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细节案例系列十一.docx
- 文档编号:3496851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686.30KB
教育细节案例系列十一.docx
《教育细节案例系列十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细节案例系列十一.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细节案例系列十一
教育细节案例系列一
(2013-04-1621:
50:
19)
转载▼
标签:
育儿
分类:
我的教育生活观
案例一:
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周末上午在写数学作业,家长的要求是字迹工整,答案完整!
通过妈妈的检查验收,合格后就可以去上电脑玩游戏!
孩子倒是完成得很快,但是妈妈拿过来久久盯着他的作业,半晌不语!
为什么呢?
因为答案确实是基本完整的,以前这孩子写答案,能缩减到三个字就不会写四个,现在能写完整的一句话了。
但是另一方面,卷面还是很乱。
妈妈有点犹豫,不知道是该欢喜还是忧?
是微笑表扬,还是法西斯专政铁青着脸大声喝斥?
孩子用纯真无邪的黑眼睛充满期待地望着妈妈,见妈妈脸色不对,马上指着一个数字“8”,对妈妈说:
“妈妈,你看,今天这个“8”是不是写得好?
是不是比以前有进步?
”妈妈定睛一看,才发现今只有这个“8”是站得笔直,有模有样。
只可惜,它的其他兄弟都不太争气,个个横七竖八,挡住了它的小光芒,难怪妈妈没发现呢。
这时候,如果你是这个妈妈,你会怎么办?
训斥孩子,说孩子没进步吗?
可是孩子把答案写完整了,能写好一个“8”了,尽管这进步小得你几乎看不见。
那么,就肯定他的进步,并且寄希望于他继续努力吗?
任何案例的分析讨论,都不能不考虑孩子的实际年龄和与之匹配该具备的能力。
如果这是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那么,肯定他的进步是有必要的。
可是,这是一个六年级的男生,他这样做,就该另当别论了。
这个孩子在和妈妈的这场对手戏里的做法,其实只是在试探和确定规则的底线。
他想知道妈妈对他的要求到底严格到哪一步!
对一个六年级的小学毕业生来说,书写工整,步骤清楚,答案完整,是基本的要求,没什么条件可讲。
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要求重做是完全合理的。
与其去表扬孩子有进步,不如笑着对孩子说:
“你都是六年级的孩子了,如果一个8写清楚就要求表扬,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低了,那可是一年级同学的标准!
书写工整,并不是针对一个数字,是针对整份作业而言的。
所以,不好意思哈,返工!
”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言行的赏识和肯定的标准,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适合孩子的度。
标准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学习程度。
不能太低,最好的是让孩子踮踮脚够得着。
很明显,上文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就是对自己的标准太低了。
如果妈妈没有及时给他指出来,而因为信奉赏识教育,就让他在自己的低标准宽要求中沾沾自喜,是不可取的,无助于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在执行标准上,妈妈太容易放低标准做出让步,孩子就学会了得寸进尺,并且为自己的小聪明自鸣得意。
案例二:
一个孩子因为自持聪明,看不起应试,觉得自己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尽管他也不知道这个更高的追求到底是什么。
他学习很浮躁,不踏实。
因为他随便用点心,往往就能得到不错的成绩,所以学习态度上多少有点玩世不恭。
老师在投诉,妈妈看到儿子这个状态也很焦急。
我们建议妈妈从细节抓起,每天跟踪孩子的作业情况,从踏实完成每天的作业开始。
今天妈妈反映,孩子昨晚作业写到12点。
原因是故意拖延,其中一张复习卷他就足足做了一个半小时。
我就问这个妈妈,为什么他做得这么慢?
原因出在哪里?
是不会?
还是题量太大?
还是干别的去了?
妈妈可以肯定他不是不会,也不是题量过大,他就是故意拖延了。
但是为什么拖延了,多余的时间干什么去了,她不知道。
我就问,为什么你不坐在在他身边,通过看着他写作业来了解孩子的作业效率?
这时候疑问又来了。
有妈妈说:
都这么大了,怎么能守着写作业呢?
不是说学习是是孩子自己的事么?
这就是典型照书养孩子!
没错,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但是领进门本身就是个学问,有的孩子,当初就是抱进门的,进去了却并没学会走,怎么办?
那还是要得学会走路对不对!
