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投资浅析.docx
- 文档编号:3488577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92KB
欧盟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投资浅析.docx
《欧盟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投资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盟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投资浅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盟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投资浅析
欧盟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投资浅析
罗英杰
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飙升,俄罗斯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凸现出来。
为了获得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更多份额,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美国、欧盟国家、中国和日本等)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能源战略,并与俄罗斯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能源合作关系。
但是,纵观合作成果不难发现,在这场竞争中欧盟国家(以下称欧盟)成为最大的赢家。
目前,俄罗斯石油出口中有87%以上面向欧洲,其中近70%出口到欧盟(含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天然气出口中有65%出口到欧盟。
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合作之所以硕果累累,这既得益于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同时又与欧盟能源企业积极配合政府举措、全面开展对俄油气资源投资有直接关系。
本文试图就欧盟能源企业对俄油气资源的投资进行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对中国能源企业开展对俄油气资源投资的启示。
一欧盟能源企业对俄油气资源投资概况
欧盟能源企业对俄油气资源的投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
参与俄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参与修建俄罗斯通往欧洲的油气管道。
(一)在俄《产品分割协议法》框架内参与俄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
1.俄《产品分割协议法》
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对俄能源部门的投资,俄政府于1995年6月制定了《产品分割协议法》,该法于1996年1月11日正式生效,1999年1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2003年5月俄国家杜马又通过了适用于该法的税法草案。
《产品分割协议法》为俄罗斯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俄罗斯境内(包括大陆架和经济特区)实施矿产尤其是油气矿产资源投资、勘探和开采规定了详细的原则。
参与俄罗斯某个油气项目开发的国内外企业或公司可以获得投资费用补偿和利润税后产品,而俄国家所得为产品利润分成、投资者支付的矿区使用费和利润税后产品。
在该法通过前,1995年俄政府与国内外投资企业对三个矿区———位于萨哈林近海的“萨哈林-1号”、“萨哈林-2号”和位于季曼—伯朝拉地区的哈里亚卡油田———签订了产品分割协议。
1997年7月,俄政府公布了适用于《产品分割协议法》的油气田清单。
此后经过5次补充,迄今为止俄罗斯国家杜马共批准了26个实行该法的油气田,其中大多集中在西西伯利亚地区(见下图)。
俄《产品分割协议法》所涉及的油气田分布图
注:
1“.萨哈林-1号”;2“.萨哈林-2号”;3.哈里亚卡油田;4.萨莫特洛尔油气田;5.克拉斯诺列宁斯基油气田;6.罗马什金油田;7.萨哈林北部油气田;8.普里拉兹洛姆诺耶油田;9“.萨哈林-3号”的“Kirinsky”油气田;10.费德罗夫油田;11.沙伊姆油田;12.乌辛斯克油田;13.尤基诺-“Lizhsky”油田;14.乌德穆尔特油田;15.尤鲁伯切诺油气田;16.乌瓦特油田;17“.Luginets”油田;18.北部油气田;19.普里奥勃油田;20.凡科尔斯克油气田;21.“Tyanskoye”油气田;22.什托克曼海底天然气田;23.北阿斯特拉罕天然气凝析油产区;24.哈拉姆布尔油气田;25.共青城油气田;26.科维克塔天然气田。
资料来源:
http:
//www.lukoil.ru
2.在俄《产品分割协议法》框架内对俄油气资源的投资
