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专题课.docx
- 文档编号:3502032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69KB
时评专题课.docx
《时评专题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评专题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评专题课
时评专题课:
第三只眼看“富二代”
教学设计
深圳市梅林中学马恩来
【开课背景】
时评,即时事评论,新闻体裁的一种。
在新高考中属选考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新闻阅读。
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让法律保护阳光》,正是梁衡的2005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再生能源的时评文章。
时评又因其评价议论为主的表现手法,通常又将其归为一般性议论文,故而命题者又将其作为论述类阅读文本,2009高考上海卷论述类阅读《专家与通人》、2009年深一模《要善于应对美国的霸权》、2010年深一模的《剥开伪装像呼吸一样自由》都是时评。
时评,正因兼有两种文体特征,备受命题者亲睐。
因此,单从阅读角度看,时评阅读也应是现代文阅读备考复习的一个重点。
“富二代”(官二代)是个热门话题,它折射当今社会现实诸多矛盾。
“富二代”也因此常被诟病。
如何理性认识“富二代”现象,如何从价值观、教育观等角度进行反思,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很难回避的。
本课选择两篇介绍欧美国家不同价值观和宗教背景下的“富二代”的时评,组成一个高考现代文训练专题。
除阅读能力训练外,旨在借助文本阅读产生新的思考与启迪,即所谓“第三只眼”看“富二代”。
【教学目标】
1. 把握时评文体特征,明确现代文阅读考点要求,掌握命题特点,提高解题能力。
2. 从鲜活的文本阅读中,拓展视野,丰富思想,获取新知。
3. 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多维思考,提高价值判断和思辨能力。
4. 学习阐发观点与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表达交流的自觉意识。
【选文】(全文附后):
1.创造慷慨的“富一代”(杨照)
2.美国“富二代”的价值观(徐贲)
【课时】课前预习+1课时+课后拓展
【教学流程】
自主阅读(预习、答题体验)——考纲解读——试题解答呈现——讨论评价——答题指津——重点文段诵读——生成探究——评价总结(解题之外的收获)——课外作业(拓展阅读、课外作文,习作博客展示交流)
一、自主阅读(答题体验)
印发选文及学案。
第一篇按高考现代文必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设题;第二篇按高考现代文选考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
每道题课前均要自主完成,以便课堂集中讨论。
(试题附文后)
二、考纲解读
(一)现代文考试文体一览(略)
(二)考点要求(略)
三、试题解答呈现
学习小组重点推荐,口头回答或投影展示
四、讨论提升(重点)
此环节按照“讨论评价——指导提升”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
组织学生答题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五、重点文段诵读
六、生成讨论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讨论,教师适时介入。
(此环节也可出现在预设问题讨论过程中)
七、评价总结
交流本课学习体会,教师总结评价。
八、课外作业
1.扩展阅读:
《时评语文读本》社会篇“谁能拯救我们的道德”专题
2.整理课堂讨论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认识完成课外作文——“话说‘富二代’”
3.佳作上传博客,展示交流.
附选文及原创试题(含参考答案、答题指津):
1.创造慷慨的“富一代”
杨照
新近走红的卢星宇认为公众对“富二代”有所误解,她呼吁更多“富二代”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可为什么在基督新教社会里,没有“富二代”的现象,更少有“富二代”炫富的问题?
