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大全.docx
- 文档编号:3480825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9.06KB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大全.docx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大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大全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试卷及解析
(1)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称之为()。
A.社会关系B.人际关系C.教育关系D.师生关系
2.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A.文字材料B.口耳相传C.直观教具D.黑板加粉笔
3小学生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
A.道德情感不深B.缺乏合理行为技能C.道德认识不足D.道德意志力不够
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A.年龄影响力B.性别影响力C.个性影响力D.学术影响力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
综合课程补充
7.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A.决定作用B.领导作用C.纽带和桥梁作用D.核心作用
8.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是()。
A.是否具有高深的知识B.是否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C.是否具有崇高的威信D.是否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机会
9.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
这属于()。
A.正强化B.惩罚C.负强化D.消退
10.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A.道德认识B.活动和交往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11.一般来说。
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
A.强烈B.较弱C.微弱D.中等
12.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痕迹消退说B.动机说C.同化说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3.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
是为()A.教育目的服务的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D.当前工作服务的
1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聚合思维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
15.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A.多疑B.焦虑C.心神不安D.情绪低落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1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18.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19.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无差别原则B.无歧视原则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0.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的层次是()。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2.【答案】B。
解析:
人类教学手段的演变顺序依次是口耳相传、文字材料、直观教具。
3.【答案】C。
解析:
小学生好心办坏事主要是具备道德情感,但道德认识不足造成的。
4.【答案】C。
解析: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上。
5.【答案】D。
解析: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6.【答案】A。
解析: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
7.【答案】C。
解析:
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8.【答案】D。
解析: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就要看他能否:
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9.【答案】C。
解析: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0.【答案】A。
解析:
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11。
【答案】D。
解析:
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解决问题。
12.【答案】D。
解析: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3.【答案】C。
解析: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答案】D。
解析: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对同一个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不同:
向去探索才可能发现新奇独特的内容。
发散思维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5.【答案】D。
解析:
抑郁症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伴有其他不适的神经症。
16.【答案】A。
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7.【答案】D。
解析:
题干是说脑力劳动者管理别人,而体力劳动者只能是被别人管理。
这体现出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的倾向。
18.【答案】D。
解析:
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社会功能;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19.【答案】A。
解析: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20.【答案】A。
解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试卷及解析
(2)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C.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教育史上提出“有教无类”El号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夸美纽斯D.荀子
3.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
A.班、课、室B.师、生、课C.师、生、时D.班、课、时
4.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A.课程内容B.课程目标C.课程结构D.课程理念
5.学习中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方法的是()。
A.学习动机B.学习策略C.学习理念D.学习目标
6.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查假设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文化C.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D.学校的制度文化
8.“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对教育的要求。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9.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XX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
这是采用了()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B.补偿C.退行D.转移
1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
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1.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A.对象相同B.概念不同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1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B.班主任的要求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D.共同的活动
13.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
14.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
15.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
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6.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17.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设计学生急于解决而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一时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悬念而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A.直接导入B.练习导入C.事例导人D.悬念导入
18.决定教育事业领导权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B.政治制度C.文化D.科技
19.集体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B.中间环节C.目标D.最高阶段
20.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A.审美教育B.五讲四美教育C.美好生活教育D.美好思想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双基”,即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答案】A。
解析:
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
重视因材施教。
3.【答案】D。
解析: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的特征是班、课、时。
4.【答案】B。
解析: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5.【答案】B。
解析: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6.【答案】A。
解析: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就是发现、理解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7.【答案】C。
解析:
校园文化是为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其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而非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或学校制度文化。
8.【答案】D。
解析: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符合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的要求。
