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学案最新.docx
- 文档编号:3483310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8.72KB
选修一学案最新.docx
《选修一学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一学案最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一学案最新
农大附中高中历史学案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一、贵族政治和社会动荡
时间:
前9世纪—8世纪
1.城邦国家雏形出现特征(标志):
(1)设立了以雅典为中心的和行政机构;
(2)氏族成员分化为、(农民和手工业者)
2.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前8世纪—前6世纪)
(1)矛盾的成因:
政治上,贵族占据了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
长老会议有权执政官,执政官卸任后自动成为议员。
公民大会虽然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
经济上,贵族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通过、等方式盘剥平民。
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如果还不起债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
(2)矛盾激化的表现:
贵族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
公元前632年,雅典发生了主要由平民参加的,卫城一度被占领。
(3)演变:
雅典统治者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把当时的习惯法编订为,然而,法律仍然维护贵族既得利益,如允许。
这样的局部调整不可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4)发展趋势:
必须进行进一步的。
二、工商业的发展
1.农工商业的发展
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农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手工业和造船业也取得进步;日趋繁荣。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兴起
雅典工商业者在经营活动中,经常使用,形成了阶层。
3.各派的政治要求
“平原派”:
主张维护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权益。
“山地派”:
主张实行激进的,进行彻底的。
“海岸派”:
主要关注发展,掠夺外邦,主张实行。
“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目标是反对,改革呼声日益强烈,成为后来支持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三、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
补充:
公民资格:
城邦国家的基本特征和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课标: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从经济上限制贵族特权(颁布“解负令”:
解除债务的法令)
1.从经济上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
(1)“解负令”内容:
(1)废除所有,禁止借贷人以作抵押;
(2)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
(3)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奴隶的,;
(4)废除制度,因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
(2)土地最高限额法令:
目的:
防止贵族任意,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
(3)“遗嘱法”:
规定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从而杜绝贵族侵占平民财产,抑制贵族经济势力壮大。
2.应对贵族反对的措施:
目的:
为了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稳定社会秩序,梭伦在坚持改革的同时也作了一些让步。
措施:
例如允许贵族保留,即那些并非以获得抵押的土地,使贵族得以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没有满足平民要求重新分配土地的愿望)
3.从经济上限制贵族特权措施的影响:
(包括“解负令”、土地最高限额法令、“遗嘱法”)
1.改革以后,贵族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
2.改革解除了对平民的威胁,不少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扩大了
。
3.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力,雅典积极向外掠夺,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
)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
。
2.原则:
。
3.方法:
把雅典所有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个等级。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应尽的越多。
等级
财产标准
权利
义务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第四等级
注:
城邦的所有,如造船、节庆费用的分摊,也随等级的高低增减。
4.评价:
局限性:
财产等级制度的改革没有带来。
进步性:
(1)它打破了贵族依据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2)为非贵族出身的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三、国家权力机构改革
1.公民大会:
措施:
(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规定公民大会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并有权选举。
(2)包括第四等级在内的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
积极作用:
大大提高了广大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的权力,赢得广泛的支持。
2.建立“四百人会议”:
措施:
(1)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一个“四百人会议”,的公民都可以当选。
(2)“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主要职责是为,,,
,实际执掌。
评价:
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
措施:
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
梭伦还废除了许多,制定了一些新法律。
作用:
。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1.目的:
。
2措施:
(1)发展农业生产。
(2)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吸引有技术的迁居雅典,对携带家属移民雅典的手工业者给予。
(3)改革与,推动雅典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确立,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3.积极作用:
。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课标: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一、僭主政治的建立(梭伦改革后期的情况)
1.概念:
僭主:
指的政权篡夺者。
僭主政治:
指用武力夺取政权而建立的统治。
2.僭主政治建立的背景:
(1)梭伦改革没有消除的根本矛盾。
贵族在改革中利益受损失比较多,对改革十分不满;
下层平民由于以及广泛的愿望未能充分实现而有抱怨。
(2)梭伦出走。
3.建立的过程:
(1)梭伦出走后,雅典进一步激化。
“平原派”企图;“山地派”不满梭伦的改革措施,要求;“海岸派”继续拥护梭伦的新政策,但希望建立一个,消除纷争。
(2)公元前560年,凭借武力夺取政权,建立了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
采取进一步改革措施,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的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
4.结果:
。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
1.经济意义: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开辟了道路。
梭伦改革大大促进了的发展,雅典很快成为古代希腊最繁的。
为雅典由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政治意义:
梭伦改革动摇了,奠定了城邦的基础。
a.“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
b.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的局面,使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c.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3.对以后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
梭伦改革是克里斯提尼与伯利克里的基础和方向。
公元前6世纪末,通过反对僭主政治执政,沿着梭伦开辟的道路进行更加深刻的政治改革,促成了。
公元5世纪,伯利克里推行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1.历史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稳定雅典的,因此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很多改革措施有“”色彩。
2.历史局限性:
(1)梭伦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不同的政治权利,富有的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没有享有充分的的权利。
(2)梭伦改革以后,虽有所削弱,但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贵族凭借血缘门第,照样拥有世袭的特权。
时间
人物
改革措施
影响
梭伦
克利斯提尼
伯利克里
(3)结果:
补充:
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复习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标: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春秋战国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社会转型:
)
1.经济:
(1)生产力的发展:
和出现并逐步推广(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推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生产关系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的确立;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旧贵族势力没落或分化,和阶层兴起。
2.政治:
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
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统治。
4.军事:
战争更加频繁,春秋主要是战争,战国主要是战争。
是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在动力。
5.思想文化:
风气兴起,兴盛;
出现,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或改革的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或变法
1.春秋改革目的:
为争霸战争需要,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
齐国:
管仲采取“”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
年,实行了“”即按亩收税。
实质:
影响:
2.战国变法:
背景:
经济基础:
奴隶主的,已大部分被所代替。
目的:
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的特权,
发展。
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达到对内,对外胜利的目的。
魏国李悝内容:
(1)“”,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抑物价,保护小农;
变法(3)制定《》加强法制。
作用:
。
楚国吴起内容: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
(2)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3)裁免
变法的官吏,消减,将节余下来的财力用于和;(4)要求官吏,严禁。
作用:
3.共同作用:
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和
。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从秦国具体情况看商鞅变法背景)
1.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称霸西戎,步入的行列,但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废除,迁都,初步制定
制度。
虽总体面貌无根本改变,但为商鞅变法创造了条件。
3.有利条件:
国君拥有比较的权力,国内旧的相对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充斥。
4.历史机遇
(1)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分裂成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5.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
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标;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商鞅
变法
目的
内容
作用
经济: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
(2)
(3)
军事:
奖励军功
(1)
(2)
政治、思想文化:
加强集权
(1)
(2)
(3)
社会风俗
根本目的:
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在当时激烈的中占据主动,取得优势。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标: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之死
1.商鞅变法侵犯了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败,在变法进行过程中继续新法。
2.公元前338年,去世,太子王即位。
二、对变法的评价
性质
历史作用(富国强兵的秦国)
历史局限性
废除了,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促进了经济的,壮大了,为秦国的和后来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1.商鞅变法,
鼓吹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
,特别是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商鞅变法也并未与旧的
彻底划分界。
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课标: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建立代国:
族拓跋部游牧于今天的和内蒙古一带,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不久被吞灭。
北魏建立:
淝水之战后,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战乱,拓跋部趁势崛起。
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
398年,拓跋珪迁都,399年正式称帝,是为帝。
2.统一黄河流域统一条件: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从事征服兼并的同时,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如:
(1)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
(2),劝课农桑;
(3)仿汉制;(4)重用汉族儒生,兴办。
作用:
为北方创造了一个安定的,促进了的发展,为各族之间
的交流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北魏中期的社会矛盾尖锐——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1):
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和,给人民带来了。
(2):
农民名义上依照承担数额不等的,实际上,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导致。
2.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及其他的关系,致使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3.表现:
矛盾和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各地不断发生。
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北魏的。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471年,在冯太后及大臣的安排下,孝文帝登上皇帝宝座。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
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
2.孝文帝:
在冯太后的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十分敬佩和。
面对尖锐的矛盾和动荡不安的局势,孝文帝感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改革鲜卑族落后的。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标: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改革,冯太后主持)
改革重点:
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
措施:
1.制定官吏,原因:
北魏官吏原无,结果吏治,贪污成风。
整顿吏治内容:
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
发给官吏,不许官吏。
同时制定的办法。
作用:
使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目的:
前提:
长期战乱,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内容:
485年,按一定的标准,将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作用:
(1)一定程度上使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
(2)大片的被开垦出来,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目的:
配合的推行,强化对的控制。
职责:
检查,征收,征发,推行。
作用:
使国家从到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
4.推行租调制原因:
配合的推行。
内容: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作用:
农民负担,农民成为国家的,国家的增加。
二、迁都洛阳
1.原因:
政治上:
为了加强对的统治,迫切需要寻求的合作,平城保守势力强大,相当深。
改革要进一步发展,势必会遇到重重阻力。
经济上:
平城僻处塞上,,无水路漕运,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军事上:
与北边强敌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地理位置:
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对,对整个的统治不利;而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过程:
孝文帝以“”,495年,北魏正式迁都。
三、移风易俗(后期改革,孝文帝主持的汉化措施)
改革重点:
改变鲜卑族原有的,目的:
进一步学习汉族的和,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
内容:
易、讲、改、通、改。
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的认同;得到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统
治模式转化。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的历史功绩)
课标: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1.表现:
农业:
a农业生产工具、b.水利灌溉、c.荒地开垦、d.粮食产量、e.经济作物种植、f.畜牧业发展
手工业:
a.发展尤其显著、b.制瓷业有。
商业:
a.洛阳出现许多大的、b.充足、c.活跃、d.有不少富商大贾、e.许多鲜卑贵族也经商、f.对外发展,远达西方国家。
2.原因农牧业:
手工业:
商业:
3.影响
(1)推动了鲜卑族(游牧经济到农耕经济);
(2)经济的变化加速北魏政权进程;
(3)经济的变化促进了。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原因:
(1);
(2)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2.措施:
文化:
,兴办学校。
制度:
恢复汉族。
采纳汉族:
模仿汉族官制;修订律例。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表现:
①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的改变,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②鲜卑族原有的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的的经验和技能。
(2)作用:
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宋太祖对持放任态度;
政府不断增加和高利贷盘剥;
连年和频繁的,更加重了,不断。
2.民族矛盾激化:
由于战争不断。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朋党之争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初期的集权措施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积弱
(1)集中权,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
(2)集中权,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3)集中权,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1)冗官:
重叠,混滥,形成冗官局面。
2.积贫
(2)冗兵:
扩充军队和,使军队数量增加。
(3)冗费:
猛增,开支庞大,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入不敷出。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1.背景:
;。
2.目的:
3.改革重点:
4.人物:
5.措施:
①改革文官升迁办法,定期考核;②严格“”制;③改革制,令州县立学,着重和操行;④慎选;⑤减轻;⑥重视。
6.结果及原因:
改革措施触犯了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而。
7.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第2、3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课标: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①更加尖锐。
②宋神宗希望改变的局面。
③。
2.变法措施及作用
富国之法
目的:
为改变
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和、
关系,发展
措施
作作用、成效
局限性
强兵之法
目的:
为了变的局面,巩固封建
加强
取士之法
目的:
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
保证变法顺利进行。
3.变法的结果及原因:
小结: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在北宋中期和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的处境也没有根本改变;但变法措施增加了,加强了国家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标: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1.基督教起源:
时间在大约左右;地点:
与一带。
发展:
4世纪初期,基督教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11世纪时,基督教会以和
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为和。
天主教的领袖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
2.中世纪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3世纪初)
3.原因:
①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不断拓展势力,与展开权力之争;
②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行了“”;
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严重,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
表现:
(1)在经济上:
①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获取大量的封建收入;②向民众征收“”③通过兜售“”等方式搜刮钱财。
(2)在政治上:
①控制高级教职权和教会权;②不断各国的政治权力,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甚至向教皇。
例证:
“”。
(3)在思想文化上:
①教会垄断了,是学校的主修科目;②教会规定了统一的《》版本,掌握了《圣经》的权;③文艺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
(4)在社会生活方面:
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既是国家的,又是教会的,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
二、宗教“异端”——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1.“异端”的含义:
。
2.性质:
用与不同的“”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斗争。
3.表现:
“异端”
相同主张
不同主张
12世纪后期法国异端运动
14、15世纪英国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14、15世纪捷克胡司的“异端”学说
4影响:
(1)挑战了;
(2)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发展
的要求和愿望;(3)对16世纪的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16世纪)——新旧文明的冲突
1.经济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的
和日益拓展,促进了的发展。
2.政治上:
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和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
②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有着。
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局面。
③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的束缚,加强,实现。
所有这些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思想文化:
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课标: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一、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使得有很大的影响力,并竭力维持这种分裂局面。
2.主要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教会控制德意志人的世界;教会还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搜刮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
3.主观原因:
立志宗教改革。
4.导火线: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概况
1.开始的标志: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主要内容:
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
①理论基础:
“”。
A、通过虔诚的信仰获得免罪——否定。
B、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反映资产阶级。
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否定;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
③高于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马丁·路德改革掀起了反对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斗争。
(1524—1526年德国爆发了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修 一学案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