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3483662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02.63KB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1、地质学: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理化性状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目前主要研究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岩石圈。
2、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1、大陆边缘:
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1)大陆架(陆棚):
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海底平台。
特点:
坡度平缓,一般小于0.3度;水深一般小于200米;平均宽度75千米。
(2)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的海底斜坡。
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
特点:
坡度3度左右,最大可达20度;水深200—3000米;宽度小,平均宽度28千米;在斜坡上有许多海底峡谷。
(3)大陆基:
大陆坡与洋盆之间的缓坡地带,坡度<1º,在海沟发育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2、海沟与岛弧:
岛弧:
延伸距离很长的呈弧形分布的火山列岛
海沟:
岛弧靠大洋一侧的长条形巨型深凹槽,水深大于6000米。
3、洋脊和海岭:
海岭:
海底的山脉。
洋脊:
横贯大洋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底巨型山脉,每个大洋都有,而且联通,全长6万多公里。
4、大洋盆地(洋盆)平均水深4~5Km,盆地内分布有:
深海丘陵,深海平原、海山等。
3、地温梯度、地温深度
(1)地温梯度:
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加的温度。
(2)地温深度:
地温每升高1度所增加的深度。
4、地磁三要素:
磁偏角:
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的交角。
(指北针偏地理北方的东侧,叫东偏角,符号“+”,反之为“-”。
我国大部分西偏,甘肃酒泉以西为东偏)
磁倾角:
磁力线与水平面的交角。
(纬度越高,倾角越大,在磁极上为直角,赤道处为零。
南半球—北针上倾为负,北半球—北针下倾为正)
地磁场强度:
地球上某一点的磁场强度。
5、莫霍面、古登堡面
莫霍面:
地表以下平均16公里处的界面。
在莫霍面上下,纵波速度从7.0km/s迅速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速度则从4.2km/s增加到4.4km/s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大陆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7km。
古登堡面:
地表以下2898公里处的界面。
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13.6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度从7.23km/s到突然消失。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壳内部圈层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
6、克里克值
克拉克值:
某种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7、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有哪些
(1)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自然作用。
地营力(地质营力):
引起地质作用的力。
(2)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内能: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包括:
重力能、放射能、地球旋转能、结晶能及化学能。
外能:
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
包括:
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8、地质作用的分类
(1)内力地质作用:
由内能引起的地质作用。
包括:
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
由外能引起的地质作用。
包括: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9、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类型
(1)地壳运动的概念:
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的变形、变位作用,也称构造运动。
(2)地壳运动的方向性(类型):
水平运动:
地壳大致沿水平方向运动。
表现为:
地壳的水平挤压或者水平引张,引起岩层的褶皱和断裂。
升降运动:
地壳大致沿垂直地表的方向运动。
表现为:
大面积的上升或下降。
10、地震、地震主要参数
(1)地震:
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地球)的快速颤动。
(2)地震的主要参数:
地震波:
地层的弹性波动。
(包括:
体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面波:
地震波在地面形成的次生波,沿地表附近传播。
)
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
震源深度: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据此可划分为: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此外还分为:
主震、前震、余震。
11、地震的类型、地震的烈度和震级
(1)地震的成因和类型:
构造地震:
由构造运动引发岩石圈变形、断裂造成的地震。
火山地震:
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
塌陷地震:
地层塌陷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
