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docx
- 文档编号:3480823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86.47KB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docx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实验
(一)》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它与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二)》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教与学的整体内容,即植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
(一)》以生活中常见的绿豆种子发芽生长作为研究对象,引领学生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变量控制实验,明确变量控制实验要领。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第二部分: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在本活动环节中,学生要解决的是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内容与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对比实验设计中的公平性。
第三部分:
种子的发芽实验。
要求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
在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坚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学情分析】
1.关于知识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种植凤仙花时,对植物生长的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
哪些是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大多数学生不太清楚。
2.关于变量控制实验设计。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上“溶解的快慢”和四下“面包发霉了”这些课中学习过如何设计变量控制实验,现在再来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有一定的基础。
3.关于观察记录。
学生有对凤仙花种植的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与知识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供观察记录的知识经验。
【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情况分析,我把教学分成四个环节:
(一)讨论种子发芽条件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三)修正实验方案(四)种子发芽实验。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绿豆发芽必须要哪些条件。
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学生已有设计变量控制实验的基础,所以先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再交流。
而“光”、“水”、“温度”这三个研究条件比较容易控制变量,故让学生在这三个条件中选择其中一个来设计实验。
“水”这个条件的实验设计比较简单,在交流研讨时先用“水”的实验设计作为切入口分析,让学生先介绍自己的实验设计,再通过生生交流和质疑,让学生清晰变量控制实验设计的要点。
教材中出现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介绍,教材把有研究条件的组即“给水”的组称为实验组,没有研究条件的组即“干燥”的组称为对照组,但在初中生物中是把自然状态下即“给水”的组称为对照组,考虑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所以在这节课就没有出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说法。
第三个环节是第二个环节的递进,要求学生分析三个具体真实情境下的种子发芽实验,在真实情境中学生会考虑到怎样控制好变量,怎样保证两组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等问题。
这三个实验是学生变量控制实验设计错误的典型例子,通过对例子的分析进一步巩固变量控制实验设计的方法。
第四个环节是提供绿豆和记录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进行种子发芽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作出猜想。
能设计简单的变量控制实验来研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在交流中能够修改、完善种子发芽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控制变量在种子发芽实验中的重要性。
2.愿意在课后继续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重点】
能设计简单的变量控制实验来研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能控制变量。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讨论种子发芽条件
1、提问:
在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都种绿豆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但是有个同学的绿豆种了好多天都没有发芽,要使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2、再次让学生思考哪些条件是绿豆发芽必须的。
1、思考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2、再次思考绿豆发芽必须条件。
两次思考绿豆发芽需要的条件,旨在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二)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提问:
怎样才知道哪些条件是会影响绿豆发芽?
2、介绍闯关游戏的第一关:
在水、光、温度这三个条件中选择一个条件用画图或文字的方式制定实验计划。
3、引发实验计划的讨论。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要点。
1、制定实验计划。
2、展示实验计划。
3、对实验计划进行讨论。
以学生的一个实验计划为切入口,把这个实验计划分析透了,学生制定其他条件的实验计划就能举一反三。
(三)
修正实验方案
1、讲解实验设计修改要求。
2、介绍闯关游戏的第二关:
图中的种子发芽实验有没有问题?
如果有,请在图中标出来并简单写出怎样修改。
3、总结设计种子发芽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修改实验计划。
2、对种子发芽实验进行评价。
3、归纳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要点。
通过对具体情境下的种子发芽实验进行评价来检查学生对变量控制实验的掌握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变量控制实验设计方法的巩固。
(四)
课后拓展
介绍闯关游戏的第三关:
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记录种子发芽情况。
课后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记录种子发芽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根据实验计划进行探究。
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
改变条件:
水(有水无水)
不变条件:
光、常温、空气、数颗种子
学生实验记录表:
种子发芽实验计划
第()组
提出的问题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吗?
我们的猜测
实验计划
(画图或文字)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同学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自己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与做同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学生后面还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3.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教具学具准备
放大镜、实验记录单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交流实验发现
种下的绿豆种子能发芽吗?