如果孩子的习惯养成在小学的时候就没有做好,养成了浮躁不踏实的毛病,进了中学家长再决心慢慢调教,就必须下点死功夫去抓细节处理了。
通过对学习细节的督促和改善,来纠正孩子在学习态度和认知上的偏差。
因为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个态度偏差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扩大范围;不进行介入和干预,孩子未来人生的偏差也会越来越大,甚至失控。
一个孩子过去经年的旧习要纠正过来,对放手惯了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体力和心理的巨大交战。
坐在旁边看着孩子写作业,就是纠偏这段时间里的非常手段之一。
家长大可以拿着笔记本电脑或者一本书坐在孩子房间,不出声,各干各的事,时不时瞄着他就能发现很多问题。
这里的陪,不是要妈妈跟孩子一起做,而是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决心和气场。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案例中的妈妈面对这个建议的回答是:
“孩子不愿意妈妈进房间坐在他身边!
”难道,教育就是顺应孩子的“愿意”这么简单?
凡是孩子不愿意的,妈妈都尊重服从?
很明显,这个家里,妈妈放弃了自己的权威,不恰当地放大了儿子的权利。
妈妈管教督促孩子,还得看儿子愿意不愿意,成何体统!
我经常跟儿子说,自由的前提,是你足够地自觉。
能自己管理好自己,就不需要我管理你。
如果你做不到管理好自己,不自觉,我就必须承担起自己作为母亲的管教你的义务,这是我的责任。
教育细节案例系列四
(2013-04-2311:
24:
33)
转载▼
标签:
育儿
分类:
我的教育生活观
案例七
小A十二岁,小S七岁,都是男孩。
周六,小A和父母去朋友S家里做客。
两个孩子上午关在S房间里玩,相安无事。
下午三点多,两家人出发去小S家对面的学校里玩遥控赛车,开始也都自得其乐。
其中小S因为大的越野车断了一条杠,速度慢,要求和小A的小轿车换过来玩的时候,小A也都爽快地答应了。
一直到下午四点半之前,小A和小S都相处融洽。
后来,因为越野车没电了,小A把它放回来,和他爸爸一起走到旁边沙地玩双杠和高低杠。
因为小A曾经有过从杠上跌下来摔倒骨折的经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是不太敢接触杠的,大概是心有余悸。
但是这一天,他开始表现得很好,去爬高低杠,爬得比过去高了,还敢在爸爸的带动下反手吊杠提腿做了十来次,双杠上面也敢去玩。
本来,妈妈看到这一幕,内心是充满喜悦的。
一来孩子比过去大胆了,也敢于尝试;二来不太陪伴孩子锻炼的爸爸也肯带着孩子一起玩。
母亲看着爷俩其乐融融地在一起互动,当然高兴。
如果时间定格在这时候,是很完美的。
但是,小A爸爸显然还希望孩子表现更好。
这时候他准备教儿子一个更具难度的动作。
他自己先示范了一下,然后让儿子跟着做。
儿子一开始并没有反对,但是在尝试的过程中,因为杠的高度稍高,宽度稍大,孩子受身高腿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上心里有点畏惧,他觉得难度很大,对爸爸说不行,他做不了。
爸爸觉得儿子就是害怕胆小,他应该完全能做到,便强行地帮助儿子摆好腿,然后把儿子上半身往后一扳,把儿子倒放下去。
孩子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受到了惊吓(别忘记他曾经在杠上掉下来骨折过)。
他下来后,非常愤怒地在父亲手臂上抓打了两下,流下来委屈的泪水。
父亲开始跟儿子争辩解释,两个人斗了几句嘴。
毕竟有朋友在,也没有太跟儿子计较,还是着力安抚孩子。
当他们两个人在闹矛盾的时候,旁观的小A妈妈往后退了几步,以示回避。
她不想介入他们的争吵。
她觉得,在这个时候,维护谁都不合适。
儿子是她一手带大的,孩子的心情她能理解;丈夫的初衷也是为儿子好,她也能理解。
她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沟通出了问题。
爸爸没有做好儿子的心理辅导前,对孩子抗拒的动作完成过于急切而已。
如果她看到孩子哭了,两人吵架了,就冲上去协调解决,他们暂时会不吵了,但是父子之间永远也不会知道彼此的底线和诉求,将来等孩子长大了再发生争吵,可能就是不可收拾的大吵。
妈妈想:
“我不可能总是关键时刻都能出现啊,我能守住他们多久呢?