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震。
(2)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震级:
表示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分10级:
小于2.5级为无感地震,大于2.5级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为破坏型地震。
如一个七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60万吨级原子弹爆炸释放的能量
烈度:
地表及其上面的建筑物遭受地震的破坏程度。
12、岩浆、岩浆作用、岩浆作用的类型
(1)岩浆:
地下深处高温、高压、富含大量挥发份、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2)岩浆作用:
岩浆的形成、演化、运动直至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3)岩浆作用的分类:
喷出作用(火山作用)、侵入作用
火山作用(喷出作用):
岩浆涌出地表的作用。
侵入作用:
岩浆侵入地壳某一深度而冷凝成岩的过程。
侵入作用按侵入的深浅不同分为:
深成侵入作用、浅成侵入作用
13、变质作用、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1)变质作用:
地壳上已形成的岩石(原岩),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在固态状态下形成新岩石的作用。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其中的原岩,可以是三大类岩石中的任何一种。
(2)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
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
温度升高来源于三个方面:
随地壳的深度而增加的地热;由于岩浆活动而产生的岩浆热;由地壳运动的动能转化的热能,即动力热能。
压力:
按物性不同,分静压力和动压力。
静压力:
指地下某深度处,由上覆物质的重量产生的负荷压力。
静压力各向均等,大小随深度增加。
效果:
静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矿物。
动压力:
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
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具有方向性,产出的压力为定向压力。
特点:
在地壳上部静压力不大的地方表现最强,在地壳深部,因静压力较大,岩石呈塑性,应力因塑性变形而释放,因此,动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减弱。
效果:
动压力的作用主要变现在它对岩石矿物的机械破坏(低温)以及造成压溶现象(高温)。
在其作用下可使柱状、片状矿物定向排列。
化学活动性流体:
化学活动性流体主要包括水和二氧化碳为主的富含多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效果:
一是促进变质反应;二是流体中部分成分直接参与反应形成新矿物。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这三种因素在变质作用中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并通过岩石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而起作用。
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某一因素或某两种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其它因素则起辅助作用
14、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1)动力变质作用:
岩石在动压力作用下发生破碎、变形、重结晶的变质作用。
(2)接触变质作用:
岩浆与围岩接触时,在温度或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包括:
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3)区域变质作用:
在大区域内,由于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变质作用。
(4)混合岩化作用:
是区域变质作用的深化,介于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之间。
15、晶体、显晶质、隐晶质
(1)晶体:
内部质点呈有规律排列的固体。
(非晶体:
内部质点无规则的排列。
)
将矿物分为两大类:
晶体(质)矿物;非晶质矿物(玻璃质矿物)。
晶体的基本性质:
1)自限性:
在适宜的条件下,任何晶体都能自发的形成几何多面体的能力。
2)均一性:
晶体的各个部位物理与化学性质都是相同的。
3)异向性(各向异性):
晶体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4)对称性:
晶体的相同形状和物理性质作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5)稳定性
6)定熔性
(2)显晶质:
肉眼或放大镜可见晶体颗粒。
(3)隐晶质:
是指肉眼或放大镜无法看见的晶体颗粒。
16、矿物单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有哪些类型
据发育程度不同,有三种单体形状:
一向延长型:
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
如:
柱状、针状、纤维状。
二向延展型:
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
如:
片状、板状。
三向等长型:
晶体在三个方向发育程度近似相等。
如:
立方状、斜立方状。
17、矿物单体形态常见的有哪些
矿物单体:
单个的矿物晶体。
矿物单体形态包括两部分:
单个晶体的整体形态(结晶习性);晶体的晶面纹饰。
(1)结晶习性(单体形态):
生长条件一定时,同种晶体总是能发育成一定的几何形状。
(2)晶面纹饰:
1)晶面条纹(生长条纹):
晶体的晶面上出现的沿一定的方向排列的直线状条纹。
2)蚀象:
晶体形成后晶面受溶蚀而产生的凹坑。
18、矿物集合体形态常见有哪些
(1)显晶质集合体形态(显晶质:
肉眼或放大镜可见晶体颗粒):
1)粒状集合体2)片状、板状、鳞片状集合体3)柱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4)晶簇状集合体
(2)隐晶质和胶体集合体形态:
(隐晶质:
是指肉眼或放大镜无法看见的晶体颗粒。
胶体集合体:
胶体凝固形成的矿物集合体。
)
1)分泌体:
在不规则形状或球状空洞中,被胶体或晶质自洞壁向内沉积充填而成。
2)结核体:
围绕某核心向外生长成的矿物集合体。
3)鲕状和豆状体4)钟乳状集合体
19、矿物的颜色类型有哪些
颜色:
矿物的表面颜色(干净新鲜表面)。
(1)自色:
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所决定的颜色
(2)他色:
由于外来带色杂质的混入所染的颜色。
如:
石英含3价铁离子呈紫色,含4价钛呈玫瑰色。
(3)假色:
由于某些物理因素而非矿物本身的成分、结构造成的颜色。
如:
氧化膜的覆盖。
20、矿物常见的非金属光泽有哪些:
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
21、摩氏硬度计
硬度:
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能力。
主要是指刻划力。
摩氏硬度计:
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
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22、什么叫解理,解理类型有哪些
解理:
矿物受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质。
裂成的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
解理类型:
(1)极完全解理:
极易产生解理,解理片大而平坦光滑。
如:
云母的解理。
(2)完全解理:
容易产生解理,多形成解理块,解理面较大且平坦光滑。
如:
方解石。
(3)中等解理:
较易产生解理,解理面小,且平坦及光滑程度较差,碎块上既有解理又有断口。
如:
方铅矿。
(4)不完全解理:
较难产生解理,解理面小且平坦光滑程度差,碎块上以断口为主。
如磷灰石
(5)极不完全解理:
无解理,全为断口。
如:
石英。
23、什么叫断口,断口类型有哪些
断口:
矿物受力后在任意方向上裂成的凹凸不平的面。
没有一定方向,破裂面不规则。
类型:
(1)贝壳状断口:
断口呈贝壳形,面上有不规则的同心纹,断口面形似贝壳状。
(2)参差状断口:
断口呈参差不平的形状。
(3)锯齿状断口:
断口呈尖锐的锯齿状。
(4)土状断口:
断口呈细粉状。
24、岩浆岩中常见的暗色矿物、浅色矿物有哪些:
暗色矿物: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浅色矿物:
石英、长石、白云母等。
25、什么叫岩石的结构
岩石的结构:
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26、什么叫岩石的构造
岩石的构造:
岩石各组分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特征。
(宏观上的)
常见的岩浆岩构造:
(1)块状构造:
组成岩石的各矿物组分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
如:
花岗岩等
(2)斑杂构造:
岩石的不同部位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差别较大,呈斑斑块块、极不均匀。
(3)带状构造:
岩石中不同矿物、结构或颜色呈条带排列。
(4)气孔和杏仁构造:
岩石中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空洞,称为气孔构造。
(5)流纹构造:
岩石中不同颜色的条纹及拉长了的气孔沿一定方向排列所形成的外貌特征。
(6)、绳状构造:
是一种粘度较小易流动的熔岩流,在流动中扭曲成绳索状的熔岩构造。
27、斑晶、基质
矿物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可截然分成两部分。
其中大的颗粒称为斑晶,细小的称为基质。
28、什么叫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及其区别
1)似斑状结构:
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可截然分成两部分。
其中大的颗粒称为斑晶,细小的称为基质。
似斑状结构的基质为显晶质。
2)斑状结构:
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可截然分成两部分,大的为斑晶,斑状结构的基质为隐晶质。
29、岩浆岩的结构类型(按结晶程度、绝对大小、相对大小)
岩石的结构:
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1)按矿物结晶程度分为:
全晶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结晶的矿物组成,多为深成侵入岩。
如:
花岗岩。
半晶质结构:
由结晶质和玻璃质两部分组成,多为浅成侵入岩。
如:
安山岩
玻璃质结构:
全为玻璃质组成,多为酸性喷出岩。
如:
玄武岩。
(2)按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分为:
粗粒结构:
矿物粒径大于5毫米
中粒结构:
矿物粒径5~2毫米
细粒结构:
矿物粒径2~0.2毫米
微粒结构:
矿物粒径小于0.2毫米
巨(伟)晶结构:
矿物粒径大于10毫米。
(3)按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分为:
等粒结构:
矿物颗粒大小近似相等。
不等粒结构:
颗粒大小不等,但粒径变化是连续的。
似斑状结构:
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可截然分成两部分。
其中大的颗粒称为斑晶,细小的称为基质。
似板状结构的基质为显晶质。
斑状结构:
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可截然分成两部分,大的为斑晶,基质为隐晶质。
30、常见岩浆岩的构造有哪些
(1)块状构造:
组成岩石的各矿物组分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
如:
花岗岩等
(2)斑杂构造:
岩石的不同部位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差别较大,呈斑斑块块、极不均匀。
(3)带状构造:
岩石中不同矿物、结构或颜色呈条带排列。
(4)气孔和杏仁构造:
岩石中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空洞,称为气孔构造。
它是在熔岩冷却时,由于挥发组分或气体逸散,遗留下许多气泡空间而形成的构造。
如果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如方解石、蛋白石等)充填则形成杏仁状构造。
这两种构造都是喷出岩所特有的。
(5)流纹构造:
岩石中不同颜色的条纹及拉长了的气孔沿一定方向排列所形成的外貌特征。
(6)绳状构造:
是一种粘度较小易流动的熔岩流,在流动中扭曲成绳索状的熔岩构造.