到目前为止,在《产品分割协议法》框架内共落实了三个合作项目,而欧盟能源企业就参与了其中的两个项目的开发。
其中一个是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参与建设的“萨哈林-2号”油气工程项目,该公司在其中占55%的股份。
“萨哈林-2号”工程包括开发比利冬—阿斯托赫斯油田和隆斯基天然气田(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4亿吨、天然气储量为408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的开发费用估计不少于100亿美元。
该项目的第一阶段,即从1999年7月起比利冬—阿斯托赫斯油田开始产油,2002年出口了1077亿桶原油。
2003年5月15日,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宣布,其已获得股东同意进入开发“萨哈林-2号”项目的第二阶段。
该项目的第二阶段将修建两条长800公里的管道,将比利冬—阿斯托赫斯油田石油和隆斯基天然气田天然气经过萨哈林北部运送到油气出口终端,同时还计划在萨哈林南部修建一个年产960万吨的液化气厂[1]。
另一个是法国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和挪威海德鲁公司与俄罗斯联邦和涅涅茨自治区共同开发的哈里亚卡油田项目。
该油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5亿吨,目前这两个公司分别持有这一开发计划(油田)的40%和30%的股份。
哈里亚卡油田从1999年10月开始产油,日产原油可达到1万桶。
因为拥有通往波罗的海管道运营和管理权的俄罗斯石油管道公司坚持给予石油生产者以平等的使用权并对运输量进行了分配,所以,尽管协议同意生产的原油可全部用于出口,但出口量却大大低于其产量。
2001年开始修建的波罗的海石油管道终端为乌辛斯克油田,不过俄罗斯方面正计划将此管道延长至北部150公里外的哈里亚卡油田。
如果该管道修建成功,将大大提高哈里亚卡油田的出口量。
除以上两个正式实施的项目外,目前欧盟能源企业正计划进行投资开发的项目还有三个。
第一个项目是开发沙伊姆油田。
该油田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拥有约1.36亿吨石油储量,但由于地质条件很差,开发极为困难。
不过,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另一家由英国人持股的公司已建立了各拥有50%股份的合资企业以共同开发沙伊姆油田。
2003年9月16日,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宣布:
已通过10亿美元的预算开发沙伊姆油田,第一批原油将于2005年产出,到2009年原油最高日产量将达到1.2万桶[2]。
第二个项目是开发凡科尔斯克油气田。
该油气田位于俄东西伯利亚的埃文基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1070万吨、天然气储量为768亿立方米[3]。
法国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负责人2002年表示,该公司有意参与凡科尔斯克油气田的开发。
经过与俄罗斯和欧盟相关企业长达3年的谈判和磋商,2005年年底该项目开始进入准备实施阶段。
第三个项目是开发什托克曼气田。
什托克曼气田位于巴伦支海的摩尔曼斯克地区,距离欧洲海岸500~550公里,全长650公里,深330米。
该气田储量极为丰富,估计拥有2.5兆立方米天然气和3100万吨凝析油。
俄罗斯与欧盟通过能源对话已达成协议,将共同开发什托克曼气田。
根据《产品分割协议法》,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子公司“Rosshelf”获得此计划(气田)50%的股份,而法国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挪威海德鲁公司、美国大陆石油公司和芬兰富腾公司各获得12.5%的股份[4]。
“Rosshelf”公司希望从2006年开始每年生产210亿立方米天然气,2013~2015年每年生产900亿立方米天然气。
未来该气田可以使用“亚马尔-2号”管道,而且连接到计划中的北欧天然气管道也具有地理上的优势[5]。
但是,这一计划成本过高,仅第一阶段就需要高达150亿~22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总投资估计将达到400亿美元。
俄罗斯方面希望,几家西方公司能够更多地出资参与,而几家西方公司则反复坚持不会加大投资,并且要推延到2010年开始生产。
2004年1月底,俄罗斯媒体宣称法国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打算购买其他公司在该计划中的股份,使自己的股权达到25%。
但该公司发言人却否定了这一传闻,并指出几家西方公司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最初计划。
(二)参与修建俄通往欧洲的油气管道
1.参与“友谊”管道与亚得里亚石油管道的一体化项目[6]
“友谊”管道是俄罗斯通往中东欧的主要输油管道,从俄罗斯中部出发,分成南北两条线路,北线经白俄罗斯通向波兰和德国,南线经乌克兰通往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
