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教学案.docx
- 文档编号:348997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0.01KB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教学案.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教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案
1社戏
鲁迅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查找搜集有关作者及北京立交桥的信息。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语音字形词义
字词积累
鲁迅的生平简介
阅读课文
时发现的
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生活动组织形式
一、激情导入: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北京立交桥的图片等资料,对立交桥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感觉。
二、交流成果:
请同学回答你所搜集的鲁迅的生平简介。
三、检查预习效果: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归省( )
(2)行辈( ) (3)撺掇( )
(4)凫水( ) (5)蕴藻( ) (6)潺潺( )
2.根据拼音填汉字。
(1)____(jué)蚯蚓
(2)________(xù)叨
(3)欺________(wǔ)(4)________(dài)慢
3、解释下列词语
(1)朦胧:
(2)踊跃:
(3)撺掇:
(4)自失:
(5)不惮:
(6)依稀: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小说标题是“社戏”,作者是如何围绕“社戏”来构思全文的?
2、请根据提示填空,理清大体情节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随母归省小住在()——钓虾、()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看社戏途中 ()——
在赵庄()——看社戏后()、()——六一公公 ()
3、文中详写的内容有哪些?
略写的有哪些?
五、深入探究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3、“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
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六、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归省()
(2)行辈()(3)撺掇()
(4)凫水()(5)蕴藻()(6)潺潺()
2.下列多音多义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3.根据拼音填汉字。
(1)________(jué)蚯蚓
(2)________(xù)叨
(3)欺________(wǔ)(4)________(dài)慢
一、导入新课,
教师激情导入。
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问题简单,找四个成绩稍差的学生来答此问题。
)
(板书课题)
展示课前信息搜集整理的成果。
三、检查课前预习,
找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直接在教学案上完成。
四、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大体结构。
五、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六、学以致用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生活动组织形式
一、我的地盘我做主,作业展示
学生展示作业。
不懂的问题同学间可讨论,也可请教老师。
二、温故知新,思维推进。
《社戏》作者(),()代()家,()家,()家。
()人。
代表作有散文集(
)和小说集()和()等。
三、走进新课,深入探究
1、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2、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
解决了波折?
3、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5、“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
为什么?
6、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
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7、全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他们有着怎样的特点?
8、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四、赏析精段:
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就看过社戏,而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致于成年后回顾起看社戏的经过还记忆犹新。
这位文学大师用语言文字表述看“社戏”的过程时,语言相当的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默读时,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两个学习任务:
(1)自己认为最精彩、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
(2)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质疑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还未解决的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
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
七、当堂练习
【基础题】
1.解释下列词语。
(1)消夏:
(2)不惮:
(3)委实:
(4)弄潮:
(5)依稀:
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每个括号内限填一个字)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在我是乐土:
()()我在这里()()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3.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离开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4.默写。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气里。
【能力题】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
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
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我高兴了。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
1.分析画曲线句子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文段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
“大悟似的”与“大声的说道”属于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双喜的、的特点。
3.“底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双喜所写包票里“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提高题】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①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③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2.“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①段中的。
3.“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
4.这段文字是从、、、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
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何作用?
一、检查上节课练习题完成情况。
二、投影显示,指名回答。
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四、提示:
可从修辞、描写、准确说明的角度谈。
提示:
精彩的地方大胆讲出来。
可以“我认为 用的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 ”的形式说话。
五、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能解答的当时解答,不能的,引导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七、巩固练习
学生课下完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
1.
(1)xǐng
(2)háng(3)cuān(4)fú(5)yùn(6)chán
2.
(1)掘
(2)絮(3)侮(4)怠
3.
(1)月光不明;形容印象不深;
(2)奔腾跳跃;形容人的积极性高(3)劝诱,怂恿。
(4)自己忘了自己。
(5)不害怕。
(6)模模糊糊。
四、1、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
2、平桥村 放牛波折 夜航看社戏 归航、偷豆 送豆
3、详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去看戏途中的情形、回来偷豆的情景。
略写的是看戏的过程,戏的内容。
五、1、“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2、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
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
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3、到了赵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力“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
六、1.
(1)xǐng
(2)háng(3)cuān(4)fú(5)yùn(6)chán
2.C(“剥豆”应为“bāo”;“剥削”应为“bō”)
3.
(1)掘
(2)絮(3)侮(4)怠
第二课时:
二、鲁迅现文学思想革命浙江绍兴《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三、
1、“我”虽然不能和小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
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
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
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2、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
双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现转机)。
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
双喜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
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
3、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
4、夏夜行程是课文的精彩片段。
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猛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5、不好看。
理由在于: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哈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作了烘托。
6、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偷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松。
7、双喜、阿发、六一公公。
双喜:
聪明、能干、有指挥才能,热情好客。
阿发:
热情好客、诚实、淳朴。
六一公公:
好客、朴实。
8、表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快乐美好。
赞美了那里人们的热情好客、善良淳朴。
表达作者对那里的人和事物的怀念之情。
四、
【基础题】
1.
(1)过夏天
(2)不怕(3)实在(4)在潮头搏浪嬉戏(5)隐隐约约
2.但因为不但又
3.C
4.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
【能力题】
1.表现了我没有看到社戏的失落难过的心情。
2.神态聪明、勇于承担责任
3.指外祖母和母亲表现出来的担心
4.表现了双喜聪明,办事稳妥可靠,能猜透外祖母和母亲的心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顺利地带我去看社戏。
【提高题】
1.似乎(料想、依稀)果然
2.歌吹
3.宛转,悠扬的笛声
4.嗅觉、听觉、视觉、触觉
5.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教学案 初中语文 年级 下册 社戏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