他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面对和解决吧。
”
毕竟是大众广庭之下,父亲和孩子都很快收拾心情,表面看,在他们的互相克制下,这个矛盾缓和了。
这期间,小S在自己爸爸的耐心引导下,在另一个稍矮的双杠上,做了这个动作。
小A爸带着儿子走过小S这边来,看着小S鼓励儿子说:
“你看弟弟能做到,你也行的。
”他鼓励儿子再尝试一下。
小A这时候情绪还没有完全恢复,原本是不肯的,但是爸爸殷切目光的期待下,他还是耐着性子准备配合他。
就在准备上杠的时候,小S对着小A说了一句:
“哭了,笑死了!
”这句类似于嘲笑的话,瞬间把小A再次激怒了,他站下来瞪着小S,在小S的胳膊上使劲捏了一下。
毫无准备的小S,回过神来后,开始委屈地哭了。
这一幕发生得很突然。
男人们有点尴尬。
小A爸爸在训斥儿子,小S爸爸有点猝不及防。
两个妈妈把哭泣的小S带到一边来。
小A妈妈安抚小S说:
“哥哥刚才吓到你了,是哥哥的问题,不是你的错。
我先替哥哥向你道歉,等会哥哥也会来道歉的。
”有外人在,又当着父母面,小S越发委屈了。
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小A妈妈又跟小S说:
“你知道哥哥刚才那样的情绪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吗?
不知道吧?
阿姨告诉你,那就叫恼羞成怒。
”她开始跟他说恼羞成怒的意思,然后夸小S是个大度的孩子,小S很快被安抚好了。
而小A也在爸爸的指点下,在这个矮的双杠上完成了同样的动作。
然后,也自觉不妥的他走过来,拉着弟弟的手向弟弟道了歉。
两个孩子后来都没事。
小S申明了是哥哥误会了他,哥哥也没有继续发难。
回家路上,刚好碰到定做的披萨到了楼下,两个孩子一起拿食物,一起吃饭等,稍有尴尬,但也基本一切正常。
小A告别的时候,善良大气的小S还提醒哥哥要记得带走另一罐饮料。
在回家的路上,小A爸爸直说很遗憾,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这是多么完美的一天。
小A不吭声,小A妈妈也没有对这件事表任何态。
小A到家后因为有事随即出了门。
等他走后,小A妈妈才对老公说:
“今天我并不想批评你。
我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你本意是想更好的帮助儿子。
不过,你是不是太急切了一点点,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们对他前面的表现很满意,见好就收,不逼迫孩子做他不情愿做,也没有准备好要做的事,会不会就不是这样的结局?
”爸爸嘀咕两句,没有继续争辩,妈妈也点到即止,没有继续唠叨。
等晚上小A回到家,洗漱完毕后,妈妈让他过来挨着坐下,他们娘俩开始谈心。
小A妈妈先告诉他,妈妈很理解他今天的心情,并不是想要找他过来批评一顿,是想跟他交流一下今天这样的事,他们可不可以更好地面对和处理?
在孩子对事件的回顾中,确认了小A妈妈的猜想。
确实,小A心里是害怕做那个动作的,而爸爸的做法让他受到了惊吓,他对爸爸这样的做法感到很愤怒。
妈妈告诉小A,妈妈非常理解他的心情,但是并不赞同他后面的做法。
她问他面对这类并不情愿配合的强迫和压力的时候,他还可以怎么办呢?
孩子说,要说出来。
妈妈加了一个建议:
“说出来后,你还可以选择回避,暂时走开一下,避免和爸爸的正面对峙。
”然后,妈妈和小A模拟了当时的那一幕,她学小A爸爸去逼他,然后让他对这个“爸爸”说“不”,并且可以吼出来“我不喜欢你这样逼我;请你不要这样对我;我讨厌你这样强迫我的行为。
”继而孩子先走开。
试了两遍后,孩子的负面情绪释放得比较好。
然后,他们娘俩继续往下分析。
妈妈问孩子:
“当听到小S这样的并不是故意的“嘲笑”,你可以怎么办?