“友谊”管道与亚得里亚管道连接后,可将俄罗斯的石油直接输送到地中海的深水油港米莎尔,总长将超过3000公里。
2002年12月16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克罗地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乌克兰等国代表在萨格勒布签署了关于连接“友谊”管道和亚得里亚管道的政府间协议。
同时,这几国的石油运输公司也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合作修建,并推动俄罗斯通过奥米萨尔港出口石油。
该计划的第一阶段由克罗地亚的加纳夫管道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亚得里亚终端到米莎尔的管道,这条管道将使俄罗斯每年从奥米萨尔港出口石油500万吨,2010年可达到1500万吨[7]。
“友谊”管道与亚得里亚石油管道的一体化将为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找到一条新的路径,有利于俄石油出口路径的多样化,提高其石油出口能力。
正因为如此,该计划成为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对话的主要内容,并被视为优先考虑的合作计划之一。
为了加快该计划的工程进度,考虑到俄罗斯石油管道公司资金紧张的情况,通过俄罗斯与欧盟双方的协商,2003年8月28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宣布,向该公司提供价值71500万美元的5年期贷款[8]。
2.参与修建俄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
除了参与修建和改建石油运输管道,欧盟能源企业还更加重视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北欧天然气管道和“蓝流”天然气管道的建设[9]。
(1)北欧天然气管道
2001年4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芬兰富腾公司签订了关于对建立北欧天然气管道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协议。
北欧天然气管道将从芬兰湾俄罗斯的维堡经波罗的海海底至德国北部的格赖夫斯瓦尔德,并计划修建海上管道将天然气一直输送到芬兰、瑞典、英国及其他北欧国家。
2002年11月18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开始该管道的建设准备工作,该管道全长约1300公里、直径1067毫米、200个工作气压。
新管道修成后,将使俄罗斯对西欧的天然气运输能力从每年130亿立方米提高到200亿~300亿立方米,所需成本估计达54.3亿欧元[10]。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预计这条管道将于2007年完工,2010年达到设计运输能力,该管道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什托克曼海底天然气田。
北欧天然气管道不仅是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到欧洲的新路径,而且可使俄罗斯的天然气运输网与波罗的海地区及欧洲的天然气运输网直接连接起来。
其特点是不必跨越其他国家,避免了管道受控制的风险和管道过境的成本,同时也加强了天然气出口的稳定性。
该管道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俄向北欧地区的天然气出口量,进而为西欧地区提供稳定的天然气供应。
由于欧盟的支持和该管道显示出的巨大商业利益,许多大型欧盟能源公司,如德国鲁尔天然气公司、德国温特斯豪公司、荷兰天然气联合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都对该计划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蓝流”天然气管道
2005年11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意大利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埃尼化工共同修建的一条从俄罗斯高加索北部的伊扎比里内经黑海海底至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天然气运输管道竣工。
该管道总长1213公里,耗资34亿美元。
根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土耳其签订的合同,通过这条被称为“蓝流”的天然气管道,2003年俄罗斯向土耳其供应的天然气达到20亿立方米,此后每年递增20亿立方米,到2010年后每年将维持在160亿立方米的水平上[11]。
“蓝流”天然气管道的修建,使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成功地打入土耳其天然气市场,有助于俄罗斯天然气进军新的地中海市场。
特别在土耳其加入欧盟后通过该管道将进一步推动俄罗斯与欧盟的天然气合作。
另外,在修建这条管道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资金顺利到位,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意大利埃尼化工公司共同组成了双方各占50%股权的合资企业,平均分摊投资费用以进行天然气勘探开发、运输和供应。
