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docx
- 文档编号:3490734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61.01KB
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docx
《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
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
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了解太阳的有关数字,掌握半径、温度等重要常数。
3.掌握太阳能量的来源及产能方式。
4.掌握太阳大气结构及主要太阳活动。
5.掌握太阳系组成及运动特征。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大气结构。
2.太阳系结构及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
1.产能方式。
2.运动特征。
课 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太阳只是银河系一颗普通的恒星,在恒星世界里,太阳的质量、大小、光度,都属于中等水平。
但在太阳系中,光辉的太阳无疑是太阳系最重要的天体。
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他天体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共同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
一.太阳
在和地球的关系上,太阳的地位更为重要。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态万千的生命现象,当然也不会孕育出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
太阳给人们以光明和温暖,它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
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各民族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印度人认为,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恒河时,世界才开始有了万物。
而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被称为“阿波罗”。
他是天神宙斯(Zeus)的儿子,他高大英俊,多才多艺,同时还是光明之神、医药之神、文艺之神、音乐之神、预言之神。
他右手握着七弦琴,左手托着象征太阳的金球,让光明普照大地,把温暖送到人间,是万民景仰的神灵(太阳神示意图)。
太阳的基本数据
距离
1.5亿km
密度*
1.41g/cm3
线半径
70万km
表面温度
60000K
视半径
16′
核心温度
1500万0K
质量
2×1030kg
年龄
约50亿年
*越往里面,物质越稠密,密度越大。
核心的密度可能为160克/厘米3,这比钢的密度还大将近20倍。
(一)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
1.距离及其测定
(1)日地平均距离=1.496*108KM=1A.U
(2)测定原理:
借助于小行星间接测定。
如图:
a1
日 a 地 星
设日地距离为,日星距离为a1
●测定星地距离a1-a(地平视差法)
地平视差:
即地球半径对天体的最大张角ρ。
a1-a
星
=R/Sinρ=m
地
●测定a1/a(根据开氏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
二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同太阳距离的立方之比。
即:
T12/T2=a13/a3
则:
a1/a=
●
解 a1-a=m
a1/a=n得a
2.大小(R⊙=70万KM)
(1)测定太阳的视半径ρ
视半径即太阳半径对地心的张角。
ρ=16'
(2)求得太阳的线半径R⊙
R⊙=a*Sin16'=70万KM=109R
3.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相互吸引的两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
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二物体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即F=G*M*m/R2
地球绕日作圆周运动受向心力F'的作用:
F'=mV2/R
而提供向心力的即万有引力F
∴G*M*m/R2=mV2/R
M=V2R/G
=1.989*1033g
=33万M
=99.87%Σ太阳系总质量
4.其他数字
D=1.41g/cm3g=27.4m/s2
(二)太阳的热能、温度和热源
1.太阳的热能
(1)太阳常数(S)
概念:
P39
数值:
8.16J/cm2.m
条件:
距离为1A.U
阳光垂直照射
不计大气影响
(2)太阳辐射总量E
即以日地平均距离a为半径的球所获得的能量。
E=4πa2S=3.826*1026J/S
相当于一千亿个百万吨级核弹的能量,这些能量如果全部集中于地球上,可使地球上1000m厚的冰层在20分钟内全部融化并沸腾。
(3)地球得到的热能E'
即以地球半径R为半径的垂直于阳光的大圆接收的热量。
E'=πR2S=1.74*1017J/S
只需要15分钟,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就相当于全球一年消耗的能量总和。
E'/E即可知地球仅能得到太阳总辐射量的1/22亿。
仅此热量便足以使地球万物生长不息。
2.温度
根据太阳辐射可推算其表面温度T=5700K
(1)斯忒藩-波耳兹曼定律:
E=σT4
黑体的辐射能力与其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式中σ=8.26*10-11卡/cm2m度)
求得T=5700K(有效温度)
(2)根据太阳光谱分析,测得T表=5770K(辐射温度)。
太阳中心的温度约为1500万度,远高于其表面温度。
3.太阳的热源
究竟是什么能源可以维持太阳持续不断的放射出巨大的能量?