从现实角度看,今天的欧盟分成两种国家──陷入财政危机的国家和维持财政健全的国家。
换成由历史传统的角度看,欧盟国家可以另外分成两种天主教国家和基督新教国家。
将这两种角度放在一起比对,就呈现了巧妙的迭合:
发生财政困难的国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都是天主教国家;相对收支纪律良好的如德国、荷兰,则都是新教国家;而传统上中央属天主教、南方却有大量新教徒的法国,财政状况也就刚好居于两者中间。
这样的迭合,不是偶然。
新教改革就是针对天主教会只讲究仪式,鼓吹人只要上教堂顺从教会,多对教会捐献就可以获得救赎而来的。
新教主张人可以自己阅读《圣经》,自己获得虔信,靠自己的真实、深刻信仰,而非教会的保证来获得上帝的认同。
因而新教传统中,格外强调发自内心的纪律,内在的信仰比外在的限制规范重要得多。
新教中最极端的加尔文教派,宣扬“预选”的信念。
人是否能获得恩宠救赎,早就预定好了,人不可能予以影响,不能以任何仪式或“赎罪券”和上帝进行交易。
他们相信:
获得“预选”的人,会在世间生活上显现他们和一般“罪人”不同的地方,上帝的祝福会让他们在世间成功,却又远离各种欲望的诱惑,不会因为成功而带来堕落。
成功且节制,是“选民”最明确的表征。
一个世纪前,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Weber)整理了这样的信念产生的效果。
为了证明自己是“选民”,获得心中安慰,加尔文教派信徒有强烈动机努力工作获取财富,但成功取得财富之后,他们却绝对不会挥霍享受,而是继续过着勤俭的生活,若是露出奢侈浮夸的行为,岂不就表示他们不是“选民”了吗?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有力地论证了:
这样一种信仰带来的焦虑及其连带的行为,促成了资本主义在荷兰、德国、美国等地的兴起。
拼命赚钱却不敢花钱享乐,只能将赚来的钱不断投入事业中去赚更多的钱,才得以累积愈来愈庞大的资本啊!
今天当然很少有纯粹的加尔文教徒了,但是信仰创造的传统却可以持续发挥影响。
所以新教国家对于高度消费、赤字欠债,保留了高度的戒慎,乃至反感态度。
除此之外,新教国家的富人们,看待财富的眼光,到现在也都还是受到这种传统左右。
财富只是自己在世间价值的证明,不是拿来让自己或家人尽情享受的。
将财富留给儿女,让他们不劳而获,进而诱惑他们接近欲望罪恶,怎么会是对的选择呢?
富人在世时,不断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本身,而非财富带来的欲望满足,才是重点。
等到富人年老即将离世时,他们也就很容易下定决心,将钱财捐出来,让社会共享,给自己更好的名声,在上帝面前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这样的社会,没有“富二代”的现象,更少有“富二代”炫耀财富的问题。
一方面减少了炫富带来的不公平情绪,另一方面创造了许多文化与慈善的公益事业。
不靠政府,靠想上天堂,在意上帝审判的富人自身,就能发挥财富分配的公平机制,更能让许多没有市场商业机会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没有基督新教的背景,但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的传统带来的好处,自主模仿学习。
炫富的“富二代”对谁都没好处,慷慨的“富一代”却能给社会带来许多美与善的空间。
哪种行为值得鼓励,应该很清楚吧!
(南方周末2011年08月26日作者为台湾作家)
1.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欧洲债务危机严重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维持财政健全的德国、荷兰是基督教新教国家。
B.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巧妙地叠合,说明基督新教国家格外强调发自内心的信仰比外在的限制规范重要得多。
C.新教中最极端的加尔文教派,否认人能获得恩宠救赎,不能以任何形式或“赎罪券”和上帝进行交易。
D.韦伯著作有力证明“预选”的信仰,带来的焦虑及连带行为,促成了资本主义在荷兰、德国、美国等地兴起。
E中国没有基督新教背景,但可以发展基督教,学习别人的传统带来的好处,自主模仿学习,创造慷慨的“富一代”。
【答案】C.E
【答题指津】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做此类题,要根据题干要求,用提干的信息与文本信息进行对照,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区域,然后进行辨别。
C项信息区域在第3段。
原文说“人是否能获得恩宠救赎,早就预定好了”而不是“否认人能获得恩宠救赎”,两面性变为一面性,易造成误判。
E项信息区域在结尾段,原文是“中国没有基督新教背景,学习别人的传统带来的好处”没有说“要发展基督教”,属无中生有。
2.与“选民”特征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上帝会让他在世间成功,却又远离各种欲望的诱惑,不会因为成功而带来堕落。
B.有强烈动机努力工作,获取财富,成功取得财富后,不会挥霍享受,继续过着勤俭的生活。
C.对于高度消费,赤贫欠债,保留高度的戒慎,乃至反感的态度。
D.在离世时很容易下定决心,将钱财捐出来,让社会共享,给自己更好的名声,在上帝面前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答案】C
【答题指津】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解答此类题,需要在文中找出与这一概念相关的所有信息区域与信息点,要在文章找出与选项相关的信息,将选项信息与文本信息进行比照,或代入原文进行辨识。
看是否有错漏,是否以偏概全,是否张冠李戴,是否因果颠倒,是否偷换概念。
本题是对“选民”概念的理解,首先要明确这里的“选民”是基督新教宣扬的“‘预选’的人”的意思。
A.B.D都符合“选民”的特征,而C项是新教国家的态度,属张冠李戴。
3.文章中间部分为何要引用韦伯研究整理的结论?