这是该公司首次同意外国公司参与其封闭管理的业务领域,也因此进一步促进了俄罗斯与欧盟能源企业的合作。
综合起来,上述四条俄通往欧洲的油气管道具有四个特点。
首先,布局十分合理。
其中的三条油气管道基本上沿南、中、北平行分布,将俄罗斯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地与南欧、中东欧、北欧连成一线,其管道终端几乎延伸到欧洲的各个角落。
其次,工程非常庞大。
其中修建和改建的石油管道超过3000公里,新修天然气管道达到近2500公里,工期最长20余年,总投资将超过100亿美元。
再次,国际合作水平高。
俄罗斯与欧盟油气管道的建设不仅得到了俄罗斯和欧盟领导层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而且有俄罗斯石油管道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法国道达尔菲纳埃尔夫等诸多国际石油和天然气跨国集团的共同参与。
最后,成效显著。
这几条管道全部竣工后,俄罗斯对欧洲地区的石油出口能力将增加3200万吨,较目前增长25.6%;天然气年输送量将达到近927亿立方米,增长23.6%。
(三)英俄能源企业的投资合作
在对俄油气资源投资的欧盟能源企业中,英国的能源企业一直以其投资额大、投资范围广而成为对俄油气资源投资的主力军。
2003年2月11日,英国石油公司对外宣布,将与俄罗斯的阿尔法集团和阿克谢斯—列诺瓦(AAR)合资成立油气公司———“TNK-BP”公司,该公司将重新组合秋明石油公司及西丹科石油公司的股份,并获得西西伯利亚和萨哈林油田的勘探权以及5座炼油厂在俄罗斯、乌克兰境内的2100座加油站等下游业务。
据英国石油公司预计,新成立的“TNK-BP”公司将至少拥有52亿桶石油储量,日产石油将达到120万桶。
该公司的资产将达到181亿美元,英俄方各占50%的股份,英国石油公司为此将支付67.5亿美元,其中包括30亿美元的现金和分三年转让的价值为37.5亿美元的公司股份[12]。
“TNK-BP”公司将成为俄罗斯第三大油气公司和世界第八大私营石油生产公司。
这开创了俄罗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外股权投资项目。
英国驻俄大使罗德里克·莱因称:
“这是英俄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
这说明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现在英俄两国有了共同的经济利益。
”[13]事实上,早在1997年,英国石油公司就购买了俄罗斯西丹科石油公司的股份,意欲打入俄罗斯能源市场,后来受1998年俄金融危机的影响,该计划未能实现。
此次英国石油公司携巨资再次进入俄能源领域,可见该公司对参与开发俄罗斯油气资源的热情并未减退。
2003年6月,俄总统普京对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
其间,俄能源部和英国能源部门联合举行了俄英能源合作会议,并签署了英国石油公司与俄罗斯“AAR”公司的合作协议。
它也是两国历史上第一个重大能源合作协议。
同时,两国还就合作建设北欧天然气输送管道签署了备忘录,这条管道可以将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经波罗的海国家直接输送到欧洲大陆。
对于这次会晤的成果,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目前英国的能源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但10年后英国将成为能源纯进口国;俄罗斯拥有占世界总量30%的天然气储量,石油日产量与沙特阿拉伯不相上下,开展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对英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普京总统也表示,俄罗斯目前的首要目标是使本国经济融入欧洲和世界经济,俄罗斯“将英国视为在欧洲能源领域最重要的伙伴之一”。
可以预见,未来俄罗斯与英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将取得进一步发展。
目前,“TNK-BP”公司拓展在俄业务的主要计划是:
第一,开发科维克塔天然气凝析田,这是“TNK-BP”公司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
该天然气凝析田位于俄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储量约1.9兆立方米。
目前,卢西阿石油公司拥有科维克塔天然气田的开发许可证,而该公司的主要持股者是“TNK-BP”公司、国际罗斯公司和伊尔库茨克地方政府。
据专家预测,开发科维克塔天然气凝析田将需要120亿美元(其中70亿美元用于修建运输管道)。
“TNK-BP”公司于2004年3月与伊尔库茨克地方政府达成协议,从2006年起每年向当地公共事业公司、石化厂等客户供应天然气3亿立方米,到2009年将增加到22亿立方米[14]。
第二,积极参与俄罗斯萨哈林大陆架的油田开发。
英国石油公司计划在今后10年向俄罗斯远东萨哈林岛再投入约50亿美元,以继续扩大在俄罗斯的石油利益。