哪个人人生中不会被他人嘲笑呢?
其实说到底,不过是人前还是人后被人笑的区别而已!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不用理会,这个要求对孩子来说有点高,不是人人能做得到。
那么如果忍不了,也可以还击一句:
“有什么好笑的,你难道没有哭过吗?
”让对方意识到自己也曾经哭过,就不会只想着你哭的这一幕了。
动手显然是最不合适的激化矛盾的做法。
接下来,妈妈又扮演小S的角色,在孩子面前说出那句“哭了,笑死了”让小A应对。
也是反复练习了两三遍后,小A情绪完全释然了。
妈妈和小A情景重现进行演练的目的,是希望以后类似的矛盾冲突,小A可以更自然更恰当地处理和表达。
其实,生活中的小A是非常通情达理的孩子。
他去做客,单独和小S的相处,很融洽,不会以大欺小,在饭后还愿意去帮助小S妈妈洗碗。
这种孩子,如果对方是讲道理的主,他也不会胡搅蛮缠。
他这一天的情绪失控,爸爸的逼迫估计是最重要的诱因。
让他做他不愿意做、也感觉自己做不到的事,并且受到惊吓,这让他非常没面子。
注意,12岁的准少年,是非常要面子的了。
小A爸爸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就出在这里,爸爸没有意识到孩子也需要尊重,也需要面子。
案例八:
小C某天因为有事要提前离开学校,保安说没有老师的放行条不能放人的。
小C一急,就有点凶巴巴地命令保安,要求保安放他出去。
回家后小C跟父母说了这件事。
父母都是明理的人,当然知道是孩子做错了。
保安是尽职责而已,遵照学校的制度,不放行是对学生的负责任。
孩子这样的态度对待保安,往小说是没礼貌,往大说,就是不善沟通,没教养,没有跟人打交道最起码的礼仪修养。
母亲对小C说:
“保安不放你,是他职责所在,没有任何不妥。
你如果要出来,就应该好好跟他沟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你这样做很失礼人,也让人家听了不舒服,对解决问题没有一点帮助不说,还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坏口碑就是这样的小事引来的。
如果这样处世为人,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不受人欢迎的人。
”这个妈妈的沟通方式,是就事论事,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才对,以及这类小事带来的后果。
所以,孩子听了后,比较能接受这个批评。
旁边的父亲听到这件事的反应完全不同:
“你凭什么吼人家保安?
你以为你是谁啊?
你以为你爸是李刚啊?
你以为你是富二代啊?
这么嚣张跋扈,人家想帮你都不会理你了。
你小心以后人家揍你,你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爸爸的训斥式的教育,一开始就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然后给孩子扣一堆大帽子,最后是威胁式的恐吓。
孩子听到这样的教育,是反感呢,还是忏悔?
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爸爸对孩子的方式,比孩子对保安的态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父亲对儿子都是居高临下不尊重他,那么孩子怎么学会真心敬重他人?
时不时听到有中学生家长对我说,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如何如何叛逆,如何如何难以沟通。
我其实很想听听他们具体的沟通背景和细节。
试问,如果是像上述案例中这两个爸爸这类方式跟孩子沟通,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会对这样的家长心服口服吗?
我们都希望能够和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去解读孩子的行为?
怎么说,怎么做,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的心?
我自己的体验让我越来越认为,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来考验我们的修行,帮助我们成长的。
我们能和孩子真正心连心,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孩子的童年时期和青春期,如果错过了这两个时期和孩子的有效沟通,不断地用类似“激将法”、“训斥法”这种令孩子反感的方式去刺激孩子,不把他们的尊严放在眼里,那么,将来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可能更多就只是伦理和法律意义上的关系而已。
他们的喜怒哀乐,将会与我们无关。
在孩子不断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时候,过去我们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沟通模式,被我们扬弃了多少?
我们是不是还在原地踏步中?
对孩子有困惑的时候,先问问我们自己:
我们家长做好了几分?
教育细节案例系列三
(2013-04-1910:
12:
18)
转载▼
标签:
育儿
分类:
我的教育生活观
案例五:
一个七岁的孩子因为很喜欢下楼去玩,妈妈就以下楼玩为前提条件,要求他做一些功课,练习书法等。
她问,这是不是不合适?
我说,当然不合适!