【答案】文章引用韦伯的研究结论,就是为了证明新教加尔文教派信徒强烈的“选民”信仰,这种信仰创造的传统却可以持续发挥影响。
也因此论证了新教国家对于高度消费、赤字欠债,保留了高度的戒慎,乃至反感态度。
既解答了前面巧妙叠加的原因,也为文章后面新教国家没有“富二代”提供宗教伦理依据。
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题指津】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
分析文章结构,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进而准确理解全文的内容。
中间文段或中间重要语句,常常是命题的要点。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基本观点?
这个观点又是如何表达的?
【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我们学习借鉴基督新教国家的传统经验,创造慷慨的“富一代”,杜绝炫富的“富二代”的基本观点。
文章首先从现实与历史的角度观照——欧盟债务与宗教信仰巧妙迭合(叠合)现象,接着对基督新教与天主教进行比较,重点介绍了基督新教“预选”的信念,并以著名社会学家韦伯的理论为佐证,从而回答了引题中提出的在基督新教社会里,为何没有“富二代”的问题。
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提出“创造慷慨的‘富一代’”的观点。
这种水到渠成、卒章显志的写法,使自己的观点立于坚实的事理论证之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答题指津】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阅读的一项基础能力。
在文章的具体话语背景中的观点态度,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观点内涵。
本文的标题其实就是基本观点,只是还需要表述得更完整。
为何要创造慷慨的“富一代”?
为了杜绝炫富的“富二代”。
如何创造慷慨的“富一代”?
就是要学习借鉴新教国家的传统。
厘清相关问题的逻辑关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也就非常清楚了。
第二个问题,需要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从结构和写法上去概括分析。
2.美国“富二代”的价值观
徐贲
我认识一位从中国来美国的暑期交换学生,她告诉我一件她觉得奇怪的事情。
她寄宿在一个美国人的家里。
这家夫妇俩都是律师,有4个从上高中到小学的男孩。
那个人家房子很大,有游艇和私人飞机,非常富有的样子,生活却很简单。
有一次,父母两人出外度假,临走前在家里的大冰箱里为留在家里的4个孩子放好一模一样大小的4份食品,不分大小,每人一份。
而且,还给他们每人分配一份工作,修整草地、洗游泳池、清理厨房、厕所等等。
这4个孩子,大的食品不够吃,小的吃不了。
大的向小的要,小的就以代做自己那一份家事为条件,把吃不了的分一些给大的。
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说它典型,不是说它拥有的财产(这个家庭显然要比许多其他美国家庭富有),而是说它的价值观。
第一是平等,父母分配食品,4个孩子无论大小,每人都是一个样的一份,几乎不近人情,难怪我的朋友觉得奇怪。
第二是财产观,每个孩子分得一份,那就是属于他的。
如何支配这份财产是他自己的事情。
第三是理性协商,大孩子不够吃,不能恃强凌弱,到小的那里去抢。
他要取得额外的食物,就必须通过他们彼此认可的公平交易向小的去交换。
这种交换是理性的,而孩子则懂得讲理,能够运用这种理性。
这些讲理的孩子没有一个是不自私的,他们并不愿意无代价地把食品分给别人,或无代价地替别人干活。
孩子们虽然都自私,但却都受洛克所说的“荣耻心”(Es-teemandDisgrace)约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到(交易),什么是不可以做到(硬抢)。
洛克说,“荣耻心”可以将人引向理性之善,看来适用于这个美国人家的孩子们。
洛克儿童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启蒙,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自我利益,并在理性的自我克制中去理解自我利益。
对这一启蒙来说,人的尊严意识是关键的,一个人的自我克制因他的尊严而坚实(我自己的自由、理性选择,不是因他人的强制),而自我利益则因尊严而扩大为与他人有关的利益(同等尊严的其他个体)。
