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498243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41KB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
一、基础知识。
1.用“严”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写在下列句子中的括号里。
(1)听到工友阎振三被抓的消息,气氛顿时()起来。
(2)局势越来越(),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3)在这()的白色恐怖里,我党始终坚持斗争,从来没有退缩过。
(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态度。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
(2)我奇怪地问他:
“爹,为什么要烧掉呢?
怪可惜的。
”()
(3)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
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的爸爸李大钊已经将要被敌人杀害了。
(修改病句)
(2)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改为双重否定句)
二、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是回忆录,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
()
2.除开头外,本文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害后、法庭上审问的顺序来叙述的。
()
3.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
4.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个自然段相互呼应,使文章结构清楚,整体性强。
()
三、课内阅读。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伟大的力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法庭上”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四、课外阅读。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佚名
1928年初,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夏明翰不幸被捕了。
在刑堂上,敌人满脸杀气地问:
“你姓什么?
”
夏明翰若有所思地说:
“姓冬!
”
“胡说!
”敌人拍着惊堂木,“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
”夏明翰从容不迫地说:
“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成‘姓冬’!
”
敌人无言以对,硬着头皮继续问:
“多少岁?
”
“共产党万万岁!
”
“籍贯?
”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
”夏明翰越说越激昂,“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红旗一定插遍全球!
”
敌人慌了,急欲收场,便匆忙问道:
“有无宗教信仰?
”
“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一手捧《圣经》,一手拿屠刀!
”
敌人别有用心地说:
“那你没有信仰啰。
”
“怎么没有信仰?
”夏明翰大声宣布,“我信仰马克思主义!
”
夏明翰入狱后,敌人多次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机密,并特地派人到狱中“规劝”,遭到夏明翰的严厉痛斥。
最后软硬兼施均无效。
1928年3月20日,敌人便对夏明翰下了毒手。
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夏明翰厉声喝道:
“给我拿纸笔来!
”
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使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他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
共产党万岁!
”的口号,英勇就义了。
1.对“不像你们一手捧《圣经》,一手拿屠刀”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敌人一只手捧着《圣经》,一只手拿着屠刀
B.敌人一边假装宣扬民主,一边屠杀革命者
2.用“‖”把短文分成四个部分,再结合短文的内容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小标题不得超过4个字)
3.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请举一例,再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一、1.
(1)严肃
(2)严重(3)严酷(4)严峻
2.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3)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3.
(1)我的爸爸李大钊已经被敌人杀害了。
(2)他的心不能不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二、1.√2.×3.√4.√
三、1.解释说明
2.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用安定、沉着影响着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1.B
2.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不幸被捕第二部分:
第2~12自然段刑堂激辩
第三部分:
第13自然段痛斥敌人第四部分:
第14、15自然段英勇就义
3.①用夏明翰的言行与敌人的言行进行对比,突出了他对革命事业大无畏的精神。
②以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如敌人在审问夏明翰时侧重描写敌人与夏明翰之间的对话,这样写更突出了夏明翰高大的形象。
2.
做一只美丽的蝴蝶
①有一个小男孩,相貌丑陋,说话口吃,而且因为疾病导致左脸偏瘫,嘴角畸形,左耳失聪,讲话和微笑时嘴角歪向一边。
②为了矫正口吃,这个孩子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
看着嘴巴和舌头被磨烂的儿子,母亲心疼地抱着他流着眼泪说:
“不要练了,妈妈一辈子陪着你……”懂事的小男孩替妈妈擦着眼泪说:
“妈妈,每一只蝴蝶都是冲破束缚它的茧才变成的。
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
”最终,他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口吃,能流利地讲话了。
③在努力矫正口吃的同时,他还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为了获取知识,他默默地承受着别人嘲笑的话语和讥讽的目光,全身心地沉浸在书本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从不退缩,总是对自己说“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
通过发愤学习,他顺利地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④1993年10月参加全国总理大选时,他的成长经历打动了无数选民,他的竞选口号“我要带领国家和人民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一经提出,就深入人心,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人们纷纷把选票投给了他,使他以高票当选为总理。
⑤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理让·克雷蒂安,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蝴蝶总理”。
1.给下列加点字标出正确的读音。
丑陋______疾病______偏瘫______畸形______
磨烂______束缚______沉浸______汲取______
2.请你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敬重:
(2)如饥似渴:
3.填入文中括号里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A.因为……所以……B.不仅……还……
C.尽管……还是……D.无论……都……
4.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A.点明中心B.总领全文
C.承上启下D.首尾呼应
5.请你根据史意,写出“每一只蝴蝶都是冲破束缚它的茧才变成的”这一句中“茧”的含义。
6.从让·克雷蒂安的故事中,你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单说明理由。
7.读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lòujítānjīmóshùjìnjí
2.