功课和书法,和玩没有关系,就这么简单!
但是另一个爸爸则认为,在孩子进入小学学习的初期,是可以这样做的。
他的理由是,他儿子当年上一年级,就是为了玩具而学习的,他用玩具来激励孩子拿双百分。
他认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产生不了太大的负面影响的,以后及时转变就行了。
我则坚持不赞成以下楼玩为前提来挟持孩子的学习。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先学习完了再下去,这里面只是一个先后顺序,代表我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这样的逻辑里,学和玩,是不对立的。
但是,如果用学习来做玩的前提条件,跟孩子说,你只有做了这些功课,练好了书法,你才能出去玩,那就把学习和玩对立起来了,孩子会因为想玩,下意识地反感学习。
这个逻辑,一开始就建设正确,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隐患。
用玩具去激励孩子,和用学习作为玩的前提条件,本质上是不一样的逻辑。
用玩具去激励孩子拿双百,只是一个激励政策。
玩具是跳一跳够得着的奖品,不是每天都必须有和应该有的,而下楼玩耍,本来就是一个小孩子应有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而不是用正常的玩乐来绑架学习。
案例六:
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妈妈说,她给孩子买了比较好的品牌铅笔,为了备用,给孩子装了好几支在笔盒。
由于班里每天总会有小朋友忘记带笔,或者笔断了笔芯不能正常使用,老师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这姑娘就把自己的笔借给同学使用。
但常常有小朋友在放学被要求归还的时候,不情愿把笔还给她,或者想办法不还笔给她,孩子无奈之下,就回家向妈妈哭诉。
帮助其他小朋友是好事,可造成这样的结果还是让妈妈感到始料未及,她该怎么办呢?
有一个性格豪爽的爸爸听了后,大手一挥,这根本就是小问题嘛,不就是几支铅笔么,再多给孩子买几支就可以了!
他还问,有没有可能是大人介意,而孩子其实不在乎这些小事呢?
我能理解这个爸爸的想法。
因为几支铅笔在他看来,实在算不上是个事!
不过,我想提醒包括他之内的各位家长,切勿以我们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
一支铅笔,尤其是孩子自己很喜欢的铅笔,对他们的意义和成年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不是钱的问题,是对自己物品的归属问题和珍爱物品的情感问题。
在这个具体的案例中,孩子因为无助回家向妈妈哭诉,显然不是大人介意,而是孩子自己在乎了。
我们家儿子有点大大咧咧的,基本没有过类似的烦恼。
但是我在想,如果这是我的女儿,遇到这样的事回家对我哭,我会告诉抱着她说:
“妈妈很理解你的心情。
你珍惜的东西,拿去好心帮助同学,却遇到不讲诚信的对待,妈妈很理解你这时候的难过。
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我们该怎么办呢?
”
我会提出让孩子和妈妈一起想办法,怎么解决这样的烦恼。
先行安抚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失望无助中解脱出来,重心放在关注如何解决和面对此类问题的继续发生。
然后我会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鼓励孩子积极想办法怎么避免这样的烦恼。
比如可以在出借之前先说清楚条件,如果对方不及时归还,那么以后就把他划入黑名单,不再借给对方,等等。
其实,一个人的威信,就是在这样的有理有据的说话算话中建立起来的,无论大人孩子都一样。
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同学慢慢就会认真对待给你的承诺了。
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妈妈一直是会全力支持她的。
如果用大人的标准,丢了就丢了呗,又不值几个钱,他们要就送给他们用好了。
那么,今天孩子对几支铅笔不在乎,明天就能对家里更贵重更值得珍惜的东西不在乎。
富二代的很多毛病,就是在小时候被这样培养出来的。
一个孩子对自己物品的归属问题和珍爱物品的情感问题,是不能用金钱价值几何来衡量的。
同时,就本案例,西安的佳佳爸给了我们更多实用的建议:
一,不要给孩子购买太好的日常用品,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用品上,也包括衣服、玩具等,给孩子从小培养节俭和物尽其用的习惯;二,不要一次给孩子带太多,无论是铅笔还是其它用品,有备用的就可以,避免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同时造成类似问题处理不当,反而影响大家关系;三,学会个人表达,当朋友需要时,可以借用,在放学时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对方的确喜欢,可以让对方多保留两天,带回家去,但希望对方归还,逐步建立物品归属的概念。
感谢佳佳爸!