这种尊严不是超然的“善”,而是扎根在经营自己私有财产的土壤中,一个在经济上独立的人才能有独立、自由的道德选择,①这样的土壤并不美妙,但却很实在。
一个人能好好经营私产,有克制,不侵占他人的私利,便会被同样能做到这些的邻人所尊敬,成为“好邻居”意义上的道德之人。
这家的孩子便是“好邻居”意义上的好兄弟。
洛克道德教育是要从小开始的,让孩子从小就学习能控制自己的“自然倾向”,照洛克的说法,人有“自然不良倾向”(自私)。
洛克在“人性”自然倾向上的看法与霍布斯是相似的。
人天生就贪图权力,有霸占欲,免不了有暴力冲突,只要看看小孩如何游戏便可知道。
人必须学习一种并非自然的理智能力,用理智在内心形成约束,这样才能避免一种暴力相向、人人为敌的社会化模式,以及它自然野蛮的社会教育。
②教育是违背人类自然天性的努力,学会用理性驾驭人的自然本性,这必须由教育来完成。
洛克教育观的更高目标是培养“社会美德”,社会美德是理性的,用以克服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碰到的非理性的和恶的影响。
儿童接受抽象“公正”(justice)的教育有困难,但不是不能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加以引导。
“公正”在洛克那里取决于尊重私人财产,儿童不拥有私人财产,所以无法理解正义。
由于“财产”的概念是与“劳动”相联系的,所以可以让孩子通过劳动(如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制作自己的玩具)和鼓励他们慷慨与玩伴分享,学习正义,在他与别人分享时,“应该对他给予极大的称赞和信任,以此鼓励他,……告诉他慷慨不使他丧失任何东西。
他每一次的慷慨行为也应该得到回报,并有盈余;让他明智地发现,他对别人仁慈的表现,对他自身来说不是一件不上算的事情。
”
财产是许多富家子弟骄横、糜烂、堕落的原因,但是财产也可以成为一种正确价值观教育的手段。
如洛克所说,只要在儿童心智混沌初开之时就开始进行这样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将理智和自我克制精神牢牢“打进他们的心里”。
(南方都市报2011年10月17日作者系旅美学者)
1.文章开头段作者介绍了怎样一个美国家庭?
为何要介绍这样的家庭?
【答案】文章介绍了一个典型的体现美国价值观的家庭。
作者首先介绍这个家庭,也就是为后面重点介绍美国的价值观,以及培养“富二代”的价值观的洛克教育观张本。
并让读者从中受到启发,以达到本文的写作目的。
【答题指津】解答本题要从文本特征和文章结构分析入手。
文章以一个中国交换生讲述“奇怪的事情”为新闻背景,引发作者美国富二代的价值观的介绍和评价。
文章基本上体现了时评的一般思路和结构特点。
2.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划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1)“这样的土壤并不美妙,但却很实在。
”
【答案】洛克教育观认为,儿童的启蒙,人的尊严意识是关键的,而这种尊严不是超然的“善”,而是扎根在经营自己私有财产的土壤中。
正因为扎根在私有财产的土壤中,所以感觉“并不美妙”,但一个人能好好经营私产,有克制,不侵占他人的私利,便会被同样能做到这些的邻人所尊敬,成为“好邻居”意义上的道德之人。
因此也就是“很实在”。
(2)“教育是违背人类自然天性的努力。
”
【答案】洛克认为,人天生就贪图权力,有霸占欲,免不了有暴力冲突。
人必须学习一种并非自然的理智能力,用理智在内心形成约束,这样才能避免一种暴力相向、人人为敌的社会化模式。
学会用理性驾驭人的自然本性,走向理性之善——这必须由教育来完成。
因此说“教
育是违背人类自然天性的努力”。
【答题指津】解答本题一定要树立语境意识,仔细把握文本中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第一句的上文是在讲洛克的教育观中的尊严意识,而这种尊严意识是建立在私有财产的土壤中,下文则解释这样的土壤“并不美妙,但却很实在”。
第二句的上文是讲人有“自然不良倾向”(自私)而洛克的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儿童学会用理性驾驭人的自然本性,走向理性之善。
3.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美国“富二代”的价值观对于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美国价值观中的“理性协商”对我们很有启发。
大孩子不够吃,不能恃强凌弱,到小的那里去抢。