经过长时期的研究,人们终于发现,太阳的能源来自于其内部的热核反应。
20世纪初,原子物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贝特提出,太阳能量来源于它自己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
贝特因为这项理论的贡献,荣获了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热核反应
组成太阳的化学元素有60多种,其中H元素占71%,He元素占27%,二者和占太阳质量的98%。
在太阳中心的高温之下,不断进行着4H——He的核聚变反应(该反应以高温为条件,故称热核反应)。
在此过程中,可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维持太阳巨大的辐射消耗。
(2)产能机制 E=mc2
在4H——He的过程中,存在着质量损失:
4H————He
1.0073*44.0015
1gx=0.9931g
可以算得,若1gH参加反应仅生成0.9931gHe,即每gH对应着0.0069g的质量损失。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微小的质量损失便可提供巨大的能量。
∴每gH产生的能量为:
E=0.0069*(3*10)2=6200亿J
相当于15吨石油或2700吨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3)太阳寿命问题
●质量亏损对太阳影响不大
根据太阳辐射的总能量可由E=mc2求得对应的质量损失m=400万T/S,但太阳总质量为1.989*1027T,影响甚微。
甚至在100亿年中,太阳损失的质量也不过其总质量的0.06%,如同体重百斤的人减少0.6两。
●核燃料减小的影响
当太阳内部的H大量转化为He时,4H——He的反应便停止了,太阳也会进入新的演化阶段。
但目前太阳内部的H是极大量的,目前的状态还可维持50亿年。
(三)太阳的大气
太阳是一个气体球,它有许多同心圈层组成。
人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的外部层次,被称为“太阳大气”,它从里向外分为三层。
厚度
温度
其他
光球
几个R⊙
6000K
表面
色球
2000KM
几万度
玫瑰色锯齿状花边
日冕
500KM
百万度
色泽清白形状变化不定
1.光球
光球是我们日常看到的太阳表面。
由于太阳内部的光辐射大部分为太阳本身所吸收,无法到达地球,只有光球发出的光才能到达地球,故光球在天球上表现为明亮的圆盘。
厚度:
500KM;温度:
5700K
2.色球(幻灯片136)
色球亮度仅及光球的1‰,其微弱的光辉为光球所淹没。
故通常不可见。
仅日全食时,月轮完全遮住太阳光球,肉眼可见到玫瑰色的色球象花边一样镶嵌在光球之外,色球也因此得名。
由于气流强烈上升,使色球边缘呈锯齿状。
厚度:
2000KM; 温度:
几万度。
3.日冕(幻灯片49,48)
日冕亮度仅及色球的1‰,日全食时可见,色泽清白,形状变化不定。
厚度:
无明确上界,可达几个R⊙; 温度:
百万度。
由于日冕、色球通常不可见,故人们将光球层当作太阳表面,太阳表面温度即光球层温度,R⊙即日心到光球的距离。
●日冕膨胀:
日冕一部分粒子摆脱太阳重力而奔向行星际空间的 现象。
●太阳风:
P41
(四)太阳活动
太阳是一颗稳定的恒星,其辐射能在大部分波段是及其稳定的。
但在某些波段(如紫外、X射线)太阳辐射能出现剧烈的变动,称太阳活动。
宁静太阳:
太阳活动处于低潮时的太阳。
扰动太阳:
太阳活动处于高潮时的太阳。
1.黑子:
光球上的暗黑斑点。
黑子不黑:
因其温度稍低于光球其他部分(4500K)。
变化周期:
11年。
重要性: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群数多的年份往往是太阳活动的高潮期。
所以黑子周期也是太阳活动的周期。
光斑:
光球上更加明亮的斑点。
可能为更加炽热的气团,一般伴随黑子出现。
2.耀斑:
色球中大面积的突然增亮现象(色球爆发)。
表现:
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发出大量的紫外、X射线等,使太阳辐射能量在某些波段大大加强。
日饵:
色球中抛出的巨大气柱。
(幻灯片134、118)
因色球温度较高,气流强烈运动,部分气流被抛射出来,然后又落回到色球,形成日饵。
3.日冕膨胀和太阳风
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日冕形状较圆;
在太阳活动极小年,日冕形状较扁。
日冕膨胀:
日冕一部分粒子摆脱太阳重力而奔向行星际空间的现象。
太阳风:
由于日冕的膨胀,行星际空间不断得到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粒子流,称为太阳风。
以上各种太阳活动互有联系,经常相互伴生,与黑子变化同步,基本上以11年为周期。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特别是耀斑的出现,释放出大量能量,使某些波段的太阳辐射极大的增强,对地球影响巨大,造成许多地球物理现象──例如极光增多、大气电离层和地磁的变化,会严重干扰地球上无线电通讯及航天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卫星上的精密电子仪器遭受损害,地面电力控制网络发生混乱,甚至可能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中宇航员的生命构成威胁。
