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辩论赛的认识.docx
- 文档编号:3488083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84KB
对辩论赛的认识.docx
《对辩论赛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辩论赛的认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辩论赛的认识
对辩论赛的认识
含义:
辩论赛的核心词汇就为一个“辩”字,也正如这个辩,中间一个“言”,两边各自一个“辛”,双方的辩手都是势均力敌,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双方的观点都不能完全主管的评判谁对谁错,二者都有道理,双方的辩手就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
争取这场辩论赛的胜利。
在最快时间找到对方语言的漏洞,快速组织语言反驳他,自己说话要快,让对方很有压力,也就是对一个问题进行不同的解答
组成:
辩论赛的人员组成及其活动的情况,有下列十个部分:
(一)参赛人员。
近年来流行的大型辩论赛,一般是由2个参赛队(每队4人)参与。
各参赛队中的4名成员,分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手;亦有分为一辩、二辩、三辩手及自由发言人等,并按此顺序,由辩论场的中央往旁边排列座位。
但有时也会有不同情况。
其中,一辩主要是阐述本方观点,要具有开门见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要能把观众带入一种论辩的氛围中.所以要求一辩具有演讲能力和感染能力;二三辩主要是针对本方观点,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非凡的反应能力,要能抓住对方纰漏,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要灵活善动,幽默诙谐,带动场上气氛;四辩要能很好总结本方观点,并能加以发挥和升华,要求有激情,铿锵有力,把气氛引入另一高潮.
(二)主持人。
辩论竞赛活动,要有一名主持人,亦称主席,主持辩论活动。
他(她)维护辩论会场的良好秩序,保障辩论活动按照辩论规则有秩序地进行。
主持人坐在两个参赛队中间、比参赛人员座位稍后一点的中央位置,便于观察整个辩论会场的情形。
(三)评判人员。
辩论赛既然是一种竞赛活动,那么,参赛者谁胜谁负,需要有人作出评论和裁判。
评判人员必须是具有与辩论内容相关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他们一般由数人组成评委或评判团,其中设一名评委主任或一名执行主席,主持评委或评判团会议进行评判。
(四)公证人。
正规的辩论赛,一般都有公证人到场,负责对辩论竞赛活动及竞赛结果进行公证,为辩论赛活动及有关人员提供法律认可的证据。
有些辩论赛也可以不要公证人。
(五)制定辩论规则。
通常的辩论规则主要有:
第一,有多支参赛队参加的辩论竞赛实行淘汰赛,经过初赛、半决赛、决赛,决定优胜者。
第二,要规定正反双方8名辩手发言的次序。
第三,要规定发言时限。
(六)确定辩题。
参加辩论竞赛的双方辩论什么?
围绕什么问题来展开辩论?
这就要确定辩论题,让参赛双方围绕辩论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辩论。
确定什么样的辩论题,对辩论赛活动影响很大,它决定了辩论内容的范围,还影响着双方辩论能否很好地展开。
从辩论赛的实践经验看,选择辩题,要着重把握两点:
第一,是辩题的现实意义。
即辩题本身是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通过辩论能不能给人们一种思想启迪,这不但影响听众对辩论赛的热心程度,而且影响参赛人员的热心程度,最终会影响辩论赛的气氛和效果;第二,是辩题的可辨性。
如果辩题所规定的一方观点明显是正确的,另一方观点明显是错误的,缺乏可辨性,那么,观点明显错误的一方不能有力地反驳对方观点,同时因为观点明显错误,怎么辩也难以说服人,给人的印象总是缺乏说服力。
因而对方也不容易深入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最终会使双方难于深入地展开辩论,影响辩论效果。
(七)确定双方论点。
辩论题确定之后,需要把参赛双方分为正方和反方,正方持辩题的正面观点,反方持反对的观点,由此产生参赛双方的两种观点及其理论之间的论辩。
参赛双方,谁为正方,谁为反方,是由双方抽签决定的。
正反方决定之后,再给参赛人员一段时间做准备,辩论竞赛就可以进行。
(八)评判优胜者。
双方辩论结束后,评判团或者评委暂时离开辩论赛场进行评判,评判出优胜队和优秀辩论员(亦叫最佳辩手)。
这期间,主持人可组织赛场听众就辩论的问题发表意见。
评判团或者评委评判完毕之后,随即返回赛场,由其中的执行主席或评委主任上台代表评判团或者评委,对双方的辩论情况作出评议,然后将评判出来的优秀辩论员和优胜队名单,交给主持人,由主持人当场宣布。
(九)公证人发表公证意见。
邀请公证人员参加的辩论赛,在宣布评判结果之后,就由公证人员就辩论竞赛活动及评判结果情况还有对各个辩手的表现情况发表公证意见。
(十)颁发证书和奖品。
整个辩论赛决赛结束时,要向优胜队和优秀辩论员颁发证书,同时颁奖。
比赛程序(简要)
1、辩论赛开始
2、宣布辩题
3、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4、介绍参赛队员
5、介绍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
6、辩论比赛
7、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退席评议
8、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9、规则评委入席,点评嘉宾评析发言
10、宣布比赛结果
11、辩论赛结束
细则
1、时间提示
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
攻辩小结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1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
其它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剩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
终止钟声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陈词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
3、开篇立论
由于本次比赛辩题大都富于生活化色彩,所以开篇立论无须在理论的层面上过多纠缠。
立论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4、攻辩