31、变质岩中常见的变成构造有哪些
(1)板状构造:
岩石破裂成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破裂面,破裂面平整。
岩石基本没有重结晶,肉眼分辨不出矿物颗粒。
(2)片状构造:
岩石中大量片状、柱状、粒状矿物呈定向排列,矿物颗粒肉眼可分辨。
(3)千枚状构造:
岩石中的片状矿物呈定向排列,但矿物颗粒细小难辨,片理面上可见丝绢光泽。
(4)片麻状构造:
岩石以粒状矿物为主,含一定量的片、柱状矿物,两者相间作定向排列,片柱状矿物被粒状矿物隔开而断续分布。
(5)条带状构造:
不同矿物成分、粒度、颜色呈条带状分布
(6)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和颗粒大小分布均匀,不具定向性。
32、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及特点。
(1)风化作用:
在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破坏的作用。
(2)最终产物:
各种风化作用在地表形成的综合产物是土壤。
(3)特点:
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化学风化后,再经生物风化,所形成的富含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有机质——腐植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
33、物理风化作用概念及其方式和产物。
物理风化作用(机械风化作用):
在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有:
岩石释重作用、岩石矿物的热胀冷缩作用、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
岩石、矿物的破碎物
破碎物的特点:
大小不一、棱角分明,基本保留在原地。
34、化学风化作用概念及其方式和产物。
化学风化作用:
在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而遭受破坏的过程。
方式:
(1)溶解作用:
任何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中
(2)氧化作用:
如:
FeS2(黄铁矿)+O2+H2O→Fe2O3·nH2O(褐铁矿)+H2SO4
(3)水解作用:
正长石离解部分“水”后变成高岭石。
(4)水合(化)作用:
某些矿物吸收部分水形成新矿物。
如:
硬石膏+水→石膏。
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①破坏了原来的岩石、矿物,形成矿物岩石的破碎物。
②新矿物产生。
35、生物风化作用概念及其产物。
生物风化作用:
由生物生命活动引起原岩的破坏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分为: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产物:
碎屑物质、土壤、新矿物等
36、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及其效果。
1.气候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不同。
如干旱气候区物理风化相对较强;湿润气候区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都较强。
2.岩性的影响:
(1)岩石的矿物成分的影响:
不同的矿物抗风化作用的强度不同;单矿物岩石比复矿物岩石抗风化能力强。
(2)岩石结构、构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结晶程度高、细粒、等粒结构的岩石抗物理风化能力强,抗化学风化能力弱;岩石中裂缝多的易于风化。
3.构造运动的影响:
在地壳运动上升地区,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地形陡峭;在地壳运动相当稳定的或下降的地区,由于长期风化剥蚀的结果,地形平坦,风化剥蚀产物堆积厚度大。
37、风化壳、研究风化壳的地质意义。
残积物:
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
风化壳:
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薄层)。
风化壳的分三层:
土壤层、半风化的岩石和残积物层、基岩。
古风化壳:
在地质历史上形成的风化壳。
研究风化壳的意义
(1)判断古地理古气候条件:
不同的气候、地质条件形成的风化壳不同。
(2)某些风化壳形成有价值的矿床:
某些残积矿:
粘土矿、金、金刚石残积砂矿等,某些风化壳层可以做为油气的储积场所。
(3)研究地壳运动的依据。
38、河谷要素有哪些:
河流:
地表沿着线形谷槽流动的水体。
河谷:
河流冲刷成的槽形谷地。
谷底:
河谷底部的比较平坦的部分。
河床:
谷底最低且经常有河水的部分。
天然堤:
河床的两岸。
漫滩滩:
谷底除去河床的部分是河漫滩
谷坡:
高出谷底的两侧斜坡。
39、河流剥蚀作用的方式
(1)冲蚀:
河水靠本身的动能对河床及两岸的机械破坏
(2)磨蚀:
流水中携带的碎屑对河床及两岸的冲击破坏,同时流水携带的碎屑相互之间也进行摩擦磨损。
越到河流的中下游碎屑物的磨圆度和光滑度越好。
(3)溶蚀:
流水溶解河床及两岸的可溶性岩石、矿物。
40、什么叫底蚀作用,及其特点和效果
概念:
河流在垂向上对河谷底部的剥蚀作用。
特点和效果:
①加深河床和河谷。
下蚀作用在河流的上游比较明显,多形成“V”峡谷。
典型例子是瀑布。
②产生向源侵蚀(溯源侵蚀)和河流袭夺现象。
③河流到中下游,随河流坡度逐渐减小下蚀作用逐渐变弱,趋近海平面时下蚀作用基本停止。
41、什么叫侧蚀作用,及其特点和效果
河流在横向上对河床和河谷两侧的侵蚀作用。
特点和效果:
①加宽河床和河谷。
②加大河床和河谷的弯曲度。
③产生裁弯取直(截弯取直)作用。
④在中下游侧蚀作用比较明显。
42、河流机械搬运的方式
推运:
河水将碎屑物在河床底部一滚动或滑动的方式搬运。
跃运:
碎屑物以跳跃的方式被搬运。
悬浮运:
碎屑物以悬浮的方式被搬运。
43、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在沉积过程中,随着河水的流速、流量逐渐减小,碎屑颗粒按大小、形状、密度有规律的依次沉积。
44、冲积物:
河流的沉积物。
45、河流沉积作用特点
⑴以机械沉积为主,具有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⑵分布上,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碎屑颗粒由大逐渐变小,磨圆度和光滑度越来越好;
(3)在分选性上,从上游到下游分选性越来越好。
46、河流阶地?