(1)恭敬,尊重。
(2)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
3.B
4.C
5.先天残疾带来的束缚、学习中的困难险阻。
6.让·克雷蒂安是一个有着顽强毅力、刻苦学习的人。
他为矫正口吃,嘴里含着石子,嘴巴舌头都磨烂仍不放弃;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怕困难,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这些事情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7.略(结合文章,言之成理即可)
3.
老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
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
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
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lái)。
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生意就冷清。
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
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
时时抬头,目光睃(suō)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
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意,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
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⑥儿子边走边说:
“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
⑦我说:
“知道。
但是咱们不要了。
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老妪。
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⑩“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⑪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⑫儿子仰脸看我。
⑬我不得不接了钱。
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⑭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
“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
⑮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行时,见一老叟,守着他那煮锅。
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
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
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⑯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
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文章第②段交代了怎样的现实?
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2.阅读文章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列问题。
(1)“我”“不平”的原因是
(2)“我”产生“体恤”和“怜悯”的原因是
3.第⑨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描写。
这样描写老妪的作用是
。
4.“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出于什么目的?
后来“我”为什么自责“猥琐”?
5.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6.用“”画出与老叟“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绝无半点乞意”相呼应的句子,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请结合文章分析“我”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
8.你是如何理解同情心与尊重的?
1.现实:
商业味浓,人情味淡(答出“人情淡薄”等大意即可)。
作用:
衬托了老妪诚实善良的尊贵形象。
2.
(1)男人们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2)老妪不善招徕,生意冷清
3.肖像以没有美感的外表反衬老妪人格的高尚
4.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立在好人边上的自慰。
后来老妪退还了多给的两毛钱,表现了近乎本能的“人心的尊贵”,相比之下,深感自己类同施舍的行径十分庸俗。
5.通过“扯”这个动作,写出了内心的故意,强调了自我表现的冲动。
“佯装”一词则很好地表现出这是一种自我安慰。
6.句子:
“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绝无半点儿乞意。
”目的:
这样写突出了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
7.从“我”看到卖茶蛋的老叟时的表现和文章最后的抒情、议论可以看出,“我”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具有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8.有的时候,自以为是的同情心会伤害别人,如果想帮助弱者,就不要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要以满足自我为前提,这才是最起码的尊重。
(意思对即可)
4.
永远都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
“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
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在以后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
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
“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居政坛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
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他们把坐到“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灌输:
(2)雄心勃勃:
(3)凤毛麟角:
(4)出类拔萃:
2.文章中多次出现“前排”这个词,“前排”在字典中怎样解释?
在文章中怎样解释?
3.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撒切尔夫人永远争第一的信念?
4.“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句子中的“高度”具体指什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读了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
(1)渗透、教育。
(2)很有雄心大志。
(3)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4)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2.前面的座位;时刻处于领先的地位。
3.①一年内学完五年的拉丁文课程且名列前茅。
②体育、音乐、演讲都走在前列。
③四十多年后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且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4.高度:
人生的最高目标。
能否取得成功,态度和追求十分重要。
5.“永远都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把“永远都坐前排”由理想变成行动。
(意思对即可)
5.
父亲的秘密
周海亮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
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
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②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
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
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
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
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
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
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
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
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
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
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③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
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
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
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
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
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
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
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④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
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
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
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
他想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⑤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
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
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
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
父亲说不多,也不少。
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
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
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
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⑥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儿子问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有些累。
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
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⑦终于有人经过。
是一位猎人。
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
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
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⑧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
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⑨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
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袋蘑菇。
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邻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
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
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⑩父亲笑笑,没说话。
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⑪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
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
儿子问,爸您干什么?
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⑫有毒?
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
父亲得意地笑了。
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
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父子俩因______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
__________。
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后,我们终于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己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____________,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5.相信你已经被文中的父亲感动了,请你谈一谈你心中的这位父亲是怎样的人。
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多年之后再回想到这一次经历时,你想说点什么?