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学生回答
二、整理分析实验
信息
1.师分发信息统计表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何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组长收集相同小组的实验信息。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介绍。
2.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条件。
4.小结: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互相介绍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
已经发芽的绿豆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合适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学生观察
作业设计
作业:
1.回去把种好的绿豆芽移植在花盆里。
2.写好观察记录(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一课中,学生先来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并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另外,学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学情分析】
从本单元前面相关知识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探究能力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这是学习的基础。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再次经历“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对学生来讲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
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
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蚯蚓的选择》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四课。
是《新课程标准》“生命科学”中“生物与环境”这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蚯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
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照)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观察发现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蚯蚓的生活习性。
提问:
1.见过蚯蚓吗?
大家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
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举手发言,教师板书,让学生把重要的词写在作业本空白处。
二、实验一: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学生说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简单绘制实验方法。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为什么实验要做2次?
学生: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概括: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
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教师简画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注意提示干燥与湿润的程度:
干燥最好在太阳底下晒下,湿润不能加入太多的水不然就没有空气了。
概括: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学生归纳: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的土壤中。
2.过渡: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展示图片,或是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学生看到图片便会很吃惊的样子,很兴奋!
但是最后总结的时候必须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最后注意课堂的安静,让学生停止讨论老师才讲课,这样才有效果!
4.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了两个教学计划,一次是以学生自己为主,让学生讲,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讨论,最后总结。
发现在讲述蚯蚓的习性、用途、实验设计的时候学生都能够回答的比较完美。
此次我选择了我引导,蚯蚓的习性、用途只是一说而过,让学生作为了解,在设计实验方面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学生能够很有思想的设计,有个班级能够说出3个方案,通过老师的引导,最后能够在方案三的时候完整的说好实验计划,教师我没有评价哪个方案最好,只是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方案现象最明显,然后就是方案所用的时间哪个最短,最后在实验相对的注意点加以指出,补充实验的不足。
亮点,在上课之前,突然因为多媒体没有调整好,延误了课时安排。
我随口安排学生把准备的科学本子拿出来,先让学生按照前几节课学的实验计划模式写有关蚯蚓喜欢阴暗还是潮湿的环境下?
最后先让学生讲讲各自的设计,最后发现学生的思想比较发散,有学生能够想到在树荫底下放蚯蚓,在阳光下放蚯蚓,看蚯蚓往那边爬,我的建议是可以实施,有没有其他的方案,学生讲了3个方案,最后第三个方案和书本有些类似,但是不近相同。
非常值得表扬!
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也可以创造教学的亮点,似乎那就是所谓的教学生成!
糟糕的地方,学生在后面看到图片后会随口发出不必要的声音,似乎很不尊重课堂,而我没有很好的指正。
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五课内容。
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一课在单元中的位置很重要,既是前两课研究蔷薇花丛生物的延伸,又是下一课维护生态平衡的铺垫。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它们谁吃谁”。
清理蔷薇花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知道食物链的特征:
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第二部分:
水田里的食物网。
在学生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水田中纵横交错的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知道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彼此依存的复杂、密切的食物关系。
【学情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一课。
学生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记录、实验等。
但在对待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上,他们的深度还是细度上都是不够的,加上学生的学习还必须呆在教室内,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和对动物直接观察,因此在学习此课有较大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探究上的问题,促进他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养成他们热爱生命、爱护自然的意识。
【设计思路】
本课是概念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四个概念,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借助模型理解概念,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概念。
因此本设计有以下特点。
1.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来激发学生展开对食物关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建立模型
突出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动手促进动脑,调动学生思维更深入参与。
教材以画食物链和食物网来掌握概念。
而本设计不仅通过画的方法,更以建构模型的方法,让学生获得表象后,再通过学生分析、归纳而得出概念。
同时,在交流环节中,互相鼓励评价,使生生之间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
3.教学用具的创新
教具有效的使用是有效课堂的体现,看看学生能否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建构好要掌握的概念。
本设计在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两种易操作的、有趣的活动教具给学生进行探究。
食物链采用环状的方式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受“链”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采用丝带代表食物链进行结网游戏,给学生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具有震撼的效果。
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模型”体验活动,感受食物网中食物链之间的相互交错、相互连接的关系,在移情中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4.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设计最后通过一个公益广告视频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对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这种情感的升华,并为延续后面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建构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
2)意识到食物网反应了一个群落中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综合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与合作。
2)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取别人的学习成果。
3)尊重环境,爱护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认识食物链,会画食物链。
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综合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观察记录表、活动图片、丝带、生物牌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
趣
导
入
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段精美的动画。
相信大家能从这段动画中发现许多有趣的食物关系。
●课件:
播放“螳螂捕蝉”视频
●请学生复述故事。
(板书:
贴图片)
●提问故事中生物有什么食物关系?