他要取得额外的食物,就必须通过他们彼此认可的公平交易向小的去交换。
这种交换是理性的,而孩子则懂得讲理,能够运用这种理性。
如果我们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我们就会学会理性,学会公平交易,不会像我们的现实社会出现弱肉强食、强取豪夺等丑恶现象。
【答题指津】探究性题,能力层级为E级。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中反映的价值观及时代精神。
本题属启发式题型。
解答这类题重在做出自己的判断,前提是由文本出发。
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必须立足自我,见解独到。
解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
本题答题首先要明确美国“富二代”价值观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平等,二是财产观,三是理性协商。
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任选一个角度联系现实答题。
切忌三点面面俱到,联系的现实要与选取的角度一致。
把握好用语的准确性与适度性。
选取“财产观”的认识角度,可反思“大公无私”“破私立公”的教育,致使人们缺乏对私有财产应有的尊重,现实中屡现“强拆”“抄家”等侵占私有财产的暴力行为。
美国富二代的财产观,引导人们走向理性之善。
选取“平等”的认识角度,可阐述平等之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意义,反思现实社会诸多不平等的现象。
但要注意“平等”与“公正”的关系。
反对绝对平均主义。
注意:
探究题都强调贴近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
(2011年12月1日)
时评阅读公开课自评与反思
马恩来(深圳市名师)
12月1日下午,深圳市201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观摩课在梅林中学举行,坪山新区教研员钱冰山老师和我分别上了小说阅读和时评阅读专题课。
课后程少堂先生和本市的三位特级教师进行了现场评课。
综合现场反应和专家评价,这两堂课都应算比较成功。
本人对自己的这堂课也基本满意,可打80分。
自我感觉有三个特点比较明显。
第一是指导性。
如果说上课如写文章,那么这堂课纯属命题作文。
程少堂先生安排这两堂课的目的,就是现代文阅读专题备考复习交流。
在设计这堂课时,程先生最担心我选择时评作为阅读文本可能会把这堂课当作一般性的拓展阅读课,也可能会马放南山信马由缰。
因此反复强调:
一定是高考复习课,一定要落到实处!
这就确定了本堂课肯定只能按照他的“命题”要求设计,充分体现复习课的特点,课堂的重点也只能结合考纲考点解读文本,并予以答题的路经和方法的指导。
因此在备课时,我根据时评兼有新闻作品和一般性议论文特点,将两篇选文分别确定为必考的论述类文本和选考的实用类文本,同时按照不同的能级层级要求设计题目及答题和答题解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上围绕这些题目进行讨论。
从整体效果来看,这堂课的指导性和有效性还是比较突出的。
正如茹清平老师评价:
“马老师的课是在‘考’上做足文章,他的课紧扣考纲,精选考点,精编考题,研究考法。
”本堂课应该达到了“命题”的要求。
第二是原创性。
过去,习惯于用教材,教教材;高三备考复习,也依赖于多种版本的辅助书籍和复习资料。
近些年来,受到程少堂先生影响,喜欢尝试做些原创性工作,自编教材,自编习题,特别是2006年原创散文阅读题与当年高考广东省卷阅读题不谋而合后,受到很大的鼓舞;再加上多次参加深圳市高考模拟考试命题,对考纲考点有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和理解,同时在为《语文月刊》《中华活页活页文选》(广东高中版)等刊物编写高考专项训练题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所以,当我开始挖掘时评的语文价值,并将之纳入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后,我就充分利用原有的积累与经验,编写出与高考阅读相联系的《时评语文读本》。
与此同时,我还多次尝试将读本转换成教本,并通过校级公开课展示。
此次观摩课可算作我的尝试的继续。
进入本堂课成为教材的两篇时评佳作,也因其切适的话题,新颖的观点,丰富的内蕴,以及恰当的篇幅和不同的行文结构,构成了原创的基础。
我在此基础上,按照高考现代文要求编写的试题及其解答,成了这堂课一大亮点。