如何形成?
河流阶地:
河谷两侧不对称、断续分布的阶梯状地形。
47、地下水的来源:
地表渗透水、凝结水、岩浆水、古海洋、湖泊的残留水等。
48、孔隙度、渗透率
孔隙度:
岩石中空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渗透性:
水流通过岩石的相对难易程度。
岩石的渗透性受孔隙度、孔隙的大小、形状、连通性等因素影响。
49、潜蚀作用的特点和效果:
①地下水主要在岩石空隙中渗流,流速慢、水量分散、冲击力小,所以其机械潜蚀作用很弱。
在某些地下河的局部可能水流较快,有较强的机械潜蚀作用。
②由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较复杂,常含有较多CO2和各种溶剂,因而化学潜蚀作用显著。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常形成独特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常见石芽、溶沟、落水洞、溶洞、天生桥、孤峰等。
50、岩溶地貌形成的条件
(1)具有厚度较大的可溶性岩石,位于地表附近。
(2)气候较高,降水量大。
(3)岩石中裂缝、孔隙发育。
(4)地下水的流动性较好。
51、浊流
海底局部运动的含泥沙的浑浊水团。
是一种重力流,为暴风浪、潮流、地震等引起,多发生在大陆坡。
52、海浪的底流、沿岸流
海浪:
海水的有规律的波状起伏。
主要由风引起。
海浪还会派生出底流、沿岸流
53、冰川的剥蚀方式、冰川的搬运方式
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碎屑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
其方式是机械破坏的过程,有两种:
挖掘作用:
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
磨蚀作用(锉蚀作用):
冰川以冻结在其中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
冰川的搬运作用
推运:
冰川将其前端的物质向前推移。
载运:
冰运物被冻结在冰川内部和坠落在冰面上随冰川的流动被搬运。
54、冰碛物及其特点
冰碛物:
冰川的沉积物
特点:
纯为碎屑堆积;无分选,大小混杂;无磨圆性,碎屑多棱角;颗粒粗大;砾石上可见冰川擦痕。
55、风成砂的沉积特点
(1)沙粒分选性很好,粒径多为0.25~0.05毫米;
(2)磨圆度和球度良好;
(3)其中石英碎屑颗粒表面呈毛玻璃状。
56、风成黄土的沉积特点
(1)灰黄色、棕黄色;
(2)分选性良好,粒径多为0.05~0.005毫米;
(3)磨圆度和球度差;(4)孔隙度高,可达50%。
57、沉积岩
沉积岩:
在地壳表层条件下各种沉积物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8、成岩作用及其方式
成岩作用:
松散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过程。
其过程遭受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作用。
成岩作用的方式:
1)压实作用:
由于上覆水体和沉积物逐渐增厚,压力不断加大,从而被压实。
效果:
排除水分,体积缩小,颗粒之间的孔隙减少,固结变硬。
2)胶结作用:
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粘结在一起的过程。
3)重结晶作用:
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增加,非晶质物质变成结晶物质,细粒晶体变成大的晶体。
重结晶作用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主要成岩方式。
4)交代作用:
发生交代反应。
如:
白云岩化:
石灰岩(方解石)→白云岩(白云石)
59、胶结物及其类型
胶结物:
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
常见的胶结物:
泥质(粘土矿物);硅质SiO2(石英、蛋白石);钙质CaCO3(方解石、白云石);铁质Fe2O3(赤铁矿、褐铁矿)等
60、沉积岩的颜色类型:
1)继承色:
继承母岩风化后的碎屑的颜色。
2)原生色:
在沉积过程中及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新矿物所表现的颜色。
原生色可以反映当时沉积的古地理气候环境:
红色、黄褐色:
富含三价铁离子,反映为氧化环境。
黑色、灰色:
富含有机质,反映为还原环境;
3)次生色:
沉积岩在风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颜色。
61、沉积岩的结构类型:
1)碎屑结构:
按碎屑颗粒的大小分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 基础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