教育细节案例系列二
(2013-04-1714:
13:
23)
转载▼
标签:
育儿
分类:
我的教育生活观
案例三:
大家在群里讨论分享如何在细节上指导帮助孩子的时候,我说到自己过去对数学的计算能力认识不够,总觉得孩子懂得那个道理,数学思维没问题就行了,对计算细节不在乎。
小竣过去几乎整学期整学期的没有在家做过数学作业,这导致他的数学计算能力不够强,准确率不够高。
不过现在我和他都认识到了这个不足对他未来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影响,决定积极克服这个问题,多做计算练习。
随着小竣年龄的增长,我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
我说,我认识到,数学思维强调逻辑的严密和准确,计算能力训练其实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是让孩子更专注,更周密和严谨。
我同时认为,一个孩子在“生活上表现大气、做学问严谨细致”之间,是可以和谐统一的。
这时候,一个爸爸出来对此表示反对。
他认为过多的扣细节不太好,对孩子弊大于利。
他认为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不一定体现在计算能力的准确上。
比如美国孩子在计算方面,就没这么重视,还可以带着计算机去考试。
他觉得,过于强调计算的精准,就是在应试上纠缠和浪费时间。
我并不反对他的意见。
我个人认为,如果孩子不走应试教育这条路,或者不在乎应试上那几分之差,倒也真是无所谓的。
但是现实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应试环境是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
比如中考、高考,往往就是计算上丢的那两分,就足以让一个思维出色的孩子失去很多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
官二代,富二代,人家要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花钱买,用权换;那么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的孩子有什么?
实力。
仅此而已!
所以,如果暂时还不打算或者不足以跳出应试这个大环境,那么我们就要先想办法征服它,而不是叫做纠缠它。
我们总不能一边怨天尤人一边期待得到超人的拯救吧,我们必须要赶在未知的能否被救赎之前就积极自救,去争取得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其实孩子越大,越到后面,你会越发现,优质教育资源,还是要分数作支撑的,哪怕美国名校都不能例外!
当然,分数不是唯一的条件,但是,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却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下的很重要的条件之一。
所以,对普通孩子来说,某种程度上的阶段性细节关注是有必要的。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每个家长具体操作的度的问题。
不同的细节关注模式,带给孩子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还是以上面反对我的这个爸爸为例,他之所以这么反感计算,就是因为他小时候,当老师的妈妈为了训练他的计算能力,每天多给他布置10道题,而且这十题如果做错一道就罚5道,结果就是越做越多,有时候晚上连觉都睡不成了,拖到很晚,筋疲力尽。
这让他一直对计算心有余悸,几乎成了一生的阴影。
直到现在,他还看见数字就恶心,连自己的钱都不爱数,有什么数字计算,他也是只列算式,胡乱写个答案,然后让人检查,想办法让别人替他把关。
我看到他这一段分享就笑了。
这个爸爸对计算细节的反感,其实是一种心理阴影投射。
他没有意识到,他真正反感的,其实不是计算本身,是对妈妈那种野蛮的训练方式。
他的经历没能说服我不关注细节,相反,他让我意识到,教育中,确确实实是细节决定成败!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我注意到,他们家是妈妈首先认识到计算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为了防患于未然,每天给他“多”布置十道题!
这里的“多”,是指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个需要,妈妈额外添加的。
而这个多带来的后果是恶性循环,像地主婆的高利贷,利滚利地被惩罚。
这时候,孩子对那些无休无止多出来的的题,只能以加倍地反感来表达他的憎恶之情了!
所以,他妈妈给他这个“多”加的练习,就成了他一生的阴影。
同样是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的,我们家的具体情况和实施细节则完全不同。
首先过去几年里我儿子的计算练习非常不足,然后,在一些考试中,他时不时因为简单的基本计算吃亏,这让他自己也意识到,非常有必要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这不是我强加的,而是他自己也真切感受到的迫切要求。
小竣这学期自学时间比较多,每天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段是用来学数学的,我们无需额外添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灵活调整任务目标,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不同的重点练习。
比如认识到计算能力需要加强,那么我们就要把别的放一放,用这段时间来做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而且,错了就是改正,重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细节 案例 系列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