因此,监测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的强度,适时作出"空间气象"预报,越来越显得重要。
(1)磁暴
由于太阳粒子辐射增强,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磁针不再指向南北,而是跳动不停。
(2)电离层干扰
耀斑发出的短波辐射破坏了电离层结构,使电离层部分或全部丧失反射能力,从而导致无线电通讯中断。
(3)极光
指极地和高纬地区上空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
来自太阳的粒子辐射在地球周围形成电场,从而引起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二.太阳系
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行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在太阳系中居支配地位。
其他天体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形成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尽管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如今是不争的事实,但人类对于太阳系的发现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最终确立了太阳在太阳系的中心地位。
(一)太阳系的发现
1.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
古代人是在坐地观天的基础上认识宇宙的,古代天文学家站在地面上通过观测天体的运动,来推测、描绘宇宙的图案。
由此产生了对宇宙的两方面的认识。
(1)从直观上——地心说的萌芽
从直观上,地球是非常大的,是完全不动的,它似乎是自然界最主要的天体,处于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都环绕其运动,并为其服务:
白天,太阳清晨东升,傍晚西落,温暖照耀着地球;夜晚,星星、月亮也是东升西落,点缀着地球的天空。
由此产生了地心说的萌芽。
●特点:
地静天动,地居中心。
●代表: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地球中心说。
地居中心,其他天体绕地运转。
因各个天体在天空中移动的速度不同(如行星),因此认为每个天体均有自己的一层天(透明圆球),各天体镶嵌在各自的圆球上绕地球运动。
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浑天说。
认为“天如鸡子,地如中黄”,亦即天大地小,地居其中之意。
(2)从运动的相对性上——地动说的萌芽
从运动的相对性出发,认为天体绕地球的运动不过是地球本身运动的一种反应;天体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由此产生了地动说的萌芽。
●特点:
地动天静。
●代表:
古希腊学者赫拉克里的斯
“与其设想整个天穹在环绕大地旋转,倒不如设想大地在环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自转)”。
古希腊学者阿里斯塔克
根据粗略的测量,得出“日比地大”的结论,从而断定必然是地球绕日运动。
中国西汉末年《尚书·纬·考灵曜》中记述
“地体虽静,而终日旋转,如人坐舟中,舟自行动,而人不自知。
”
由于地心说符合人们的直觉印象,故人们倾向于地心说,地动说未受到重视。
公元二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将关于天体运动的地心说加以系统化,并通过进一步的论证,建立了宇宙的地心体系——托氏体系。
2.托勒密的地心体系
(1)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
亚里士多德时代,对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土)有较早的认识,他认为,日月及五大行星和恒星全被固定在各自的一层天上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人们很快发现,按照这种说法,行星与地球的距离是固定的,但在实际观测中,行星的亮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行星与地球的距离时远时近。
另外,这种说法对于行星的“逆行”无法解释。
为解决这个问题,古希腊学者阿波隆尼提出“本轮-均轮”模型:
每个行星均沿着一个较小的圆周——本轮——匀速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着一个较大的圆周——均轮——绕地球匀速转动。
当行星接近地球时,亮度较大,且此时行星在本轮上的运动方向与本轮中心在均轮上的前进方向相反,设V本>V均,则这时行星发生逆行。
在观察不细致的情况下,这种解释比较好的符合观测事实,而且还可预测行星未来的位置。