●(板书:
将图片排好顺序)●看,在这棵树上就有一个这么有趣的食物关系。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研究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有着怎样的联系。
观看动画
复述故事
创设轻松情景激趣导入,既对前一课的学习回顾,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新课作铺垫,过渡到要研究的内容——生物间的食物联系。
认
识
食
物
链
一.学习用箭头表示食物关系
●老师启发学生用什么符号把生物的食物关系联系起来?
并说说理由?
(板书:
贴出第1个箭头)
●师举例引导学生认识箭头方向代表食物能量流动的方向。
(板书:
贴出箭头)
二.建构食物链的概念
(一)用箭头表示食物关系。
●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对一组生物卡片进行讨论、观察其食物关系,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出来,记录在观察表上。
并将结果展示。
●进行全班评价。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食物能量流动方法。
(二)小组讨论:
食物链的特点。
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食物链,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
●全班汇报特点,师板书特点。
(副板书上)
1.由弱至强;
2.从植物开始;
3.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
(板书:
食物链)
汇报
观察、思考,
填写记录表
展示讨论结果
汇报
密切、环环相扣
观察、讨论
引导学生探究生物间的食物联系,从而初步感知食物间能量流动关系。
让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食物关系,为他们学写食物链奠定丰富的感性基础,直观地理解,食物能量流动方向。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初步感知生物间普遍存在食物能量流动,为准确建立食物链的概念提供前提。
通过观察多条食物链,找食物链的共同特点、规律,初步感受到食物关系是联系密切、环环相扣的,并从中发现食物链的共同特点,为学生理解食物链的概念提供可能。
认
识
食
物
链
(三)学习“生产者”和“消费者”。
提问:
什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强调一条食物链至少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环节。
启发学生讲出生产者、消费者含义。
(师肯定、表扬)
课件音频:
“生产者”和“消费者”概念
板书:
生产者、消费者
(四)概括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特点概括出什么是食物链。
看看“科学家的话”。
(课件音频)
汇报
理解
补充食物关系,从“它的能量从哪里来?
”入手,引导学生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猜一猜、理解、概括,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食物链做好铺垫。
让学生结合食物链的特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概念,尝试归纳出食物链的含义,从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认
识
食
物
网
四.结网游戏
●老师把学生从农田生态系统里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上。
●提问这里有些什么生物?
——请各小组高高举起台面上生物牌子,并说出本组扮演的生物名字。
●组织全班玩结网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课件)
讨论并连线(丝带):
让学生找出哪些生物能为本组提供能量。
就进行连线。
期间,老师巡视、点拨。
●观察:
老师引导学生看食物链被拉直后形成什么形状?
有什么特点?
(板书:
食物网)
●课件出示特点。
●让学生试描述什么叫食物网。
●科学家是怎样描述的。
(课件音频:
食物网概念)
●板书课题:
和
介绍游戏中扮
演的角色
玩游戏
找食物网的特
点
采用“找食物链”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扮演生态圈中的生物角色,说说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尝试用形象的方法用“丝带”拉起来,建立一个稳定的食物网模型。
把复杂的食物关系通过简单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这种真实的“模型”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食物网中食物链之间的相互交错、相互连接的关系。
在移情中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认
识
食
物
网
五.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板书课题:
和)
小组活动:
连食物网
●出示农田生态系统图。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农田生态系统中找出更多食物,并连成食物网。
●展示食物网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件:
食物链和食物网
●小结
画食物网
观察、思考
通过画食物网、对食物链的画法,作反馈、评价及巩固。
并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
通过课件形象直观地显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
联
系
实
际
进行拓展
老师通过课件视频:
拒绝吃鱼翅广告,引出人类过度地捕杀,都会直接影响生食物网的存在。
应该怎样维护生态系统?
具体问题在往后的课中继续探讨。
思考
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让学生能够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为往后学习《维护生态系统》一课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正板书:
食物链和食物网
树蝉螳螂黄雀黄鼠狼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图
生产者消费者
高粱小麦玉米
副板书:
学生展示的农田生态系统食物链
6.《做一个生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小学 年级 科学 上册 教学 设计 第一 单元