(1)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
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
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
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
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
每一轮攻辩,攻辩角色不得互换,辩方不得反问,攻方也不得回答问题。
(4)正反方选手战立完成第一轮攻辩阶段,攻辩双方任意一方落座视为完成本方攻辩,对方选手在限时内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每一轮攻辩阶段为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
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
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6)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限时1分30秒。
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自由辩论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
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
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
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
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的表现算入比赛成绩。
观众提出的问题先经2位以上规则评委判定有效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
正反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双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
一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位辩手的回答用时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补充。
7、结辩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适当扣分。
为什么要进行辩论赛?
(意义)
1、可以提高语言能力,临场思维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问题本质。
提高辩论者的勇气,信心,交人客观看待问题。
2、能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语言的组织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
3、讨论的问题和辩论结果都不重要,我感觉可以积累就业面试时需要的综合素质。
辩论古已有之。
人类探求真理的冲动,和享受思维激荡的乐趣,使人类自有文明史以来,就深陷辩论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人类历史上最值得怀念的“好辩”时代,如古希腊雅典时期,或中国春秋时代,恰是东西方文明留给人类最伟大和丰厚遗产的伟大时代。
不但当时的真理之辩奠定了所有人类哲学的基础,即使是看似“无厘头”的口舌之辩,也直接促进了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发展。
通过对场上辩论的聆听、思考之后所提出的问题,直捣辩题的主旨,发现对手在论辩过程中所露出的“破绽”,锻炼自己的观察、归纳和思辨能力,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
“辩论”与“辩论赛”的区别之一在于,辩论是一种先在性活动,而辩论赛则是一种由建构性规则所人为构造出来的活动。
如果要进行概括性的归类,我们可以认为,辩论赛是教学性辩论的一种。
既然是教学性辩论,那么就意味着这种辩论活动主要是一种训练,而这种训练的目的则在于:
方法论。
那么,方法论的训练意义何在呢?
正如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所言,“且看,上帝在创世的第一天仅只创造了光,把整整一天的工夫都用于这一工作,并未创造出什么物质的实体。
同样,我们从各种经验中也应当首先努力发现真正的原因和原理,应当首先追求‘光’的实验,而非追求‘果’的实验。
”与“气”这个中国的始源性概念相对,西方的始源性概念是“光”。
《圣经》中上帝创世,第一个创造出来的就是光;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到“普照的光”;光,这个提法,无数的哲学家都在拿来使用和引申。
世界因光而解蔽,因为有了光的出现,世界的遮蔽状态方能得以逐渐解除。
说的是什么呢,相当于是出发点的意思,具体而言,对于一个认识体系而言,它的方法论是始源性的。
世界因为光而显现,问题因为方法论而清晰。
比如说,语言哲学,他们以语言分析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在这个工具和思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辩论赛所给予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方法论的锻造。
具体到个人而言,最要紧的,是明白我们所要获取的是方法论,我们所需要锻炼的也是方法论。
我们最应当和最首要得到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也不是某个成型的价值观,而是获取他们、消化他们、运用他们、整合他们、重构他们、反思他们的方法论。
辩论训练给我们的,不是某种答案,而是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我们以后将借由这种方式去探索我们自己的问题和答案。
换言之,我们在这个游戏中所追求的,不应该是“果”,而应该是“光”;这个游戏所提供的,不是真理(或真相)本身,而是认识真理(或真相)的方法。
当然,谈到方法,便又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规则层面,即是什么方法;一个是合理性原则层面,即怎么用方法。
这些都将在后文中渐次展开,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那么,更进一步地,这个范畴意义上的方法论具体包括哪些层面呢?
