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修改版.docx
- 文档编号:3495469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63
- 大小:1.48MB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修改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修改版.docx(1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修改版
开江县实验小学单元备课
备课人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
自然景观
单元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四篇课文,包括《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
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
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句,激发赏美情趣,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一,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
单元目标
1.会写29个生字,会认24个生字,正确读写“洞庭、无瑕、波澜壮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精彩的课文篇目或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
3.了解我国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且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
课时安排
1.古诗词三首………………………3~4课时
2.桂林山水…………………………2~3课时
3.记金华的双龙洞…………………2~3课时
4.七月的天山………………………1~2课时
语文园地一………………………4~5课时
教学策略
1.加强学科整合意识,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深刻领会自然之美。
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思想。
3.创设情境,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4.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更深刻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亭、庭、谭、螺、谙”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教学难点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
他是谁呢?
”(学生:
李白)
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
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
如:
《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
3揭题:
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
《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自幼敏悟好学,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文学成就:
唐代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
《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教学分析:
读文贵入境,入境始与亲。
本课的导入,从作者入手,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
二、初识“孤独”
1读题,解题。
(1)教师:
谁知道敬亭山?
(讲解:
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
(2)教师:
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
(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质疑。
教师:
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
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
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住“独”字,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本环节,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继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
三、走进“孤独”
1找:
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
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见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
(敬亭山)
3体会孤独。
(1)学生齐读前两句。
教师:
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孤独了呢?
学生交流。
(2)课件介绍背景:
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天下,很有文采。
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分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
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
)
四、拓展补充
出示《秋浦歌》。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
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学生读。
齐读,指名读。
2交流。
教师: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哪些人会想着他?
教师小结:
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
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
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
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
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文学成就: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主要作品:
《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
全诗大意: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没有一点风,水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二、感悟诗境
1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反馈:
第一、二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平静无风的水潭比作未磨光的铜镜)
3教师追问:
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
(比作白银盘)
4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疑难探究,深入领会
1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什么?
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具体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外美丽。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
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第三课时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
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
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
文学成就: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
《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等。
(2)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
(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
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
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
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
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
忆的还是什么?
(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三、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1补充句子:
诗人庆幸。
(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
2总结: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作业设计:
1.理解课题中“独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闲:
___________________
厌:
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第一、二句古诗主要写了()、()两种事物,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4.背诵《独坐敬亭山》。
5.理解课题中“望”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望洞庭(tínɡtín)潭面(tántǎn)青螺(nuóluó)
7.我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
__________________潭面:
________________
磨:
___________________青螺:
_________________
8.我知道诗人把()比作(),把()比作(),把()比作()。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段、课文配乐朗诵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引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为什么呢?
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探究
(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
“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画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
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
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
3第三步:
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
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
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
此处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
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
三、点拨(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提示: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
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
翠绿的屏障。
)
4桂林的山很“险”,抓住“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升华(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先学懂词意:
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
再学懂句意:
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
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作业设计:
1.桂林位于我国()自治区,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
”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翡翠(féifěi)波澜(lánnán)连绵(miánmán)峰峦(luánlán)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先写了桂林山水的(),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
4.谈谈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7.我知道漓江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像(),像(),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啊,像(),像(),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等6个生字。
朗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各自的写法。
2.了解课文是一篇游记,知道游记通常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在读书过程中,知道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下了什么景色,这些景色给作者及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
4.结合课后习题,在语境中仔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准确恰当。
5.建议学生背诵课文描写孔隙和内洞的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讲一讲内洞的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浏览的景点,看看作者都浏览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把这些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看作者的浏览路线是怎样的。
3读课文,找出表示作者浏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画一画,再读一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浏览过程中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浏览的全过程。
找出关键词句,了解浏览过程,如:
路上见闻→游外洞→孔隙→游内洞→出洞
2小组合作探究,议议哪些是重点,写了些什么。
3把握重点。
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作者描写的五个浏览内容作出比较,进而把握重点内容,即:
游外洞、孔隙、游内洞。
四、回归整体、理清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梳理,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抓住“一路迎着溪流”探究作者的浏览顺序,寻找课文中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
再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能表现“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如“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进而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
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五、读写生字,巩固强化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
“浙、
2学生读写,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试述作者参观浏览的两条不同线索。
2听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品味揣摩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教师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
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
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为什么叫双龙洞?
双龙洞的每个地方都有什么特点?
……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
听明白了吗?
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
(字幕:
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学生:
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教师:
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
字幕:
将“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画线)
为什么喜欢?
学生:
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
(课件:
将4个“时而”变色)
教师:
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教师:
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教师:
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
学生读。
(学生读得好时,教师:
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
哪个同学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学生:
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
教师: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教师:
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
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八百或一千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
教师: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全校师生有多少人,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
(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
一学生读。
孔隙:
学生一:
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
(课件:
第4段的字幕)
教师:
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学生:
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
学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教师:
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学生: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出示课件)
谁还有?
学生补充:
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出示)
找得非常准确。
你是通过朗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教师:
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学生二:
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
(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
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
多么有趣啊!
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内洞:
教师:
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三:
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
(谈体会)
学生:
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
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教师:
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
因为它形状……,颜色……。
教师:
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
(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教师:
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学生谈:
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教师:
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部分录像)
教师:
他们像什么?
请你来。
(指一名学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教师引导:
比如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集体 备课 教案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