正如何泗忠老师评价:
“学生手上的练习是马老师原创的。
可能在全国,至今还没有哪位老师能像马老师这样,肯花时间去做这么一项工作。
今天真的是第一次听到这样一堂原创性的课。
”又如宫能祥老师评价:
“马老师对现代文阅读有自己的研究,又经常参加命题工作,所以授课游刃有余,深入浅出。
他不是拿一般现成的题目来讲,而是自主命题,拿自己设计的题目来讲比一般现成的试题来讲要好得多,这是我听课时候的感觉。
一般照着现成的课件,原来的试题、例文来教这些方法的效果跟马老师的做法是不能比的。
”
第三是人文性。
我始终认为,没有人文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至少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
所以,即便是高三复习课,即便是重在答题指导之类的技巧性课堂,我也不会让人文缺席。
正如我在教学设计里所说明的,本课题为《第三只眼看“富二代”》,正是考虑“富二代”(“官二代”)现象,折射出当今社会现实诸多矛盾和问题,“富二代”也因此常被诟病。
如何理性认识“富二代”现象,如何深层次多角度进行反思,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很难回避的。
本课选择的两篇介绍欧美国家不同价值观和宗教背景下的“富二代”的时评文章,组成一个高考现代文训练专题。
除阅读能力训练外,旨在借助文本阅读产生新的思考与启迪。
这种思考与启迪,就是人文在场,思想在场。
这堂课虽然重点在其他,但让学生从文本出发,展开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观的思考和讨论,也应是显而易见的。
宝安特级教师宫能祥老师课后评价说“马老师的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一堂课。
选文很好,学生很感兴趣,跟他们的日常生活很接近。
教学过程中既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阅读的知识,又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这很难得的,感谢这样的老师!
”宫老师的评价让我很受鼓舞。
但正如茹清平老师引用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话:
一堂成功的课总是有缺憾的课。
更何况这堂只能算作基本上成功的课,其缺憾和问题更是明显的。
除了课堂上许多学生怯场,上课不敢发声,影响现场效果外,突出的问题可能就如茹清平老师评价:
太实在。
如果单纯追求复习课的课堂效率,这种“实在”可能正是这堂课的优点。
但“过于实在”,“太实在”,课堂就缺乏灵动,缺乏空间,也就很难营造让学生言语与思想共生的环境,自然很难看到一个又一个对话交锋的精彩场面。
梅林中学尹放老师课后直言:
老马,这堂课抛弃了你的长处。
几位同事也拿我去年在学校上的时评专题课《我们期待的城市》比较,认为缺乏那堂课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他们说得不错,那堂课选用了《广州气质》《一座不可摧毁的城》《建设公民社会,期待“深圳经验”》三篇时评,构建一个读写专题课程。
选文的新闻性似乎更突出,切入的话题更能拓展思维和讨论空间。
更主要的是那是一堂研究性的专题课,没有话语限制,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解题思路,没有技术主义的条条框框。
我所做的就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言语和思想共生的环境。
正如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评价:
“在老马的课堂上,看到了学生‘言语——思想’是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共生的过程。
老师引导学生形成了一次次的对话,通过对话与反思,通过个人的自我组织语言,通过老师的关于广州、香港城市管理价值的引导,通过学生对深圳城市管理的体验与反思,完成了他们个体的言语与思想的持续共生。
”对比这堂课,很显然我也试图通过时评文本的选择,确定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而展开对话与反思。
然而,这毕竟是一堂复习课,教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评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