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集2.docx
- 文档编号:3491031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15
- 大小:100.90KB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集2.docx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集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集2.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集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课题
第一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
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
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仔细体会作者当时的那种孤独之感。
备课时间:
教案总序号:
1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孤独但乐观,坚定
想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教
学
反
思
课上请学生自己悟诗意,学生在弄明白了单字意思之后,自己试着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学生们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
但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体会不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但中途深入体会,效果还不错!
课题
第一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
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
备课时间:
教案总序号:
2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
(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
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
(指名读)
③师:
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板书设计: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色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洞庭湖秋月图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
学
反
思
本首古诗中比喻句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再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理解得比较不错,能感受到洞庭湖优美的秋月图。
备课时间:
教案总序号:
3
课题
第二课桂林山水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法朗读感悟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
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
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
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
“静”、“清”、“绿”。
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
请概括地说。
(板书:
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
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理清内容层次,在条理地加以记忆,朗读成诵,厚积以待薄发。
)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
读读:
读第三节。
划划:
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
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
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
3、朗读比赛。
要求:
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
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
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
五、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
学生不但读得有滋有味,更可贵的是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欲擒故纵,出示刚才同学说的概括的说法,再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领悟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读写紧密结合。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通过一段同学详细但不整齐的话再一次与原文对比。
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整齐美、节奏美,在读中培养语感。
教学反思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备课时间:
教案总序号:
4
课题
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方法
自学法朗读感悟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
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
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
(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
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板书:
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洞内大)
[板书:
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很大,仿佛……”
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
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
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
窄、矮]
B: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
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
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
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
黑、奇、大]
B: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
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
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加上教师与动画同步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一下予缩短了许多。
教学反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
学生不但读得有滋有味,更可贵的是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备课时间:
教案总序号:
5
课题
第四课七月的天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天山:
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
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设疑自探。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总分总)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深处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学生自学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
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
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
(2)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叠词、比喻的用法
(3)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五彩缤纷——描其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置本节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整体感知课文。
培养学生自学自读能力。
教学反思
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
整堂课,我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读。
通过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读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时间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
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
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
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
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要求:
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
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
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
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
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备课时间:
教案总序号:
6
课题
第五课中彩那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
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
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
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学生问:
“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教师追问:
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
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
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
“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二、课文精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教版 小学 四年级 上学 语文 教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