我们首先得从辩论赛这种建构性规则的基本设置谈起。
辩论赛的基本特点,就是人为的刻意的两造冲突之设置。
也正是由于辩题的不完全性和抽签决定立场的游戏方式,给辩论赛带来了很多争议甚至非议。
然而我却认为,这样的设置恰恰贴合了辩论训练的要旨,正是辩论赛的精妙之所在。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对于不完全性的辩题,相互冲突的两端立场,同时证立是可能的吗?
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
马克思•韦伯说,从某一观点来看是合理的东西,换一种观点来看完全有可能是不合理的。
原因很简单:
即使抛开知识的“确实性之墙”的断裂不谈,仅仅只是考虑到语境的历史性和情境的具体性,我们也必须承认,任何理论都具有难以避免的偏颇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立的理论之间往往有一种相互“解毒”的功能。
更不用说,任何科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石都是一种假设,而这种假设并不是当然和自明的,而是时常流变的。
当真理一旦被确定下来,就往往演变成为一种教条。
这也就是为什么罗素说,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完整体系,往往存在许多谬误;而一个不能完全自圆其说的体系,往往真理性高。
所以我们说,问题是永恒的,而答案是历史的。
或许你会质疑这些相对真理的确实性,但是别担心,这些相对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论,一方面具有实践必然性,因为它们是我们得以实现真理预测和现实决策的必须而且唯一的认知策略;另一方面具有自我修正性,因为我们是依靠它们来建立和趋向某种确实性和规律性。
N.玻尔说,一个平庸的真理的对立面是一个愚蠢的错误,但是一个深刻的真理的对立面总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这也警示我们,在设置、解读和展开辩题的时候,要尽量发掘其深刻的真理性的一面,这样才能使得辩论的意义更大,双方所作出的贡献也更大。
因此,简单来说,就像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合题所揭示的那样,辩论赛的这种设置,正可以通过强迫性的换位思考,经由否定之否定,而达致更深之认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要成为辩手的人,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随时挑战和改变自己过往的认知。
不惟如此,这种努力地设身处地,让我们有可能获取对事物的理解之同情;当我们对社会与人生的各个方面都能持有理解之同情,便有可能脱离本能的情感反射而生发出更高境界的情怀,这种情怀叫做悲悯。
以上所说的,乃是此种两造设置的理论价值。
功利地来讲,此种两造设置之下的训练亦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价值。
一个很简单的基本原理,叫做屁股决定脑袋。
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所在的位置往往是既定的,我们所持的立场往往已经被选择;我们必须而且唯一的选择则是对自己立场的认知和辩护。
而辩手的基本素养,正在于立场的辩护——你需要明白自己的立场、坚定自己的立场、维护自己的立场、完善自己的立场。
因此,纯粹只知道反驳和耍嘴皮子是不合格的辩手,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立场何在,遑论如何维护自己的立场。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情侣吵架,当你和你的另一半争吵的时候,你真的知道自己的立场应该是什么吗?
你真的明白该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和达致这一立场吗?
还是只是任由自己的情
绪来反唇相讥?
如果你能够解决好这一事情,那么,类似于政令正确与政令畅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一定能够正确处置。
郭宇宽前辈曾经这样总结辩论训练的意义:
学以知,思以悟,辩以明,论以弘。
从辩论赛备战的过程程序来看,所有的辩手一定都明白,辩论训练所强化的第一项基本能力,叫做学习力,尤其是快速学习能力。
因为辩论赛备战的第一步,便在于对于各种事实材料和理论知识等各种正反论据的占有,这就需要我们快速而全面地搜集信息、快速而有效地整理信息、快速而精准地消化信息。
这个基本功,在如今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显得如此必要。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一个优秀辩手来说,迅速入行应该是一个基本素养,而行业壁垒和专业壁垒的阻碍作用也理应能够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但是,单纯的学习能力仅仅只是辩论训练所能带来的最初阶的能力而已。
对这个问题,同样还是培根,同样还是《新工具》一书,有一段话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教条者。
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编织丝网。
而蜜蜂却是取中道的,它在庭园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而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以酿成蜂蜜)。
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正是这样,它既非完全或主要依靠心的能力,也非只把从自然历史和机械实验收来的材料原封不动、囫囵吞枣地累置在记忆当中,而是把它们变化过和消化过而放置在理解力之中。
”培根的这个比喻,本身是拿来批评当时的两种流派的,一者注重实验和经验材料,一者注重逻辑演绎,他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前者是蚂蚁,后者是蜘蛛,而正确的道路应该是蜜蜂,从广泛的经验材料出发,通过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消化加工改造,抽象得到真正的科学原理。
这个比喻,在我们对待辩论赛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架构中也颇为合适。
辩论训练不仅强调资料、数据、事例等论据和知识层面的丰富程度,也不仅强调逻辑拆解和价值引申,更加强调的,是要来源于资料、而又高于资料,是要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在其中进行甄别、整合和重构。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一向主张,信息量和知识底蕴,是辩手应当向专家辩论靠拢的原因;
而对争议点的准确把握,则是辩手论证和专家意见的差别所在。