该公司在1998年就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了合作勘探“萨哈林-5号”项目的协议。
根据协议,英国石油公司拥有该油田49%的股权,俄罗斯石油公司拥有51%的股权。
2002年6月,俄罗斯石油公司获得了在“萨哈林-5号”地区为期五年的勘探权,该地区的资源储量包括7亿~8亿吨石油和6000亿立方米天然气。
当时,英国石油公司宣布:
将承担该勘探计划的全部费用,并计划第一口勘探井将于2004年夏天开始钻探;在该公司预计50亿美元的投资中,用于勘探井作业的费用将超过1.5亿美元,勘探井作业计划将在2008年前完成[15]。
随着英国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俄罗斯的业务不断拓展,以及北欧天然气管道的修建,俄英两国未来的能源合作将具有广阔的前景,也必将给双方带来更多的利益。
二欧盟能源企业对俄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前景
欧盟能源企业对俄油气资源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俄对外资开放的油气田环境恶劣、开发难度大
根据《产品分割协议法》所列的矿区清单,目前俄罗斯向外国企业开放的大多是开采条件比较恶劣的油气田。
这些油气田都处于偏远地区,进入这样的地区作业或勘探开采难度较大,投资成本较高,外国企业承担的风险无疑也很大。
尽管现在批准施行《产品分割协议法》的矿区不少,但真正进入合作实施阶段的还只有“萨哈林-1号”、“萨哈林-2号”、哈里亚卡油田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气田。
有一些企业尽管签署了开发协议,但鉴于以上原因而迟迟没有动工。
例如,秋明石油公司下属的下瓦尔托夫斯克油气公司和西丹科石油公司下属的切尔诺格尔石油公司就合作开发萨莫特洛尔油气田于1999年就已签订了《产品分割协议》,但至今仍没有具体执行。
据西方一些专家预测,由于许多产品分割协议没有得到批准或及时实施,俄罗斯每年大约要失去10亿~20亿美元的投资[16]。
(二)俄投资环境仍然欠佳
自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经济持续下滑,投资环境不断恶化。
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普京上台后实施一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俄罗斯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俄罗斯法律制度不完善、税收过高、项目审批过程复杂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阻碍了欧盟能源企业对俄持续投资的步伐,有的企业甚至一度退出了曾经参与的项目。
例如,1998年英荷壳牌石油公司退出了凡科尔斯克油田的开发项目。
1999年挪威海德鲁公司宣布退出位于伯朝拉海的普里拉兹洛姆诺耶海上油田开发计划后,德国巴斯夫集团的分公司温特斯豪石油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工业股份公司于2001年6月签订协议,两家公司(各占50%股份)共同开发此油田。
但此后不久,温特斯豪石油公司表示,由于没有达成适当的产量分割协议,该公司决定将投资10亿美元的油田开发计划至少冻结一年。
然而,直到目前,该计划仍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及其子公司“Rosshelf”各持50%的股份。
2004年6月俄方曾希望温特斯豪石油公司回到此项目中来,但温斯特豪石油公司并没有积极回应。
由于缺乏外资进入,未来该项目具体如何实施尚待观察。
尽管存在着上述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欧盟能源企业对俄油气资源投资的前景仍然广阔。
这不仅是因为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合作具有坚实的政治、政策基础[17],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油气资源迫切需要包括欧盟大型能源企业在内的外国能源企业的投资。
目前,俄罗斯能源部门提高产量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长期开采的许多大型油田日益枯竭;未开发的许多油田位于永久冻土带、高寒气候地区或深海地区,开发难度较大;由于油井多采用注水方式进行采油,导致油井含水率较高,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油气工业设备老化,生产率较低。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吸引大量资金、引入先进的石油开采技术和更新油气开采技术。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2000年的预测,为维持持续的原油生产,俄罗斯每年至少需要50亿~70亿美元的投资;在天然气方面,只有保持连续五年的年投资额在20亿美元以上,才能维持俄国内及国外市场的天然气需求;而要完成俄罗斯油气工业设施的全部更新换代,则需要5500亿~7000亿美元的投资[18]。
但俄罗斯仍处于经济转轨阶段,不仅国内资金筹措极为困难,而且偿付外债的压力也非常大,因而迫切需要引入外资来进一步发展油气工业。