公元二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总结了当时希腊天文学的全部成就,发表巨著《天文学大成》,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完整的宇宙体系——托氏体系。
(2)托勒密地心体系要点
●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心。
●宇宙有九重天。
月水金日火木土恒原动天
●原动天推动各层天自东向西作周日运动,同时各行星在自己的本轮上作匀速转动。
●除恒星天外,其余七重天又都有各自与周日运动方向相反的运动。
作为一个学说,托氏体系的提出是不难理解的,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历史阶段(符合直观印象,比较好的解释了行星的运动)。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学说竟在天文学界占据了1000多年的统治地位(公元二世纪-十五世纪)。
甚至当它暴露出很大的缺陷时,也几乎没人敢作否定。
如根据托氏体系编制的星表,起初还能比较顺利的预言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但渐渐的偏差越来越大,星表越来越不符合实际了。
中世纪的天文学家为了使观测与学说相符,尽力改善它,作了许多补充,使比较简单的几何构图变得复杂起来。
这一古怪的历史现象,是与欧洲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神权统治有关的。
教会宣扬,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和人,并把人放在地球上,使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其他的日月星辰都是为了地球这个中心而存在的。
地心体系对于宇宙的解释恰好同教义合拍,因此地心体系长期以来为宗教所利用,谁也不敢说一个“不”字。
恩格斯这样评价这一段历史:
“科学只是教会恭顺的婢女,它不能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因而根本不是科学。
”(《反杜林论》)
神权的力量十分强大,甚至超过了君权。
十三世纪,西班牙王国之一的卡斯提尔国的国王阿尔奉斯十世,曾感到托氏体系太复杂,说:
“上帝创造世界时如果向我征求意见的话,天上的秩序可能安排得更好一些。
”这些话被看作是对神的亵渎,罗马教皇革掉了他的王位。
但这并不能挽救《天文学大成》的命运,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同这位“发牢骚”的国王看法相同了。
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给了陈腐的托氏体系一个致命的打击。
3.日心地动说的确立
(1)哥白尼的日心体系要点
十五世纪,哥白尼根据大量的观测资料完成巨著《天体运行论》,提出新的宇宙体系——日心体系。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只是一颗行星,同其他行星一起绕太阳公转;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每月绕地球一周,同时跟随地球绕日公转。
受时代和技术限制,哥氏学说还存在不少缺陷,如:
学说保留了恒星天,全部宇宙被哥白尼封闭在恒星天内,虽说庞大无比,但是个有限的空间;太阳居于这个宇宙的中心;行星仍绕日作匀速圆周运动。
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学说的伟大意义,后人在热情宣扬这一伟大学说的同时,又做了大量工作。
(2)学说的发展
对学说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这样几位科学家:
●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1548-1600)
布鲁诺不是天文学家,但他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提出宇宙无限的观念。
“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系之外有着数不尽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无限宇宙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
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无限的宇宙根本没有中心。
”(《论无限宇宙及世界》1584年)
如果说哥白尼将地球逐出宇宙的中心,而代之以太阳,布鲁诺则将太阳逐出宇宙中心,并从根本上取消了宇宙中心。
尽管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是一个有限的体系,它依然保留了恒星天。
相比之下,布鲁诺超前于时代太多了,他所描绘的与无限太阳系并存的无限宇宙的图景,差不多三百年后才得到科学界的公认。
布鲁诺的激进思想引起天主教会的恐慌,因为布鲁诺的宇宙中没有给上帝留出地盘!
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罗马教庭处以火刑。
临刑前,罗马教庭还想让布鲁诺放弃自己的学说,提出只要当众悔过,就免于处死。
但布鲁诺的回答是:
“我愿做烈士而牺牲!