1.迷失方向(迷路)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寻找蘑菇充饥(大意对即可)
2.当年森林历险时,父亲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能答出“尝毒蘑菇”这个意思即可)
3.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大意对即可)
4.示例一:
A句“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贴切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的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
示例二:
B句每一次的“筋疲力尽”“脸色蜡黄”,都是遍尝蘑菇时遭受毒蘑菇之害的生理反应,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儿子食物中毒。
什么叫作“父爱如山”?
什么叫作“大爱无声”?
这位父亲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
这句话也暗示了父亲尝毒蘑菇的相关内容,为下文揭开“父亲的秘密”埋下伏笔。
5.示例:
我心中的这位父亲是深爱儿子的,勇敢的、有智慧的、伟大的。
这次经历让我收获颇多,让我知道了遇到困难不要慌张,不要放弃希望,要认真想办法。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当然,真正让我铭记在心的是我的父亲,他无私的爱是我前进中的不竭动力。
6.
幸福的秘密
邓迎雪
①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流出了眼泪。
想到从此能让爷爷过上温暖舒适的日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说,积压了两年的心事终于落地。
②自从今春决定买房,我的生活就变得忙碌不堪:
选房、筹钱、办贷……房奴的路不好走,我有时也想打退堂鼓,但想想爷爷,又无法退缩。
爷爷已经七十二岁,风烛残年,为了不给我增加负担,至今仍在故乡的偏野山村独自生活。
③爷爷还有多少生命的时先可让我尽孝?
孝心哪能等呢。
④我是爷爷捡来的孩子,小时候,大伯和叔叔多次指责爷爷养我这个累赘。
每次,爷爷总会紧紧搂着我,生气地辩解,俺有能力养,不用你们养。
为了收养我,大伯和叔叔至今和爷爷都不来往。
爷爷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将我抚养成人,又供我到大学毕业。
工作后,我多次劝爷爷来城里,但他都执拗不来。
⑤为了不让爷爷担心,这几个月,我借钱买房一直瞒着爷爷,现在一切都安置好了,我准备回家接他过来,揭晓这个幸福的秘密。
⑥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
开门进去,小院空荡荡的。
大声喊爷爷,没人应,我赶紧去房间查看,床上空空的,像是久无人住。
我顿时恐慌起来,急忙拨打爷爷手机,就在昨晚,爷爷还在电话里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
⑦这一回,却没有打通。
⑧到邻居家打听,邻居很惊奇:
“老爷子几个月前就进城了,你不知道吗?
”
⑨直到下午四点,才跟爷爷联系上。
原来,爷爷就在我所在的城市!
我赶到郊区橡胶厂,远远就见爷爷正站在厂前面的一个路口等我,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廋,衣服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
①看见我,爷爷眼里顿时显出了许多笑意,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是喜悦,但又只是笑,不说什么,只是像小时候一样,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进了厂门口左侧的传达室。
②我环视四周,心酸又有些生气,您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做工,也不告诉我一声?
爷爷像犯错的小孩,只是笑着收拾桌上的报纸,过了一会儿,才下决心似的说:
“你借钱买房的事,俺听说了。
你上班才两年,哪有钱买房啊。
为这,俺整天愁得睡不着,琢磨着咱咋还债。
正好老同事家这个厂缺个看门的,俺一听说就来这了。
”
②说到这里,爷爷很有成就感地冲我一乐:
“俺早算过了,这样以后能把俺的退休金全撒下来还债,一年攒一万,俺要是再活十年,最少也能还十万啊。
”
①我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起已噼里啪啦地砸在桌面上。
原来,在我们心里,都有一个让对方幸福的秘密厖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风烛残年:
魂牵梦绕:
2.联系全文,理解并说说“幸福的秘密”中的“秘密”具体指什么。
3.第④段中写大伯和叔叔有什么作用?
4.文中有不少句子对爷爷的描写非常传神,请你摘录一句,并加以赏析。
5.读了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1.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魂牵梦绕:
形容万分思念。
2.“我”瞒着爷爷借钱买了房子;爷爷瞒着“我”去工厂做工。
3.反衬出爷爷的善良、慈爱和无私。
4.示例:
第③自然段中“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腐乳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赏析:
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刻画了爷爷节俭、辛劳的特点。
5.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11 十六 年前 回忆 一课一练课课练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