9.【答案】B。
解析:
升华:
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
补偿:
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退行:
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
转移:
指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10.【答案】C。
解析:
感知阶段不能脱离实物;前运算阶段已经有了表象思维,但是由于其思维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还无法完成绘图这种活动。
因为路线图的绘制不可能从一个角度或方位去描绘就能实现: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
l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地图即是通过心理表象来进行绘制的:
形式运算强调的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
因此选C。
11.【答案】B。
解析:
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
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12.【答案】A。
解析: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13.【答案】C。
解析: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14.【答案】B。
解析: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题干中属于逆向正迁移。
15.【答案】c。
解析:
该学生下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该行为没实现则由于其意志力薄弱.无法克服该陋习。
故对其要重点培养道德意志。
16.【答案】c。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17.【答案】D。
解析:
考查悬念导入的含义。
18.【答案】B。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19.【答案】D。
20.【答案】A。
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试卷及解析(3)
一、单项选择题
1.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夕部分组B.内部分组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
2.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A.基本规律B.基本方法C.基本途径D.基本要求
3.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A.榜样示范B.品德评价C.陶冶教育D.说理教育
4.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教程是()。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性课程D.工具性课程
5.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其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
A.推行回归教育B.实施终身教育C.改革正规教育D.发展成人教育
7.只要给足了时间和适当的教学。
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这是()。
A.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D.掌握学习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A.知识素养之一B.能力素养之一C.思想道德素养之一D.基本任务之一
9.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
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10.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属于()。
A.头脑风暴法B.发展思维训练C.自我设计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
11.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段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2.“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
13.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1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
苒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15.既想取得好成绩。
又想去玩。
这种冲突矛盾是()。
A.多重趋避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趋冲突
16.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
A.最优化理论B.认知结构的理论C.发展性教学理论D.范例教学理论
17.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18.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制度D.民族文化传统
19.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0.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先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形式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学习目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趣。
A.问题导人B.故事导入C.事例导入D.悬念导入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2.【答案】D。
解析:
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3.【答案】B。
解析:
奖惩是中小学品德评价的一种方式。
4.【答案】A。
解析: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5.【答案】C。
解析: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所以教育应该循序渐进。
6.【答案】B。
解析:
学习化社会的标志是:
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
这要求实施终身教育。
7.【答案】D。
解析: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认为:
95%P2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接受了合适的教学.就能掌握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
8.【答案】C。
解析:
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
9.【答案】A。
解析:
敢于承担责任是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之一。
10.【答案】A。
解析:
考查头脑风暴法的定义。
11.【答案】A。
解析:
前运算阶段(2~6、7岁):
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
12.【答案】A。
解析: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这两句话意在强调评价时的基准,属于相对评价。
13.【答案】B。
解析:
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影响。
14.【答案】D。
解析: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15.【答案】C。
解析:
题干是典型的趋避冲突。
16.【答案】C。
解析:
赞可夫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
17.【答案】B。
解析:
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
18.【答案】C。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19.【答案】C。
20.【答案】A。
解析:
考查问题导入的含义。
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试卷及解析(4)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内部动力
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5.“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夸美纽斯C.华生D.赫尔巴特
6.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7.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8.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9.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B.民主管理C.平行管理D.目标管理
10.下面情况发生了学习的是(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B.小名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他是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2.【答案】C。
解析: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3.【答案】D。
解析:
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4.【答案】B。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5.【答案】D。
解析:
赫尔巴特提出了传统三中心: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
6.【答案】A。
解析: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7.【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疏导原则的定义。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8.【答案】B。
解析: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都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9.【答案】C。
解析:
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0.【答案】D。
解析:
其余项都属于本能。
11.【答案】B。
解析:
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12.【答案】c。
解析: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吻合或对应关系时所进行的学习。
从规则到例子是一种横向的知识对应.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13.【答案】C。
解析:
效度是指测验的有效性和准确度。
14.【答案】C。
解析:
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坏的矛盾心理。
15.【答案】c。
解析:
学会如何学习的最实质内容是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16。
【答案】D。
解析: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17.【答案】C。
解析:
在学习认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 知识 能力 选择题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