”
布鲁诺因坚持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后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太阳系的探索。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564-1642)
伽利略是第一个把望远镜对准天空观测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科学家,被誉为“天空中的哥伦布”。
他通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上的山脉和火山口,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并发现银河是由许多恒星组成的。
这些发现1610年被伽利略写入《星界的报告》一书:
“月亮并不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缺;木星有四颗卫星,它们绕木星而不是绕地球转动;银河是由大量恒星组成的。
”
木星卫星的发现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重要证据。
托勒密学说的拥护者们曾肯定的说:
只有地球周围才有可能有别的天体绕转,其他天体都是地球的仆从。
而伽利略的发现说明了宇宙中的绕转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70)
开普勒在丹麦皇家天文学家第谷大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有关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为人们描绘出行星运动的轨道,被称为“天空立法者”。
“行星划出一个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由太阳到行星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划出相等的面积;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哥白尼天文学概论》1618年)
但开氏定律只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经验定律,至于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开普勒没有回答。
用严密的数学分析论证了开氏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的物理原因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
牛顿是近代科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在数学上,他发明了微积分;在天文学上,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中,他系统的总结了三大运动定律,创造了完整的新物理学体系。
一个人只要享有这里的任何一项成就,就足以名垂千古,而牛顿一人做出了所有这些工作。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为天体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开氏定律做了严格的论证和修正。
如果说开普勒指出了“行星怎样运动”,牛顿则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并且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准确的推算出行星的运动状态。
海王星的发现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结果。
人们把海王星称作是“笔尖上的发现”。
至此,哥白尼的日心体系正式确立下来。
太阳系的发现,日心说的确立,构成了天文学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页。
今天当我们在说地球绕太阳运动时,不应忘记那些为此付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科学先驱们。
(二)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的组成成员,除太阳外,还有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
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成为“矮行星”
新华网布拉格2006年8月24日电 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
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以及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吵,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
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
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
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1.八大行星及其分类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除太阳外,八大行星是太阳系最主要的天体,它们的质量占据了除太阳外太阳系质量的绝大部分,行星及其卫星系统长期而稳定的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图像。
大行星的大小、质量相差很多,但均<<太阳,大行星的总体积仅相当于太阳的1/600,总质量仅相当于太阳的1/750。
其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木星,其次是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较大,且它们都有光环,卫星数目也较多。
质量、体积最小是水星。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九大行星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地球轨道:
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
两类行星的视运动有较大的区别。
(2)按小行星带位置:
(带)内行星和(带)外行星
在火星、木星轨道之间,集中分布着大量的小行星,称小行星带。
按其位置,将九大行星分为两类:
一类包括水、金、地、火四颗行星,位于小行星带以内,称(带)内行星;另一类称为(带)外行星。
外行星还可继续分为巨行星和远日行星。
(3)按行星的物理性质:
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各包括不同的行星,其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显示比较表]在质量、体积、密度、光环、表面温度、卫星数目上有较大的区别。
(通过教材P49太阳系行星表,总结两类行星特点,5分钟后显示表格内容。
)
冥王星的特点与这两类行星区别较大。
它既不属于类地行星,也不属于类木行星,无法将其归类。
冥王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授予编号134340(据上海网上天文台)
2006年09月13日新浪科技讯:
9月7日,前第九大行星“冥王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MPC)授予134340小行星编号。
MPC是负责收集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数据的官方组织。
这个命名是对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最近作出的去除冥王星行星地位决定的补充,将它放到适合它的太阳系小天体的目录中。
至于冥王星的卫星:
卡戎、尼克斯和许德拉,考虑到与冥王星在同一个系统所以没有单独命名,它们将分别为134340I,IIandIII。
目前MPC公布的小天体一共有136,563个,上周又增加了2,224个新的小天体,冥王星在新增加的小天体中排名第一。
其它著名的小天体包括2003UB313,也就是齐娜,以及最近发现的科伊伯带天体2003EL61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 第二 太阳 太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