表达作为辩论赛的主要内容,表达力(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的训练当然是显而易见的,而表达力往往是与影响力直接挂钩的。
但是事实上,表达并不只是表达这么简单而已;表达是理解的逆过程,理解是表达的逆过程,理解和表达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辩论(也是一种言语交际)就是信息互递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话语—意图”的“译义”和“释义”的双向推导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辩论是一种基于跨越主体间沟通之断裂的欲望而发生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在固有情境性和局限性下,使得理解(进入)和表达(释放)这两个面向都从自发到自觉地实现主体与对象在意义上的融通?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反复强调,能言善辩的前提必须是善解人意;仗义执言的前提必须是深思慎言;
因为一切表达只有以理解为前提,才能脱离本能的冲动而成为理性的言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文中所说的学习、理解与表达其实都可以归结在思维力这同一个范畴里,这个范畴所体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这种思维方式最为接近的,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其实讲的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基于这样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辩论训练下的方法论根基,一个合格的辩手,不仅应该有良好的认知能力,更应该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不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更应该有独到的见识。
有大师说,启蒙运动就是建立理性的法庭。
而辩论赛,其最大的意义,恰恰就在于,培育健全的理性,和健全的人格。
更不用说,理性精神的背后,是自由精神。
因此,一言以蔽之,辩论训练的价值,是启蒙。
怎样辩论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要明确你们要辩论的主题,你方式正方还是反方,然后找准你方观点。
对你方的观点进行破题、审题(查找资料是很重要的),理解你方观点的涵义,找出你方观点的优势(比对方占理的地方,可以攻击对方的地方),再找出你方观点的弱势(即你方会被攻击的地方);然后还要理解对方观点的涵义,找出对方观点的优势(即看看对方可以在那些方面攻击你方),并找出对方观点的弱势(可以攻击对方的,特别是一些致命的弱点)。
两两比较以后针对对方弱点展开攻击,并提前想好对对方的应对之策,在战前就做好一个万全的准备。
辩论赛的团队协作性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与队友好好讨论,确立中心思想,制定作战计划,相互配合,临危不乱。
辩论赛技巧
(一)借力打力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二)移花接木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三)顺水推舟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四)正本清源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五)釜底抽薪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六)攻其要害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
(七)利用矛盾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
(八)“引蛇出洞”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
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九)“李代桃僵”当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
(十)缓兵之计。
其一,以慢待机后发制人俗话说:
“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最终赢得了胜利.其二,以慢施谋以弱克强“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其三,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接受.如第二例中的营业员,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总之,论辩中的“快”与“慢”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兵贵神速,“快”当然好.可是,有时“慢”也有“慢”的妙处.“慢”可待机,“慢”可施谋,“慢”可制怒.“慢”是一种韧性的战术,“慢”是一场持久战,“慢”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缓动慢进花的时间虽长,绕的弯子虽大,然而在许多时候,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
专业术语
1.观点/论点/定义
2.辩题
3.我方
4.对方辩友
5.一辩/二辩/三辩/四辩
6.偷换概念/循环论证/以偏概全/前后矛盾
常用套话
1.我方没听清你的问题,请你复述一遍
2.今天我们的辩题是XX,请对方不要脱离话题
3.我方说的是XX,不是XX,请对方不要曲解我方定义
4.请对方不要逃避我方问题
5.我方已经反复说过XX,请对方不要重复提问
6.很高兴对方终于认同了我方的观点,你所说的XX不正是我方的观点吗?
7.以点盖面,以偏盖全
8.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9.对方辩友误入迷途不要紧,但请您不要拉者我们的观众与评委们一起跳水啊!
10.请对方辩友不要过于激动,今天我们是讨论问题,而不是激动问题,难道对方辩友激动了问题就能解决吗?
11.对方辩友滔滔不绝,可惜的是对方辩友前提错了
12.不管对方说什么,都无限问“请问你能论证一下吗”。
13.我觉得对方逻辑很荒谬,又不好直说立场场合:
对面时间用完了
14.谢谢对方辩友对我方观点的支持,有你们的支持,相信我方陈述的观点会更容易让人了解。
15.对方辩友为什么故意逃避我方问题呢?
是不是已经同意我方观点呢请允许我继续阐述我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辩论赛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