生展示。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通过讲解自己的经历,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把色彩艳丽富有代表性的图片、轻柔的音乐以及优美生动讲解相结合,介绍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景点与水乡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续 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长三角地区的秀美和繁华,感受到优越的地理位置给这里经济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翅膀。
地理的融合,空间的对接,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学生结合课本和板书总结本课内容。
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并配合板书理顺本节知识的知识体系和因果关系,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出了区域地理的教学特点,首先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的基础,同时两者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这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更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本节课的设计中有很多亮点:
首先,把课本的编排顺序做了调整,包括按照时间顺序先介绍了古代,再介绍现代;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放到了第二部分内容来分析,使得这节课的内容在进行时更加流畅。
其次,充分运用了地图。
再次,本节课运用了课外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丰富了内容,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地理课堂更加饱满充实,不拘泥于课本。
最后,这节课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练习
1.(2018·港南区二模)位于长江三角洲,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是( D )
A.武汉B.重庆C.南京D.上海
2.(2018春·东明期中)下列美称所表示的地方不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是( D )
A.“鱼米之乡”B.“丝绸之乡”C.“六朝古都”D.“天府之国”
3.(2018春·合浦期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的分布特点是( A )
A.多沿江河分布B.多沿铁路线分布C.多沿海岸线分布D.多分布在山地边缘地带
4.(2017春·青龙期末)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 B )
A.长江水的灌溉B.雨热同期且地势平坦C.纬度位置好D.科学技术发达
5.(2017春·端州区期末)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是( C )
A.矿产B.能源C.位置D.人才、信息
6.(2017春·老河口期中)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点( D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B.地面平坦广阔、一望无际
C.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D.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湖泊星罗
一、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长江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
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最大的冲积平原城市盐城,以及仪征、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
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
江口沙嘴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嘴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6~8米。
南岸沙嘴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
沙嘴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
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
南岸沙嘴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二、矿产资源
长三角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两省,其中江苏的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和大量的非金属矿产,另有一定数量的金属矿产。
浙江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多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等用途。
上海矿产资源相当贫乏,基本无一次常规能源,所需的能源都要靠其他省市的支援。
但是,具有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二次能源生产,产品主要是电力、石油油品、焦煤和煤气(包括液化石油气)。
其他可以利用开发的能源还有沼气、风能、潮汐及太阳能。
三、经济实力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
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长江三角洲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超级巨人”上海,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1.6万亿元,位列中国第一;一批“小巨人”城市其国内生产总值都飞速增长。
经济总量基本都过千亿人民币。
为“长三角”都市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极具竞争力。
2005年11月揭晓的中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在“长三角”这个都市圈里,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企业独领风骚。
2007年,长三角集中了近半数的中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100多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包括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人教版八 年级 下册 地理 72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 地区 教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