这样,拥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油气开采技术的欧盟能源企业的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因为如此,可以预见,未来欧盟能源企业对俄油气资源的投资合作空间巨大。
三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欧盟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投资是成功的。
面对俄罗斯复杂的国内环境,欧盟能源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俄罗斯吸引外资的迫切愿望,不仅成功地进入了俄罗斯几大油气区,而且基本控制了俄罗斯通往欧洲的油气管道走向。
欧盟能源企业在俄罗斯能源市场上的成功运作对于正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中国能源企业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首先,欧盟能源企业对俄油气资源投资的战略目标是控制俄罗斯的油气资源。
实现这一目标的战术手段是在俄罗斯现有的法律法规(《产品分割协议法》等)框架内,通过与俄罗斯大型能源公司的合作顺利进入俄罗斯的各个油气基地,参与其勘探和开发,并将俄罗斯的油气安全而又可靠地输送到欧盟市场。
中国的大型能源企业参与开发俄罗斯油气资源,也要确立这样的目标和手段,最好将勘探、开发与运输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既保证了效益的最大化,也保障了中国能源供应的长期安全。
其次,进入俄罗斯的欧盟能源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跨国公司,它们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高效、整体抗风险能力很强。
不仅如此,这些能源企业还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进入俄罗斯十余年来面对着俄国内种种不利因素,仍然顽强地站稳了脚跟。
因此可以说,今天欧盟能源企业之所以能够开创如此大好局面,其背后既有公司自身优势,更有顽强、刻苦和创新的因素。
中国人不缺乏勤劳、忍耐和创新精神,中国能源企业也不缺乏资金和技术,但是中国的大型能源公司应该少一些求稳、求全的想法,多一些开拓进取的精神。
俄罗斯正经历着转轨的阵痛,这一过程也许还会持续10~15年的时间,其间俄罗斯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形势还存在着许多变数,但是种种不利因素都不应该成为中国能源企业挺进俄罗斯市场的绊脚石。
因为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如果不敢于做出一定的牺牲,那将来极有可能没有生存之地。
再次,考虑到油气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必要性,未来对油气资源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
这样,对产油国油气资源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方面,欧盟无疑又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例如,2002年11月5日,俄罗斯与欧盟在莫斯科成立了俄罗斯—欧盟能源技术中心。
该中心的工作包括对俄罗斯的油气资源进行综合研究、讨论转让专有技术问题、研究促进投资的有效措施、出版相关刊物、发表评论等。
同时,该中心还与俄国内其他能源中心进行联络和协调,保证能源技术信息普及和流通。
该中心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为油气合作中的优先发展项目引资,其中主要是欧盟国家的外资。
正是俄罗斯与欧盟双方政府之间这种细致的基础研究为双方能源企业之间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俄两国有着良好的政治关系,两国领导人之间也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
因此,中俄两国也完全有可能成立类似的能源合作机构。
这不仅能为双方能源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且也能推动双方政治关系的深入发展。
(责任编辑:
高德平)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注释:
[1]
[2]
[3]
[4]ECStaffWorkingPaper,EnergyDialoguewithRussia:
UpdateonprogresssincetheOctober2001EU-RussiaSummit,
March2002,p.8.
[5]RusEnergy,Gazprom:
Thesleepinggiant,Sep2001,p.8.
[6]为了缓解俄罗斯向西欧运输石油的压力,俄罗斯石油管道公司还独立出资修建了波罗的海管道运输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欧盟 能源 企业 俄罗斯 油气 资源 投资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